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舞台的“陈奂生”演绎怎样的笑泪故事
导航

走上舞台的“陈奂生”演绎怎样的笑泪故事

来源:光明日报2019-06-21

【艺苑新事】

近日,由江苏省常州市滑稽剧团创排的大型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进京参加第五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演出。置身于改革开放四十年历史长河里的“陈奂生”,是我国农民群体的生动缩影。“漏斗户”陈奂生站在生命的终点,通过时空穿越,回看自己为“吃饭”而奔波的一生,引出对人性善恶的思考和价值观念的争议,更是在剧末提出时代之问——陈奂生提出的“吃饭是个问题”解决了,可“不是吃饭问题”的其他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堪称经典形象的“陈奂生”,经过再创作被成功搬上话剧舞台。但用滑稽戏的艺术形式表达厚重的现实题材,这在滑稽戏的历史上并不多见,把笑和幽默作为主要的方式去表达内容、承载思想,对主创人员有着极大挑战。《陈奂生的吃饭问题》主创团队通过提高剧本的文学品位、创新滑稽戏表达方式,让人们在娱乐的同时引发精神层面的深入思考,悲喜交融,笑中带泪。这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先后走进大城市和高校巡演六十多场次,引得青年人争相观看,戏剧评论界给予普遍关注。滑稽戏“陈奂生”已成为一种现象,为改革开放四十年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的推陈出新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四十年的历史里述说“吃饭”问题

《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取材于常州籍作家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全剧以“漏斗户”陈奂生和他的三个继子女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直至今天,在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围绕土地、粮食、吃饭问题发生的令人捧腹又心酸的故事。

剧作家、戏剧评论家欧阳逸冰认为,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和戏中所塑造的“陈奂生”,相连、相似又相互映衬,编剧抓住了陈奂生“智慧与狡黠、憨厚与精细、坚守与执拗”的个性基因。“这种基因的传承十分宝贵,强化了这部戏的文学品位,这是以往的滑稽戏所欠缺的,也是这部戏能够长久演下去、获得观众青睐的基础。”欧阳逸冰说。

历史坐标被定在2018年,老年陈奂生得了食道癌,他在时空隧道里来回穿梭,不断回忆过去40年的人生经历。1978年,对“漏斗户”陈奂生来说,吃饭是天,是命,吃饭同样是戏中另外一个主人公傻妹活下去的最根本动力。只要一碗白米饭,从苏北一路乞讨而来的傻妹就答应嫁给陈奂生,一句“有吃的,我就跟你”“快点入洞房吧,进了洞房我就有饭吃了”,傻妹的一生就这么荒唐地定了下来。陈奂生对捡来的媳妇说,“将来你给我生仨孩子,加上你我,大队里就会分给咱五份口粮”,傻妹转身就把三个“拖油瓶”孩子领出来了,让他们对着主人公大叫“爹爹”……十分荒诞、滑稽。

为哄瞒上级,生产队队长王本顺硬是让陈奂生背书说瞎话,“大队好,生活好,干部好,吃得好”。在县委吴书记面前,陈奂生接连说“错”了两次,“干部吃得好……”“干部干得不好,吃得蛮好……”从全村凑来的六菜一汤,王本顺说陈奂生天天这样吃。陈奂生实在忍耐不住,向吴书记直言,他们“胡说八道”!当看破骗局的吴书记招呼大家一起吃饭时,桌上的饭菜早就被傻妹和她的三个孩子偷偷吃光了。目光敏锐的吴书记怒斥王本顺:“鬼就在你身上!”谎言破碎的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无情的现实——“吃饭”问题是那个年代的“漏斗户”陈奂生和乡亲们无力解决,却是最迫切的生存问题。

了解了真实情况的吴书记,冒险改变全村的征粮政策,为农民留足了口粮。有了饭吃的傻妹欣喜若狂,迫不及待吞食了大量生米,喝了一肚子水后撑死了,留下陈奂生带着她的三个孩子相依为命。傻妹乐极生悲的命运让人唏嘘感叹,也从另一个侧面再次说明了“吃饭”是人的基本需求,吃饱饭乃至过上富裕的生活是农民们的最大梦想。

戏里讲了吴书记几次下乡调研后,“吃饭”问题得到了解决,吴书记亲手将印有13.06亩面积的土地证交到陈奂生手里,联产承包责任制让陈奂生从此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吴书记成为陈奂生最可信赖、能讲心里话的那个人。整部戏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在平平淡淡的生活长河里,述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免除农业税、建设现代农业园等一个个与农民、农村发展息息相关的历史讯息、时代课题、生活愿景,充满了人文关怀,使观众入戏至深。

