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就要“唱着”——著名演员、制片人邓婕监制新片《活着唱着》幕后故事
这次回到自己的第一故乡重庆,邓婕的心被川剧占了个满满当当。

活着,就要“唱着”——著名演员、制片人邓婕监制新片《活着唱着》幕后故事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11-18

11月17日,重庆市川剧院。

初冬微雨中,著名影视女演员、制片人邓婕徜徉在戏台前,不仅听戏,还主动献唱了一段折子戏。

这次回到自己的第一故乡,邓婕的心被川剧占了个满满当当。

她既是应老朋友、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之邀,更是要向家乡父老推介自己监制的电影《活着唱着》。

这部电影的主题,就是川剧。

监制和推介这部电影,也是邓婕的艺术人生向“原点”的一次回望——

《活着唱着》:也许他们的故事很“痛”,但他们的精神却很“燃”

一座破旧的老剧场,一栋矮楼,一张大圆桌,一个简单搭建的舞台,几排竹椅,几乎就是民间戏班“火把剧团”的全部家当。

盯着自己的“草台板子”,班主赵丽无限唏嘘。

赵丽的火把剧团有11名成员,拥挤在四川省成都市郊区一座破旧的老剧院里,“你方唱罢我登场”,艰难维持着“火把”不灭。

舞台上,他们是光鲜亮丽、霸气威风的公子王孙、帝王将相。舞台下,“皇帝”脱下戏服,用卫生纸蘸着色拉油卸妆,瞬间变成不到一米六的光膀子老头儿;“将军”卸下盔甲,“真身”竟然是牙口不好的老太太。

每天50元的工资、用编织袋隔开的木板床……他们在一起表演,也在一起生活。艰辛的川剧人生,让他们成为并肩登台的同事,也变成亲密无间的家人。

而这,仿佛也成为赵丽和戏班成员的精神支柱。

然而,就算这样艰辛的日子,“火把”似乎也难以为继。

一天,一纸通知送到戏班,宣告老剧院即将被拆除的命运。

这让赵丽心急如焚。

如果不能尽快找到一方新的屋檐,她赖以为生的戏班就将无立足之地,她视为精神支柱的“大家庭”也会分崩离析……

在生存的重压之下,在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想象中,赵丽产生了一个“幻觉”——那个原本只存在于戏台上的世界,正在变成她所要面对的现实;而戏台上充满戏剧性的角色,也开始在她的生活中粉墨登场。

而她自己,则如同那些在舞台上活跃了千百年的英雄好汉那样,义无反顾地投入了这场“生存之战”……

这,就是电影《活着唱着》所讲述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讲述者之一、电影导演马楠,这样诠释电影的主题:“他们不是生命不息唱戏不止,而是要靠唱戏才能活着。”今年5月,《活着唱着》在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平行单元第51届导演双周单元首映;6月,这部电影夺得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女演员两项大奖;在即将于厦门举行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活着唱着》也已获得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和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

随着《活着唱着》渐渐迎来“高光时刻”,邓婕心里的一个夙愿也渐渐变成现实。

那就是希望《活着唱着》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川剧的关注,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门传统艺术。

而当初制作这部电影的初衷,则源自邓婕艺术人生的“原点”。

回望“原点”:《民间戏班》再续“川剧情缘”

来到市川剧院的川剧文化展览厅,各种老照片和其他历史资源,汇成了关于川剧发展历程的“时间长河”。

“长河”之间,邓婕和沈铁梅并肩参观。

在一幅主题为“1978年3月庆祝恢复‘四川省川剧学校’师生合影”的旧照上,邓婕惊喜地发现了蹲在第一排、面带笑容的自己。

她有些兴奋地拉着“学妹”沈铁梅,一起在照片中寻找着熟人。

邓婕出生于川剧世家,父母都是川剧演员,“打从娘胎里就在听川剧”的她,自然也从小就开始学习川剧。长大后,作为科班院校川剧专业毕业生,她进入四川省川剧团工作。后来,因出演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王熙凤”,邓婕成功转行成为影视演员,此后艺术生涯一路顺风顺水。

