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促旅,有定力才有竞争力(深观察)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以文促旅,无疑是旅游提质升级的必然路径。近几十年来,我国古镇旅游蓬勃兴起,乌镇、周庄、同里等在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个别古镇也出现了商业味道过重、文化传承乏力等问题。日前,“首届文旅创新周庄论坛”在周庄古镇召开,来自文化旅游、遗产保护、戏曲研究、时尚美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以周庄为样本探讨了中国古镇文化资源如何创造性转化、文旅业态如何创新、文化体验怎样升级等问题。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周庄就开始探索依托古镇资源发展旅游、依靠以旅游发展反哺并支撑古镇保护,实现保护与发展并重。
“2000年以前,苏州昆剧院几乎没有任何演出,观众萎缩、演员彷徨。那时候,昆曲故里昆山周庄给了我们宝贵的舞台演出机会,昆曲演员开始每晚在周庄的古戏台演出,一步一步坚持到今天,不仅锻炼了演员、培养了观众,也继承发扬了传统文化,丰富了周庄的旅游内涵,可谓一举多得。”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说。
的确,正如蔡少华所谈到的,近年来不少古镇、古村、古街都把传统戏曲引入景区,以期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来吸引游客。但如何把握好尺度与分寸,也成为不少地方面临的挑战。
“将传统戏曲引入旅游开发,一定要谨慎。”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说,如果过度消费高雅艺术,会对传统文化本身带来伤害,一定先要了解戏曲艺术的规矩、规范、规律。“我想,更好的方式应当是讲清楚戏曲和古镇的过去和当下有怎样的关系,引导游客欣赏戏曲、体验戏曲。比如配乐是怎样的,服装有什么特点,化妆是怎么回事,让游客亲身感受台前幕后的同时,了解与感受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展示’加‘体验’,无疑能让古镇的戏曲元素彰显更深的文化内涵,也为游客带来更好的文旅体验。”蔡少华对此十分赞同,“作为昆曲发源地,周庄就可以多给游客展示昆曲的发展史,在水乡体验水袖、水磨腔,感受昆曲所传递的审美意趣和生活方式。”
专家们还谈到,当前,在古镇旅游发展与文化保护的过程中,还有一些现象也应该引起注意。比如,个别旅游景区出售质量不佳的旅游纪念品,影响了景区的声誉,还有个别景区为扩大接待面积出现了拆古道建新街的行为……“全世界的小镇到最后,都是靠文化积淀、历史遗迹与主题特色来获取持续的影响力。”原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吴文学提出,古镇开发切勿心急气躁,一定要多些沉静,扎扎实实赢得核心竞争力。
此外,针对当前一些人造、仿古的“古镇”大量涌现的现象,许多古镇管理者也颇为无奈,“实际上,有没有历史基础,发展途径必然会有所差别。古镇在传统文化上做深做精,发展文化寻根、文化休闲和文化教育等,才是发挥自身长处的优势之举。”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周育德说,“以周庄为例,就完全可以围绕传统戏曲做出特色和优势,建戏曲博物馆、办戏曲学校、做戏曲论坛……让旅游与戏曲相融相生、互相促进。”
面对古镇间竞争加剧和群众的消费升级,专家表示,古镇固然要有发展的紧迫感,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定力,在获取短期的经济利益上做减法、在文化传承和夯实底蕴上做加法。同时提升服务意识、创新文化表达,唯如此,才能为百年古镇赢得持续发展。“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期待更多具有深厚历史底蕴、保持文化发展定力的古镇,能够成为游客的精神休憩之所。”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恒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