悲喜交融中凸显人性的良知和道义

陈奂生的命运与“吃饭”相伴始终,因为“吃饭”问题,他糊里糊涂娶到了傻妹。傻妹死后,他又莫名其妙地成为三个孩子的继父。傻妹临死前对陈奂生伸出三个指头,陈奂生含泪点头答应把她这三个孩子抚养长大。他用一生的努力,兑现对傻妹的承诺。

为了给三个孩子争到应有的承包地,陈奂生给生产队长王本顺长跪磕头;感动于吴书记的真诚,他大着胆子揭露王本顺弄虚作假的事实;面对在粮食局当副局长的大儿子陈两贪污200万元卖粮公款,他号召全家人砸锅卖铁也要还上。昔日胆小怕事、唯唯诺诺的陈奂生,在关键事情上表现出了诚实守信的一面,这是他做人的本分和底线,是农民最朴素的情感与价值选择。

与他做了半路夫妻的傻妹,原来是奔着吃饱饭来的,但是看到家里经常断粮,她把稀粥留给丈夫和孩子,自己整天喝凉水充饥。面对丈夫的哀叹,她那浮肿的脸上漾起笑容,非常自信地摸着丈夫的脸说:“我会要饭,我要给你吃……”从为了让三个孩子填饱肚子而嫁人,到要饭给丈夫吃,绝境中的傻妹成了令人感动落泪的好妻子和好母亲。

与之相对立的是老二陈斤结婚后声称只要钱不要地,讹走了2000元现金,丢下了父兄和妹妹。转眼,20年后,陈斤又面不改色地向陈奂生讨要土地,抵作投资入股,为了“吃饭”他是绞尽脑汁,丢弃了伦理道德。

沉重的现实话题,通过喜剧的方式展现出来,让人笑中带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陈奂生看到了希望,他把这个消息同死去的傻妹分享,可是王本顺不承认他们的婚姻,三个孩子分不到土地,无奈之下陈奂生抱着傻妹的遗像重新“拜堂”;陈奂生的生命行将结束,受到父亲感化的三兄妹哭诉下辈子还要做他的儿女,而陈奂生却说自己还要“考虑考虑”。在悲喜交融的情节中,“吃饭”即“活着”这个题眼被点明,各种活法显示出了人心的复杂,然而,摆脱了贫穷,逐步走向富裕的“陈奂生”们,尽管有着目光短浅、自私固执的一面,却在精神层面始终恪守着自己的良知和道义。

把目光投向今天的乡土,今天的农民

在生命最后一刻,陈奂生卖掉了陈家老房,号召大家为陈两筹钱赎罪,最后一次完成了对傻妹的承诺;他还按下手印,接受土地转让入股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现实。

“关于土地与吃饭的问题,村里的年轻人已无法理解,因为随着城市化的飞快发展,农村土地创造的价值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在遥远的未来,也许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农民最终都会消失,可取代他们的又将是什么呢?”戏的结尾,“陈奂生”们老去了,乡村广播站的喇叭里传出了面向未来的音乐。陈焕生的困惑在于,为什么大家在解决了“吃饭”问题后,对土地缺少了依恋和敬畏?

文艺报社艺术评论部副主任、副编审徐健认为,登上飞速的时代列车,新一代农民、新一代青年已经很难理解上一代人对于吃饭和土地的深切情感,物质的贫瘠对于他们而言早已成为历史的传说。城市化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和物质的丰富,但与物质脱贫本应同步的精神脱贫、道德脱贫,乃至心灵上的脱贫,却远远没有完成,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各式各样的“陈两”“陈斤”。陈奂生提出的“吃饭是个问题”解决了,可“不是吃饭问题”的其他问题,如“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该何去何从”等现实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这是当下时代正在面临且亟待回答的问题。

“土地的流转,城市化拓展,新农村的建设该是怎样一幅蓝图,我们无法通过一出戏来预测,但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今天的乡土,今天的农民,关注他们在重新面对土地与吃饭问题时所产生的新的忧患、欢欣、尴尬与期冀,并且把这个问题抛给观众,引发大家的深刻思考,这是文艺作品关照现实的一次较为成功的探索和实践。”《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编剧之一、原总政话剧团团长、国家一级编剧王宏告诉记者。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现在的位置: 文化艺术>APP资讯>
走上舞台的“陈奂生”演绎怎样的笑泪故事
2019-06-21 06:05:00 来源: 光明日报

