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读懂非遗之美传承技艺之根

来源:光明日报2018-06-07

    “没想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有这样一个培训班,这里恰好有我多年来梦想学习的东西。参加培训班后,让我快速了解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特别是了解了各民族对刺绣艺术那种强烈的热爱,这让我对今后的教学和艺术创作有了更足的底气。”正在石河子大学参加文化部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大连交通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王强激动地说。

    不大的教室里,来自全国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会聚在一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哈萨克族刺绣艺术开展为期两个多月的研修钻研。石河子大学教授郑亮介绍:“我们举办这个培训计划最主要的目的,一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把这些散布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各民族创业结合起来,与产业扶贫、以人为本扶贫和系统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与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促进现代设计工艺与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走一条发展之路。”

    研修研习培训班赢得学员赞赏

    来自上海耶里苏雅设计研究中心的哈萨克族姑娘巴彦·卡德尔别克听得特别专心,认真地记着笔记。巴彦·卡德尔别克毕业于同济大学,主修建筑设计专业。因为热爱,她放弃了原本在设计事务所里的工作,开始专心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族设计元素,并计划在自己创业的设计研究中心里注入更多的哈萨克族图案艺术。

    “我从小就接触这些带有民族艺术的图案,家里到处都是绣品,生活中也随处可见。但当时没有认识到它们的艺术价值,觉得这些图案是很常见的。”巴彦·卡德尔别克笑着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认识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

    “我原以为小时候的这些积累让我对图案艺术有了比较深的了解。但是在研修研习培训班的学习让我意识到,自己过去的知识还显得远远不够。老师们从各个方面让我们全面、系统地学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这些知识,为我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也让我找到了创作的激情。”巴彦·卡德尔别克说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巴格古丽·沃勒泰认为,研修研习培训班的学习成为她在创作上更上一层楼的最好楼梯。

    这位在新疆阿勒泰市已经开展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并建起了一支“公司+合作社+培训学校+农户”体系的创业带头人,已拥有1200多人的刺绣队伍。她创办的阿勒泰市达那外贸有限公司生产的哈萨克族刺绣产品远销中亚多国和新疆市场。她说:“太感谢这个培训班了,因为我只是原原本本地继承着传统的图案,对为什么要做这些图案,这些图案代表了什么美好的寓意,一点也不知道。听了专家老师的讲解后,我才知道,这些图案都有各自的美好寓意。特别是在当下,如何继承传承,我们必须要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需求,这样才能让民族的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传承必须从学习最基本的知识做起

    石河子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前身是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成立于2011年7月,也是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57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首批参与院校之一,还是国家体育总局认定的“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单位”之一。

    2013年,郑亮主持的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多民族地区传承节日文化的信息获取和展示技术应用示范”,填补了新疆在这方面的研究空白。随后,石河子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相继承担了“兵团军垦特色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创新教育示范”等多个国家项目,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推向了更广阔的领域。

    郑亮说,自他们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来,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外延也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他们通过田野调查发现,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自己继承的这项遗产不理解,只觉得这是妈妈的妈妈,或者是爸爸的爸爸教给的,为什么必须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他们不知道,也不理解。“我们连理解都不能做到,怎么可能会有更好的传承?怎么可能会传承得更久远?所以我们发挥高校研究能力,从最基础的方面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明白,为什么妈妈的妈妈传承下来的东西必须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做到了理解,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要传承。这一点很重要。”

    靠着这份动力,石河子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走进新疆各地州市县举办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如哈萨克族毡绣和布绣普及项目、维吾尔族枝条编织普及培训项目、印花布织染技艺普及培训项目等,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升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提高。

    非遗传承成创新创业与脱贫致富的突破口

    新疆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和锡伯族的传统刺绣工艺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回族刺绣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中可以看出,刺绣在新疆各民族生产生活中受到的重视程度。看到了这一点,联想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的发展之路,石河子大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与手工艺行业的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转化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独创的培训发展之路。

    经过三年努力,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成功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开办了《新疆少数民族刺绣及衍生品设计人才培养》培训班。6个民族的刺绣优秀传承人和全国优秀的设计师成为这次培训班的学员,与以往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刺绣手艺培训不同,这次培训围绕刺绣产品的设计展开,加强和提升刺绣艺人的设计理念,扩展刺绣设计专业人才在多元化风格中的创意空间,探索新疆刺绣产业化发展的路径。

    去年5月举办的哈萨克毡绣和布绣研修培训班上,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78团阿热勒社区的左拉汗·阿肯白克激动地说:“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们夯实了刺绣技艺,掌握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审美水平。40多天的时间不长,却为我们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信心。学习让我们明白了,这些深受本民族喜爱的绣品如何才能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的消费者喜爱。它已不仅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在弘扬一种文化,让传统的民族文化融入当今社会的发展。”

    (记者 王瑟 见习记者 周世祥)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现在的位置: 文化艺术> APP资讯
读懂非遗之美传承技艺之根
2018-06-07 07:00:07 来源: 光明日报

    “没想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有这样一个培训班,这里恰好有我多年来梦想学习的东西。参加培训班后,让我快速了解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特别是了解了各民族对刺绣艺术那种强烈的热爱,这让我对今后的教学和艺术创作有了更足的底气。”正在石河子大学参加文化部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大连交通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王强激动地说。

