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几丈高》完美收官! 独家“回看”纪录片创作背后的“情”与“真”
伴随着9月6日晚央视9套纪录片频道《城门几丈高》第五集——“龙门阵”播放结束,这部讲述重庆开埠史的优秀纪录片也完美收官。

《城门几丈高》完美收官! 独家“回看”纪录片创作背后的“情”与“真”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9-07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7日19时30分讯(首席记者 陈发源)“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马马,坐轿轿......”伴随着9月6日晚央视9套纪录片频道《城门几丈高》第五集——“龙门阵”播放结束,这部讲述重庆开埠史的优秀纪录片也完美收官。

自9月2日《城门几丈高》播出以来,观众的视野投向了重庆这座“8D”城市的“形成”和“变迁”,也让大家了解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城市文化的形成历程和发生在城市里的过去的故事,一时间引起广大观众争相点赞,反响尤为热烈。

纪录片播出期间,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重庆文艺网全程参与,同步推出了五期影评。同时,邀请了《城门几丈高》主创团队坐客华龙会客厅,为大家揭秘“城门”创作背后的心路。

纪录片完美收官之际,就让我们再次聚焦《城门几丈高》,再次“回看”其诞生背后的“情”与“真”——

重庆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城门几丈高》总策划周勇:打造重庆本土原创作品,回应人民的关切

为什么拍摄《城门几丈高》这部纪录片?或许“回馈人民”是周勇看来最好的答案!而这一切都要从2012年拍摄纪录片《大后方》时说起。那是周勇第一次与导演徐蓓的拍摄团队合作,团队能吃苦、爱看书、坚持原则的精神面貌在他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历经3年拍摄,《大后方》在2015年正式播出,播出后一路高涨的点击量,大大出乎周勇的意料。这也映射出纪录片拍摄的一个真理——“拍有水准的片子,观众就买账”。

《求是》杂志曾在《三个必胜”的珍贵史证》评论中这样写道,纪录片《大后方》以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点为主题,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为舞台,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主线,成为向伟大的中国人民致敬的英雄诗篇。

正因《大后方》的成功,周勇产生了新的想法。在一次关于《大后方》的漫谈上,他向徐蓓提出拍摄重庆开埠历史的想法。徐蓓欣然同意。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点子”?在访谈中周勇说道,一方面,他一直从事历史学研究,他研究的第一个题目就是“重庆开埠史”。1983年,他就出版了第一本专著《重庆开埠史》,希望这段历史能够以通俗的方式为大众所知。另一方面,重庆需要本土题材的原创作品来回馈人民的关切,而《城门几丈高》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研究的深度,决定成果的高度;传播的手段,决定传播的广度。”有了《大后方》的成功,再到《城门几丈高》的筹划,让周勇有了一个启迪,“小众学术著作就应转换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用影像的方式来研究历史、展示历史是一种新的方式,纪录片《城门几丈高》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城门几丈高》导演徐蓓:面对困难不气馁,在极端条件下寻找突破口

纪录片《城门几丈高》以重庆开埠历史上的历次事件为眼,以城市空间与功能变化为骨,以宏大的时间线上大人物与小人物的来去浮沉为血肉,透视历史中的城市基因的生成机制。

从业二十余年的徐蓓一直定居在家乡重庆,无论生活还是创作,在拍完纪录片《大后方》后,她越发觉得,还没有为重庆这座城市创作过一部完整的作品。因此,当周勇对她提出拍摄“重庆开埠”的想法,让她瞬间有了创作的感觉,经过考究、采集历史资料、拍摄,最后完成了《城门几丈高》这部纪录片。

在大家的印象中,“城门几丈高”是首童谣,怎么就成了纪录片的片名呢?徐蓓说,周勇向她提出这个想法后,她也陷入了沉思,觉得这个题材很好,心里就开始琢磨起片名。

不久后一天,徐蓓途经南坪会展中心,整个渝中半岛的景象出现在她眼前,脑海里突然出现了那首童谣——“城门几丈高”!

她脑海中灵光一闪,当即决定用这五个字作片名。

名字有了,但要拍好这个题材,还需要调研和学术的论证。在徐蓓看来,要做历史类纪录片,必须铺好学术的底子。为此,他们查阅了很多书籍,搭建了5集拍摄框架,如何围绕城门这个映像,完整再现重庆开埠到抗战结束这一阶段的历史。经过多方求证和学术讨论、研究,终于做好了相关准备。

对“城门几丈高”这个名字,周勇非常认可。他认为,“城门”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因此城门既是城市的历史,又是重庆人的精神史诗。

拍摄过程也给徐蓓的团队出了不少难题,拍摄纪录片影像资料不齐全、缺失成为了拍摄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徐蓓大胆提出,就用现代重庆的镜头来弥补历史影像的缺失。从播出的5集纪录片可以看出,运用现在的影像来映衬100多年的历史,成了片子的一大亮点。

