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草根艺人”的“高光”时刻——重庆民间文化艺术之星选拔赛的“破”与“立”
点亮“草根艺人”的“高光”时刻,重庆民间文化艺术之星选拔赛为民间艺人筑起一座文艺堡垒。

点亮“草根艺人”的“高光”时刻——重庆民间文化艺术之星选拔赛的“破”与“立”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11-10

十月国庆期间,江北机场T3航站楼充盈着喜庆的氛围。

在市文化和旅游委组织下,云阳县68岁的熊同福带着四个徒弟,为来往旅客送上了重庆本土民间绝活“渝东竹琴”表演。

如今的熊同福不仅“技”响四方,更是为家乡推介起了文旅项目。

而在几年前,熊同福的艺术人生还像是“无根野草”,随风飘荡看不到前路……

国庆期间熊同福与徒弟在江北机场T航站楼演出

找“症结”——无台“秀”绝技,民间草根艺人成了“散兵游勇” 

时间回到2015年,云阳县群益广场。

一个夏日的清晨,民间艺人熊同福如往常一样来到广场。

熊同福的手里,紧握着他的“宝贝”——渝东竹琴。

搭好简陋的舞台,熊同福开始了自己每天的例行表演。

然而,不管他怎么卖力,“摊位”前却观者寥寥。

熊同福从小就热爱竹琴,但直到1996年,46岁的他才开始正式学习竹琴演奏。

从爱好到拜师再到技艺传承人,拥有一手竹琴演奏绝活的熊同福,却长期只能在自己搭建的“摊位”上演奏,从未登上过大舞台。

俗话说“高手在民间”——在民间,像熊同福一样拥有传统文艺绝活的艺人成百上千。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他们都身处“绝技傍身,却无处施展”的囧境,大多数只是在闲时“露一手”,供乡亲邻里消遣解闷;真正以此为业的并不多,且长期徘徊于乡镇、村社的低端演出市场,收入较低、户口艰难,并没有真正形成“职业化、正规化、可持续”的专业表演体系。

首届重庆民间文化艺术之星选拔赛节目《双桥狮舞》

也正因为这样,传承在这些艺人身上的传统民间文艺绝技四处流散,并没能得到有效继承、传播和利用,逐渐走向衰落,甚至一些绝技因此销声匿迹。

对这个问题,原市文化委(现市文化和旅游委)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民间文艺“绝活”登上舞台,迎来“高光”时刻?

2014年,市文化和旅游委展开针对性调研,先后走进巴南、黔江、大足、云阳等区县多个乡镇,深入了解民间文艺发展现状,只为摸清问题的“病根”。

经过缜密调研,调研组找到了四大“病根”——民间艺人相对分散,各自为战,形不成“规模效应”;演艺市场消息不通、供需脱节;缺少固定的展示平台;社会认可度不高,导致消费市场狭窄。

对于这些问题,熊同福深有体会。

即使有才艺傍身,但他迟迟没有得到登上专业舞台的机会,更何谈以此为业、养家糊口。

针对“熊同福”们的“痛点”,调研组开始寻求解决方案。

经过讨论,市文化和旅游委提出破题路径:搭建专业舞台,把传统民间艺人凝聚起来,通过市场化专业化的形式,向社会大众推介原汁原味的传统民间文艺,让这些绝技具备在新时代对接新需求的生存能力。

沿着这条路径,一系列相关工作随即推开。

首届重庆民间文化艺术之星选拔赛节目《牙齿顶板凳》

搭“平台”——巧借“经验”,让“草根艺人”站到聚光灯下

2013年,湖南长沙,原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市文化和旅游委前身)办公室主任的王发荣正在当地考察。

期间,田汉大剧院上演的一场演出,让他记忆犹新。

“当时演出的是民间艺术‘电声提琴’。在整个节目过程中,只见艺人和主持人在台上互动——主持人造势,表演者借势表演,双方配合得轻松自如,表演也是趣味十足。虽然表演形式简单,但是调动观众情绪的效果却出奇地好。”王发荣说。

这个极具舞台表现力的传统文艺节目,深深印在了王发荣心里。

2015年6月,经过长时间妥善筹备,市文化和旅游委(原市文化委)打造民间文艺舞台的计划正式出炉——与重庆西演文化产业集团联合举办“首届重庆民间文化艺术之星选拔赛”,作为聚集民间文艺之星、打造传统民间文化技艺资源库、推动传统文艺市场化产业化的战略平台。

原市文化委非遗保护处处长的王发荣,成为这项任务的具体实施者。

首届重庆民间文化艺术之星选拔赛节目《长嘴壶茶艺》

借助此前在湖南田汉大剧院所学习的经验,王发荣和同事们对比赛设计了以下导向——比赛旨在突显民间“草根”艺术,节目参赛人数在3人以内,且专业院团、学校、企业单位不得参赛。

“重庆民间艺人‘选秀’啦!”

