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江北“张海迪”的脑瘫作家朱玲 用笔勾画出对生活的希望
盛夏的早晨,阳光洒在朱玲的肩上和脸上。一大早,她就坐在电脑前,开始了一天的写作。
她专注工作的神情,与正常人没有区别,但从她右手翻腕打字和坐姿的扭曲程度可以看出,这样一个平常人简单的动作,她实则很费力。
她,就是人称江北“张海迪”的脑瘫作家朱玲。
历经艰辛考上大学
朱玲1985年生于江北区五里店,从小就被确诊为脑瘫,这注定她一出生,就没有办法和同龄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朱玲7岁时,母亲带她到小学报名,因为不能独立行走,她被老师“劝退”回家。
眼看女儿就要失去受教育的机会,父亲一咬牙,开始对她进行“魔鬼训练”。每周4天,小朱玲跟着父亲,沿着一条叫“关山坡”的石板路走到观音桥,再原路返回。
“我已经不记得在石阶上摔倒过多少次,只记得爸爸从来都不扶我,总是让我自己站起来。”朱玲说。
经历无数次摔倒受伤,两年后,朱玲奇迹般地学会了走路,如愿进了学校。
身体的“特别”为朱玲带来很多委屈。有一次在学校有人骂她“笨蛋”,朱玲再也压制不住委屈,回家抱着妈妈痛哭许久,眼泪擦干后,她安慰自己:“你不能改变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
在嘲讽与鼓励的交织中,2006年7月,朱玲顺利考上了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10余年完成50多万字创作
小学二年级,朱玲参加一次春游。在这次春游后,她的一篇作文《记一次春游》,被老师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文学的世界没有残缺。那一刻,我体味到了被人欣赏,被人肯定的感觉。”此后,朱玲爱上了文学。
大学毕业以后,她到一家敬老院工作了近两年,后来由于太喜欢文学,她又回到家中坚持写作。
在10余年的时间里,朱玲完成了50余万字的创作,在《嘉陵江》《江北报》《同伴》等杂志、期刊、报纸发表数十篇文章,其中自传小说《风雨中的太阳花》长达35万字。
“现在一天能打两三千字吧,有时手没力气了就休息一下。”朱玲说,“我想当作家,用我的笔勾画出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如今,朱玲已是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她以写作为生,付出比常人多倍的努力。
用爱心温暖更多的残疾人
“谢谢你,有你做朋友真好。”6月的一个下午,朱玲收到一条短信,这是朱玲的朋友王龙龙发来的,王龙龙是一位重度瘫痪的残疾人,常年躺在床上。在一次助残活动中,朱玲和他相识。
数月前,王龙龙向朱玲倾诉:“我最近很压抑,很迷茫,感觉远方迷雾重重,脚下荆棘丛生。”
“看不见远方时,不妨看看眼下,我相信你也能找到人生的光。”朱玲告诉王龙龙,曾经她也极度绝望,即便如此,她相信总有一缕阳光,会照亮自己。
相同的经历传递给绝望中的王龙龙一丝慰藉。在朱玲的鼓励下,王龙龙心情渐渐平复,如今,王龙龙在一个网络平台做直播,每月有几百元的收入。
朱玲经常参加助残活动,在活动中她不仅鼓励残疾人坚定生活的信心,还将自己的写作知识倾囊相授。她现在所住的社区要办宣传栏,她主动为宣传栏写稿子,从街道的拆违整治到征兵宣传,她都热心撰写文稿。
社区的领导很感动,说要给她“稿费”,朱玲婉拒了,她在《理解》一文中写到:“也许,残疾让我们成为生活的弱者,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心态上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