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沈家本故居将变成中国法制名人博物馆 对中外观众开放

来源:人民网2017-08-29

    

修缮中的沈家本故居二进院。

拆违后的二进院。

▲修缮中的枕碧楼。

    10个月完成腾退、5个月完成近70年来首次修缮,年底前,位于西城区金井胡同1号的沈家本故居,将变成中国法制名人博物馆对中外观众开放。

    不可移动文物腾退,历来是文保工作的“硬骨头”,动辄十余年甚至数十年。而沈家本故居腾退、保护、合理利用只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为直管公房类文物腾退提供了可推广的样本。据西城区相关部门透露,参照“沈家本样本”,“十三五”期间,该区将有包括28处名人故居和会馆在内的47处直管公房类文物完成腾退,恢复历史风貌。

    大杂院前世——

    三进院落 曾经政要云集

    沈家本,浙江人,清朝光绪年间进士,历任刑部左侍郎、大理寺正卿、法部右侍郎、资政院副总裁等职。根据他的书稿整理的《沈寄簃先生遗书》,成为研究我国古代法律的重要文献。

    “也有三竿并两竿,闲中对此念家山。檀乐疏影出墙头,风雨潇潇户自关。”沈家本如此描写自家院落。这座三进院落,曾经政要云集,帝师陈宝琛,以及袁世凯、段祺瑞都曾到这里拜访沈家本,长谈短晤。

    解放前,沈家人搬离故居。1949年后,政府将这里作为直管公房用来解决普通百姓的居住问题。

    此后,三进院落变成大杂院,很难寻到从前的模样。木质大门已看不出颜色;门口的杂物落满灰尘;私搭乱建的棚子、砖房将院子分隔成一条条狭窄的巷子,有些地方仅容人侧身经过;屋顶杂草丛生;小屋里拉出的电线分隔着天空……沈家本用于藏书的“枕碧楼”,岌岌可危。

    只有一个地方,还能看出院落的不凡身世,那是一块被杂物遮住的白色石碑,上面写着——“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腾退——

    借助棚改 请来“法援”

    恭王府腾退,花了28年;大高玄殿腾退,花了60年……腾退不可移动文物,这是文保工作中最难啃的骨头。

    一位文保业内人士直言:“由于资金不足等情况,相当一批市级以下的文物腾退是依靠地块开发时,由开发部门代征。由于工作难度大,有些就变成了‘死扣’,长期搁置。”2014年,拆迁条例废止,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条例启用,文物本身不在公益性征收的范围,从公益立项、公示、评估、再公示……有的文保项目立项三四年,还没走完手续。

    “文物保护,刻不容缓。早一天腾退,隐患就早一天解决。”西城区文委主任孙劲松说。

    2014年,西城区编制“十三五”文物保护行动计划,首次提出要成主题的、有规模地实施文物腾退。几经讨论,会馆和名人故居类的文物被列为重点,政府掌握产权的直管公房类的文物先行试验。

    此时,沈家本故居所在的“宣西北”棚户区正要按照居民自愿腾退疏解的政策进行改造。文物部门结合文物保护行动计划提出要求:“棚改区内的文物必须腾退,而且要先行腾退”。这片区域,除沈家本故居外,还有杨椒山祠、太原会馆、东莞会馆和龚自珍故居4处文保单位。

    沈家本故居,成了第一批启动腾退的项目,而且在腾退之初,有关部门就已开始考虑修缮后的保护和利用。孙劲松介绍,由于沈家本是法学界名人,当时考虑是否可与法院合作,正巧,最高法院也在就沈家本故居的修缮保护联系有关部门,双方一拍即合。

    自此,法院部门专业人士出谋划策、全程参与文物保护腾退,帮助西城区依据文物法、物权法、合同法等创新方式,形成了“沈家本故居”腾退方案——参照棚改腾退的政策和标准,由政府依法发布公告,将腾退列为保护措施,由文物管理使用单位依据公告与居民解除租赁合同,由政府出面动用财政资金和对接安置房源给予补偿安置。

    这种既改变了居民居住条件,又顺利完成文物腾退保护的方式,为直管公房类不可移动文物的腾退保护提供了实施路径。

    腾退之后——

    专业运营 让文物“活”起来

    依照传统方式,腾退出的文物将成立一个事业单位。业内人士担忧,管理者未必了解沈家本的生平,也不一定对法律文化感兴趣,千万别让政府花巨资腾退的文物沦为一座空荡荡的院子,再次闲置。