这个消息迅速传开,各区县“草根”艺人闻声而动,报名参加。

据重庆西演产业集团不完全统计,首届重庆民间文化艺术之星海选启动之后,很快便吸引了上万人参加。

喜讯也传到了居住在云阳县双江街道的熊同福耳中。

他当即决定,参加了这次重庆民间艺术的盛会。

熊同福荣获首届重庆民间文化艺术之星选拔赛“艺术之星”称号

很快,他便站在了初赛的赛场上。

熊同福表演了反应市井生活的节目《老街人》,通过竹琴通过“弹琴+唱+说”的形式进行了现场演绎。

因为原汁原味的表演和舞台表现的“草根”风格,熊同福顺利进入复赛。

在复赛和决赛阶段,熊同福一路过关斩将,在决赛中以第五名的成绩荣获首届民间文化艺术之星选拔赛“艺术之星”称号。

不仅仅是熊同福——首届重庆民间文化艺术之星选拔赛共评选出“艺术之星”12名、“艺术之秀”12名、入围奖58名、优秀组织奖15个,可谓首战告捷、圆满成功。

而在这场大赛背后,一系列“护航”和“助长”机制,也围绕着“文艺之星”们悄然运转起来。

第三届重庆民间文化艺术之星选拔赛节目《鼻子拉车》

助“发展”——借船“出海”,建立人才库助推民间事业焕发新力量

首届重庆民间文化艺术之星选拔赛的成功举办,很快引发了民间艺术的连锁反应。

比赛后不久,熊同福便收到了永川、合川等地客户接连发来的演出邀请。

这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参加了一场比赛,‘业务’就来了?”

和他一样,在首届选拔赛中选拔出的“文艺之星”“文艺之秀”也接到了雪片般的“订单”。

“每评选一个‘文艺之星’,都是对传统民间文艺的一次保护和发掘。同时,随着‘文艺之星’这个群体的不断扩大和受关注程度的持续提升,‘文艺之星’对传统民间文艺人才队伍也将起到传、帮、带作用——通过‘文艺之星’来活跃民间演艺事业,推动民间文艺的发展,这才是活动的长远目标。”王发荣如是说。

随着大赛的知名度迅速提升,越来越多的“草根”艺人被这个舞台吸引,市文化和旅游委也将大赛确定为每两年一届,作为长期开展、持续发力的专项民间赛事和民间文艺助推平台。

对此,大赛组办方还建立了重庆民间文艺之星选拔赛人才库,每年为获奖的艺人提供演出机会。

第三届重庆民间文化艺术之星选拔赛节目《飞斧头》

重庆西演文化产业集团副总裁廖茜说,民间文艺是演艺市场的“后起之秀”,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对每一届评选出的“文艺之星”“文艺之秀”,集团都会聘为特邀艺人,为他们畅通市场化演出渠道,同时对民间艺人进行专业化技艺帮扶,对“草根”技艺进行有针对性的包装,为其市场化之旅“护航”。

2017年,第二届重庆民间文化艺术之星选拔赛的消息传遍全市,“草根”艺人们开启了新一轮竞艺。

其间,在大足区文化委推荐下,习练“高台狮舞”已37年的民间艺人谢凤国参加角逐,并成功成为11名“文艺之星”之一。

获奖后,谢凤国变得小有名气,演出机会也多了。但他并没有停止对演出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反而投入了更多精力钻研“绝技”。其间,有不少学员主动找他拜师学艺,进一步提升了他传承技艺的信心。

对于谢国凤这样一个“草根”艺人来说,成为“文艺之星”无疑是幸运的。“每年都会有市里的专家来到大足对民间技艺进行技术指导,为技艺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谢凤国说。

