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背景下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讨会举行
重庆客户端-华龙网6月9日21时40分讯(记者 张义)9日上午,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重庆主场活动•第三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暨老字号博览会子活动——“长江经济带背景下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讨会”在磁器口民俗博物馆举行。来自重庆市文化委非遗处、各区县文化委相关负责人、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等百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开了深入研讨。
市文化委非遗处处长王发荣作总结性发言。记者 张义 摄
研讨会上,沙坪坝区文化委员会主任、旅游局局长李波首先对各参会嘉宾来到磁器口交流讨论表示欢迎。他说,磁器口是千年古镇,本身非遗项目众多,第三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暨老字号博览会在沙磁巷举办,更是将全市的非遗项目和老字号联系在一起。他表示,沙坪坝区愿意为非遗项目提供展示平台,欢迎各区县非遗项目及老字号常到沙坪坝区交流学习。
随后,各专家结合各自实际,从客观、微观、个案、普遍现象等多方面因素就非遗发展进行了交流探讨,气氛热烈。
重庆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谭小兵主持研讨会。记者 张义 摄
“我们对传统文化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从而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保护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势文化传统。”重庆文理学院副校长、经济学教授谭宏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展应着力增强传统文化的消费性,挖掘传统文化推向市场的文化性,增强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安全性、创新性,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手工艺制作者中男性人数是女性的2倍,而使用者中却绝大多数是女性。很多设计者在设计中对自己的作品是满意的,但是使用者却觉得并没有达到她的理想……”《中华手工》杂志副主编孙凝异结合前期开展过的专项调查,分享了手工艺制作方面的一些思考。
沙坪坝区文化委员会主任、旅游局局长李波致欢迎辞。记者 张义 摄
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工艺系教授陈琏年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张名片,他结合传统文化上开发出的文创产品,运用实际案例阐述了他眼中非遗与文创的关系。他建议,非遗创承人在传承发展时,不要“单打独斗”,应依托政府创造合作平台,“抱团发展”。
重庆市公安局经侦总队政委闫宏伟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普法讲解,提醒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及老字号企业等,要注重保护好知识产权和自身权益。
重庆市公安局经侦总队政委闫宏伟做普法讲解。记者 张义 摄
国家级非遗项目“刘氏刺熨疗法”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医药博物馆副研究员刘光瑞认为,文创产品应走专利独创之路,他谈到,好的项目产品应具有“过目不忘”“难以复制”“世上唯一”三个特点。
“中国传统酿造技艺是道法自然、以人为本、酿造健康的传统文化精典。”重庆市级非遗项目“三不加酱油传统酿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同华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他从重庆三不加食品有限公司如何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及传扬进行了分享。
研讨会现场。记者 张义 摄
重庆老字号协会会长、重庆火锅协会副会长、重庆餐饮行业协会副会长、重庆桥头火锅饮食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夏红亮,从老字号和非遗的关联、区别进行了分析,分享了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品牌、将企业做大做强的经验。
“我有三点建议:一是要拥抱文化,二是要拥抱市场,三是要拥抱科技。”重庆文理学院文化遗产学院院长、副教授刘壮说,把以往的传统用品转为商品、艺术品的过程就是非遗的转变。他建议,非遗传承人应做好自己是文化持有者的定位,不断开拓眼界,甚至引用科技力量,在不改变技艺的前提下,获得更适合生存的方式。
研讨会现场。记者 张义 摄
市文化委非遗处处长王发荣作了总结性发言。重庆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谭小兵主持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