在徐蓓看来,很多突破都是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所寻找到的出路,不能轻易妥协,穷尽所有可能才能突破自己的局限。

《城门几丈高》原创音乐作曲张蜀之:外乡人作曲,也能创作富有重庆味道的原创音乐

“朝天门,大码头,迎官接圣、翠微门,挂彩缎,五彩鲜明、千厮门,花包子,白雪如银......”看过《城门几丈高》的朋友,想必对纪录片极富重庆特色的片头曲再熟悉不过了,但让你没想到的是这首曲子竟是一个外乡人创作的。

把九开八闭十七门唱了一整遍的《重庆歌》,从街头老者到巷尾童子都会念的《城门谣》,从书籍资料里找到的铜梁婚嫁民歌《拆歌堂》......这些在《城门几丈高》中响起的极富重庆地方文化特色的音乐,均由音乐人张蜀之创作完成。

回想起最初接手这部纪录片的音乐创作时,张蜀之一直在问自己,外乡人来做重庆原创音乐会不会存在名不正、言不顺的问题?

但他相信自己可以胜任。

2004年,张蜀之从湖北来到重庆,直至现在已经在重庆生活了15年,重庆也是他的第二故乡。

张蜀之回忆,在接这个任务之前一直以舞台剧音乐为主,做影视剧配乐是他第一次尝试,当徐蓓导演第一次找他做纪录片音乐的时候,他非常高兴,却又显得十分谨慎,第一次见面尝试做了几个音乐样本给徐导试听,音乐脚本被得到认可后,他很庆幸、也很兴奋。

对纪录片的音乐创作,张蜀之也融入了许多个人思考,比如将重庆拟人化之后进行创作,整个纪录片的配乐区由15首曲子串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融入了伤心、辽阔、希望、还有未来的感情。

“当时完成这些曲子,我还是蛮开心的,音乐很有意思,就像是完成了一个故事的讲述。”

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主任、《城门几丈高》学术顾问何智亚:纪录片中所呈现的影像、历史资料和音乐都有着一种催人泪下的力量。

重庆开放历史悠久,很早就成为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改革开放后又成为内陆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开放文化资源富集,是这座城市的宝贵财富。

看了纪录片《城门几丈高》后,何智亚由衷地感慨,作为地地道道的重庆人,看完后对于重庆这座熟悉的城市,或即将逝去的城市景象,感到非常熟悉、亲切,纪录片中所呈现的影像、历史资料和音乐都有着一种催人泪下的力量。

何智亚说,纪录片清晰地反映了从“开埠”到“抗战结束”在重庆发生的故事,过去重庆处于西部边陲,相对比较落后,城市的建设没有很辉煌的建设史,对现代的重庆来说,也具有一个现实的意义,那就是“不忘本来,才能走向未来”。

重庆有着丰厚的开放文化,1890年,根据当时《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强迫重庆开埠,重庆正式成为对外通商口岸,在中国偏僻的内陆中,重庆成为开放最早的城市,大量的企业和人才来到重庆,促进了开埠以后重庆民族工业持续发展。

“重庆的城市建筑,看似无序,实则有序;看似凌乱,实则有韵律;看似随意,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美感。”何智亚这样评论过往的重庆,但随着开埠以后,多方的文化涌入也逐渐形成了重庆特有的文化,开放、包容。”

改革开放以后,重庆首先和国际接轨,加速了现代化的进程,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如今进入新时代,重庆对外开放更加积极,主动拥抱世界。

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副秘书长、文化学者、沙坪坝区物流办党组书记李波:纪录片对重庆未来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城门几丈高》作为一部解读重庆地方文化特别是开放文化的优秀纪录片,它不仅让我们知道了重庆开放“从哪里来”,更为未来重庆开放“到哪里去”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对此,战斗在开放最前沿的沙坪坝区物流办党组书记李波深有体会。李波认为,可以用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创新价值、和未来可期的市场价值,来概括这部纪录片的价值所在。继续用好现有的IP,做好未来IP,对宣传推广重庆文化、重庆历史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李波谈到,纪录片的播出把近代重庆开放的历史呈现在大众眼前,有着深远的意义,“了解重庆人是从哪里来”,但不要仅限于回顾过去,更多的是要如何更好地面向未来。

李波说,《城门几丈高》也衔接了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目标,沙坪坝区团结村作为“中欧班列(重庆)”的起点,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下发文件在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框架下,从重庆出发经贵州、广西,在广西荆州港辐射新加坡和东南亚国家,形成多重经济效应的战略性通道,目前辐射6大洲、73个国家、173个港口,这就是现实的开放。