【艺苑新事】

近日,由江苏省常州市滑稽剧团创排的大型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进京参加第五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演出。置身于改革开放四十年历史长河里的“陈奂生”,是我国农民群体的生动缩影。“漏斗户”陈奂生站在生命的终点,通过时空穿越,回看自己为“吃饭”而奔波的一生,引出对人性善恶的思考和价值观念的争议,更是在剧末提出时代之问——陈奂生提出的“吃饭是个问题”解决了,可“不是吃饭问题”的其他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堪称经典形象的“陈奂生”,经过再创作被成功搬上话剧舞台。但用滑稽戏的艺术形式表达厚重的现实题材,这在滑稽戏的历史上并不多见,把笑和幽默作为主要的方式去表达内容、承载思想,对主创人员有着极大挑战。《陈奂生的吃饭问题》主创团队通过提高剧本的文学品位、创新滑稽戏表达方式,让人们在娱乐的同时引发精神层面的深入思考,悲喜交融,笑中带泪。这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先后走进大城市和高校巡演六十多场次,引得青年人争相观看,戏剧评论界给予普遍关注。滑稽戏“陈奂生”已成为一种现象,为改革开放四十年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的推陈出新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四十年的历史里述说“吃饭”问题

《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取材于常州籍作家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全剧以“漏斗户”陈奂生和他的三个继子女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直至今天,在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围绕土地、粮食、吃饭问题发生的令人捧腹又心酸的故事。

剧作家、戏剧评论家欧阳逸冰认为,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和戏中所塑造的“陈奂生”,相连、相似又相互映衬,编剧抓住了陈奂生“智慧与狡黠、憨厚与精细、坚守与执拗”的个性基因。“这种基因的传承十分宝贵,强化了这部戏的文学品位,这是以往的滑稽戏所欠缺的,也是这部戏能够长久演下去、获得观众青睐的基础。”欧阳逸冰说。

历史坐标被定在2018年,老年陈奂生得了食道癌,他在时空隧道里来回穿梭,不断回忆过去40年的人生经历。1978年,对“漏斗户”陈奂生来说,吃饭是天,是命,吃饭同样是戏中另外一个主人公傻妹活下去的最根本动力。只要一碗白米饭,从苏北一路乞讨而来的傻妹就答应嫁给陈奂生,一句“有吃的,我就跟你”“快点入洞房吧,进了洞房我就有饭吃了”,傻妹的一生就这么荒唐地定了下来。陈奂生对捡来的媳妇说,“将来你给我生仨孩子,加上你我,大队里就会分给咱五份口粮”,傻妹转身就把三个“拖油瓶”孩子领出来了,让他们对着主人公大叫“爹爹”……十分荒诞、滑稽。

为哄瞒上级,生产队队长王本顺硬是让陈奂生背书说瞎话,“大队好,生活好,干部好,吃得好”。在县委吴书记面前,陈奂生接连说“错”了两次,“干部吃得好……”“干部干得不好,吃得蛮好……”从全村凑来的六菜一汤,王本顺说陈奂生天天这样吃。陈奂生实在忍耐不住,向吴书记直言,他们“胡说八道”!当看破骗局的吴书记招呼大家一起吃饭时,桌上的饭菜早就被傻妹和她的三个孩子偷偷吃光了。目光敏锐的吴书记怒斥王本顺:“鬼就在你身上!”谎言破碎的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无情的现实——“吃饭”问题是那个年代的“漏斗户”陈奂生和乡亲们无力解决,却是最迫切的生存问题。

了解了真实情况的吴书记,冒险改变全村的征粮政策,为农民留足了口粮。有了饭吃的傻妹欣喜若狂,迫不及待吞食了大量生米,喝了一肚子水后撑死了,留下陈奂生带着她的三个孩子相依为命。傻妹乐极生悲的命运让人唏嘘感叹,也从另一个侧面再次说明了“吃饭”是人的基本需求,吃饱饭乃至过上富裕的生活是农民们的最大梦想。

戏里讲了吴书记几次下乡调研后,“吃饭”问题得到了解决,吴书记亲手将印有13.06亩面积的土地证交到陈奂生手里,联产承包责任制让陈奂生从此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吴书记成为陈奂生最可信赖、能讲心里话的那个人。整部戏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在平平淡淡的生活长河里,述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免除农业税、建设现代农业园等一个个与农民、农村发展息息相关的历史讯息、时代课题、生活愿景,充满了人文关怀,使观众入戏至深。

悲喜交融中凸显人性的良知和道义

陈奂生的命运与“吃饭”相伴始终,因为“吃饭”问题,他糊里糊涂娶到了傻妹。傻妹死后,他又莫名其妙地成为三个孩子的继父。傻妹临死前对陈奂生伸出三个指头,陈奂生含泪点头答应把她这三个孩子抚养长大。他用一生的努力,兑现对傻妹的承诺。

