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镇的电影“三变”
10月16日,刚刚在潼南区双江镇惠民电影厅看完电影《唐伯虎点秋香2》,当地居民曾利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中写道。

一个乡镇的电影“三变”

来源:重庆日报2019-10-26

“黄晓明的演技真的可以,期待明天播出的《流浪地球》。”10月16日,刚刚在潼南区双江镇惠民电影厅看完电影《唐伯虎点秋香2》,当地居民曾利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中写道。

作为一名资深电影爱好者,现年40岁的曾利可谓见证了双江电影的发展。“从儿时的黑白片到现在的蓝光高清,从标准银幕到宽银幕立体声,从大家扎堆看《闪闪的红星》到在家门口就可欣赏《流浪地球》等热门电影……现在,不用去主城,我们也能看大片啦。”说起双江老百姓的观影变化,曾利如数家珍。

这样的变化不仅出现在双江,更体现在广大乡镇和农村。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距离城市较远,看电影对于当地人来说是一件很奢侈的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乡镇在观影条件、片源选择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也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缩影。

设备之变

从笨重的“大家伙”到智能的“新玩意儿”

10月16日,当记者来到双江镇惠民电影厅时,银幕上正在放映黄晓明主演的《唐伯虎点秋香2》。51岁的刘永忠则坐在屏幕远端的座椅上,和当地居民一起欣赏电影。

“这样的清闲,是年轻时的我根本无法想象的。”放映间隙,刘永忠表示,作为一名资深电影放映员,他与电影的缘分始于1989年。那年,喜欢看电影的刘永忠参加了乡村电影放映队,成为一名农村电影放映员。

“当时,我只要走到村子里,小孩子们就会跑到我身边看稀奇,大人们则赶紧去坝子里占位置。一场电影通常有成百上千的人来观看,场面非常壮观。”刘永忠对上世纪90年代初期人们看坝坝电影的场景记忆犹新。

“与壮观的观影场面相比,那时的电影放映设备却十分简陋。”刘永忠说,那时双江镇的很多地方还没有通电,因此放映电影时必须把发电机挑上,现场发电。当时他主要使用甘光F16-GS一体机等胶片机,不仅操作难度大,自己还要学会剪接胶片。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电影放映机升级为松花江牌5502型35毫米座机,相比于之前的机器,它的亮度提高了,但如何携带设备却成了新的问题。“放映机、幕布等设备加起来有200多斤,很多山高路陡的村子还没通路,要自己把这些笨重的‘大家伙’挑上去。”刘永忠回忆,有一次他去双江镇木井村放电影,走到一半车坏了,当时他又有腰伤,实在挑不动机器,只好请村民来帮忙。“他们帮忙的时候,我要站在旁边,一路小心防护。看到挑担子的村民要摔倒了,我就要马上扑过去,宁可设备压在人身上,也不能让设备摔坏。”

“有时,电影放映完已是深夜,我还要把设备擦拭一遍,小心翼翼地装进箱子里。”刘永忠回忆,特别到丁沟、高石、管店、花沟、老关等距离双江镇较远的村放映电影时,晚上基本是睡在当地的学校或祠堂,自带铺盖和设备睡在一起,也是为了防止设备被偷盗或破坏……

如今,这样的事情已经成为了历史。“现在有了这个智能的新玩意儿,我放电影可轻松多了。”刘永忠指着电影放映厅内的海威数字电影放映一体机说,这台机器不仅携带方便,还自带光学投影系统、音频功率放大系统、播放解码系统、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现在我放电影,只需要提前把电影下到这部机器中,调试好程序,放映仪会从头到尾全自动地一个接一个播放,比以前方便得多,先进得多。”

设备的升级还让电影画质大为改观。“相比之前的甘光和松花江牌放映机,现在我使用的海威数字电影放映一体机的亮度达750W,比原来整整提高了10倍,画质也从最初的480P提升到蓝光高清,居民看起清楚得很还不伤眼睛。”

场地之变

从“看天吃饭”的室外到有空调的固定影厅

等到《唐伯虎点秋香2》放映结束,已近中午,刘永忠开始收拾东西,准备下午的放映。记者发现,这个落成于2018年9月的固定放映厅内不仅摆放了沙发座椅,还在前部和后部摆放了两台空调。而电影幕布也是采用的软幕。

