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生命最后的尊严——记“孺子牛奖”获得者、上海市龙华殡仪馆遗体整容高级技师王刚

为了生命最后的尊严——记“孺子牛奖”获得者、上海市龙华殡仪馆遗体整容高级技师王刚

来源:新华网 2019-04-05

为了生命最后的尊严——记“孺子牛奖”获得者、上海市龙华殡仪馆遗体整容高级技师王刚-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吴振东、郭敬丹

多年前的一部日本电影,把入殓师这个职业带进了大众视野。在上海市龙华殡仪馆,业务科副科长王刚从事的就是这样一份“予逝者以尊严,予生者以慰藉”的工作。22年来,他坚守岗位,精益求精,并推动遗体修复技术向数字化迈进,赋予传统“手工活”新的生命。近日,王刚获颁民政部最高奖项“孺子牛奖”。

业精于勤,成就工匠

1997年的一个夏日,学徒工王刚怀着忐忑心情走进遗体化妆间,工位前是一位久病离世的老人,骨瘦如柴,身体紧紧蜷缩在一起。

师傅命令:“把双手复位!”王刚有些迟疑,当他碰到老人手指时,那种又硬又冷的感觉迅速透过指尖传遍全身,使他打了个激灵。师傅慢慢握起那只冰冷的手掌,放在王刚手心里:“握住他,才会有温度。”

这是一份传递温度的工作,化妆间里来了又走的年轻人很多,王刚最后坚持了下来,并逐渐从“菜鸟”磨砺成为行家里手。

王刚曾经为一个高楼坠亡的小女孩化过妆。十几年前的整容技术,只能将外表伤口简单缝合,小女孩幼小的面容上那不忍直视的创伤,即使用最小的美容针细细密密地缝合,还是收效甚微。遗体告别时,看到母亲双手抚摸女孩每一寸被缝合的伤口,王刚潸然泪下:“一定要努力还原逝者容颜,让最熟悉的样子永远定格在家人心中。”

为了掌握人体结构,非医学专业背景的王刚办公室里放满了人体结构图、人体模型、头骨模型、相关书籍等,他抓住一切碎片时间钻研。晚上和周末,他去医学院“蹭课”,一“蹭”两三年,老师们也称他为“编外学生”。在无数次做试验、做塑形、画素描的过程中,一个个难题被克服了。

日常工作中,最多的是遗体整容化妆,王刚总是做得温馨精细,让家人为之动容。“人体直立和平躺时的表情肌分布有所变化,化妆时要根据平躺特点构思和勾画轮廓。只有每一个细节都到位了,才是逝者亲属心中真正的‘漂亮’。”王刚说。

对于王刚的精益求精,龙华殡仪馆女子化妆组组长陈钰深有感触:“除了研究逝者生前照片,王刚还在与逝者亲属聊天中捕捉细节,揣摩逝者在家人心中的模样。比如逝者平日里爱皱眉头,他化妆时就着意增添几条细微的皱纹,往往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地方一瞬间触动了家人。”

巨大的爆炸冲击波和火舌将消防员的遗体侵蚀得难以辨认。操作台前,王刚与烈士几乎脸贴着脸,鼻子、嘴唇、耳朵相继成功塑形。就在旁人觉得工作已做完时,王刚又俯身细心地为烈士“再造”青春痘,直到凌晨。当战友看到逝者安详的仪容,无不动情:“这就是我们的兄弟!”

