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重庆 | 硬核改造后,重庆大学这座礼堂焕发新生机

老重庆 | 硬核改造后,重庆大学这座礼堂焕发新生机

五一假期,除了知名的人气景点,高校校园里的老建筑也迎来不少校友打卡留影。重庆大学A区校园内的七七抗战大礼堂,有近80年历史,建筑外观杂糅了西方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川渝民居的风格。日前,重庆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七七抗战大礼堂成功入选。

大礼堂的“前世今生”

来到“七七抗战大礼堂”旧址,暖黄色墙体给人以厚重感,整个建筑呈矩形,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式,传统的小青瓦屋面、红色门窗配以拱门、阳台,素雅端庄。抗战期间,国立中央大学内迁重庆,仍坚持办学,在重庆大学校园内建设新校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这栋礼堂建筑。

据重庆大学校史记载,从1937年至1946年,重庆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携手办学,两校师资互聘、学分互认、资源共享。这期间,因办学需要,“七七抗战大礼堂”启动修建。1946年11月,中央大学返回南京后,“七七抗战大礼堂”留给了重庆大学作为礼堂使用。

“根据现存的1951年设计图纸与施工细则文件,礼堂在1951年增加了两跨作为舞台和乐池空间。后期由于使用功能的拓展需要,改建了舞台两端的楼梯间及楼梯间上空夹层。”据重庆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礼堂修改了主入口,将舞台对面的尽端第一跨改建为放映室,并增加附属房间。2000年后因礼堂屋顶部分出现严重糟朽和漏雨现象,建筑整体结构也出现安全隐患,故停止使用。

纪念“七七事变”而得名

1995年11月出版的《中央大学校友通讯》书中记载:1942年冬,在松林坡麓与柏树林男生七、八、九、十宿舍之间的一侧平地上,修建了一座可容纳1200座位的砖木结构大礼堂,这是中央大学西迁后唯一的一座较为标准的半永久性建筑。除了《中央大学校友通讯》,1987年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也对当时的西迁历史有所记载:“中大迁渝后,在重庆地方各界人士及有关各方的大力支援下,迅速在沙坪坝松林坡修建简易校舍。”

“以前,在礼堂的侧门墙上,还钉有一块‘原中央大学礼堂’等字样的木牌。这些年来,海内外的中大校友来松林坡寻根忆旧时,都会在礼堂前摄影留念。”据重庆大学退休教师杨盛祥回忆。

“大轰炸中,重大人和中央大学师生们没有放弃教学科研,自己动手挖防空洞,建地下实验室。每逢空袭,学校防护团就发出预备警告,师生们迅速返回防空洞继续学习。大多上午10点进防空洞,下午5点出来。”重庆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礼堂为纪念“七七事变”而得名,也叫松林坡礼堂。

硬核改造 老建筑焕发生机

据史料记载,以“七七抗战大礼堂”为代表的重庆大学老建筑群,刻写着抗战时期中国教育高地的烽火记忆。大轰炸时期,礼堂没有受到损毁。后曾在1951年、上世纪80年代进行了扩建改造。2000年以前,礼堂都是重庆大学学生重要的活动场所,使用年限长达62年。2000年后,因房屋老化、屋顶部分腐朽等问题。“七七抗战大礼堂”后来被鉴定为危房,不再使用。

从2017年起,重庆大学相关研究团队对其进行全面调查监测与保护修缮设计,经硬核改造,这处重要的历史遗存焕发出新的生机。

做这样的一场“大手术”,步骤和过程颇为复杂。第一步便是全面体检。 “设计团队采用建筑测绘工作程序和三维扫描仪、无人机以及photoscan软件配合记录等技术对建筑本体进行精细测绘。其次,还要对砌体结构安全性、混泥土强度、木屋架强度和安全性、原有建筑材料取样分析与鉴别,甚至是白蚁虫害以及生物菌落检查。

由于屋面漏雨和年久失修,遭损严重,尤其是屋面维修之后荷载增加已经超过木屋架承载能力。”重庆大学相关负责人解释,在全面拆除更换和维修加固两种方案的选择中,为尽可能保留历史原物及相关信息,采用了“新-旧”两榀屋架并置的方式。该负责人介绍,在礼堂的修缮设计中,既考虑到初建时期的建筑形式和技术特点,也尊重了建筑后期使用变化;同时积极探索新技术、新科技在保护调查、病害检测和修复技术中的实践应用,使这处重要的历史遗存焕发出新的生机。