事业蒸蒸日上,邓婕多年来却始终记挂着自己艺术生涯的“原点”。2012年,成都电视台纪录片导演赵刚,在成都石板滩跟拍民间川剧戏班“火把剧团”3个月,执导了纪录片《民间戏班》。

该片获得2013年第56届德国莱比锡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评委会大奖。资深纪录片人郑琼看到此片后,把它推荐给北京的一群朋友,其中包括电影《活着唱着》的导演马楠、邓婕等。

彼时,邓婕虽然长时间没有直接接触川剧,但心里那份对川剧的“情愫”却历久弥新。

看完纪录片,她泪如雨下,当即和同为著名演员的丈夫张国立“二刷”《民间戏班》。

大大出乎她意料的是,张国立也流泪了。

“国立也非常爱好戏曲,他还提议,我们把它拍成电影。”邓婕说。

夫妻俩开始琢磨这件事:要拍这样一部电影,难度还真不小——

因为有了《民间戏班》珠玉在前,电影必须跳出纪录片的框框,寻求新的突破。同时,要原汁原味地呈现民间川剧戏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由谁出演主角也是一个挑战。

一开始,邓婕本想和丈夫联袂出演。但电影立项、自己成为监制之后,这位名演员却觉得自己“演不了”。

为什么?

因为没有极其刻骨铭心的生活体验,就很难演活这样一群“草根艺人”。

就拿“火把剧团”里的“严老五”这个角色来说——严老五一人“身兼数职”,从枪师、鼓师、唢呐、音响到电工,他全都“一人通吃”。

对这样一个复杂的角色,张国立认为,没有经历过很难演。“我们往上一站,就不具备‘草台班子’身上的‘江湖气’,实在是不像。而且这是整个剧团的故事,其他角色用的都是那个民间剧团里的演员,跟他们站在一起,咱们就更不像了。”

名演员都觉得自己“演不像”——怎么办?

本色“出演”:“草根艺人”银屏诠释“真心英雄”

赵小利做梦都没想到,自己有一天竟能演电影。而且,她演的还是自己的故事!

今年44岁的赵小利,13岁就在重庆永川大河川剧团学习川剧。大河剧团解散后,赵小利一直跟其它剧团搭班,并结识了同样热爱川剧的丈夫严老五。

2005年,辗转到四川德阳的赵小利,组建起了自己的戏班——“火把剧团”。此后,广汉、新都、青白江、龙泉驿……赵小利和她的戏班辗转在成都周边,一唱就是十多年。他们每天的演出都不重样,每次演出同一部戏时也尽量有不一样的看点——曲牌固定,演员的台词、唱词都是上台发挥。

尽管剧团成员平均年龄已接近半百,但换上戏服,他们瞬间就成为了舞台上的“驸马爷”“状元郎”……影片中,赵丽的剧团生存艰难。但面对更有“市场前景”的变脸表演,他们依然选择坚守——坚守心中川剧本来的样子。

“你别看赵小利他们处在演艺市场的底层,却都有很清醒的认识,对传统艺术也很坚持。”邓婕说。

虽然到旅游景点表演变脸、吐火,比在剧团演出挣得多,但赵小利和严老五始终觉得,这并不能代表川剧。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坚持,赋予了赵丽和她的戏班“痛并燃”的精神气质。

而这,正是《活着唱着》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核。

于是,邓婕和剧组邀请赵丽和戏班成员二度“出镜”,在电影中继续演绎他们的生活。

电影中的观众,全是现实里真实的票友。多年的坚持,让火把剧团甚至拥有了自己的粉丝俱乐部。

凭借这样的号召力,电影拍摄时导演的一个电话,“想要多少群演都没问题”——有的老年票友甚至专门驱车从很远的地方来,就为了看他们演戏。对票友们来说,“川剧”就是一座桥梁,在演员和观众之间形成了一种深厚的、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

而让他们出演《活着唱着》,也是邓婕和整个剧组将这种“纽带”链接到更多人的一次尝试。

邓婕说,一开始监制这样一部作品,其实是有一定压力的。在受过系统川剧学习的她看来,这些草台班子的演员论表演的艺术水准,确实是“业余”的,“用这样一部电影去体现川剧艺术,甚至是让这样一些不太专业的演员来向全世界传递川剧的魅力,我心里曾经也是打问号的。”但看到电影最后的拍摄效果,邓婕打消了顾虑。

