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精细呈现 《脱贫攻坚手记》出版

精准扶贫精细呈现 《脱贫攻坚手记》出版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9-21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21日7时讯(见习记者 杜典韵)昨(20)日,由重庆市黔江区委党校副校长、教授姚元和创作的《脱贫攻坚手记》正式面世。

该书是一部风格独特的纪实文学作品,是一部文学化的扶贫攻坚教科书。作品以中国西部民族地区一个贫困村为范本,通过第一书记“我”和驻村工作队的特殊视角,具体而微地展现了中国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艰难历程和辉煌成就,向世界真实讲述减贫事业的“中国故事”和“中国方案”。

作品分为三部:第一部“受命”,写“我”接受帮扶任务后的心理压力,勾勒了精准扶贫的相关背景和政策支撑以及贫困村的基本特征;第二部“问苦”,写“我”驻村后开展“全户调查”、访贫问苦的诸多收获和感受,呈现了贫困作为经济、政治和社会现象,其生成原因的乱花迷离和复杂多样;第三部“纾困”,写“我”多方求索,带头帮扶贫困村的不懈努力,展示精准脱贫的实际效果,反思帮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惑与解困之道。在这部作品中,“我”既是叙述者,又是主要人物,是构架整部作品的支柱和灵魂。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陈川在序言里写到:“……他似乎主动放弃了在美学上的更高追求,而采用了一种实录的方式,极其客观、极其精细地记叙两年驻村帮扶的经历和思考,力图将文献价值、资政价值和文学价值融为一体……”

《脱贫攻坚手记》的价值意义首先体现在作品重大主题的真实上。作者把这种宏观真实落笔在李子村这个微观上,通过人物描写和事件展示,使重大主题的真实性得以活灵活现。

其次,《脱贫攻坚手记》的价值意义体现在人物“群像”的一些共同特征上。这部作品的文字,更多的是呈现一种“群像”状态,通过一个个人物的故事,组合成脱贫攻坚群体的一些共同特征,作品中既描述了耕读传家、勤耕苦耙、敢于闯荡的一群人,也展示了得过且过,“坐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一群人的心理和行为,从而使文字具备一种超越个体的宏大感。

最后,《脱贫攻坚手记》的价值意义还体现在表现方式的真实上。通过关注基层、关注普通民众来真切展现宏大的时代印记,所付出的实际劳动也是巨大的。《脱贫攻坚手记》的心血主要花在真实记录和反复采访上。作者在履行第一书记职责时并没有想到要写一部书,其扶贫日记是一种“原生态”的记录,这样的记录就更真实。在正式写作《脱贫攻坚手记》时,作者才进入了一个文学化的工作状态。为了核实一个细节,作者往往要与采访对象多次沟通,直到采访对象认可方罢。语言表达上也除了平实,还采用了大量具有泥土味的方言土语,这些都是为了使作品更加真实可信。

脱贫攻坚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第一书记”就是在主战场冲锋陷阵的一支有生力量;脱贫攻坚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也出血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脱贫攻坚手记》真实地记录了第一书记的工作生活,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实施精准扶、精准脱贫的艰难历程和壮阔图景。

2015年至2017年,作者受组织委派,到黔江区太极乡李子村担任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在此期间,他扎根基层,扶贫帮困,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难度、力度、深度感受甚深,其事迹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他白天深入田间地头或到农户家中帮扶,晚上利用几个小时的闲暇在电脑上进行记录,两年来一共写下了40多万字的“驻村日记”,完整保存了他几年来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长篇报告文学《脱贫攻坚手记》,就是以驻村日记为底本创作出来的。

《脱贫攻坚手记》展示了扶贫工作队队员们在脱贫攻坚中的担当与忠诚、奉献与牺牲,同时通过他们的心灵体悟与思索,真实地描写和探索了他们精神升华与成长的生命轨迹,同时也展示了重庆在脱贫攻坚方面的努力与取得的实际效果,并反思了帮扶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困惑与解困之道,是我国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有益探索,为大众提供了一定的扶贫经验,能给行走在脱贫攻坚路上的人们提供一定的借鉴。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精准扶贫精细呈现 《脱贫攻坚手记》出版