科技引领,开拓创新

从青涩学徒工成长为行业翘楚、“上海工匠”,王刚紧跟时代步伐,对遗体整容整形技术不懈钻研。

水泡遗体处置之难,在于腐败水气泡。王刚和同事们经过多年研究和总结,提炼出水泡遗体处置“五步法”:快速消毒防腐——遗体消肿——平稳缩形——创伤修复——修正肤色。具体操作中,化学试剂的剂量、操作手法的轻重、染色程度的深浅,每一步都是关键。

在“东方之星”客船倾覆事件善后援助中,王刚调配出的试剂,能够让原本发紫发青的肌肤均匀变回原状,帮助同事们成功修复了多具“巨人观”遗体。

如果说手工整形是手艺,3D打印遗体修复则是技术。2009年,王刚在行业内率先开始相关探索。他运用骨骼复原技术和胶原填充等技术还原逝者容颜,并通过计算机三维扫描、虚拟成像、定点测量,通过3D雕刻机,迅速刻出面部轮廓,形成一个“定制面具”,覆盖在逝者脸庞上。这一创举,加快了遗体整容的速度,降低了整容师的工作强度。2016年,王刚领衔的全国首家“3D打印遗体修复工作室”在龙华殡仪馆成立。

“3D打印使遗体修复技术从原来的‘手工活’迈向了数字化,未来经过大数据积累,还可以建立一个亚洲人脸型数据库,使3D打印修复的精度更高、成本更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舒嵘说。

带教团队,新人竞出

在一次次紧急援助工作中,王刚愈发意识到团队的重要性。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后,他把带团队、建队伍作为核心任务之一。

带教过程中,王刚创造性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情景模拟、“头脑风暴”等形式,提升团队创造性。工作室还开展内部技能比武,为成员制定专项技能发展规划,提升团队的业务水平和操作能力。在良好的氛围和机制作用下,各类人才已经崭露头角。王刚身后,更多的“王刚”正在成长。

一批又一批殡葬专业大学生也来到王刚的工作室实习。王刚很看重这些稀缺人才,他亲自拟定实习方案,为每个实习生“量身定制”带教内容,毫无保留地把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他们。

近年来,王刚还参加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遗体防腐师》的制定工作,编写教材,出版《遗体修复》专著,参与全国性赛事的拟题、执裁、培训等工作,不遗余力地将自身所学传播到更广阔的范围。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画出最美、最庄重的休止符。”这是王刚的愿望,更是王刚的坚守。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为了生命最后的尊严——记“孺子牛奖”获得者、上海市龙华殡仪馆遗体整容高级技师王刚

2019-04-05 10:18:51 来源:

为了生命最后的尊严——记“孺子牛奖”获得者、上海市龙华殡仪馆遗体整容高级技师王刚-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吴振东、郭敬丹

多年前的一部日本电影,把入殓师这个职业带进了大众视野。在上海市龙华殡仪馆,业务科副科长王刚从事的就是这样一份“予逝者以尊严,予生者以慰藉”的工作。22年来,他坚守岗位,精益求精,并推动遗体修复技术向数字化迈进,赋予传统“手工活”新的生命。近日,王刚获颁民政部最高奖项“孺子牛奖”。

业精于勤,成就工匠

1997年的一个夏日,学徒工王刚怀着忐忑心情走进遗体化妆间,工位前是一位久病离世的老人,骨瘦如柴,身体紧紧蜷缩在一起。

师傅命令:“把双手复位!”王刚有些迟疑,当他碰到老人手指时,那种又硬又冷的感觉迅速透过指尖传遍全身,使他打了个激灵。师傅慢慢握起那只冰冷的手掌,放在王刚手心里:“握住他,才会有温度。”

这是一份传递温度的工作,化妆间里来了又走的年轻人很多,王刚最后坚持了下来,并逐渐从“菜鸟”磨砺成为行家里手。

王刚曾经为一个高楼坠亡的小女孩化过妆。十几年前的整容技术,只能将外表伤口简单缝合,小女孩幼小的面容上那不忍直视的创伤,即使用最小的美容针细细密密地缝合,还是收效甚微。遗体告别时,看到母亲双手抚摸女孩每一寸被缝合的伤口,王刚潸然泪下:“一定要努力还原逝者容颜,让最熟悉的样子永远定格在家人心中。”