李波认为,《城门几丈高》这部纪录片不仅体现在四个价值,更是对未来重庆经济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图片由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见习记者 杜典韵 拍摄)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城门几丈高》完美收官! 独家“回看”纪录片创作背后的“情”与“真”

2019-09-07 20:01:34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7日19时30分讯(首席记者 陈发源)“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马马,坐轿轿......”伴随着9月6日晚央视9套纪录片频道《城门几丈高》第五集——“龙门阵”播放结束,这部讲述重庆开埠史的优秀纪录片也完美收官。

自9月2日《城门几丈高》播出以来,观众的视野投向了重庆这座“8D”城市的“形成”和“变迁”,也让大家了解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城市文化的形成历程和发生在城市里的过去的故事,一时间引起广大观众争相点赞,反响尤为热烈。

纪录片播出期间,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重庆文艺网全程参与,同步推出了五期影评。同时,邀请了《城门几丈高》主创团队坐客华龙会客厅,为大家揭秘“城门”创作背后的心路。

纪录片完美收官之际,就让我们再次聚焦《城门几丈高》,再次“回看”其诞生背后的“情”与“真”——

重庆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城门几丈高》总策划周勇:打造重庆本土原创作品,回应人民的关切

为什么拍摄《城门几丈高》这部纪录片?或许“回馈人民”是周勇看来最好的答案!而这一切都要从2012年拍摄纪录片《大后方》时说起。那是周勇第一次与导演徐蓓的拍摄团队合作,团队能吃苦、爱看书、坚持原则的精神面貌在他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历经3年拍摄,《大后方》在2015年正式播出,播出后一路高涨的点击量,大大出乎周勇的意料。这也映射出纪录片拍摄的一个真理——“拍有水准的片子,观众就买账”。

《求是》杂志曾在《三个必胜”的珍贵史证》评论中这样写道,纪录片《大后方》以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点为主题,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为舞台,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主线,成为向伟大的中国人民致敬的英雄诗篇。

正因《大后方》的成功,周勇产生了新的想法。在一次关于《大后方》的漫谈上,他向徐蓓提出拍摄重庆开埠历史的想法。徐蓓欣然同意。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点子”?在访谈中周勇说道,一方面,他一直从事历史学研究,他研究的第一个题目就是“重庆开埠史”。1983年,他就出版了第一本专著《重庆开埠史》,希望这段历史能够以通俗的方式为大众所知。另一方面,重庆需要本土题材的原创作品来回馈人民的关切,而《城门几丈高》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研究的深度,决定成果的高度;传播的手段,决定传播的广度。”有了《大后方》的成功,再到《城门几丈高》的筹划,让周勇有了一个启迪,“小众学术著作就应转换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用影像的方式来研究历史、展示历史是一种新的方式,纪录片《城门几丈高》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城门几丈高》导演徐蓓:面对困难不气馁,在极端条件下寻找突破口

纪录片《城门几丈高》以重庆开埠历史上的历次事件为眼,以城市空间与功能变化为骨,以宏大的时间线上大人物与小人物的来去浮沉为血肉,透视历史中的城市基因的生成机制。

从业二十余年的徐蓓一直定居在家乡重庆,无论生活还是创作,在拍完纪录片《大后方》后,她越发觉得,还没有为重庆这座城市创作过一部完整的作品。因此,当周勇对她提出拍摄“重庆开埠”的想法,让她瞬间有了创作的感觉,经过考究、采集历史资料、拍摄,最后完成了《城门几丈高》这部纪录片。

在大家的印象中,“城门几丈高”是首童谣,怎么就成了纪录片的片名呢?徐蓓说,周勇向她提出这个想法后,她也陷入了沉思,觉得这个题材很好,心里就开始琢磨起片名。

不久后一天,徐蓓途经南坪会展中心,整个渝中半岛的景象出现在她眼前,脑海里突然出现了那首童谣——“城门几丈高”!

她脑海中灵光一闪,当即决定用这五个字作片名。

名字有了,但要拍好这个题材,还需要调研和学术的论证。在徐蓓看来,要做历史类纪录片,必须铺好学术的底子。为此,他们查阅了很多书籍,搭建了5集拍摄框架,如何围绕城门这个映像,完整再现重庆开埠到抗战结束这一阶段的历史。经过多方求证和学术讨论、研究,终于做好了相关准备。

对“城门几丈高”这个名字,周勇非常认可。他认为,“城门”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因此城门既是城市的历史,又是重庆人的精神史诗。

拍摄过程也给徐蓓的团队出了不少难题,拍摄纪录片影像资料不齐全、缺失成为了拍摄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徐蓓大胆提出,就用现代重庆的镜头来弥补历史影像的缺失。从播出的5集纪录片可以看出,运用现在的影像来映衬100多年的历史,成了片子的一大亮点。

