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综艺 靠啥引关注

文化综艺 靠啥引关注

来源:人民日报2019-04-23

近两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可谓亮点突出。每集以一个博物馆为主题,展示3件文物,每件文物绑定一位与之气质相符的嘉宾,或娓娓道来文物的历史,或扮演成古人演绎国宝故事,串起了国宝的前世今生。许多观众表示,在《国家宝藏》中看到了文化自信。

回归,满足人们内在的精神需求

据近期发布的《中国文化综艺白皮书》显示,在关于“文化综艺节目的什么要素最吸引你”的调查里,“精神内涵/价值导向”成为受访者的首选,选择“节目创新性”的比例也接近六成。白皮书还显示,相比娱乐综艺,观众对本土原创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满意度更高。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文化类综艺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2016年开播的《中国诗词大会》,推动了国内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潮。借着“小成本、正能量、大情怀”“台网同标”等利好政策,文化类综艺节目在2017年出现了井喷,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据统计,2017年约有50档文化类综艺节目播出,2018年突破了70档。《一本好书》《见字如面》《朗读者》《上新了·故宫》等相继涌现,实现了从重数量到重质量、从“高冷”向“亲民”的发展。

当不少人将文博、古诗词等作为文化类综艺的标签时,《上新了·故宫》总导演毛嘉却表示,综艺节目关涉生活方式、美学规律和文化底蕴,因此,文化类综艺也应该涵盖更广泛的内容和更多样的形式。

当下,“文化+旅游”催生了《魅力中国城》等聚焦城市发展、挖掘城市内涵的节目,甘肃庆阳的“剪纸”和“千岁香包”、云南德宏的葫芦丝、广西崇左的花山岩石等都在节目中得以展示;“文化+科技”缔造了《加油!向未来》《机智过人》等科技类综艺节目,高冷枯燥的科学知识也具有了趣味性和人文气息……

《见字如面》《一本好书》总导演关正文认为,在日益扩大的市场中,文化类综艺的崛起是人们向着传统文化、精神需求的必然回归。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总监、大型节目中心主任郎昆看来,要想在电视创意中冲出重围,综艺节目除了提供茶余饭后的娱乐消遣功能,更要为观众带去正能量和满足感。

创新,寻找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

每当谈起文化类综艺,不少人往往认为只有文化水平较高、年纪较长的人才会关注。但近年来,“90后”“95后”观众日益成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主要观众。“年轻人同样非常喜欢有质感的东西。”《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于蕾说。

面对年轻受众,如何吸引、留住他们,是文化类综艺节目面临的重要命题。在娱乐化泛滥的时代,需要创作者在严谨之余,寻找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而不是板起面孔说教。

“喜闻乐见不只是这个时代才有的传播需求,也不是这批年轻人独有的消费需求。某种意义上,所谓节目就是对优质资源的视频化翻译转换。”关正文认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并不是站在娱乐节目的对立面,而是需要举重若轻,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对创作者而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输出需要寻找一个大众可以接受的方式,把‘硬知识’软化,确保节目的文化表达流畅而轻快。”

但是,文化类综艺节目也有其生存和运营上的烦恼。不少从业者指出,虽然文化类综艺广受关注,但在经济效益方面还无法跟《奔跑吧兄弟》等娱乐类综艺相比拼,依然会遭遇被定位为小众节目的质疑,这需要一个必经的市场确认过程才能突破。

关正文还记得,3年前《见字如面》刚启动时,“等广告销售都等烦了,没法跟广告商进行有效沟通”。然而,两季《见字如面》全网播放总量突破12亿,并凭借第三季的播出破除了“综艺节目播出难有三季”的魔咒。“只要你有足够的真诚和努力,创新就能具有影响力,就会有市场价值。”关正文说,“这个行业有自身的特殊性,选择做文化,更大的成就感是享受传播,而不是一味扮演经济英雄的角色。文化类综艺节目确实艰难,但只要稳步提升质量,生命周期会比浅娱乐要长。”

传播,打通线上、线下和大小屏

文艺作品、文化产品既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播,也对当下的社会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几年前,为了让更多人接触书、多读书,关正文发起了文化类综艺节目《一本好书》。节目被他形容为大众阅读的“试衣间”,以视觉的方式激发观众思考和阅读的兴趣。《一本好书》收官时,在腾讯视频的播放量将近4.75亿,在微博主话题阅读达1.8亿人次。在节目演绎的11本书中,不少在网店和线下书店的销售排名都有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国家宝藏》的播出也助推了国内的文博热。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说:“一年前,故宫决定与《国家宝藏》合作时,应邀的博物馆很多都打来电话询问,说故宫参加他们才参加。而在第二季筹备阶段,反倒有不少没被邀请的博物馆打来电话,追问什么时候能上。”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罗静说:“《国家宝藏》连接了电视综艺、博物馆和公众,它为博物馆开创了藏品阐释与展示的新方法,吸引了新观众,更增强了博物馆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虽然文化类综艺节目已经聚集了大批忠实粉丝,但随着社会关注度的增加,不少跟风模仿、同质化严重的节目也相继出现。对此郎昆认为,综艺节目要寻求良性发展,最关键的就是要强化自主创新,打造中国特色的原创节目。

除了内容形式上的创新,传播渠道和方式的创新也很重要。郎昆谈道,《国家宝藏》是一个在电视端制作播出的节目,但却在互联网、新媒体端引爆了点击量,观众、网友通过弹幕、视频短片等进行二次创作和传播,给节目带来了更高的关注度和话题效应。

关正文认为,文化类综艺节目正处于文化产业的风口,但风口就意味着有起有落,“创新和创作是文化产品的翅膀,只有始终抱着敬畏、谨慎的态度,才能真正获得观众的喜爱,实现长足的发展。”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文化综艺 靠啥引关注