在第二届的比赛中,发掘出了许多新的民间绝活,再一次扩大了民间演艺人才的队伍。

随着“文艺之星”队伍不断壮大,一扇以“融合”促发展的“希望之窗”也在他们面前渐渐打开。

第三届重庆民间文化艺术之星选拔赛节目《绝技吞针》

深“融合”:以“文”促“旅”,全面推进文旅融合深度发展

2018年9月,由重庆西演文化产业集团策划、实施的第二届“中国·白帝城”国际诗歌节在奉节县开幕。

在演出节目的设计上,西演集团特邀了往届文艺之星大赛的获奖艺人参演,通过对传统技艺进行再包装,创作了一个反应船工号子英雄气概的节目《滟滪堆》,为民间文艺赋予了更深的文化内涵。

同年,在市文化和旅游委的推荐下,荣获第二届民间艺术之星的大足区民间艺人李洪孝首次登上第二季《魅力中国城》的表演舞台,在大足VS崇左竞赛中亮相。

这一次亮相不仅展示了大足区民间文艺的风采,更是推介了大足区的文化旅游资源。

能够代表家乡登台演出,对李洪孝而言既是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展示机会。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随着“文旅融合”成为时代发展趋势,代表了民间传统文艺的“文艺之星”们,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李洪孝登台“魅力中国城”表演

随着前两届赛事成功举办,如今文艺之星大赛也逐渐向景区拓展,以求助推文旅融合。

今年,第三届重庆民间文化艺术之星选拔赛在万盛区黑山谷举行。该项赛事走进旅游景区,在发掘和保护传统民间文艺的同时,也增加了景区的文化附加值,为万盛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助力。

对此,赛事相关负责人说,如今重庆民间文艺之星选拔赛已经成为全市唯一的民间文艺赛事和挖掘保护传统民间文艺的主要平台。因此,让民间文艺闪亮景区,通过以“文”促“旅”的形式,此项活动能进一步助推地方文旅深度融合。

随着“文艺之星”的影响范围不断拓展,传统民间文艺传承者的生存环境也不断优化。

十月国庆期间,熊同福带着四个徒弟亮相江北机场T3航站楼为来往旅客送上了重庆本土民间绝活“渝东竹琴”表演,更是为家乡云阳推介起了文旅项目。

今年,熊同福又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在市文化和旅游委的支持下,他已准备好《渝东竹琴》的申遗材料,将申报市级非遗传承人资格,在更高的平台上开启一段全新的艺术之旅。

文/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首席记者 陈发源 图/受访者、重庆西演文化产业集团提供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点亮“草根艺人”的“高光”时刻——重庆民间文化艺术之星选拔赛的“破”与“立”

2019-11-10 08:30:00 来源: 0 条评论

十月国庆期间,江北机场T3航站楼充盈着喜庆的氛围。

在市文化和旅游委组织下,云阳县68岁的熊同福带着四个徒弟,为来往旅客送上了重庆本土民间绝活“渝东竹琴”表演。

如今的熊同福不仅“技”响四方,更是为家乡推介起了文旅项目。

而在几年前,熊同福的艺术人生还像是“无根野草”,随风飘荡看不到前路……

国庆期间熊同福与徒弟在江北机场T航站楼演出

找“症结”——无台“秀”绝技,民间草根艺人成了“散兵游勇” 

时间回到2015年,云阳县群益广场。

一个夏日的清晨,民间艺人熊同福如往常一样来到广场。

熊同福的手里,紧握着他的“宝贝”——渝东竹琴。

搭好简陋的舞台,熊同福开始了自己每天的例行表演。

然而,不管他怎么卖力,“摊位”前却观者寥寥。

熊同福从小就热爱竹琴,但直到1996年,46岁的他才开始正式学习竹琴演奏。

从爱好到拜师再到技艺传承人,拥有一手竹琴演奏绝活的熊同福,却长期只能在自己搭建的“摊位”上演奏,从未登上过大舞台。

俗话说“高手在民间”——在民间,像熊同福一样拥有传统文艺绝活的艺人成百上千。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他们都身处“绝技傍身,却无处施展”的囧境,大多数只是在闲时“露一手”,供乡亲邻里消遣解闷;真正以此为业的并不多,且长期徘徊于乡镇、村社的低端演出市场,收入较低、户口艰难,并没有真正形成“职业化、正规化、可持续”的专业表演体系。

首届重庆民间文化艺术之星选拔赛节目《双桥狮舞》

也正因为这样,传承在这些艺人身上的传统民间文艺绝技四处流散,并没能得到有效继承、传播和利用,逐渐走向衰落,甚至一些绝技因此销声匿迹。

对这个问题,原市文化委(现市文化和旅游委)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民间文艺“绝活”登上舞台,迎来“高光”时刻?

