观画犹如观心,欣赏罗哲光的国画,便能从山水之间品读他的内心。浓淡的山水树木,凭岸的钓叟杖翁,隐现的亭台茅舍,这样的眼前美景,实质是在描绘罗哲光内心的一份文人情怀。
萌芽书画梦
新中国成立那年,羊角稚童的他来到出身大家闺秀的姑妈家,姑妈家中收藏的张大千的仕女、张善子的老虎、沈尹默的书法……这些名家作品令小小年纪的哲光看得目不转睛、久久不愿离开。虽然他和其他孩子一样,对风花雪月之类的事没有特别感悟,但书画给了他难以描绘的内心触动。
系统学习,走上书画道路
在姑妈家看了这么多名家书画后,罗哲光立志要成为书画名家。经过多年的学习,1959年,罗哲光终于梦想成真,如愿考进四川美院附中,开始了正统的书画修行。从小就对书画有着别样的感触的罗哲光,对这样的专业学府向往已久。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下没有不经过刻苦奋斗,就能轻易捡到“陷饼”的事。在学校刻苦努力的罗哲光在毕业时,被分配到建筑系统搞宣传工作。尽管这样的岗位只是稍许与自己所学相关,但他却并未停止在书画道路的探求。
学习上罗哲光一刻也不愿意放松,无论多艰苦的环境他都坚持就地取材达到学习、练习的目的。有一次在支援塔吊工作时,正遇停工待料,别人都在休息,但罗哲光却在狭窄的操作室里练习画画写字。没有桌子,他找来一块木板,搁在膝盖上,铺上白纸、左手压板,右手拿笔,就是如此简陋的条件下开始创作。冬去春来,日学月练,即使工作再忙,他也从不曾间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顺境与逆境,都需要坚持。那一堆风雨相随而得以保留下来已退了色的草纹,是罗哲光艺术的见证。生活拮据的年代,因为工资微薄,罗哲光买不起宣纸,只得买廉价的草纸替代。草黄色的纸面、粗糙的光感。竟想不到装裱后,别有一番艺术效果,古香古色,典雅端庄,极为上相。从此,罗哲光特別喜欢在草纸上作画。
时至今日,尽管宣纸已经成为自己主要的选择,但那些草纹纸画一直被他收藏着。因为,那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是他攀登艺术殿堂拾取的灵感记忆。
书画一体堪双绝
时光匆匆,不曾为谁停留半分。在创作时流逝的时光被罗哲光用纸笔镌刻,如今已年逾古稀的罗哲光,任然沉浸在翰墨丹青之中不能自拔
早年,罗哲光学习书法从魏晋入手,上溯篆隶,遍临历代名碑法帖,受传统文化滋润熏陶。他特别钟情沈尹默的典雅秀逸、博采众长,主张遍学百家,而精研一门,入而能出,出而能收,有自家面目。罗哲光的书法始终有一股超逸豪迈的气度和风格,大写中不失严谨,精细处尤见奔放,自出机杼,形成个人风格。
1996年,罗哲光应重庆市外办特邀与日本书法家举办书法交流笔会。会上,罗哲逛运墨提笔,旁观的日本书法家赞扬他的字:你们的书法写得就是好,而我们的确实差了。于是再三要求他多写几张带回日本。这次笔会为加强两国民间书法交流、为促进中日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观画犹如观心,欣赏罗哲光的国画,便能从山水之间品读他的内心。浓淡的山水树木,凭岸的钓叟杖翁,隐现的亭台茅舍,这样的眼前美景,实质是在描绘罗哲光内心的一份文人情怀。立于画前,瀑飞云逸,远山近水,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色彩和层次的丰富令人感觉似在悟道,又似在修行。
正是因为罗哲光画中有诗的水墨境界,因此让无数观者叹服。1997年,他精心创作的六幅瓷板山水画被马来西亚收藏。1998年,他的《江山清远图》和《蜀山幽居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收藏。近年来,罗哲光的山水造诣更加深厚,作品被无数媒体和行业机构报道推荐,并被新加坡、港台、日本等多国政要人士收藏。
而今年逾古稀的罗哲光,沉浸在翰墨丹青之中已然超过五十韶华。他的书法崇尚“二王”,笔墨秀雅,书风内敛沉静;山水艺术,承继元代隐逸之风,笔法细腻柔和,点染之间,不失时代风范。
对话罗哲光:
Q:当今,许多人对山水画的欣赏一知半解,这是否意味着山水画跟不上时代潮流?山水画应该与时俱进的进行创新吗?
A:山水画起源于隋代,它是传统国画的重要分支。传统山水画,表现的是一种大写意的文人理想,讲究画中有诗。但是,山水画不能迂腐,它所表现的静悟其实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来进行创新表达。根据墨法、笔法的不同,山水画能够表达的情怀也同样可以创新。
Q:俗话说字如其人,您的字内敛深沉,这是否与您的价值观也是相通的呢?
A:对在书法界,有的人喜欢雄壮之美,比如中原地带的一些书法家,因为历史因素就特别衷爱粗犷浑厚的笔韵。而江浙川蜀的书法家,因为环境因素多内敛秀雅的风格。
我个人很欣赏沈尹默,他的字非常内敛的。字中能够看出与世无争,不为名利所动的心境。书法之美不仅在外形,更在其内涵和意蕴,在其抽象性糅进自己的情怀际遇,写出生命的勃发和跳动。
Q:现在很多画家在潜心绘画,对书法却没有投入相似的热情,这种现象您怎么看?
A:我自小练字,获奖无数,一直都将书法与绘画并重,这并不是我想要多在艺术领域多有所建树,而是因为这两者的关系其实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一幅好画,必然需要自己的落款,而且有名家题跋题字。书法,有时候是可以精炼山水,浓缩情感的。
Q:您夫人擅长人物绘画,她给您的艺术创作有什么帮助?
A:在书画上,我能够获得这点进步,与妻子张淑君的支持分不开的。军功章里,有一大半是属于她。以前,我们住在南山的日子,我向书画前辈学习、求教,经常把苏葆桢、晏济元、宋克君、岑学恭诸大家请上山,切磋书画技艺,而她从不埋怨.反而倾囊相待,自此受益匪浅。每当我的一幅作品诞生时,她总是第一个读者,也是第一个“评画师”,不论是作品立意、线条技法、色彩搭配,她都能说个八九不离十。精神上的鼓励、生活上照顾、家务活的独揽,她的付出实在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