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献从深藏库房到走入智慧书房

近代文献从深藏库房到走入智慧书房

来源:光明日报2019-07-23

由浙江省绍兴市倡议并实施的“中国近代文献保护工程”首批成果日前出炉:文学卷已采集4.3万种,经济卷已采集1.6万种,艺术卷已采集2800种,教育卷已采集2.9万种,历史地理类已采集2.5万种,从中精选可出版1万余册……

据悉,这是国内首个系统全面整理近代文献的大型文化工程。按照出版规划,绍兴市计划用10年至15年时间,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搜集从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近代文献并重新整理影印,涉及文学、经济、政治、教育、艺术、史地、科技等各领域。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评价说,这个巨大的工程将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代文化人、出版人的印记,为中华文化宝库再添珍宝。

令出版界感到意外的是,主动承担这个重量级文化工程的居然是绍兴市的一家民营企业——浙江越生文化传媒集团。“引入社会力量,通过更新观念与实践,为城市文化发展提供新的探索和尝试。”在绍兴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徐荻看来,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如何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既是彰显一座城市文化担当的时代使命,也是考验一座城市如何将文化软实力转变成发展硬动能的前沿课题。实施“中国近代文献保护工程”,无疑是一次精彩的破题之举。

填补文化保护“缺口”

在越生美术馆,记者看到敞亮的一楼展厅内,陈列着鲁迅、蔡元培、秋瑾等近代文化名人像。展厅中央,展陈着各种珍稀版本的近代文献。展厅右侧是“中国近代文献保护工程”展区,陈列着部分百年老书的今日模样。有小说,如1917年出版、王理堂编著的《女学生》;有戏剧,如1920年出版、大悲著的《北京学生联合会新剧团剧本》;有散文,如1920年出版,田寿昌、宗白华、郭沫若著的《三叶集》。新书保留了老书的原汁原味,大小、封面、内容均为影印出版,浓郁的时代风貌扑面而来。

一百多年前,被称为小型《四库全书》的《四部丛刊》诞生了。这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也是著名出版家浙江人张元济先生穷尽毕生之力,在中国文献史上留下的辉煌篇章。

然而,近代以来,我国出版业引入西方工艺,所采用的原料均为机械纸,其酸化极限不足百年,目前国内近代文献原典纸质酸化严重,导致国内大部分图书馆不再对外借阅这一时期文献。更严重的是,由于大量近代文献散落在海内外为数众多的图书馆内,至今没有一家文化机构拥有一部相对系统完整的中国近代文献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晓明曾呼吁,中国近代文献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文献史料的价值意义不言而喻,没有相对完善的资料积累,学界就很难开展深入研究。但一些重要的典籍和历史记忆,随着时间推移,受纸质、印刷等条件的限制,受损日益严重,不少历史记忆正随着纸张的损毁而消失。

“上演‘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大时代。其中奔走呼号的学者有很多为绍兴籍,今天我们理应接过‘接力棒’,继承先贤未竟之志。”徐荻如是说。为此,绍兴市专门成立项目工程推进小组,这在绍兴文化建设史上尚属首次。

至此,多方力量汇集。由政府引导,“越生”牵头,由国内多领域近代文献权威学者领衔,以及近百家图书馆参与的“中国近代文献保护工程”正式启动,以期填补《四部丛刊》之后的近代文献保护整理的断层和空白。

寻找全球文献资源

在“中国近代文献保护工程”的初步出版榜单上,文学卷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首编已出版数百余种;教育、艺术、经济等各卷的首编将于今年下半年陆续出版。

“从目前文学卷的出版情况来看,至少有一半的品种是以前没看到过的原书,有三分之一是只知道有书但从未看到过书。”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子善说,以刘廷芳的诗集《山雨》为例,当年这本书收录进“风满楼丛书”第三种,但丛书中的第一、二种散佚多年,此次文学卷收录刘廷蔚的《山花》,正是当年丛书的第二种,能寻得此书实属不易。

大型丛书的编纂,对于出版人的勇气、见识与耐力,是个严峻的考验。“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回想多年来的寻书经历,公司负责人寿林芬感慨万千。以一家民营企业之力,承托这样浩大的文化工程,其难度可想而知。

前些年,得知哈佛大学藏有大量近代文献,团队赶赴美国向对方申请文献数据资料。由于事前缺乏充分沟通,在等待5天后,双方才开始正式交流。同样,在国内某图书馆,寿林芬第一次带领团队接洽时,对方只听了5分钟就走掉了。寿林芬很无奈,在学术界看来,民企做如此浩大的文化工程,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多亏了张元济先生的《四部丛刊》,成了我们最好的‘外交书’。”寿林芬说。张元济编著的《四部丛刊》全本存世极少,今人想一睹其全貌非常困难。前些年,“越生文化”联合高等教育出版社,集国内多家图书馆所藏版本,历时数年,影印出版《四部丛刊》,获得学术界普遍认可。也正是这套重达1吨多的典籍,相继打开了哈佛大学、北大、上海等多家图书馆的文献库房。