2014年,市文化和旅游委展开针对性调研,先后走进巴南、黔江、大足、云阳等区县多个乡镇,深入了解民间文艺发展现状,只为摸清问题的“病根”。

经过缜密调研,调研组找到了四大“病根”——民间艺人相对分散,各自为战,形不成“规模效应”;演艺市场消息不通、供需脱节;缺少固定的展示平台;社会认可度不高,导致消费市场狭窄。

对于这些问题,熊同福深有体会。

即使有才艺傍身,但他迟迟没有得到登上专业舞台的机会,更何谈以此为业、养家糊口。

针对“熊同福”们的“痛点”,调研组开始寻求解决方案。

经过讨论,市文化和旅游委提出破题路径:搭建专业舞台,把传统民间艺人凝聚起来,通过市场化专业化的形式,向社会大众推介原汁原味的传统民间文艺,让这些绝技具备在新时代对接新需求的生存能力。

沿着这条路径,一系列相关工作随即推开。

首届重庆民间文化艺术之星选拔赛节目《牙齿顶板凳》

搭“平台”——巧借“经验”,让“草根艺人”站到聚光灯下

2013年,湖南长沙,原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市文化和旅游委前身)办公室主任的王发荣正在当地考察。

期间,田汉大剧院上演的一场演出,让他记忆犹新。

“当时演出的是民间艺术‘电声提琴’。在整个节目过程中,只见艺人和主持人在台上互动——主持人造势,表演者借势表演,双方配合得轻松自如,表演也是趣味十足。虽然表演形式简单,但是调动观众情绪的效果却出奇地好。”王发荣说。

这个极具舞台表现力的传统文艺节目,深深印在了王发荣心里。

2015年6月,经过长时间妥善筹备,市文化和旅游委(原市文化委)打造民间文艺舞台的计划正式出炉——与重庆西演文化产业集团联合举办“首届重庆民间文化艺术之星选拔赛”,作为聚集民间文艺之星、打造传统民间文化技艺资源库、推动传统文艺市场化产业化的战略平台。

原市文化委非遗保护处处长的王发荣,成为这项任务的具体实施者。

首届重庆民间文化艺术之星选拔赛节目《长嘴壶茶艺》

借助此前在湖南田汉大剧院所学习的经验,王发荣和同事们对比赛设计了以下导向——比赛旨在突显民间“草根”艺术,节目参赛人数在3人以内,且专业院团、学校、企业单位不得参赛。

“重庆民间艺人‘选秀’啦!”

这个消息迅速传开,各区县“草根”艺人闻声而动,报名参加。

据重庆西演产业集团不完全统计,首届重庆民间文化艺术之星海选启动之后,很快便吸引了上万人参加。

喜讯也传到了居住在云阳县双江街道的熊同福耳中。

他当即决定,参加了这次重庆民间艺术的盛会。

熊同福荣获首届重庆民间文化艺术之星选拔赛“艺术之星”称号

很快,他便站在了初赛的赛场上。

熊同福表演了反应市井生活的节目《老街人》,通过竹琴通过“弹琴+唱+说”的形式进行了现场演绎。

因为原汁原味的表演和舞台表现的“草根”风格,熊同福顺利进入复赛。

在复赛和决赛阶段,熊同福一路过关斩将,在决赛中以第五名的成绩荣获首届民间文化艺术之星选拔赛“艺术之星”称号。

不仅仅是熊同福——首届重庆民间文化艺术之星选拔赛共评选出“艺术之星”12名、“艺术之秀”12名、入围奖58名、优秀组织奖15个,可谓首战告捷、圆满成功。

而在这场大赛背后,一系列“护航”和“助长”机制,也围绕着“文艺之星”们悄然运转起来。

第三届重庆民间文化艺术之星选拔赛节目《鼻子拉车》

助“发展”——借船“出海”,建立人才库助推民间事业焕发新力量

首届重庆民间文化艺术之星选拔赛的成功举办,很快引发了民间艺术的连锁反应。

比赛后不久,熊同福便收到了永川、合川等地客户接连发来的演出邀请。

这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参加了一场比赛,‘业务’就来了?”

