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镇天开巴子国,城郭生成造化镌” 重庆自古就有“天生重庆”之美誉
1362年,明玉珍定都重庆,国号大夏,成为重庆历史上唯一一位皇帝。明玉珍的皇陵已经在江北嘴发现,可他的皇宫在哪里呢?经过考古专家们多年的研究发现,明玉珍的皇宫就在如今的渝中区望龙门老鼓楼遗址。
在重庆直辖22年之际,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发布了关于重庆古城墙的系列研究报告。报告称,“重镇天开巴子国,城郭生成造化镌”的重庆城因其独特的筑城方式,以城市与自然山水和谐共生的美景,自古就拥有了“天生重庆”的美誉。
重庆母城曾存在
一个20余万平方米的巨大署衙
2009年以来,随着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开展及重庆市渝中区下半城旧城改造项目的推进,重庆古城墙中的人和门、太平门及朝天门城墙遗址相继发现,特别是宋元战争时期南宋西线战区的指挥中心——四川制置司暨重庆府衙署,同时也是明玉珍皇宫的老鼓楼遗址被发现,其中还有我国目前为止考古发现最大的谯楼,表明从南宋至清乾隆的五百余年间,“重庆母城”曾存在过一个20余万平方米的巨大衙城,是当时重庆的政治中心。
如果说老鼓楼遗址只见证了重庆城500多年的历史,那么紧邻它的太平门,则和它的16位“兄弟姐妹”一起见证了重庆城的生命印记。
根据目前考古发现,重庆古城墙遗址现存明代城门4座,包括开门3座(太平门、通远门、东水门)、闭门1座(人和门),均保存较好;现存宋代至清代城墙55段约4360米,其中保存较好的约1500米,保存一般的约1400米,保存较差的约460米,保存情况不明的约1000米,以明代城墙为主;现存清代炮台1座。
重庆古城在古巴子国的基础上,历经战国、蜀汉、南宋、明初四次大规模修筑,逐步形成了“九开八闭”十七门的城市格局。
城墙遗址包含南宋、明、清各个时期的城墙、城门(含瓮城)和炮台遗址,遗存类型丰富、时代特征鲜明,堪称记录重庆历史演变的“活化石”,是研究重庆城市空间布局变化、中国古代城池发展演变史的重要实物标本。
近150万件可移动文物
见证重庆人文历史
古署衙、古城墙只是重庆这座城市里先民们所留下的精美建筑中的一部分。在广袤的重庆大地上,这样的“历史见证者”还很多。
在最新一次的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重庆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5908处,新发现文物17244处、复查文物8664处,新发现登记占登记总量的66.6%。
随后,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评选,重庆市渝中区老鼓楼衙署遗址、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旧址、涪陵816工程遗址、南沱红星渡槽成功入选。
2013年3月,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重庆新增包括解放碑、大礼堂在内的“国保”35处,增幅达180%,增长率全国排名第二。至此,重庆已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在4个直辖市中数量仅次于北京。而万州、江津、巫溪、石柱等11个区县的“国保”单位实现零的突破,也让重庆的文物保护工作上升到一个新高点。
重庆的历史,不仅因为层层夯筑的古城墙而显得厚重,更是因为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单位里那琳琅满目的可移动文物而显得五彩斑斓。
2017年,重庆进行了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结果显示,重庆市有国有收藏单位165家,登录可移动文物1482489件(470234件/套),其中新发现新认定文物155576件,收录文物图片91.5479万张,数据容量2584G。
从文物级别上看,重庆登录珍贵文物总数42172件,占比2.84%。其中一级文物2375件,二级文物5784件,三级文物34013件,一般文物266762件。这些可移动文物主要来源于旧藏、发掘、征集购买、采集和接受捐赠5个方面。其中,旧藏占比超5成。
市文物局局长幸军表示,文物特色鲜明也是重庆市可移动文物呈现的特点之一。如三峡出土文物主要体现本地区考古学文化发展脉络,揭示了三峡地区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抗战文物则是重庆最富价值、最具代表性的资源之一,是重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载体。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李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