“越生文化”对散佚世界各地的史料文献进行重新整理印刷的做法,得到了国内相关领域权威学者们的支持。在工程启动之初,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原中文系主任、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平原应邀担纲起文学卷编委会主任一职。经济学家顾海良教授更是全力支持经济卷的编纂工作,召集十余位青年学者参与选目工作。如今,已有近百位全国学者相继加入中国近代文献保护工程。

近代文献保护工程资料收集的难度较大,版本甄选复杂,以严复的《天演论》为例,版本虽然很多,但没有几家图书馆有《天演论》的初版本。对此,专家达成共识,以收录初版和经典版本为主,全面精准呈现文献的时代风貌。

让深藏库房的文献纸书走近大众

史料乃学术之本,没有相对完善的资料积累,学界很难展开深入研究。在此意义上,存一代文献,乃学者及出版人的共同责任。“整理文献,最终是要解决藏与用的难题。”在“越生文化”,我们看到的保护工程计划,不仅仅是影印出版近代文献,而是要让故纸活起来,让文献动起来,让资源用起来。

按照规划,工程将推出3条产品线:第一条是影印出版。根据整理类编的进展,边整理边出版;第二条是数字化转换。开发近代文献数据库及多种形态的阅读产品,并以此为基础,打造数字出版物交易平台;第三条是出版百种“大家小书”经典阅读书系。首批从近代文献中挑选100位浙江近代学者的著作,其中绍兴有30位,由国内相关领域权威学者撰写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

这意味着,深藏库房多年的中国近代文献纸书将集体走进互联网时代。最近,一项由“越生文化”牵头,名为“中国百强名社数字出版物交易阅读平台”的项目落地绍兴市越城区。这一项目注册资金达到1亿元,其中越城区政府以文化产业基金方式出资2000万元作为初始投入,同时引进社会资源共同开发建设。

以近代文献保护工程为基础资源,平台建成后,将设越生文献数字资源产品、出版社电子新书、精品数据库三块主营业务,提供纸电一体化供应、数据库交易、线上线下互动等一站式在线阅读服务。

“平台在今年底上线之后,将有效整合各出版社、图书馆等资源,为线上交易、版权服务提供保障,打造互联网上的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浙江越生文化传媒集团副董事长钱周铭说,平台进一步建成完善之后,将以手机客户端和家庭电视屏幕为终端进行推送,为数以亿计的家庭建立起“智慧书房”,让优质的阅读资源进入千家万户。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近代文献从深藏库房到走入智慧书房

2019-07-23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由浙江省绍兴市倡议并实施的“中国近代文献保护工程”首批成果日前出炉:文学卷已采集4.3万种,经济卷已采集1.6万种,艺术卷已采集2800种,教育卷已采集2.9万种,历史地理类已采集2.5万种,从中精选可出版1万余册……

据悉,这是国内首个系统全面整理近代文献的大型文化工程。按照出版规划,绍兴市计划用10年至15年时间,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搜集从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近代文献并重新整理影印,涉及文学、经济、政治、教育、艺术、史地、科技等各领域。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评价说,这个巨大的工程将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代文化人、出版人的印记,为中华文化宝库再添珍宝。

令出版界感到意外的是,主动承担这个重量级文化工程的居然是绍兴市的一家民营企业——浙江越生文化传媒集团。“引入社会力量,通过更新观念与实践,为城市文化发展提供新的探索和尝试。”在绍兴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徐荻看来,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如何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既是彰显一座城市文化担当的时代使命,也是考验一座城市如何将文化软实力转变成发展硬动能的前沿课题。实施“中国近代文献保护工程”,无疑是一次精彩的破题之举。

填补文化保护“缺口”

在越生美术馆,记者看到敞亮的一楼展厅内,陈列着鲁迅、蔡元培、秋瑾等近代文化名人像。展厅中央,展陈着各种珍稀版本的近代文献。展厅右侧是“中国近代文献保护工程”展区,陈列着部分百年老书的今日模样。有小说,如1917年出版、王理堂编著的《女学生》;有戏剧,如1920年出版、大悲著的《北京学生联合会新剧团剧本》;有散文,如1920年出版,田寿昌、宗白华、郭沫若著的《三叶集》。新书保留了老书的原汁原味,大小、封面、内容均为影印出版,浓郁的时代风貌扑面而来。

一百多年前,被称为小型《四库全书》的《四部丛刊》诞生了。这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也是著名出版家浙江人张元济先生穷尽毕生之力,在中国文献史上留下的辉煌篇章。

然而,近代以来,我国出版业引入西方工艺,所采用的原料均为机械纸,其酸化极限不足百年,目前国内近代文献原典纸质酸化严重,导致国内大部分图书馆不再对外借阅这一时期文献。更严重的是,由于大量近代文献散落在海内外为数众多的图书馆内,至今没有一家文化机构拥有一部相对系统完整的中国近代文献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晓明曾呼吁,中国近代文献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文献史料的价值意义不言而喻,没有相对完善的资料积累,学界就很难开展深入研究。但一些重要的典籍和历史记忆,随着时间推移,受纸质、印刷等条件的限制,受损日益严重,不少历史记忆正随着纸张的损毁而消失。