“草台班子有草台班子的魅力,虽然表演不太专业,但那种勇猛生长的生命力,以及和普通老百姓的那种‘链接’,对我来说都是新的体验。更重要的是,主人公赵丽和‘火把剧团’这些人对川剧热爱了一辈子,让这门艺术保持了一个‘活’的状态,这是非常珍贵的。”

又见《别洞观景》:呼吁关注,共续千年文化瑰宝“传奇”

从出镜纪录片到主演电影,“火把剧团”两度“出镜”,的确给自身催生了一些变化,但剧团的日子依旧艰辛。赵小利说,如今,剧团的12个成员中,只有三四个还是当年纪录片里的班子。纪录片里,赵丽的侄女丹丹是当年剧团最红、最有潜力的角儿,18岁时离开了剧团,如今在泸州当驻场歌手。“她当驻场歌手,买车买房才有钱嘛。在我们剧团,一个演员五六十元钱一天,一个月就一两千元,挣不到啥钱。”

在川剧的生存现实中,像“火把剧团”这样的民间剧团,还有很多。

它们由民间艺人自发组织,没有像样的戏台、化妆间、排练场地,演出地点流动性也很大。

这些剧团的目标受众大多是老年人。随着岁月流转,这些观众相继凋零,看戏的人越来越少,民间川剧团的市场逐渐萎缩。同时,文化市场的发展和业务的不断丰富,也持续压缩着民间川剧团的生存空间,他们不得不像追逐水草的牛羊一样,在辗转寻找演出机会的道路上艰难求生。

对此,邓婕感同身受。

对于川剧,她始终保持着川剧世家出身的骄傲。“川剧有800多个剧目,比京剧都要丰富,而且它的表演非常多元,非常有魅力,台词也非常优美。”但川剧的振兴之路却并非坦途。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邓婕刚从戏剧学校毕业时,川剧行业就喊着“振兴川剧”的口号——但喊到现在,情况却依旧不容乐观。

幸运的是,不管是在民间“跑场”求生的“草根”戏班里,还是在不断通过改革创新提升自身市场适应力的专业院团中,都有这样一批人在为传承和弘扬川剧不懈奋斗。在参观市川剧院的过程中,邓婕看到宽敞的后台、舒适的座位、功能各异的三个剧场,不禁频频感叹“条件太好了”“你们这里的川剧演员太幸福了”。

一旁的院长沈铁梅说,当初筹备川剧院,她到国外二十多个剧院考察,目的并不是要把川剧变得如何的“新”,而是为了“修旧如旧”,在把川剧变得干净整洁的情况下,保留其中最原始的味道。如今,像市川剧院这样的软硬件环境,在全国已称得上顶尖。

参观完整个市川剧院,邓婕、沈铁梅和演员们以及市川剧院新一代的小演员们坐在院子里观看了精彩的汇报表演。周露、周星雨、白梦迪等演员带来了《大神》《乔子口》《白蛇传》中的三出折子戏,精彩之处,现场纷纷鼓掌叫好。表演结束,邓婕评价道:看到沈铁梅院长培养出的新一代川剧人,这让她很惊喜。“演员们不仅个个干净漂亮,而且唱念做打俱佳。我非常清楚,这背后,有她(沈铁梅)多年来对川剧艺术的挚爱和高品质的追求,以及不遗余力地奔波和身体力行的付出。毫不夸张地说,她在重庆扛起了川剧这面巴蜀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旗。”

言罢,在沈铁梅的鼓励下,戏瘾上涌的邓婕登上舞台,即兴演唱了一出《别洞观景》,唱腔间逐渐带入身段。

话说,这《别洞观景》和邓婕很有渊源——这出戏是她艺术生涯开端演出的第一出川剧,同时还出现在《活着唱着》结尾的高潮部分。

在那个桥段里,赵丽化身为对人间世事怀有无限向往、决心离开仙境前往人间的神仙。

阔别川剧舞台多年后,邓婕再次登台唱戏,在婉转高腔之中、在一颦一笑之间,她仿佛也“别洞观景”、回到了作为川剧花旦的当年……

文、图/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杜典韵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活着,就要“唱着”——著名演员、制片人邓婕监制新片《活着唱着》幕后故事

