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座历史文化名城、875片历史文化街区、2.47万处历史建筑 让城市文脉融入现代生活(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134座历史文化名城、875片历史文化街区、2.47万处历史建筑 让城市文脉融入现代生活(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来源:《人民日报》2019-06-11

核心阅读

截至目前,国务院公布了13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划定历史文化街区875片,确定历史建筑2.47万处。

对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来说,守护不仅意味着原汁原味保护,更要融入现代生活,继续为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发挥作用。

而对城市来说,留住这些记忆不仅是为了传承文化、延续历史,也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城市古迹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各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宣传展示活动。保护历史遗迹,各地有哪些好的做法?现代生活中,如何让历史文化更好地流淌绵延?

原汁原味修旧如旧

河坊街,古代都城杭州的“皇城根儿”,也是南宋的文化中心和经贸中心;运河边的桥西直街,在明清时期因交通便利沿河筑店者众被称为“北关夜市”。如今,这两个区域成了杭城两处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今年5月1日起,一条城市历史文化教育公交专线开通,连接了这一南一北两条古街,并在沿线串联起浙江展览馆、陆游纪念馆、富义仓遗址公园等一系列地标古建、主题公园。

为了最大程度保护并且展示历史文化遗存,各地创新方式方法,但“原汁原味”是一个不变的关键词,科学拆建是不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第一步。

拆,拆除违建、不协调建筑,还古迹原有风貌。杨梅竹斜街是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试点之一。行走其间,名人故居、会馆、四合院俯仰皆是。杨梅竹斜街保护项目拆除违法建设56处,广告牌匾51处,逐步让胡同空间显现原有风貌及肌理。

建,建真设施而不是建假古董。不少地方的古建“面子”保持原貌,“里子”却在悄悄更新。在有着2500年建城史的扬州,改造排水管网、建立古城区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加密消防设施、建设旅游公厕等现代设施的建设让古城“外旧内新”,方便了市民和游客。

“建”还包括“修旧如旧”。建于公元352年的河北省正定古城,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近年来正定县在有充分文献、图像资料的基础上经科学论证进行南城门修缮、府文庙格局恢复等重点工程,保护和传承了“千年古郡、北方雄镇”历史风貌。

“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其损失是不可逆的,即使可以重建,历史信息也荡然无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这样解释原汁原味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性。

在国家层面,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监督也一直未松懈。2011年和201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家文物局在全国范围内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组织开展了评估检查。“通过评估检查,能够总结保护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分析了当前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也能对保护工作不到位、政府监管不力的城市进行批评警示。同时,进一步摸清家底,建立保护清单,建立长效保护机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说。

新旧融合活化利用

城市古迹如何融入现代生活?在原汁原味保护的基础上,盘活古迹,让它们继续为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发挥作用,成为保护中更深层次的课题。

融,意味着“见屋还要见人”。专家认为,让历史文化街区融入现代生活,必须延续其原有生活功能,居住在其中的人是活态文化的一部分,让他们更安居乐业才是保护初衷。

一些地方在改善民生、满足居民现代生活需求之外,还让居住其中的老百姓成为自觉保护的主体。比如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村、宏村通过合理的旅游红利分配,调动村民参与保护的积极性。一些保护模式比较成熟的历史文化街区,开始布局让居民、社区和社会力量自发进行持续的区域更新,形成良性循环。

活,活化利用而不是呆板死守。保护历史文化,并不是将古迹封存,放在玻璃橱窗里。不少地方盘活了历史文化资源,将其与现代社会功能衔接,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比如近些年,杭州市利用老工业园区和工业建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为老建筑增添了城市发展转型的新印记。

“自1982年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正式建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保护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延续历史文脉、保护文化基因和塑造特色风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住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国务院公布了13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划定历史文化街区875片,确定历史建筑2.47万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了3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8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成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最综合、最系统的载体。

规划先行形成共识

“虽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存在着不少突出问题和困难挑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比如拆真建假、拆旧建新、拆小建大、房地产开发式“保护”现象屡禁不止,事实上反映出重经济效益、轻文化内涵,保护方法不科学的问题。还有一些地方反映出保护内容不完整、不系统的问题,比如有的只保护了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没有延续历史文化,割裂了与原有社会的关联。此外,底数仍然不清,大量遗存尚未纳入保护体系。

“系统保护、科学保护,必须规划先行,一张蓝图干到底。”张广汉说。在编制规划蓝图、制定和实施规划时,首先应当遵循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优先的原则。各地编制老城区改造和旅游等开发建设规划要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处理好民生改善与老城区保护的关系。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实施,必须符合依法批准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详细规划,循序渐进,逐步更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今后要继续加强保护工作的顶层设计。制定实施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体系规划,明确保护内容、约束底线,提出保护发展的总体框架和要求。督促地方制定实施规划期至2035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并在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摸清家底。

“保护最核心的问题是形成共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认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该纳入到政府的考核体系中,同时,相关条例规划需要进一步补充调整。

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修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研究制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消防、基础设施等国家和地方技术标准;指导各地制定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同时,加强监督问责,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体检评估制度,进行动态监管,健全约谈、列入濒危目录、除名、问责等工作机制。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134座历史文化名城、875片历史文化街区、2.47万处历史建筑 让城市文脉融入现代生活(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2019-06-11 16:12:14 来源: 0 条评论

核心阅读

截至目前,国务院公布了13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划定历史文化街区875片,确定历史建筑2.47万处。

对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来说,守护不仅意味着原汁原味保护,更要融入现代生活,继续为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发挥作用。

而对城市来说,留住这些记忆不仅是为了传承文化、延续历史,也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城市古迹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各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宣传展示活动。保护历史遗迹,各地有哪些好的做法?现代生活中,如何让历史文化更好地流淌绵延?