新闻多知点>>>

重庆大学A区校园有多处抗战遗址

理学院

重庆大学理学院位于重大A区校园内,建于1930至1933年,属于中国式建筑风格,由沈樊德设计。“工”字形平面,中轴对称,总体为双层带阁楼,层次为重檐歇山形式,屋面坡度较陡,建筑外立面遵循中国古典建筑样式,翘角飞檐,但内部结构则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抗战时期,它见证了沙磁文化区诸多重要事件。”重庆大学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1938年2月6日,重庆沙坪坝区自治委员会成立大会在理学院二楼的教员休息室举行,会上宣告了“沙磁文化区”的成立。

据了解,理学院是当时中国建筑师探索中式建筑风格的典型例证,为研究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及民族风格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此外,作为重庆大学第一座教学楼,也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

工学院

重庆大学工学院楼目前已作为留学生的教学楼。建筑坐南朝北,面阔42.7米,进深12.2米,建筑面积2456.56平方米,1930年-1935年建造,曾为重庆隆贸洋行,由西方建筑师莫利生设计。

抗战时期,著名无线电专家冯简便在工学院大楼办公。“1939年9月、1940年5月和7月,工学院在上百架次日寇战机狂轰滥炸中3次遭遇破坏,死伤师生250余人。现虽已经修复多年,工学院建筑在新旧材质契合线上仍有着当年血与火的清晰灼痕。”重庆大学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该校75周年校庆时候,校友们捐建了工学院大楼身后的大轰炸纪念碑,这是一块用残埂断墙垒筑的石碑,石碑用阴刻的金色文字记录了重大那段烽火中的故事。

文字斋

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工”字形,中轴对称。砖木结构,穿逗式梁架,建筑面积873平方米。文字斋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式建筑,整组建筑外立面遵循中国古典建筑样式,翘角飞檐,但内部结构则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民国时期中国建筑师探索中式建筑风格的典型例证。

寅初亭

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亭为重檐六角,攒尖顶,正六边形,边长3.5米,柱高4.3米,建筑面积52.51平方米,是一座近代纪念性建筑,该亭结构基本保存完整,具有一定的历史和建筑价值。据重庆大学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重大学子为纪念马寅初爱国行为于1941年上半年建纪念亭,冯玉祥题“寅初亭”匾。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老重庆 | 硬核改造后,重庆大学这座礼堂焕发新生机

2019-05-05 06:05:00 来源: 0 条评论

五一假期,除了知名的人气景点,高校校园里的老建筑也迎来不少校友打卡留影。重庆大学A区校园内的七七抗战大礼堂,有近80年历史,建筑外观杂糅了西方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川渝民居的风格。日前,重庆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七七抗战大礼堂成功入选。

大礼堂的“前世今生”

来到“七七抗战大礼堂”旧址,暖黄色墙体给人以厚重感,整个建筑呈矩形,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式,传统的小青瓦屋面、红色门窗配以拱门、阳台,素雅端庄。抗战期间,国立中央大学内迁重庆,仍坚持办学,在重庆大学校园内建设新校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这栋礼堂建筑。

据重庆大学校史记载,从1937年至1946年,重庆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携手办学,两校师资互聘、学分互认、资源共享。这期间,因办学需要,“七七抗战大礼堂”启动修建。1946年11月,中央大学返回南京后,“七七抗战大礼堂”留给了重庆大学作为礼堂使用。

“根据现存的1951年设计图纸与施工细则文件,礼堂在1951年增加了两跨作为舞台和乐池空间。后期由于使用功能的拓展需要,改建了舞台两端的楼梯间及楼梯间上空夹层。”据重庆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礼堂修改了主入口,将舞台对面的尽端第一跨改建为放映室,并增加附属房间。2000年后因礼堂屋顶部分出现严重糟朽和漏雨现象,建筑整体结构也出现安全隐患,故停止使用。

纪念“七七事变”而得名

1995年11月出版的《中央大学校友通讯》书中记载:1942年冬,在松林坡麓与柏树林男生七、八、九、十宿舍之间的一侧平地上,修建了一座可容纳1200座位的砖木结构大礼堂,这是中央大学西迁后唯一的一座较为标准的半永久性建筑。除了《中央大学校友通讯》,1987年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也对当时的西迁历史有所记载:“中大迁渝后,在重庆地方各界人士及有关各方的大力支援下,迅速在沙坪坝松林坡修建简易校舍。”