    让文物“活”起来,就要避免文、物分离。

    西城区文委再次创新:政府搭平台、配资源、定标准、严考核,请专业“外援”管理使用故居,“绝不是简单的出租经营,而是引入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文物保护。”孙劲松说。最终,最高法院指定的专业机构将负责沈家本故居的管理使用和运营维护,双方共同将故居打造成中国法制名人博物馆,对外开放,以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物的历史文化传播价值。

    1个月前,最高法院官网发布消息,开始征集沈家本及清末修律相关史料,与此同时,沈家本故居修缮也进入尾声。年内,观众将走进这位近代中国法制先驱的居所,近距离触摸中国法制历史的演进。

    未来计划

    西城启动最大规模文物腾退工作

    2015年,西城区文委摸底全区文物资源和保护状况时发现,该区181处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82处文物普查登记项目中,作为“大杂院”用于居民居住、处于不合理使用状态、存在安全隐患的不可移动文物共计165处,其中有34处会馆和名人故居类不可移动文物。

    目前,西城区文委正在总结沈家本故居和万松老人塔院的保护利用模式,研究起草西城区不可移动文物合理利用指导意见,将以有利于文物保护和文脉延续为前提,以服务公众为目的,以彰显文物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探索按照“三定两规范”来对腾退后的文物进行管理使用。“三定”,即定使用原则,定使用方向,定使用单位;“两规范”即规范文物的合理利用程序,规范文物国有产权实体化的管理模式。

    按照《西城区“十三五”期间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行动计划》,到2020年,西城区拟安排逾百亿元,着力推进被列为文物的名人故居、会馆腾退保护利用工作,实现一批重大历史建筑修缮亮相。

    今年启动和在施的文物腾退项目有30处,其中包括“宣西北”区域的其他4处文保单位,也包括浏阳会馆和谭鑫培故居等一批文保单位。孙劲松表示,结合老城的整体保护和大运河文化带的遗产保护,西城区正着力协调推动一批社会单位管理使用、用于居民大杂院居住、处于不合理使用状态的重要文物腾退保护。

(记者 刘冕)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现在的位置: 文化艺术> APP资讯
沈家本故居将变成中国法制名人博物馆 对中外观众开放
2017-08-29 06:40:51 来源: 人民网

    

修缮中的沈家本故居二进院。

拆违后的二进院。

▲修缮中的枕碧楼。

    10个月完成腾退、5个月完成近70年来首次修缮,年底前,位于西城区金井胡同1号的沈家本故居,将变成中国法制名人博物馆对中外观众开放。

    不可移动文物腾退,历来是文保工作的“硬骨头”,动辄十余年甚至数十年。而沈家本故居腾退、保护、合理利用只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为直管公房类文物腾退提供了可推广的样本。据西城区相关部门透露,参照“沈家本样本”,“十三五”期间,该区将有包括28处名人故居和会馆在内的47处直管公房类文物完成腾退,恢复历史风貌。

    大杂院前世——

    三进院落 曾经政要云集

    沈家本,浙江人,清朝光绪年间进士,历任刑部左侍郎、大理寺正卿、法部右侍郎、资政院副总裁等职。根据他的书稿整理的《沈寄簃先生遗书》,成为研究我国古代法律的重要文献。

    “也有三竿并两竿,闲中对此念家山。檀乐疏影出墙头,风雨潇潇户自关。”沈家本如此描写自家院落。这座三进院落,曾经政要云集,帝师陈宝琛,以及袁世凯、段祺瑞都曾到这里拜访沈家本,长谈短晤。

    解放前,沈家人搬离故居。1949年后,政府将这里作为直管公房用来解决普通百姓的居住问题。

    此后,三进院落变成大杂院,很难寻到从前的模样。木质大门已看不出颜色;门口的杂物落满灰尘;私搭乱建的棚子、砖房将院子分隔成一条条狭窄的巷子,有些地方仅容人侧身经过;屋顶杂草丛生;小屋里拉出的电线分隔着天空……沈家本用于藏书的“枕碧楼”,岌岌可危。

    只有一个地方,还能看出院落的不凡身世,那是一块被杂物遮住的白色石碑,上面写着——“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腾退——

    借助棚改 请来“法援”

    恭王府腾退,花了28年;大高玄殿腾退,花了60年……腾退不可移动文物,这是文保工作中最难啃的骨头。

    一位文保业内人士直言:“由于资金不足等情况,相当一批市级以下的文物腾退是依靠地块开发时,由开发部门代征。由于工作难度大,有些就变成了‘死扣’,长期搁置。”2014年,拆迁条例废止,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条例启用,文物本身不在公益性征收的范围,从公益立项、公示、评估、再公示……有的文保项目立项三四年,还没走完手续。

