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山区32年 他挖掘出几项“非遗”
——记重庆市江津区永兴镇文化专干黄德祥
华龙网9月26日7时讯(记者 张义)毕业于江津师范学校的黄德祥,1963年生于重庆市江津区西南边缘山区永兴镇周岩村,1984年,他进入当时的江津县永兴区毗罗乡(现江津区永兴镇)文化站工作。迄今32年,他从一个文艺爱好者,变成了能歌善舞、会乐器,能表演永兴吆喝等“非遗”的文化传播“多面手”,为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贡献了青春,还挖掘出了几项“非遗”。
学艺传艺 带动群众共同参与文化活动
1984年12月,21岁的黄德祥进入时江津县永兴区毗罗乡文化站工作,开始了长达32年的基层坚守。
2001年,毗罗乡撤并到永兴镇,他有机会调离其他镇街,他没有去选择,留在了永兴镇,接任举步艰难的永兴镇文广中心工作。2004年,文广中心撤销,只留一名文化专干,机关二级班子竞争上岗,他没有去选择,坚守着文化专干的岗位。“因为我热爱这份工作。”当别人不解黄德祥的选择,他总是这样说。
黄德祥回忆,1985年至1990年期间,江津县文化馆经常组织文化专干业务培训,他参加了声乐、舞蹈、器乐等培训班,铸就了群众文化工作的一身本事。其间,永兴区辖八个乡,每年都要组织文艺宣传队巡回演出,他即是编导又是演员,干得不亦乐乎。
在不断充实自己的同时,黄德祥还想尽办法达到丰富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2005年,他自筹资金9000余元,组建了永兴镇史无前例的新兴铜管乐队,自己负责乐理知识的培训,带头学习铜管乐器吹奏,并辅导学员。2006年,他自筹资金2万余元,购置业余演出队设备,并培训演员,既是组建者,又是编导,还是声乐、舞蹈、小品演员、主持人等,黄德祥粗略估计,直至2013年,演出场次达到三百余场次。
随着业余群众文体活动的兴起,黄德祥又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组织培训,组建了永兴腰鼓队、军鼓队、健身舞队、文艺队等业余队伍,在区级表演中多次获奖。
呕心沥血 他挖掘出了几项“非遗”
作为基层文化专干,黄德祥一直积极地学本事、当老师。多年来,个人和单位受到各级表彰。2001年,荣获江津市政府“年度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工作先进个人”;2002年,荣获江津市政府“年度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工作先进个人”;2003年,荣获江津市委办、市府办“广播电视先进个人”;2009年,荣获江津市文广新局“讲故事活动组织开展工作一等奖”、江津市文广新局“信心报送工作工作一等奖”、江津文广新局“城乡文化互动过程工作一等奖”、江津区文广新局“镇街综合文化站建设工作一等奖”;2010年,荣获江津区文广新局“永兴政府年度考核一等奖”;2013年,荣获江津区文广新局“乡村文艺汇演三等奖”、江津区文广新局“广场舞比赛三等奖”;2014年,荣获江津区宣传部、文广新局“舞蹈《爱情空调》二等奖”、江津区文广新局“舞蹈《情满天路》二等奖”;2015年,荣获江津区文化委“坝坝舞比赛《太阳出来喜洋洋》二等奖”、江津区文化委《最炫中国梦》乡村文艺汇演三等奖”、江津区文化委“天梯下的爱情故事会优秀奖”。
黄德祥说,2011年起,江津区积极响应国家文化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政策,他带队挖掘了永兴吆喝、永兴连抢、永兴安乐唢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3年,永兴吆喝列入江津区级非遗,2015年,永兴吆喝列入重庆市级非遗,永兴连抢和永兴安乐唢呐列入江津区级非遗。
黄德祥回忆,非遗工作中,他不仅负责了项目的挖掘、资料的收集,还通过不断的学习,成为吆喝传承人,唢呐和连枪的参与者。黄德祥表示,活到老学到老,今后他还要继续钻研视频剪辑、特效制作等技术,把永兴镇的基层文化事业搞得更加有声有色,为当地群众带去更多的文化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