“别看现在这里条件很好,倒回去几十年,要在双江镇放部电影,那完全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才行,缺一不可。”潼南区惠民电影放映公司副经理龚伟表示。

天时,即指的天气。龚伟回忆,上世纪90年代,受限于放映设备,当地居民看电影基本都在露天进行,完全要看天吃饭。由于当时放映机亮度不够,天没黑透,根本不敢放电影。“夏天的时候,一般要等到晚上8点左右才能放电影,电影放映完一般都接近10点了。老百姓只能摸黑回家。冬天的时候,室外又非常寒冷。”龚伟说。

与亮度相比,更让人头疼的是天气。“那时没有固定放映厅,电影放映基本上都是在露天进行,遇到下雨,就不得不取消。”刘永忠表示。他清晰地记得,一次他在双江镇龙门村放映电影《刘三姐》,放映过程中突然下起暴雨,无奈之下,他只好停止放映,准备收拾设备回家。但等他收拾好设备后,雨却停了。“这个时候,刚刚离开的观众们又重新聚集到了坝子上,我连忙又摆好设备接着放映……”

此外,由于当时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较为贫乏,一听镇里要放电影了,大家都奔走相告,早早就搬好小板凳等着。“每次看电影就像过节一样,人山人海,来得晚的人都不用板凳了,干脆爬到屋顶上、电线杆上,因看电影太过入迷而摔一大跤也是常有的事。”今年70岁的双江镇居民刘国芬回忆。

这样的情况在2018年9月20日得到了改变。当天,作为潼南区文化惠民工程之一,双江镇惠民电影厅正式投入使用,当地居民免费观影也有了正式的场所。“记得那天刚投入使用时,放的是《建国大业》,上午电影厅就涌入了300多名居民,大家一边看着电影,一边讨论里面的情节,非常热闹。”刘国芬回忆。

“惠民电影厅落成的同时,重庆市惠民数字电影公益放映公示表也被贴在了厅外的墙上。”龚伟介绍,上面不仅明确说明了该厅一天将会放映两部共4场电影,还标注了电影名字、放映时间等信息,方便周边居民查阅。

“自从惠民电影厅建成之后,看电影就成为当地居民重要的休闲方式。”龚伟介绍,每逢赶场,电影厅内总会挤满了人。

如今,双江镇不仅拥有了惠民电影厅,放映员下乡放电影的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刘永忠现在到村里放电影,再也不用“看天吃饭”了。

片源之变

从一部电影“看二三十遍”到未来实现“私人定制”

记者在放映厅外的放映公示表上,看到了诸如《流浪地球》《红星照耀中国》等不少热门院线电影的片名。

“这些影片都是我们从数字电影交易服务平台购买的。”龚伟说,数字电影交易服务平台像一个自选超市,上面汇聚了各种电影。想看什么,自己去选就成。

但如果把时光倒回去30年,影片的选择却是另一番情景。“那时候,农村院线播放的电影都是由院线公司提供。”龚伟说,由于当时电影数量本身不多,一年下来我们也就只能订购20余部电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基本上看的都是《地道战》等国产电影,一部电影常反反复复看了二三十遍。”刘国芬说。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少林寺》《悲惨世界》为代表的国产电影、外国进口译制片进入农村院线,扩大了当地居民的选择面。但随着这些电影的播出,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拷贝太少,无法满足大伙的需求。

上世纪90年代,李连杰主演的电影登陆农村院线的消息一传出,就在双江引起了轰动。73岁的双江镇居民王建国回忆:“我们问放映员,多久能看到这部电影时,得到的答案是再等等。后来,我们足足等了一年,才看到《少林寺》。即使如此,当天放电影时仍然挤满了人。”

这样的状况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得到了改变。彼时,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实施,提出在21世纪,实现在广大农村每月每村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到了2005年,‘财政买单,送电影下乡’在全国推行后,我们每年采购的影片数量逐年上升。现在,我们每年会在数字交易平台上购买100多部影片。”龚伟介绍,在影片选择上,除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片、戏曲片外,像《红海行动》《战狼2》这样的新片、大片也成为选购的重点。