“以前,在礼堂的侧门墙上,还钉有一块‘原中央大学礼堂’等字样的木牌。这些年来,海内外的中大校友来松林坡寻根忆旧时,都会在礼堂前摄影留念。”据重庆大学退休教师杨盛祥回忆。

“大轰炸中,重大人和中央大学师生们没有放弃教学科研,自己动手挖防空洞,建地下实验室。每逢空袭,学校防护团就发出预备警告,师生们迅速返回防空洞继续学习。大多上午10点进防空洞,下午5点出来。”重庆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礼堂为纪念“七七事变”而得名,也叫松林坡礼堂。

硬核改造 老建筑焕发生机

据史料记载,以“七七抗战大礼堂”为代表的重庆大学老建筑群,刻写着抗战时期中国教育高地的烽火记忆。大轰炸时期,礼堂没有受到损毁。后曾在1951年、上世纪80年代进行了扩建改造。2000年以前,礼堂都是重庆大学学生重要的活动场所,使用年限长达62年。2000年后,因房屋老化、屋顶部分腐朽等问题。“七七抗战大礼堂”后来被鉴定为危房,不再使用。

从2017年起,重庆大学相关研究团队对其进行全面调查监测与保护修缮设计,经硬核改造,这处重要的历史遗存焕发出新的生机。

做这样的一场“大手术”,步骤和过程颇为复杂。第一步便是全面体检。 “设计团队采用建筑测绘工作程序和三维扫描仪、无人机以及photoscan软件配合记录等技术对建筑本体进行精细测绘。其次,还要对砌体结构安全性、混泥土强度、木屋架强度和安全性、原有建筑材料取样分析与鉴别,甚至是白蚁虫害以及生物菌落检查。

由于屋面漏雨和年久失修,遭损严重,尤其是屋面维修之后荷载增加已经超过木屋架承载能力。”重庆大学相关负责人解释,在全面拆除更换和维修加固两种方案的选择中,为尽可能保留历史原物及相关信息,采用了“新-旧”两榀屋架并置的方式。该负责人介绍,在礼堂的修缮设计中,既考虑到初建时期的建筑形式和技术特点,也尊重了建筑后期使用变化;同时积极探索新技术、新科技在保护调查、病害检测和修复技术中的实践应用,使这处重要的历史遗存焕发出新的生机。

新闻多知点>>>

重庆大学A区校园有多处抗战遗址

理学院

重庆大学理学院位于重大A区校园内,建于1930至1933年,属于中国式建筑风格,由沈樊德设计。“工”字形平面,中轴对称,总体为双层带阁楼,层次为重檐歇山形式,屋面坡度较陡,建筑外立面遵循中国古典建筑样式,翘角飞檐,但内部结构则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抗战时期,它见证了沙磁文化区诸多重要事件。”重庆大学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1938年2月6日,重庆沙坪坝区自治委员会成立大会在理学院二楼的教员休息室举行,会上宣告了“沙磁文化区”的成立。

据了解,理学院是当时中国建筑师探索中式建筑风格的典型例证,为研究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及民族风格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此外,作为重庆大学第一座教学楼,也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

工学院

重庆大学工学院楼目前已作为留学生的教学楼。建筑坐南朝北,面阔42.7米,进深12.2米,建筑面积2456.56平方米,1930年-1935年建造,曾为重庆隆贸洋行,由西方建筑师莫利生设计。

抗战时期,著名无线电专家冯简便在工学院大楼办公。“1939年9月、1940年5月和7月,工学院在上百架次日寇战机狂轰滥炸中3次遭遇破坏,死伤师生250余人。现虽已经修复多年,工学院建筑在新旧材质契合线上仍有着当年血与火的清晰灼痕。”重庆大学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该校75周年校庆时候,校友们捐建了工学院大楼身后的大轰炸纪念碑,这是一块用残埂断墙垒筑的石碑,石碑用阴刻的金色文字记录了重大那段烽火中的故事。

文字斋

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工”字形,中轴对称。砖木结构,穿逗式梁架,建筑面积873平方米。文字斋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式建筑,整组建筑外立面遵循中国古典建筑样式,翘角飞檐,但内部结构则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民国时期中国建筑师探索中式建筑风格的典型例证。

寅初亭

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亭为重檐六角,攒尖顶,正六边形,边长3.5米,柱高4.3米,建筑面积52.51平方米,是一座近代纪念性建筑,该亭结构基本保存完整,具有一定的历史和建筑价值。据重庆大学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重大学子为纪念马寅初爱国行为于1941年上半年建纪念亭,冯玉祥题“寅初亭”匾。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发源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