    不大的教室里,来自全国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会聚在一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哈萨克族刺绣艺术开展为期两个多月的研修钻研。石河子大学教授郑亮介绍:“我们举办这个培训计划最主要的目的,一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把这些散布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各民族创业结合起来,与产业扶贫、以人为本扶贫和系统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与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促进现代设计工艺与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走一条发展之路。”

    研修研习培训班赢得学员赞赏

    来自上海耶里苏雅设计研究中心的哈萨克族姑娘巴彦·卡德尔别克听得特别专心,认真地记着笔记。巴彦·卡德尔别克毕业于同济大学,主修建筑设计专业。因为热爱,她放弃了原本在设计事务所里的工作,开始专心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族设计元素,并计划在自己创业的设计研究中心里注入更多的哈萨克族图案艺术。

    “我从小就接触这些带有民族艺术的图案,家里到处都是绣品,生活中也随处可见。但当时没有认识到它们的艺术价值,觉得这些图案是很常见的。”巴彦·卡德尔别克笑着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认识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

    “我原以为小时候的这些积累让我对图案艺术有了比较深的了解。但是在研修研习培训班的学习让我意识到,自己过去的知识还显得远远不够。老师们从各个方面让我们全面、系统地学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这些知识,为我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也让我找到了创作的激情。”巴彦·卡德尔别克说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巴格古丽·沃勒泰认为,研修研习培训班的学习成为她在创作上更上一层楼的最好楼梯。

    这位在新疆阿勒泰市已经开展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并建起了一支“公司+合作社+培训学校+农户”体系的创业带头人,已拥有1200多人的刺绣队伍。她创办的阿勒泰市达那外贸有限公司生产的哈萨克族刺绣产品远销中亚多国和新疆市场。她说:“太感谢这个培训班了,因为我只是原原本本地继承着传统的图案,对为什么要做这些图案,这些图案代表了什么美好的寓意,一点也不知道。听了专家老师的讲解后,我才知道,这些图案都有各自的美好寓意。特别是在当下,如何继承传承,我们必须要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需求,这样才能让民族的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传承必须从学习最基本的知识做起

    石河子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前身是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成立于2011年7月,也是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57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首批参与院校之一,还是国家体育总局认定的“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单位”之一。

    2013年,郑亮主持的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多民族地区传承节日文化的信息获取和展示技术应用示范”,填补了新疆在这方面的研究空白。随后,石河子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相继承担了“兵团军垦特色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创新教育示范”等多个国家项目,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推向了更广阔的领域。

    郑亮说,自他们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来,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外延也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他们通过田野调查发现,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自己继承的这项遗产不理解,只觉得这是妈妈的妈妈,或者是爸爸的爸爸教给的,为什么必须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他们不知道,也不理解。“我们连理解都不能做到,怎么可能会有更好的传承?怎么可能会传承得更久远?所以我们发挥高校研究能力,从最基础的方面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明白,为什么妈妈的妈妈传承下来的东西必须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做到了理解,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要传承。这一点很重要。”

    靠着这份动力,石河子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走进新疆各地州市县举办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如哈萨克族毡绣和布绣普及项目、维吾尔族枝条编织普及培训项目、印花布织染技艺普及培训项目等,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升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提高。

    非遗传承成创新创业与脱贫致富的突破口

    新疆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和锡伯族的传统刺绣工艺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回族刺绣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中可以看出,刺绣在新疆各民族生产生活中受到的重视程度。看到了这一点,联想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的发展之路,石河子大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与手工艺行业的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转化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独创的培训发展之路。

    经过三年努力,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成功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开办了《新疆少数民族刺绣及衍生品设计人才培养》培训班。6个民族的刺绣优秀传承人和全国优秀的设计师成为这次培训班的学员,与以往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刺绣手艺培训不同,这次培训围绕刺绣产品的设计展开,加强和提升刺绣艺人的设计理念,扩展刺绣设计专业人才在多元化风格中的创意空间,探索新疆刺绣产业化发展的路径。

    去年5月举办的哈萨克毡绣和布绣研修培训班上,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78团阿热勒社区的左拉汗·阿肯白克激动地说:“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们夯实了刺绣技艺,掌握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审美水平。40多天的时间不长,却为我们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信心。学习让我们明白了,这些深受本民族喜爱的绣品如何才能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的消费者喜爱。它已不仅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在弘扬一种文化,让传统的民族文化融入当今社会的发展。”

    (记者 王瑟 见习记者 周世祥)

 

责任编辑: 戴文彬
更多热点新闻
·提前亮相!第三届重庆非遗暨老字号博览会...
·路内首部短篇小说集面市:底色还是技校青春
·重庆首家巴渝明清门窗艺术馆开馆 呈巴渝...
·《幸福马上来》发布 "斗智斗勇"版海报
·渝港名伶将齐聚山城同台竞艺
·最小3岁最大12岁 “小小书画家”国泰· ...
·【多彩非遗,美好生活】睡眠养生?走进神 ...
更多收藏拍卖
·甘肃大堡子山文物回归中国
·英国公共艺术品用度遭质疑
·法国路易王朝珍品
·美石与巧匠的邂逅
·砚台:方寸中的大市场
·和田玉冷知识知多少
·小众藏品砗磲受宠价格翻升
·小众藏品砗磲受宠价格翻升
QQ:2330236491
华龙网书画艺术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