随着影片选择面的扩大,双江镇惠民电影放映厅的放映选择也愈发多样。“在片源的选择上,我们现在会根据不同观众的需求来进行,比如不定期播放抗战片,让镇上的老人回忆过去的峥嵘岁月;播放喜剧片,让忙完农活的村民放松心情;播放反映社会经济建设成就的纪录片,让居民了解国家的发展动态。”刘永忠说。

“目前,我们正在打造惠民电影点播App。”市委宣传部电影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该App投入使用后,居民只用登陆该App,并输入自己想看的电影,当这部电影的想看人数达到一定数量后,重庆市惠民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就会派专人赴该地放映电影,进而真正实现电影放映的“私人订制”。

我市乡镇室内放映厅已建成658个

近日,市委宣传部电影处发布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假期,重庆市电影总票房首度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2亿元。

与这个数据同期发布的,还有另外一组数据,截至2019年9月底,今年我市共新增影院31家、银幕201块,总量分别达到262家和1857块,银幕覆盖率1.72万人/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市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何洪元表示,随着数字影院的普及,去电影院看电影已成为重庆老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电影就进入了一段黄金发展期。”何洪元表示,例如我市的影院总数就从以前的85家增长到如今的262家,电影屏幕总数也从504块增加到如今的1857块。此外,电影观影人数和电影放映场次也连续多年实现增长,分别从1675万人和77万场增加到4500万人和319万场。

重庆的惠民电影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仅2018年,重庆市就完成公益放映12.18万场,受惠人数达1692.4万人次。其中行政村放映102044场,观众人次1311.22万;社区广场放映1.94万场,观影人次373.81万;农民工专场放映430场,观影人次7.37万。“去年我们还建成了乡镇室内固定放映厅213个,累计建成658个。完成18个深度贫困乡镇室内固定放映厅放映设备采购,全年送电影5654场,观影人次65.34万。”何洪元表示。

“未来,我们将继续按照‘生产抓原创、影院抓回归、惠民抓普及’的思路推动重庆电影事业的发展。”何洪元表示,重庆将继续做好电影扶贫和惠民放映两大工程,进而在全面推进18个深度贫困乡镇室内固定放映厅建设的同时,推进建设惠民电影点播App,再建100个乡镇室内固定放映厅,建成总数覆盖乡镇总数40%以上。

重庆日报记者 黄琪奥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一个乡镇的电影“三变”

2019-10-26 06:05:00 来源: 0 条评论

“黄晓明的演技真的可以,期待明天播出的《流浪地球》。”10月16日,刚刚在潼南区双江镇惠民电影厅看完电影《唐伯虎点秋香2》,当地居民曾利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中写道。

作为一名资深电影爱好者,现年40岁的曾利可谓见证了双江电影的发展。“从儿时的黑白片到现在的蓝光高清,从标准银幕到宽银幕立体声,从大家扎堆看《闪闪的红星》到在家门口就可欣赏《流浪地球》等热门电影……现在,不用去主城,我们也能看大片啦。”说起双江老百姓的观影变化,曾利如数家珍。

这样的变化不仅出现在双江,更体现在广大乡镇和农村。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距离城市较远,看电影对于当地人来说是一件很奢侈的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乡镇在观影条件、片源选择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也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缩影。

设备之变

从笨重的“大家伙”到智能的“新玩意儿”

10月16日,当记者来到双江镇惠民电影厅时,银幕上正在放映黄晓明主演的《唐伯虎点秋香2》。51岁的刘永忠则坐在屏幕远端的座椅上,和当地居民一起欣赏电影。

“这样的清闲,是年轻时的我根本无法想象的。”放映间隙,刘永忠表示,作为一名资深电影放映员,他与电影的缘分始于1989年。那年,喜欢看电影的刘永忠参加了乡村电影放映队,成为一名农村电影放映员。

“当时,我只要走到村子里,小孩子们就会跑到我身边看稀奇,大人们则赶紧去坝子里占位置。一场电影通常有成百上千的人来观看,场面非常壮观。”刘永忠对上世纪90年代初期人们看坝坝电影的场景记忆犹新。