2019-11-18 16:09:17 来源: 0 条评论

11月17日,重庆市川剧院。

初冬微雨中,著名影视女演员、制片人邓婕徜徉在戏台前,不仅听戏,还主动献唱了一段折子戏。

这次回到自己的第一故乡,邓婕的心被川剧占了个满满当当。

她既是应老朋友、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之邀,更是要向家乡父老推介自己监制的电影《活着唱着》。

这部电影的主题,就是川剧。

监制和推介这部电影,也是邓婕的艺术人生向“原点”的一次回望——

《活着唱着》:也许他们的故事很“痛”,但他们的精神却很“燃”

一座破旧的老剧场,一栋矮楼,一张大圆桌,一个简单搭建的舞台,几排竹椅,几乎就是民间戏班“火把剧团”的全部家当。

盯着自己的“草台板子”,班主赵丽无限唏嘘。

赵丽的火把剧团有11名成员,拥挤在四川省成都市郊区一座破旧的老剧院里,“你方唱罢我登场”,艰难维持着“火把”不灭。

舞台上,他们是光鲜亮丽、霸气威风的公子王孙、帝王将相。舞台下,“皇帝”脱下戏服,用卫生纸蘸着色拉油卸妆,瞬间变成不到一米六的光膀子老头儿;“将军”卸下盔甲,“真身”竟然是牙口不好的老太太。

每天50元的工资、用编织袋隔开的木板床……他们在一起表演,也在一起生活。艰辛的川剧人生,让他们成为并肩登台的同事,也变成亲密无间的家人。

而这,仿佛也成为赵丽和戏班成员的精神支柱。

然而,就算这样艰辛的日子,“火把”似乎也难以为继。

一天,一纸通知送到戏班,宣告老剧院即将被拆除的命运。

这让赵丽心急如焚。

如果不能尽快找到一方新的屋檐,她赖以为生的戏班就将无立足之地,她视为精神支柱的“大家庭”也会分崩离析……

在生存的重压之下,在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想象中,赵丽产生了一个“幻觉”——那个原本只存在于戏台上的世界,正在变成她所要面对的现实;而戏台上充满戏剧性的角色,也开始在她的生活中粉墨登场。

而她自己,则如同那些在舞台上活跃了千百年的英雄好汉那样,义无反顾地投入了这场“生存之战”……

这,就是电影《活着唱着》所讲述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讲述者之一、电影导演马楠,这样诠释电影的主题:“他们不是生命不息唱戏不止,而是要靠唱戏才能活着。”今年5月,《活着唱着》在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平行单元第51届导演双周单元首映;6月,这部电影夺得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女演员两项大奖;在即将于厦门举行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活着唱着》也已获得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和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

随着《活着唱着》渐渐迎来“高光时刻”,邓婕心里的一个夙愿也渐渐变成现实。

那就是希望《活着唱着》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川剧的关注,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门传统艺术。

而当初制作这部电影的初衷,则源自邓婕艺术人生的“原点”。

回望“原点”:《民间戏班》再续“川剧情缘”

来到市川剧院的川剧文化展览厅,各种老照片和其他历史资源,汇成了关于川剧发展历程的“时间长河”。

“长河”之间,邓婕和沈铁梅并肩参观。

在一幅主题为“1978年3月庆祝恢复‘四川省川剧学校’师生合影”的旧照上,邓婕惊喜地发现了蹲在第一排、面带笑容的自己。

她有些兴奋地拉着“学妹”沈铁梅,一起在照片中寻找着熟人。

邓婕出生于川剧世家,父母都是川剧演员,“打从娘胎里就在听川剧”的她,自然也从小就开始学习川剧。长大后,作为科班院校川剧专业毕业生,她进入四川省川剧团工作。后来,因出演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王熙凤”,邓婕成功转行成为影视演员,此后艺术生涯一路顺风顺水。

事业蒸蒸日上,邓婕多年来却始终记挂着自己艺术生涯的“原点”。2012年,成都电视台纪录片导演赵刚,在成都石板滩跟拍民间川剧戏班“火把剧团”3个月,执导了纪录片《民间戏班》。