“上演‘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大时代。其中奔走呼号的学者有很多为绍兴籍,今天我们理应接过‘接力棒’,继承先贤未竟之志。”徐荻如是说。为此,绍兴市专门成立项目工程推进小组,这在绍兴文化建设史上尚属首次。

至此,多方力量汇集。由政府引导,“越生”牵头,由国内多领域近代文献权威学者领衔,以及近百家图书馆参与的“中国近代文献保护工程”正式启动,以期填补《四部丛刊》之后的近代文献保护整理的断层和空白。

寻找全球文献资源

在“中国近代文献保护工程”的初步出版榜单上,文学卷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首编已出版数百余种;教育、艺术、经济等各卷的首编将于今年下半年陆续出版。

“从目前文学卷的出版情况来看,至少有一半的品种是以前没看到过的原书,有三分之一是只知道有书但从未看到过书。”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子善说,以刘廷芳的诗集《山雨》为例,当年这本书收录进“风满楼丛书”第三种,但丛书中的第一、二种散佚多年,此次文学卷收录刘廷蔚的《山花》,正是当年丛书的第二种,能寻得此书实属不易。

大型丛书的编纂,对于出版人的勇气、见识与耐力,是个严峻的考验。“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回想多年来的寻书经历,公司负责人寿林芬感慨万千。以一家民营企业之力,承托这样浩大的文化工程,其难度可想而知。

前些年,得知哈佛大学藏有大量近代文献,团队赶赴美国向对方申请文献数据资料。由于事前缺乏充分沟通,在等待5天后,双方才开始正式交流。同样,在国内某图书馆,寿林芬第一次带领团队接洽时,对方只听了5分钟就走掉了。寿林芬很无奈,在学术界看来,民企做如此浩大的文化工程,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多亏了张元济先生的《四部丛刊》,成了我们最好的‘外交书’。”寿林芬说。张元济编著的《四部丛刊》全本存世极少,今人想一睹其全貌非常困难。前些年,“越生文化”联合高等教育出版社,集国内多家图书馆所藏版本,历时数年,影印出版《四部丛刊》,获得学术界普遍认可。也正是这套重达1吨多的典籍,相继打开了哈佛大学、北大、上海等多家图书馆的文献库房。

“越生文化”对散佚世界各地的史料文献进行重新整理印刷的做法,得到了国内相关领域权威学者们的支持。在工程启动之初,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原中文系主任、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平原应邀担纲起文学卷编委会主任一职。经济学家顾海良教授更是全力支持经济卷的编纂工作,召集十余位青年学者参与选目工作。如今,已有近百位全国学者相继加入中国近代文献保护工程。

近代文献保护工程资料收集的难度较大,版本甄选复杂,以严复的《天演论》为例,版本虽然很多,但没有几家图书馆有《天演论》的初版本。对此,专家达成共识,以收录初版和经典版本为主,全面精准呈现文献的时代风貌。

让深藏库房的文献纸书走近大众

史料乃学术之本,没有相对完善的资料积累,学界很难展开深入研究。在此意义上,存一代文献,乃学者及出版人的共同责任。“整理文献,最终是要解决藏与用的难题。”在“越生文化”,我们看到的保护工程计划,不仅仅是影印出版近代文献,而是要让故纸活起来,让文献动起来,让资源用起来。

按照规划,工程将推出3条产品线:第一条是影印出版。根据整理类编的进展,边整理边出版;第二条是数字化转换。开发近代文献数据库及多种形态的阅读产品,并以此为基础,打造数字出版物交易平台;第三条是出版百种“大家小书”经典阅读书系。首批从近代文献中挑选100位浙江近代学者的著作,其中绍兴有30位,由国内相关领域权威学者撰写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

这意味着,深藏库房多年的中国近代文献纸书将集体走进互联网时代。最近,一项由“越生文化”牵头,名为“中国百强名社数字出版物交易阅读平台”的项目落地绍兴市越城区。这一项目注册资金达到1亿元,其中越城区政府以文化产业基金方式出资2000万元作为初始投入,同时引进社会资源共同开发建设。

以近代文献保护工程为基础资源,平台建成后,将设越生文献数字资源产品、出版社电子新书、精品数据库三块主营业务,提供纸电一体化供应、数据库交易、线上线下互动等一站式在线阅读服务。

“平台在今年底上线之后,将有效整合各出版社、图书馆等资源,为线上交易、版权服务提供保障,打造互联网上的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浙江越生文化传媒集团副董事长钱周铭说,平台进一步建成完善之后,将以手机客户端和家庭电视屏幕为终端进行推送,为数以亿计的家庭建立起“智慧书房”,让优质的阅读资源进入千家万户。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张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