原汁原味修旧如旧

河坊街,古代都城杭州的“皇城根儿”,也是南宋的文化中心和经贸中心;运河边的桥西直街,在明清时期因交通便利沿河筑店者众被称为“北关夜市”。如今,这两个区域成了杭城两处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今年5月1日起,一条城市历史文化教育公交专线开通,连接了这一南一北两条古街,并在沿线串联起浙江展览馆、陆游纪念馆、富义仓遗址公园等一系列地标古建、主题公园。

为了最大程度保护并且展示历史文化遗存,各地创新方式方法,但“原汁原味”是一个不变的关键词,科学拆建是不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第一步。

拆,拆除违建、不协调建筑,还古迹原有风貌。杨梅竹斜街是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试点之一。行走其间,名人故居、会馆、四合院俯仰皆是。杨梅竹斜街保护项目拆除违法建设56处,广告牌匾51处,逐步让胡同空间显现原有风貌及肌理。

建,建真设施而不是建假古董。不少地方的古建“面子”保持原貌,“里子”却在悄悄更新。在有着2500年建城史的扬州,改造排水管网、建立古城区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加密消防设施、建设旅游公厕等现代设施的建设让古城“外旧内新”,方便了市民和游客。

“建”还包括“修旧如旧”。建于公元352年的河北省正定古城,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近年来正定县在有充分文献、图像资料的基础上经科学论证进行南城门修缮、府文庙格局恢复等重点工程,保护和传承了“千年古郡、北方雄镇”历史风貌。

“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其损失是不可逆的,即使可以重建,历史信息也荡然无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这样解释原汁原味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性。

在国家层面,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监督也一直未松懈。2011年和201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家文物局在全国范围内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组织开展了评估检查。“通过评估检查,能够总结保护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分析了当前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也能对保护工作不到位、政府监管不力的城市进行批评警示。同时,进一步摸清家底,建立保护清单,建立长效保护机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说。

新旧融合活化利用

城市古迹如何融入现代生活?在原汁原味保护的基础上,盘活古迹,让它们继续为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发挥作用,成为保护中更深层次的课题。

融,意味着“见屋还要见人”。专家认为,让历史文化街区融入现代生活,必须延续其原有生活功能,居住在其中的人是活态文化的一部分,让他们更安居乐业才是保护初衷。

一些地方在改善民生、满足居民现代生活需求之外,还让居住其中的老百姓成为自觉保护的主体。比如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村、宏村通过合理的旅游红利分配,调动村民参与保护的积极性。一些保护模式比较成熟的历史文化街区,开始布局让居民、社区和社会力量自发进行持续的区域更新,形成良性循环。

活,活化利用而不是呆板死守。保护历史文化,并不是将古迹封存,放在玻璃橱窗里。不少地方盘活了历史文化资源,将其与现代社会功能衔接,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比如近些年,杭州市利用老工业园区和工业建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为老建筑增添了城市发展转型的新印记。

“自1982年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正式建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保护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延续历史文脉、保护文化基因和塑造特色风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住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国务院公布了13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划定历史文化街区875片,确定历史建筑2.47万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了3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8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成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最综合、最系统的载体。

规划先行形成共识

“虽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存在着不少突出问题和困难挑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比如拆真建假、拆旧建新、拆小建大、房地产开发式“保护”现象屡禁不止,事实上反映出重经济效益、轻文化内涵,保护方法不科学的问题。还有一些地方反映出保护内容不完整、不系统的问题,比如有的只保护了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没有延续历史文化,割裂了与原有社会的关联。此外,底数仍然不清,大量遗存尚未纳入保护体系。

“系统保护、科学保护,必须规划先行,一张蓝图干到底。”张广汉说。在编制规划蓝图、制定和实施规划时,首先应当遵循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优先的原则。各地编制老城区改造和旅游等开发建设规划要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处理好民生改善与老城区保护的关系。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实施,必须符合依法批准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详细规划,循序渐进,逐步更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今后要继续加强保护工作的顶层设计。制定实施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体系规划,明确保护内容、约束底线,提出保护发展的总体框架和要求。督促地方制定实施规划期至2035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并在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摸清家底。

“保护最核心的问题是形成共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认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该纳入到政府的考核体系中,同时,相关条例规划需要进一步补充调整。

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修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研究制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消防、基础设施等国家和地方技术标准;指导各地制定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同时,加强监督问责,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体检评估制度,进行动态监管,健全约谈、列入濒危目录、除名、问责等工作机制。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吴思佳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