该片获得2013年第56届德国莱比锡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评委会大奖。资深纪录片人郑琼看到此片后,把它推荐给北京的一群朋友,其中包括电影《活着唱着》的导演马楠、邓婕等。

彼时,邓婕虽然长时间没有直接接触川剧,但心里那份对川剧的“情愫”却历久弥新。

看完纪录片,她泪如雨下,当即和同为著名演员的丈夫张国立“二刷”《民间戏班》。

大大出乎她意料的是,张国立也流泪了。

“国立也非常爱好戏曲,他还提议,我们把它拍成电影。”邓婕说。

夫妻俩开始琢磨这件事:要拍这样一部电影,难度还真不小——

因为有了《民间戏班》珠玉在前,电影必须跳出纪录片的框框,寻求新的突破。同时,要原汁原味地呈现民间川剧戏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由谁出演主角也是一个挑战。

一开始,邓婕本想和丈夫联袂出演。但电影立项、自己成为监制之后,这位名演员却觉得自己“演不了”。

为什么?

因为没有极其刻骨铭心的生活体验,就很难演活这样一群“草根艺人”。

就拿“火把剧团”里的“严老五”这个角色来说——严老五一人“身兼数职”,从枪师、鼓师、唢呐、音响到电工,他全都“一人通吃”。

对这样一个复杂的角色,张国立认为,没有经历过很难演。“我们往上一站,就不具备‘草台班子’身上的‘江湖气’,实在是不像。而且这是整个剧团的故事,其他角色用的都是那个民间剧团里的演员,跟他们站在一起,咱们就更不像了。”

名演员都觉得自己“演不像”——怎么办?

本色“出演”:“草根艺人”银屏诠释“真心英雄”

赵小利做梦都没想到,自己有一天竟能演电影。而且,她演的还是自己的故事!

今年44岁的赵小利,13岁就在重庆永川大河川剧团学习川剧。大河剧团解散后,赵小利一直跟其它剧团搭班,并结识了同样热爱川剧的丈夫严老五。

2005年,辗转到四川德阳的赵小利,组建起了自己的戏班——“火把剧团”。此后,广汉、新都、青白江、龙泉驿……赵小利和她的戏班辗转在成都周边,一唱就是十多年。他们每天的演出都不重样,每次演出同一部戏时也尽量有不一样的看点——曲牌固定,演员的台词、唱词都是上台发挥。

尽管剧团成员平均年龄已接近半百,但换上戏服,他们瞬间就成为了舞台上的“驸马爷”“状元郎”……影片中,赵丽的剧团生存艰难。但面对更有“市场前景”的变脸表演,他们依然选择坚守——坚守心中川剧本来的样子。

“你别看赵小利他们处在演艺市场的底层,却都有很清醒的认识,对传统艺术也很坚持。”邓婕说。

虽然到旅游景点表演变脸、吐火,比在剧团演出挣得多,但赵小利和严老五始终觉得,这并不能代表川剧。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坚持,赋予了赵丽和她的戏班“痛并燃”的精神气质。

而这,正是《活着唱着》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核。

于是,邓婕和剧组邀请赵丽和戏班成员二度“出镜”,在电影中继续演绎他们的生活。

电影中的观众,全是现实里真实的票友。多年的坚持,让火把剧团甚至拥有了自己的粉丝俱乐部。

凭借这样的号召力,电影拍摄时导演的一个电话,“想要多少群演都没问题”——有的老年票友甚至专门驱车从很远的地方来,就为了看他们演戏。对票友们来说,“川剧”就是一座桥梁,在演员和观众之间形成了一种深厚的、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

而让他们出演《活着唱着》,也是邓婕和整个剧组将这种“纽带”链接到更多人的一次尝试。

邓婕说,一开始监制这样一部作品,其实是有一定压力的。在受过系统川剧学习的她看来,这些草台班子的演员论表演的艺术水准,确实是“业余”的,“用这样一部电影去体现川剧艺术,甚至是让这样一些不太专业的演员来向全世界传递川剧的魅力,我心里曾经也是打问号的。”但看到电影最后的拍摄效果,邓婕打消了顾虑。