“与壮观的观影场面相比,那时的电影放映设备却十分简陋。”刘永忠说,那时双江镇的很多地方还没有通电,因此放映电影时必须把发电机挑上,现场发电。当时他主要使用甘光F16-GS一体机等胶片机,不仅操作难度大,自己还要学会剪接胶片。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电影放映机升级为松花江牌5502型35毫米座机,相比于之前的机器,它的亮度提高了,但如何携带设备却成了新的问题。“放映机、幕布等设备加起来有200多斤,很多山高路陡的村子还没通路,要自己把这些笨重的‘大家伙’挑上去。”刘永忠回忆,有一次他去双江镇木井村放电影,走到一半车坏了,当时他又有腰伤,实在挑不动机器,只好请村民来帮忙。“他们帮忙的时候,我要站在旁边,一路小心防护。看到挑担子的村民要摔倒了,我就要马上扑过去,宁可设备压在人身上,也不能让设备摔坏。”

“有时,电影放映完已是深夜,我还要把设备擦拭一遍,小心翼翼地装进箱子里。”刘永忠回忆,特别到丁沟、高石、管店、花沟、老关等距离双江镇较远的村放映电影时,晚上基本是睡在当地的学校或祠堂,自带铺盖和设备睡在一起,也是为了防止设备被偷盗或破坏……

如今,这样的事情已经成为了历史。“现在有了这个智能的新玩意儿,我放电影可轻松多了。”刘永忠指着电影放映厅内的海威数字电影放映一体机说,这台机器不仅携带方便,还自带光学投影系统、音频功率放大系统、播放解码系统、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现在我放电影,只需要提前把电影下到这部机器中,调试好程序,放映仪会从头到尾全自动地一个接一个播放,比以前方便得多,先进得多。”

设备的升级还让电影画质大为改观。“相比之前的甘光和松花江牌放映机,现在我使用的海威数字电影放映一体机的亮度达750W,比原来整整提高了10倍,画质也从最初的480P提升到蓝光高清,居民看起清楚得很还不伤眼睛。”

场地之变

从“看天吃饭”的室外到有空调的固定影厅

等到《唐伯虎点秋香2》放映结束,已近中午,刘永忠开始收拾东西,准备下午的放映。记者发现,这个落成于2018年9月的固定放映厅内不仅摆放了沙发座椅,还在前部和后部摆放了两台空调。而电影幕布也是采用的软幕。

“别看现在这里条件很好,倒回去几十年,要在双江镇放部电影,那完全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才行,缺一不可。”潼南区惠民电影放映公司副经理龚伟表示。

天时,即指的天气。龚伟回忆,上世纪90年代,受限于放映设备,当地居民看电影基本都在露天进行,完全要看天吃饭。由于当时放映机亮度不够,天没黑透,根本不敢放电影。“夏天的时候,一般要等到晚上8点左右才能放电影,电影放映完一般都接近10点了。老百姓只能摸黑回家。冬天的时候,室外又非常寒冷。”龚伟说。

与亮度相比,更让人头疼的是天气。“那时没有固定放映厅,电影放映基本上都是在露天进行,遇到下雨,就不得不取消。”刘永忠表示。他清晰地记得,一次他在双江镇龙门村放映电影《刘三姐》,放映过程中突然下起暴雨,无奈之下,他只好停止放映,准备收拾设备回家。但等他收拾好设备后,雨却停了。“这个时候,刚刚离开的观众们又重新聚集到了坝子上,我连忙又摆好设备接着放映……”

此外,由于当时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较为贫乏,一听镇里要放电影了,大家都奔走相告,早早就搬好小板凳等着。“每次看电影就像过节一样,人山人海,来得晚的人都不用板凳了,干脆爬到屋顶上、电线杆上,因看电影太过入迷而摔一大跤也是常有的事。”今年70岁的双江镇居民刘国芬回忆。

这样的情况在2018年9月20日得到了改变。当天,作为潼南区文化惠民工程之一,双江镇惠民电影厅正式投入使用,当地居民免费观影也有了正式的场所。“记得那天刚投入使用时,放的是《建国大业》,上午电影厅就涌入了300多名居民,大家一边看着电影,一边讨论里面的情节,非常热闹。”刘国芬回忆。

“惠民电影厅落成的同时,重庆市惠民数字电影公益放映公示表也被贴在了厅外的墙上。”龚伟介绍,上面不仅明确说明了该厅一天将会放映两部共4场电影,还标注了电影名字、放映时间等信息,方便周边居民查阅。

