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正在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与预防保护并重转变

文物保护正在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与预防保护并重转变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19-08-28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重庆8月27日电(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田文生)8月27日,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在重庆表示,文物保护正在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从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的整体性保护转变。

他是在由国家文物局、2019智博会组委会主办,重庆市文物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承办的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智慧文博高峰论坛上做此表示的。

博物馆更加“知识渊博”与“善解人意”

“文物保护要靠科技”,关强表示,近年来,国家文物局推动文物与科技深度融合,取得了长足发展。“我们积极探索智慧博物馆建设路径,开展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加大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努力推动博物馆更加智慧、更加智能。”

一是保护文物更加智慧。智慧博物馆对藏品保存状况、环境变化等更加“耳目通达”“反应敏捷”。通过实时动态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对症下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等初步建成文物预防性保护监测系统,运用多种手段实现对文物保存微环境的精准调控,以及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集成应用。

二是管理手段更加智慧。智慧博物馆旨在搭建完整的博物馆智能生态系统,将藏品、展品、库房、展厅、游客等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博物馆内外部信息更加“融会贯通”。智慧博物馆为实现博物馆从传统的“以物为核心”的工作状态转而向人性化的发展、“运筹帷幄”提供了可能。

三是服务观众更加智慧。智慧博物馆运用智能导览、虚拟漫游等智能手段,推动“人+物+应用+管理”多端融合,博物馆更加“知识渊博”与“善解人意”。故宫博物院、山西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推出一批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全方位、多层次满足观众需求,带来了智慧化、沉浸式、个性化的博物馆体验。可以说,智慧博物馆是科技创新带来的必然变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方向,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唤醒沉睡在“禁宫”里的万千文物

关强表示,国家文物局将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为主线,强化三个创新,攻坚克难,全力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一是强化理念创新。全力推进“文物+科技”深度融合,深入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博物馆开展馆藏资源授权,有序开放文物资源,充分释放发展潜力活力,加快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唤醒沉睡在“禁宫”里的万千文物,积极促进文物工作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

二是强化技术创新。充分推动新技术、新工具、新装备的引入、研发与应用、示范,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实施,大力加强技术攻关,深入研发适应文物行业需求的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着力挖掘文物动能潜能,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亮点。

三是强化机制创新。深入推进制度改革,持续为政策“松绑”,完善文化创意、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收益分配机制,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创业创新、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的新格局。

提高可读性、趣味性、便利性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智慧博物馆建设应该如何推进?关强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坚持正确的导向。智慧博物馆建设要为挖掘文物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服务,更要为揭示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服务。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都应充分认识文物工作的历史使命,正确处理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关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文化导向。

二是围绕民生所愿、百姓所需,找准传统与创新、历史与现实的最佳结合点,推动文物保护成果人人共享;发挥文物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作用,传播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大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价值、体现中国精神。

三是坚持创新创造。智慧博物馆建设要着力解决“卡脖子”的关键问题和技术瓶颈,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健全与科技领域的合作机制,发挥科技创新与生俱来的基因优势,丰富文物价值表达和呈现形态,提高可读性、趣味性、便利性。要把握技术进步的机遇和挑战,及时跟进,深入研判,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开拓发展新空间,掌握发展主动权。目前,5G商业牌照已全面下发、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方兴未艾,希望行业密切关注,积极探索,让新技术新应用助力行业提质增效。

同时,要积极推动我国智慧博物馆建设取得的最新最优成果“走出去”,在国际市场有所作为,让更多具有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文化副刊部编辑)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文物保护正在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与预防保护并重转变

2019-08-28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重庆8月27日电(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田文生)8月27日,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在重庆表示,文物保护正在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从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的整体性保护转变。

他是在由国家文物局、2019智博会组委会主办,重庆市文物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承办的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智慧文博高峰论坛上做此表示的。

博物馆更加“知识渊博”与“善解人意”

“文物保护要靠科技”,关强表示,近年来,国家文物局推动文物与科技深度融合,取得了长足发展。“我们积极探索智慧博物馆建设路径,开展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加大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努力推动博物馆更加智慧、更加智能。”

一是保护文物更加智慧。智慧博物馆对藏品保存状况、环境变化等更加“耳目通达”“反应敏捷”。通过实时动态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对症下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等初步建成文物预防性保护监测系统,运用多种手段实现对文物保存微环境的精准调控,以及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集成应用。

二是管理手段更加智慧。智慧博物馆旨在搭建完整的博物馆智能生态系统,将藏品、展品、库房、展厅、游客等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博物馆内外部信息更加“融会贯通”。智慧博物馆为实现博物馆从传统的“以物为核心”的工作状态转而向人性化的发展、“运筹帷幄”提供了可能。

三是服务观众更加智慧。智慧博物馆运用智能导览、虚拟漫游等智能手段,推动“人+物+应用+管理”多端融合,博物馆更加“知识渊博”与“善解人意”。故宫博物院、山西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推出一批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全方位、多层次满足观众需求,带来了智慧化、沉浸式、个性化的博物馆体验。可以说,智慧博物馆是科技创新带来的必然变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方向,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唤醒沉睡在“禁宫”里的万千文物

关强表示,国家文物局将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为主线,强化三个创新,攻坚克难,全力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一是强化理念创新。全力推进“文物+科技”深度融合,深入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博物馆开展馆藏资源授权,有序开放文物资源,充分释放发展潜力活力,加快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唤醒沉睡在“禁宫”里的万千文物,积极促进文物工作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

二是强化技术创新。充分推动新技术、新工具、新装备的引入、研发与应用、示范,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实施,大力加强技术攻关,深入研发适应文物行业需求的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着力挖掘文物动能潜能,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亮点。

三是强化机制创新。深入推进制度改革,持续为政策“松绑”,完善文化创意、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收益分配机制,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创业创新、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的新格局。

提高可读性、趣味性、便利性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智慧博物馆建设应该如何推进?关强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坚持正确的导向。智慧博物馆建设要为挖掘文物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服务,更要为揭示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服务。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都应充分认识文物工作的历史使命,正确处理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关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文化导向。

二是围绕民生所愿、百姓所需,找准传统与创新、历史与现实的最佳结合点,推动文物保护成果人人共享;发挥文物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作用,传播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大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价值、体现中国精神。

三是坚持创新创造。智慧博物馆建设要着力解决“卡脖子”的关键问题和技术瓶颈,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健全与科技领域的合作机制,发挥科技创新与生俱来的基因优势,丰富文物价值表达和呈现形态,提高可读性、趣味性、便利性。要把握技术进步的机遇和挑战,及时跟进,深入研判,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开拓发展新空间,掌握发展主动权。目前,5G商业牌照已全面下发、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方兴未艾,希望行业密切关注,积极探索,让新技术新应用助力行业提质增效。

同时,要积极推动我国智慧博物馆建设取得的最新最优成果“走出去”,在国际市场有所作为,让更多具有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文化副刊部编辑)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吴思佳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