“草台班子有草台班子的魅力,虽然表演不太专业,但那种勇猛生长的生命力,以及和普通老百姓的那种‘链接’,对我来说都是新的体验。更重要的是,主人公赵丽和‘火把剧团’这些人对川剧热爱了一辈子,让这门艺术保持了一个‘活’的状态,这是非常珍贵的。”

又见《别洞观景》:呼吁关注,共续千年文化瑰宝“传奇”

从出镜纪录片到主演电影,“火把剧团”两度“出镜”,的确给自身催生了一些变化,但剧团的日子依旧艰辛。赵小利说,如今,剧团的12个成员中,只有三四个还是当年纪录片里的班子。纪录片里,赵丽的侄女丹丹是当年剧团最红、最有潜力的角儿,18岁时离开了剧团,如今在泸州当驻场歌手。“她当驻场歌手,买车买房才有钱嘛。在我们剧团,一个演员五六十元钱一天,一个月就一两千元,挣不到啥钱。”

在川剧的生存现实中,像“火把剧团”这样的民间剧团,还有很多。

它们由民间艺人自发组织,没有像样的戏台、化妆间、排练场地,演出地点流动性也很大。

这些剧团的目标受众大多是老年人。随着岁月流转,这些观众相继凋零,看戏的人越来越少,民间川剧团的市场逐渐萎缩。同时,文化市场的发展和业务的不断丰富,也持续压缩着民间川剧团的生存空间,他们不得不像追逐水草的牛羊一样,在辗转寻找演出机会的道路上艰难求生。

对此,邓婕感同身受。

对于川剧,她始终保持着川剧世家出身的骄傲。“川剧有800多个剧目,比京剧都要丰富,而且它的表演非常多元,非常有魅力,台词也非常优美。”但川剧的振兴之路却并非坦途。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邓婕刚从戏剧学校毕业时,川剧行业就喊着“振兴川剧”的口号——但喊到现在,情况却依旧不容乐观。

幸运的是,不管是在民间“跑场”求生的“草根”戏班里,还是在不断通过改革创新提升自身市场适应力的专业院团中,都有这样一批人在为传承和弘扬川剧不懈奋斗。在参观市川剧院的过程中,邓婕看到宽敞的后台、舒适的座位、功能各异的三个剧场,不禁频频感叹“条件太好了”“你们这里的川剧演员太幸福了”。

一旁的院长沈铁梅说,当初筹备川剧院,她到国外二十多个剧院考察,目的并不是要把川剧变得如何的“新”,而是为了“修旧如旧”,在把川剧变得干净整洁的情况下,保留其中最原始的味道。如今,像市川剧院这样的软硬件环境,在全国已称得上顶尖。

参观完整个市川剧院,邓婕、沈铁梅和演员们以及市川剧院新一代的小演员们坐在院子里观看了精彩的汇报表演。周露、周星雨、白梦迪等演员带来了《大神》《乔子口》《白蛇传》中的三出折子戏,精彩之处,现场纷纷鼓掌叫好。表演结束,邓婕评价道:看到沈铁梅院长培养出的新一代川剧人,这让她很惊喜。“演员们不仅个个干净漂亮,而且唱念做打俱佳。我非常清楚,这背后,有她(沈铁梅)多年来对川剧艺术的挚爱和高品质的追求,以及不遗余力地奔波和身体力行的付出。毫不夸张地说,她在重庆扛起了川剧这面巴蜀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旗。”

言罢,在沈铁梅的鼓励下,戏瘾上涌的邓婕登上舞台,即兴演唱了一出《别洞观景》,唱腔间逐渐带入身段。

话说,这《别洞观景》和邓婕很有渊源——这出戏是她艺术生涯开端演出的第一出川剧,同时还出现在《活着唱着》结尾的高潮部分。

在那个桥段里,赵丽化身为对人间世事怀有无限向往、决心离开仙境前往人间的神仙。

阔别川剧舞台多年后,邓婕再次登台唱戏,在婉转高腔之中、在一颦一笑之间,她仿佛也“别洞观景”、回到了作为川剧花旦的当年……

文、图/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杜典韵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吴思佳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