    “文物保护,刻不容缓。早一天腾退,隐患就早一天解决。”西城区文委主任孙劲松说。

    2014年,西城区编制“十三五”文物保护行动计划,首次提出要成主题的、有规模地实施文物腾退。几经讨论,会馆和名人故居类的文物被列为重点,政府掌握产权的直管公房类的文物先行试验。

    此时,沈家本故居所在的“宣西北”棚户区正要按照居民自愿腾退疏解的政策进行改造。文物部门结合文物保护行动计划提出要求:“棚改区内的文物必须腾退,而且要先行腾退”。这片区域,除沈家本故居外,还有杨椒山祠、太原会馆、东莞会馆和龚自珍故居4处文保单位。

    沈家本故居,成了第一批启动腾退的项目,而且在腾退之初,有关部门就已开始考虑修缮后的保护和利用。孙劲松介绍,由于沈家本是法学界名人,当时考虑是否可与法院合作,正巧,最高法院也在就沈家本故居的修缮保护联系有关部门,双方一拍即合。

    自此,法院部门专业人士出谋划策、全程参与文物保护腾退,帮助西城区依据文物法、物权法、合同法等创新方式,形成了“沈家本故居”腾退方案——参照棚改腾退的政策和标准,由政府依法发布公告,将腾退列为保护措施,由文物管理使用单位依据公告与居民解除租赁合同,由政府出面动用财政资金和对接安置房源给予补偿安置。

    这种既改变了居民居住条件,又顺利完成文物腾退保护的方式,为直管公房类不可移动文物的腾退保护提供了实施路径。

    腾退之后——

    专业运营 让文物“活”起来

    依照传统方式,腾退出的文物将成立一个事业单位。业内人士担忧,管理者未必了解沈家本的生平,也不一定对法律文化感兴趣,千万别让政府花巨资腾退的文物沦为一座空荡荡的院子,再次闲置。

    让文物“活”起来,就要避免文、物分离。

    西城区文委再次创新:政府搭平台、配资源、定标准、严考核,请专业“外援”管理使用故居,“绝不是简单的出租经营,而是引入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文物保护。”孙劲松说。最终,最高法院指定的专业机构将负责沈家本故居的管理使用和运营维护,双方共同将故居打造成中国法制名人博物馆,对外开放,以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物的历史文化传播价值。

    1个月前,最高法院官网发布消息,开始征集沈家本及清末修律相关史料,与此同时,沈家本故居修缮也进入尾声。年内,观众将走进这位近代中国法制先驱的居所,近距离触摸中国法制历史的演进。

    未来计划

    西城启动最大规模文物腾退工作

    2015年,西城区文委摸底全区文物资源和保护状况时发现,该区181处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82处文物普查登记项目中,作为“大杂院”用于居民居住、处于不合理使用状态、存在安全隐患的不可移动文物共计165处,其中有34处会馆和名人故居类不可移动文物。

    目前,西城区文委正在总结沈家本故居和万松老人塔院的保护利用模式,研究起草西城区不可移动文物合理利用指导意见,将以有利于文物保护和文脉延续为前提,以服务公众为目的,以彰显文物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探索按照“三定两规范”来对腾退后的文物进行管理使用。“三定”,即定使用原则,定使用方向,定使用单位;“两规范”即规范文物的合理利用程序,规范文物国有产权实体化的管理模式。

    按照《西城区“十三五”期间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行动计划》,到2020年,西城区拟安排逾百亿元,着力推进被列为文物的名人故居、会馆腾退保护利用工作,实现一批重大历史建筑修缮亮相。

    今年启动和在施的文物腾退项目有30处,其中包括“宣西北”区域的其他4处文保单位,也包括浏阳会馆和谭鑫培故居等一批文保单位。孙劲松表示,结合老城的整体保护和大运河文化带的遗产保护,西城区正着力协调推动一批社会单位管理使用、用于居民大杂院居住、处于不合理使用状态的重要文物腾退保护。

(记者 刘冕)

责任编辑: 戴文彬
更多热点新闻
·探寻古诗中的垫江
·艺术风味来袭 四大展览等您来赏
·重庆市关工委第二期“授渔脱贫”培训班结束
·郭家沱街道:战高温斗酷暑推进控违拆违工作
·电影《不言放弃》奉节开拍
·巴蜀笑星吴文搭档功夫巨星梁小龙 《茶盗...
·重庆自然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等你来投票
更多收藏拍卖
·甘肃大堡子山文物回归中国
·英国公共艺术品用度遭质疑
·法国路易王朝珍品
·美石与巧匠的邂逅
·砚台:方寸中的大市场
·和田玉冷知识知多少
·小众藏品砗磲受宠价格翻升
·小众藏品砗磲受宠价格翻升
QQ:2330236491
华龙网书画艺术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