“自从惠民电影厅建成之后,看电影就成为当地居民重要的休闲方式。”龚伟介绍,每逢赶场,电影厅内总会挤满了人。

如今,双江镇不仅拥有了惠民电影厅,放映员下乡放电影的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刘永忠现在到村里放电影,再也不用“看天吃饭”了。

片源之变

从一部电影“看二三十遍”到未来实现“私人定制”

记者在放映厅外的放映公示表上,看到了诸如《流浪地球》《红星照耀中国》等不少热门院线电影的片名。

“这些影片都是我们从数字电影交易服务平台购买的。”龚伟说,数字电影交易服务平台像一个自选超市,上面汇聚了各种电影。想看什么,自己去选就成。

但如果把时光倒回去30年,影片的选择却是另一番情景。“那时候,农村院线播放的电影都是由院线公司提供。”龚伟说,由于当时电影数量本身不多,一年下来我们也就只能订购20余部电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基本上看的都是《地道战》等国产电影,一部电影常反反复复看了二三十遍。”刘国芬说。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少林寺》《悲惨世界》为代表的国产电影、外国进口译制片进入农村院线,扩大了当地居民的选择面。但随着这些电影的播出,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拷贝太少,无法满足大伙的需求。

上世纪90年代,李连杰主演的电影登陆农村院线的消息一传出,就在双江引起了轰动。73岁的双江镇居民王建国回忆:“我们问放映员,多久能看到这部电影时,得到的答案是再等等。后来,我们足足等了一年,才看到《少林寺》。即使如此,当天放电影时仍然挤满了人。”

这样的状况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得到了改变。彼时,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实施,提出在21世纪,实现在广大农村每月每村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到了2005年,‘财政买单,送电影下乡’在全国推行后,我们每年采购的影片数量逐年上升。现在,我们每年会在数字交易平台上购买100多部影片。”龚伟介绍,在影片选择上,除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片、戏曲片外,像《红海行动》《战狼2》这样的新片、大片也成为选购的重点。

随着影片选择面的扩大,双江镇惠民电影放映厅的放映选择也愈发多样。“在片源的选择上,我们现在会根据不同观众的需求来进行,比如不定期播放抗战片,让镇上的老人回忆过去的峥嵘岁月;播放喜剧片,让忙完农活的村民放松心情;播放反映社会经济建设成就的纪录片,让居民了解国家的发展动态。”刘永忠说。

“目前,我们正在打造惠民电影点播App。”市委宣传部电影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该App投入使用后,居民只用登陆该App,并输入自己想看的电影,当这部电影的想看人数达到一定数量后,重庆市惠民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就会派专人赴该地放映电影,进而真正实现电影放映的“私人订制”。

我市乡镇室内放映厅已建成658个

近日,市委宣传部电影处发布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假期,重庆市电影总票房首度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2亿元。

与这个数据同期发布的,还有另外一组数据,截至2019年9月底,今年我市共新增影院31家、银幕201块,总量分别达到262家和1857块,银幕覆盖率1.72万人/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市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何洪元表示,随着数字影院的普及,去电影院看电影已成为重庆老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电影就进入了一段黄金发展期。”何洪元表示,例如我市的影院总数就从以前的85家增长到如今的262家,电影屏幕总数也从504块增加到如今的1857块。此外,电影观影人数和电影放映场次也连续多年实现增长,分别从1675万人和77万场增加到4500万人和319万场。

重庆的惠民电影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仅2018年,重庆市就完成公益放映12.18万场,受惠人数达1692.4万人次。其中行政村放映102044场,观众人次1311.22万;社区广场放映1.94万场,观影人次373.81万;农民工专场放映430场,观影人次7.37万。“去年我们还建成了乡镇室内固定放映厅213个,累计建成658个。完成18个深度贫困乡镇室内固定放映厅放映设备采购,全年送电影5654场,观影人次65.34万。”何洪元表示。

“未来,我们将继续按照‘生产抓原创、影院抓回归、惠民抓普及’的思路推动重庆电影事业的发展。”何洪元表示,重庆将继续做好电影扶贫和惠民放映两大工程,进而在全面推进18个深度贫困乡镇室内固定放映厅建设的同时,推进建设惠民电影点播App,再建100个乡镇室内固定放映厅,建成总数覆盖乡镇总数40%以上。

重庆日报记者 黄琪奥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发源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