在徐蓓看来,很多突破都是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所寻找到的出路,不能轻易妥协,穷尽所有可能才能突破自己的局限。

《城门几丈高》原创音乐作曲张蜀之:外乡人作曲,也能创作富有重庆味道的原创音乐

“朝天门,大码头,迎官接圣、翠微门,挂彩缎,五彩鲜明、千厮门,花包子,白雪如银......”看过《城门几丈高》的朋友,想必对纪录片极富重庆特色的片头曲再熟悉不过了,但让你没想到的是这首曲子竟是一个外乡人创作的。

把九开八闭十七门唱了一整遍的《重庆歌》,从街头老者到巷尾童子都会念的《城门谣》,从书籍资料里找到的铜梁婚嫁民歌《拆歌堂》......这些在《城门几丈高》中响起的极富重庆地方文化特色的音乐,均由音乐人张蜀之创作完成。

回想起最初接手这部纪录片的音乐创作时,张蜀之一直在问自己,外乡人来做重庆原创音乐会不会存在名不正、言不顺的问题?

但他相信自己可以胜任。

2004年,张蜀之从湖北来到重庆,直至现在已经在重庆生活了15年,重庆也是他的第二故乡。

张蜀之回忆,在接这个任务之前一直以舞台剧音乐为主,做影视剧配乐是他第一次尝试,当徐蓓导演第一次找他做纪录片音乐的时候,他非常高兴,却又显得十分谨慎,第一次见面尝试做了几个音乐样本给徐导试听,音乐脚本被得到认可后,他很庆幸、也很兴奋。

对纪录片的音乐创作,张蜀之也融入了许多个人思考,比如将重庆拟人化之后进行创作,整个纪录片的配乐区由15首曲子串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融入了伤心、辽阔、希望、还有未来的感情。

“当时完成这些曲子,我还是蛮开心的,音乐很有意思,就像是完成了一个故事的讲述。”

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主任、《城门几丈高》学术顾问何智亚:纪录片中所呈现的影像、历史资料和音乐都有着一种催人泪下的力量。

重庆开放历史悠久,很早就成为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改革开放后又成为内陆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开放文化资源富集,是这座城市的宝贵财富。

看了纪录片《城门几丈高》后,何智亚由衷地感慨,作为地地道道的重庆人,看完后对于重庆这座熟悉的城市,或即将逝去的城市景象,感到非常熟悉、亲切,纪录片中所呈现的影像、历史资料和音乐都有着一种催人泪下的力量。

何智亚说,纪录片清晰地反映了从“开埠”到“抗战结束”在重庆发生的故事,过去重庆处于西部边陲,相对比较落后,城市的建设没有很辉煌的建设史,对现代的重庆来说,也具有一个现实的意义,那就是“不忘本来,才能走向未来”。

重庆有着丰厚的开放文化,1890年,根据当时《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强迫重庆开埠,重庆正式成为对外通商口岸,在中国偏僻的内陆中,重庆成为开放最早的城市,大量的企业和人才来到重庆,促进了开埠以后重庆民族工业持续发展。

“重庆的城市建筑,看似无序,实则有序;看似凌乱,实则有韵律;看似随意,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美感。”何智亚这样评论过往的重庆,但随着开埠以后,多方的文化涌入也逐渐形成了重庆特有的文化,开放、包容。”

改革开放以后,重庆首先和国际接轨,加速了现代化的进程,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如今进入新时代,重庆对外开放更加积极,主动拥抱世界。

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副秘书长、文化学者、沙坪坝区物流办党组书记李波:纪录片对重庆未来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城门几丈高》作为一部解读重庆地方文化特别是开放文化的优秀纪录片,它不仅让我们知道了重庆开放“从哪里来”,更为未来重庆开放“到哪里去”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对此,战斗在开放最前沿的沙坪坝区物流办党组书记李波深有体会。李波认为,可以用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创新价值、和未来可期的市场价值,来概括这部纪录片的价值所在。继续用好现有的IP,做好未来IP,对宣传推广重庆文化、重庆历史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李波谈到,纪录片的播出把近代重庆开放的历史呈现在大众眼前,有着深远的意义,“了解重庆人是从哪里来”,但不要仅限于回顾过去,更多的是要如何更好地面向未来。

李波说,《城门几丈高》也衔接了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目标,沙坪坝区团结村作为“中欧班列(重庆)”的起点,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下发文件在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框架下,从重庆出发经贵州、广西,在广西荆州港辐射新加坡和东南亚国家,形成多重经济效应的战略性通道,目前辐射6大洲、73个国家、173个港口,这就是现实的开放。

李波认为,《城门几丈高》这部纪录片不仅体现在四个价值,更是对未来重庆经济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图片由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见习记者 杜典韵 拍摄)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发源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