和他一样,在首届选拔赛中选拔出的“文艺之星”“文艺之秀”也接到了雪片般的“订单”。

“每评选一个‘文艺之星’,都是对传统民间文艺的一次保护和发掘。同时,随着‘文艺之星’这个群体的不断扩大和受关注程度的持续提升,‘文艺之星’对传统民间文艺人才队伍也将起到传、帮、带作用——通过‘文艺之星’来活跃民间演艺事业,推动民间文艺的发展,这才是活动的长远目标。”王发荣如是说。

随着大赛的知名度迅速提升,越来越多的“草根”艺人被这个舞台吸引,市文化和旅游委也将大赛确定为每两年一届,作为长期开展、持续发力的专项民间赛事和民间文艺助推平台。

对此,大赛组办方还建立了重庆民间文艺之星选拔赛人才库,每年为获奖的艺人提供演出机会。

第三届重庆民间文化艺术之星选拔赛节目《飞斧头》

重庆西演文化产业集团副总裁廖茜说,民间文艺是演艺市场的“后起之秀”,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对每一届评选出的“文艺之星”“文艺之秀”,集团都会聘为特邀艺人,为他们畅通市场化演出渠道,同时对民间艺人进行专业化技艺帮扶,对“草根”技艺进行有针对性的包装,为其市场化之旅“护航”。

2017年,第二届重庆民间文化艺术之星选拔赛的消息传遍全市,“草根”艺人们开启了新一轮竞艺。

其间,在大足区文化委推荐下,习练“高台狮舞”已37年的民间艺人谢凤国参加角逐,并成功成为11名“文艺之星”之一。

获奖后,谢凤国变得小有名气,演出机会也多了。但他并没有停止对演出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反而投入了更多精力钻研“绝技”。其间,有不少学员主动找他拜师学艺,进一步提升了他传承技艺的信心。

对于谢国凤这样一个“草根”艺人来说,成为“文艺之星”无疑是幸运的。“每年都会有市里的专家来到大足对民间技艺进行技术指导,为技艺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谢凤国说。

在第二届的比赛中,发掘出了许多新的民间绝活,再一次扩大了民间演艺人才的队伍。

随着“文艺之星”队伍不断壮大,一扇以“融合”促发展的“希望之窗”也在他们面前渐渐打开。

第三届重庆民间文化艺术之星选拔赛节目《绝技吞针》

深“融合”:以“文”促“旅”,全面推进文旅融合深度发展

2018年9月,由重庆西演文化产业集团策划、实施的第二届“中国·白帝城”国际诗歌节在奉节县开幕。

在演出节目的设计上,西演集团特邀了往届文艺之星大赛的获奖艺人参演,通过对传统技艺进行再包装,创作了一个反应船工号子英雄气概的节目《滟滪堆》,为民间文艺赋予了更深的文化内涵。

同年,在市文化和旅游委的推荐下,荣获第二届民间艺术之星的大足区民间艺人李洪孝首次登上第二季《魅力中国城》的表演舞台,在大足VS崇左竞赛中亮相。

这一次亮相不仅展示了大足区民间文艺的风采,更是推介了大足区的文化旅游资源。

能够代表家乡登台演出,对李洪孝而言既是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展示机会。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随着“文旅融合”成为时代发展趋势,代表了民间传统文艺的“文艺之星”们,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李洪孝登台“魅力中国城”表演

随着前两届赛事成功举办,如今文艺之星大赛也逐渐向景区拓展,以求助推文旅融合。

今年,第三届重庆民间文化艺术之星选拔赛在万盛区黑山谷举行。该项赛事走进旅游景区,在发掘和保护传统民间文艺的同时,也增加了景区的文化附加值,为万盛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助力。

对此,赛事相关负责人说,如今重庆民间文艺之星选拔赛已经成为全市唯一的民间文艺赛事和挖掘保护传统民间文艺的主要平台。因此,让民间文艺闪亮景区,通过以“文”促“旅”的形式,此项活动能进一步助推地方文旅深度融合。

随着“文艺之星”的影响范围不断拓展,传统民间文艺传承者的生存环境也不断优化。

十月国庆期间,熊同福带着四个徒弟亮相江北机场T3航站楼为来往旅客送上了重庆本土民间绝活“渝东竹琴”表演,更是为家乡云阳推介起了文旅项目。

今年,熊同福又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在市文化和旅游委的支持下,他已准备好《渝东竹琴》的申遗材料,将申报市级非遗传承人资格,在更高的平台上开启一段全新的艺术之旅。

文/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首席记者 陈发源 图/受访者、重庆西演文化产业集团提供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发源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