为了给三个孩子争到应有的承包地,陈奂生给生产队长王本顺长跪磕头;感动于吴书记的真诚,他大着胆子揭露王本顺弄虚作假的事实;面对在粮食局当副局长的大儿子陈两贪污200万元卖粮公款,他号召全家人砸锅卖铁也要还上。昔日胆小怕事、唯唯诺诺的陈奂生,在关键事情上表现出了诚实守信的一面,这是他做人的本分和底线,是农民最朴素的情感与价值选择。

与他做了半路夫妻的傻妹,原来是奔着吃饱饭来的,但是看到家里经常断粮,她把稀粥留给丈夫和孩子,自己整天喝凉水充饥。面对丈夫的哀叹,她那浮肿的脸上漾起笑容,非常自信地摸着丈夫的脸说:“我会要饭,我要给你吃……”从为了让三个孩子填饱肚子而嫁人,到要饭给丈夫吃,绝境中的傻妹成了令人感动落泪的好妻子和好母亲。

与之相对立的是老二陈斤结婚后声称只要钱不要地,讹走了2000元现金,丢下了父兄和妹妹。转眼,20年后,陈斤又面不改色地向陈奂生讨要土地,抵作投资入股,为了“吃饭”他是绞尽脑汁,丢弃了伦理道德。

沉重的现实话题,通过喜剧的方式展现出来,让人笑中带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陈奂生看到了希望,他把这个消息同死去的傻妹分享,可是王本顺不承认他们的婚姻,三个孩子分不到土地,无奈之下陈奂生抱着傻妹的遗像重新“拜堂”;陈奂生的生命行将结束,受到父亲感化的三兄妹哭诉下辈子还要做他的儿女,而陈奂生却说自己还要“考虑考虑”。在悲喜交融的情节中,“吃饭”即“活着”这个题眼被点明,各种活法显示出了人心的复杂,然而,摆脱了贫穷,逐步走向富裕的“陈奂生”们,尽管有着目光短浅、自私固执的一面,却在精神层面始终恪守着自己的良知和道义。

把目光投向今天的乡土,今天的农民

在生命最后一刻,陈奂生卖掉了陈家老房,号召大家为陈两筹钱赎罪,最后一次完成了对傻妹的承诺;他还按下手印,接受土地转让入股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现实。

“关于土地与吃饭的问题,村里的年轻人已无法理解,因为随着城市化的飞快发展,农村土地创造的价值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在遥远的未来,也许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农民最终都会消失,可取代他们的又将是什么呢?”戏的结尾,“陈奂生”们老去了,乡村广播站的喇叭里传出了面向未来的音乐。陈焕生的困惑在于,为什么大家在解决了“吃饭”问题后,对土地缺少了依恋和敬畏?

文艺报社艺术评论部副主任、副编审徐健认为,登上飞速的时代列车,新一代农民、新一代青年已经很难理解上一代人对于吃饭和土地的深切情感,物质的贫瘠对于他们而言早已成为历史的传说。城市化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和物质的丰富,但与物质脱贫本应同步的精神脱贫、道德脱贫,乃至心灵上的脱贫,却远远没有完成,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各式各样的“陈两”“陈斤”。陈奂生提出的“吃饭是个问题”解决了,可“不是吃饭问题”的其他问题,如“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该何去何从”等现实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这是当下时代正在面临且亟待回答的问题。

“土地的流转,城市化拓展,新农村的建设该是怎样一幅蓝图,我们无法通过一出戏来预测,但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今天的乡土,今天的农民,关注他们在重新面对土地与吃饭问题时所产生的新的忧患、欢欣、尴尬与期冀,并且把这个问题抛给观众,引发大家的深刻思考,这是文艺作品关照现实的一次较为成功的探索和实践。”《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编剧之一、原总政话剧团团长、国家一级编剧王宏告诉记者。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责任编辑: 陈发源
更多热点新闻
·德贡团队操刀 将要三千年秀丽巴渝文化打 ...
·“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展”全新开启
·"我最喜爱的童书"推广进校园
·拇指上的艺术人生
·我市举办惠民数字电影放映财务人员培训
·重庆6部展品从世界集邮展上捧回大奖
·渝东南都有哪些特色风情?你可以来这个旅 ...
更多收藏拍卖
·甘肃大堡子山文物回归中国
·英国公共艺术品用度遭质疑
·法国路易王朝珍品
·美石与巧匠的邂逅
·砚台:方寸中的大市场
·和田玉冷知识知多少
·小众藏品砗磲受宠价格翻升
·小众藏品砗磲受宠价格翻升
QQ:2330236491
华龙网书画艺术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