2019-04-23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近两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可谓亮点突出。每集以一个博物馆为主题,展示3件文物,每件文物绑定一位与之气质相符的嘉宾,或娓娓道来文物的历史,或扮演成古人演绎国宝故事,串起了国宝的前世今生。许多观众表示,在《国家宝藏》中看到了文化自信。

回归,满足人们内在的精神需求

据近期发布的《中国文化综艺白皮书》显示,在关于“文化综艺节目的什么要素最吸引你”的调查里,“精神内涵/价值导向”成为受访者的首选,选择“节目创新性”的比例也接近六成。白皮书还显示,相比娱乐综艺,观众对本土原创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满意度更高。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文化类综艺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2016年开播的《中国诗词大会》,推动了国内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潮。借着“小成本、正能量、大情怀”“台网同标”等利好政策,文化类综艺节目在2017年出现了井喷,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据统计,2017年约有50档文化类综艺节目播出,2018年突破了70档。《一本好书》《见字如面》《朗读者》《上新了·故宫》等相继涌现,实现了从重数量到重质量、从“高冷”向“亲民”的发展。

当不少人将文博、古诗词等作为文化类综艺的标签时,《上新了·故宫》总导演毛嘉却表示,综艺节目关涉生活方式、美学规律和文化底蕴,因此,文化类综艺也应该涵盖更广泛的内容和更多样的形式。

当下,“文化+旅游”催生了《魅力中国城》等聚焦城市发展、挖掘城市内涵的节目,甘肃庆阳的“剪纸”和“千岁香包”、云南德宏的葫芦丝、广西崇左的花山岩石等都在节目中得以展示;“文化+科技”缔造了《加油!向未来》《机智过人》等科技类综艺节目,高冷枯燥的科学知识也具有了趣味性和人文气息……

《见字如面》《一本好书》总导演关正文认为,在日益扩大的市场中,文化类综艺的崛起是人们向着传统文化、精神需求的必然回归。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总监、大型节目中心主任郎昆看来,要想在电视创意中冲出重围,综艺节目除了提供茶余饭后的娱乐消遣功能,更要为观众带去正能量和满足感。

创新,寻找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

每当谈起文化类综艺,不少人往往认为只有文化水平较高、年纪较长的人才会关注。但近年来,“90后”“95后”观众日益成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主要观众。“年轻人同样非常喜欢有质感的东西。”《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于蕾说。

面对年轻受众,如何吸引、留住他们,是文化类综艺节目面临的重要命题。在娱乐化泛滥的时代,需要创作者在严谨之余,寻找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而不是板起面孔说教。

“喜闻乐见不只是这个时代才有的传播需求,也不是这批年轻人独有的消费需求。某种意义上,所谓节目就是对优质资源的视频化翻译转换。”关正文认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并不是站在娱乐节目的对立面,而是需要举重若轻,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对创作者而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输出需要寻找一个大众可以接受的方式,把‘硬知识’软化,确保节目的文化表达流畅而轻快。”

但是,文化类综艺节目也有其生存和运营上的烦恼。不少从业者指出,虽然文化类综艺广受关注,但在经济效益方面还无法跟《奔跑吧兄弟》等娱乐类综艺相比拼,依然会遭遇被定位为小众节目的质疑,这需要一个必经的市场确认过程才能突破。

关正文还记得,3年前《见字如面》刚启动时,“等广告销售都等烦了,没法跟广告商进行有效沟通”。然而,两季《见字如面》全网播放总量突破12亿,并凭借第三季的播出破除了“综艺节目播出难有三季”的魔咒。“只要你有足够的真诚和努力,创新就能具有影响力,就会有市场价值。”关正文说,“这个行业有自身的特殊性,选择做文化,更大的成就感是享受传播,而不是一味扮演经济英雄的角色。文化类综艺节目确实艰难,但只要稳步提升质量,生命周期会比浅娱乐要长。”

传播,打通线上、线下和大小屏

文艺作品、文化产品既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播,也对当下的社会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几年前,为了让更多人接触书、多读书,关正文发起了文化类综艺节目《一本好书》。节目被他形容为大众阅读的“试衣间”,以视觉的方式激发观众思考和阅读的兴趣。《一本好书》收官时,在腾讯视频的播放量将近4.75亿,在微博主话题阅读达1.8亿人次。在节目演绎的11本书中,不少在网店和线下书店的销售排名都有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国家宝藏》的播出也助推了国内的文博热。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说:“一年前,故宫决定与《国家宝藏》合作时,应邀的博物馆很多都打来电话询问,说故宫参加他们才参加。而在第二季筹备阶段,反倒有不少没被邀请的博物馆打来电话,追问什么时候能上。”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罗静说:“《国家宝藏》连接了电视综艺、博物馆和公众,它为博物馆开创了藏品阐释与展示的新方法,吸引了新观众,更增强了博物馆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虽然文化类综艺节目已经聚集了大批忠实粉丝,但随着社会关注度的增加,不少跟风模仿、同质化严重的节目也相继出现。对此郎昆认为,综艺节目要寻求良性发展,最关键的就是要强化自主创新,打造中国特色的原创节目。

除了内容形式上的创新,传播渠道和方式的创新也很重要。郎昆谈道,《国家宝藏》是一个在电视端制作播出的节目,但却在互联网、新媒体端引爆了点击量,观众、网友通过弹幕、视频短片等进行二次创作和传播,给节目带来了更高的关注度和话题效应。

关正文认为,文化类综艺节目正处于文化产业的风口,但风口就意味着有起有落,“创新和创作是文化产品的翅膀,只有始终抱着敬畏、谨慎的态度,才能真正获得观众的喜爱,实现长足的发展。”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张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