2019-09-21 07:30: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21日7时讯(见习记者 杜典韵)昨(20)日,由重庆市黔江区委党校副校长、教授姚元和创作的《脱贫攻坚手记》正式面世。

该书是一部风格独特的纪实文学作品,是一部文学化的扶贫攻坚教科书。作品以中国西部民族地区一个贫困村为范本,通过第一书记“我”和驻村工作队的特殊视角,具体而微地展现了中国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艰难历程和辉煌成就,向世界真实讲述减贫事业的“中国故事”和“中国方案”。

作品分为三部:第一部“受命”,写“我”接受帮扶任务后的心理压力,勾勒了精准扶贫的相关背景和政策支撑以及贫困村的基本特征;第二部“问苦”,写“我”驻村后开展“全户调查”、访贫问苦的诸多收获和感受,呈现了贫困作为经济、政治和社会现象,其生成原因的乱花迷离和复杂多样;第三部“纾困”,写“我”多方求索,带头帮扶贫困村的不懈努力,展示精准脱贫的实际效果,反思帮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惑与解困之道。在这部作品中,“我”既是叙述者,又是主要人物,是构架整部作品的支柱和灵魂。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陈川在序言里写到:“……他似乎主动放弃了在美学上的更高追求,而采用了一种实录的方式,极其客观、极其精细地记叙两年驻村帮扶的经历和思考,力图将文献价值、资政价值和文学价值融为一体……”

《脱贫攻坚手记》的价值意义首先体现在作品重大主题的真实上。作者把这种宏观真实落笔在李子村这个微观上,通过人物描写和事件展示,使重大主题的真实性得以活灵活现。

其次,《脱贫攻坚手记》的价值意义体现在人物“群像”的一些共同特征上。这部作品的文字,更多的是呈现一种“群像”状态,通过一个个人物的故事,组合成脱贫攻坚群体的一些共同特征,作品中既描述了耕读传家、勤耕苦耙、敢于闯荡的一群人,也展示了得过且过,“坐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一群人的心理和行为,从而使文字具备一种超越个体的宏大感。

最后,《脱贫攻坚手记》的价值意义还体现在表现方式的真实上。通过关注基层、关注普通民众来真切展现宏大的时代印记,所付出的实际劳动也是巨大的。《脱贫攻坚手记》的心血主要花在真实记录和反复采访上。作者在履行第一书记职责时并没有想到要写一部书,其扶贫日记是一种“原生态”的记录,这样的记录就更真实。在正式写作《脱贫攻坚手记》时,作者才进入了一个文学化的工作状态。为了核实一个细节,作者往往要与采访对象多次沟通,直到采访对象认可方罢。语言表达上也除了平实,还采用了大量具有泥土味的方言土语,这些都是为了使作品更加真实可信。

脱贫攻坚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第一书记”就是在主战场冲锋陷阵的一支有生力量;脱贫攻坚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也出血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脱贫攻坚手记》真实地记录了第一书记的工作生活,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实施精准扶、精准脱贫的艰难历程和壮阔图景。

2015年至2017年,作者受组织委派,到黔江区太极乡李子村担任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在此期间,他扎根基层,扶贫帮困,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难度、力度、深度感受甚深,其事迹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他白天深入田间地头或到农户家中帮扶,晚上利用几个小时的闲暇在电脑上进行记录,两年来一共写下了40多万字的“驻村日记”,完整保存了他几年来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长篇报告文学《脱贫攻坚手记》,就是以驻村日记为底本创作出来的。

《脱贫攻坚手记》展示了扶贫工作队队员们在脱贫攻坚中的担当与忠诚、奉献与牺牲,同时通过他们的心灵体悟与思索,真实地描写和探索了他们精神升华与成长的生命轨迹,同时也展示了重庆在脱贫攻坚方面的努力与取得的实际效果,并反思了帮扶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困惑与解困之道,是我国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有益探索,为大众提供了一定的扶贫经验,能给行走在脱贫攻坚路上的人们提供一定的借鉴。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张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