为了掌握人体结构,非医学专业背景的王刚办公室里放满了人体结构图、人体模型、头骨模型、相关书籍等,他抓住一切碎片时间钻研。晚上和周末,他去医学院“蹭课”,一“蹭”两三年,老师们也称他为“编外学生”。在无数次做试验、做塑形、画素描的过程中,一个个难题被克服了。

日常工作中,最多的是遗体整容化妆,王刚总是做得温馨精细,让家人为之动容。“人体直立和平躺时的表情肌分布有所变化,化妆时要根据平躺特点构思和勾画轮廓。只有每一个细节都到位了,才是逝者亲属心中真正的‘漂亮’。”王刚说。

对于王刚的精益求精,龙华殡仪馆女子化妆组组长陈钰深有感触:“除了研究逝者生前照片,王刚还在与逝者亲属聊天中捕捉细节,揣摩逝者在家人心中的模样。比如逝者平日里爱皱眉头,他化妆时就着意增添几条细微的皱纹,往往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地方一瞬间触动了家人。”

巨大的爆炸冲击波和火舌将消防员的遗体侵蚀得难以辨认。操作台前,王刚与烈士几乎脸贴着脸,鼻子、嘴唇、耳朵相继成功塑形。就在旁人觉得工作已做完时,王刚又俯身细心地为烈士“再造”青春痘,直到凌晨。当战友看到逝者安详的仪容,无不动情:“这就是我们的兄弟!”

科技引领,开拓创新

从青涩学徒工成长为行业翘楚、“上海工匠”,王刚紧跟时代步伐,对遗体整容整形技术不懈钻研。

水泡遗体处置之难,在于腐败水气泡。王刚和同事们经过多年研究和总结,提炼出水泡遗体处置“五步法”:快速消毒防腐——遗体消肿——平稳缩形——创伤修复——修正肤色。具体操作中,化学试剂的剂量、操作手法的轻重、染色程度的深浅,每一步都是关键。

在“东方之星”客船倾覆事件善后援助中,王刚调配出的试剂,能够让原本发紫发青的肌肤均匀变回原状,帮助同事们成功修复了多具“巨人观”遗体。

如果说手工整形是手艺,3D打印遗体修复则是技术。2009年,王刚在行业内率先开始相关探索。他运用骨骼复原技术和胶原填充等技术还原逝者容颜,并通过计算机三维扫描、虚拟成像、定点测量,通过3D雕刻机,迅速刻出面部轮廓,形成一个“定制面具”,覆盖在逝者脸庞上。这一创举,加快了遗体整容的速度,降低了整容师的工作强度。2016年,王刚领衔的全国首家“3D打印遗体修复工作室”在龙华殡仪馆成立。

“3D打印使遗体修复技术从原来的‘手工活’迈向了数字化,未来经过大数据积累,还可以建立一个亚洲人脸型数据库,使3D打印修复的精度更高、成本更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舒嵘说。

带教团队,新人竞出

在一次次紧急援助工作中,王刚愈发意识到团队的重要性。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后,他把带团队、建队伍作为核心任务之一。

带教过程中,王刚创造性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情景模拟、“头脑风暴”等形式,提升团队创造性。工作室还开展内部技能比武,为成员制定专项技能发展规划,提升团队的业务水平和操作能力。在良好的氛围和机制作用下,各类人才已经崭露头角。王刚身后,更多的“王刚”正在成长。

一批又一批殡葬专业大学生也来到王刚的工作室实习。王刚很看重这些稀缺人才,他亲自拟定实习方案,为每个实习生“量身定制”带教内容,毫无保留地把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他们。

近年来,王刚还参加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遗体防腐师》的制定工作,编写教材,出版《遗体修复》专著,参与全国性赛事的拟题、执裁、培训等工作,不遗余力地将自身所学传播到更广阔的范围。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画出最美、最庄重的休止符。”这是王刚的愿望,更是王刚的坚守。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发源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