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化旅游研究系列评论|育人 团结 融通 爱国 从厉家班谈重庆京剧优秀传统——“重庆京剧的传统与新传统”之一
2019年,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开展了“传统与新传统——重庆市专业文艺院团舞台艺术系列研究”活动。

重庆文化旅游研究系列评论|育人 团结 融通 爱国 从厉家班谈重庆京剧优秀传统——“重庆京剧的传统与新传统”之一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12-25

2019年,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开展了“传统与新传统——重庆市专业文艺院团舞台艺术系列研究”活动。该课题第一个研究对象是重庆市京剧团。下面的一组研究文章,从历史文脉,到当代革新,讨论了80年来重庆京剧“守正创新”的艺术发展之路。

一、德才兼备,教育兴班

厉家班创办于1936年,由厉彦芝担任班主和琴师,前期称“厉家童伶班”,是京剧教育史上办学时间较长、造就人才较多且影响较大的科社。厉家班招收学生没有定期,从北到南,由沪经云、贵到渝,不断招生,入学年龄为6~13岁,坐科年限一般为6年。训练方法为口传心授、边学边演。厉家班从形体基本功开始,然后按学生气质、性情、嗓音、扮相、体态等不同条件,划归不同行当,文武兼学,要求严格。从1936年至1956年,厉家班走过了一条极其艰辛的创业与办学之路,为京剧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艺术人才,在“慧”“福”两科近180名京剧学生中,厉慧良、厉慧斌、厉慧敏、厉慧兰、厉慧森、陈慧君、陈慧霖、邢慧山、秦慧芬、沈福存、朱福侠等均成为京剧名家。他们又传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为京剧艺术教育的发展作出了承前启后的卓越贡献。

1938年厉家班全体合影

厉家班创始人厉彦芝先生,从小迷上京剧,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12岁正式拜罗福山为师工老旦戏,曾在天津通乐茶园与汪笑侬、李桂春(艺名小达子,李少春之父)等同台演出《龙凤呈祥》等戏,主演的《钓金龟》曾由百代公司灌制成唱片发行。厉彦芝14岁倒仓,拜董凤年(白登云之岳父)为师改习京胡,19岁开始便在天津为童伶老生黄韵笙操琴,后向京胡名宿孙佐臣参师问艺。21岁随黄韵笙到上海,相继为普幼安、高三奎、刘天红(刘叔仪)、金少山、孟小冬等名角操琴,与上海的琴师方南生齐名。32岁(公元1928年),加入周筱卿创建的闸北更新舞台,操琴兼任后台经理,至始建厉家班。当时厉彦芝的五个子女:长子厉慧斌16岁,次子厉慧良13岁,长女厉慧敏12岁,三子厉慧森9岁,次女厉慧兰8岁,与其他艺人的子女诸如:陈嘉祥之子鸿瑞(慧君)、陈春永之子陈慧霖、苗鑫茹之女紫云(赵慧聪)、邢复喜之子得弟(慧山)、张鉴云之子鸿鸣(慧鸣)、朱百岁之女朱筱霞(云燕铭)、张庆喜之子大海(慧忠)、董长发之子来宝(慧宝)等20多个孩童,都是从小跟隨父母在戏班学艺,耳濡目染地接受着京剧艺术的熏陶,打下良好的演唱基础。在连台本戏《西游记》中扮演的小猴和云童,尤其是在应节戏《天下第一桥》的“龙宮串戏”一折,童伶班厉氏兄妹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精彩表演,赢得观众的称赞。在舞台艺术实践中,厉彦芝察觉到更新舞台是以连台本戏机关布景取胜的班社,不利于童伶在艺术上健康成长,从而萌发了以其子女为核心,创立科班敎育的想法。至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的春季,童伶班中的艺人子女拜厉彦芝为师的有陈慧君、张慧鸣、陈慧霖、张慧忠、邢慧山、宋慧昌、董慧宝、赵慧聪、秦慧芬、贾慧松(贾宝麟:司鼓)等人,连同厉氏兄妹在内共有20余人,初步具备一个小科班的规模。厉彦芝于当年11月初与周筱卿分手,脱离更新舞台。

厉彦芝带领20余人的小科班,在南京、苏州、武汉、贵州、云南、重庆等地演出,艺人子女先后加入厉家班,人员不断扩充,厉家班日渐发展,在昆明,“慧”字科的学员先后满师出科,厉氏兄弟姊已经在西南各省声名蜚然,厉彦芝顺时应变,组建了斌良国剧社。按照当时厉彦芝的培养计划,是准备一科连续一科地招生,不间断地培养京剧艺术人才。根据入科时间的先后,厉彦芝拟定出前四科学员名辈顺序为:慧、福、天、来。 

厉彦芝

厉彦芝将培养造就京剧艺术人才视作一项崇高的社会教育事业,目的在于“育人”“树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一向尊崇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厉彦芝继承了这一传统教育理念,治学严谨,授艺育人。他除了演戏,还热心公益事业,并善于经营管理。他坚持走“京朝派”之路,不准越雷池半步;他禁演色情戏,不准侮辱女学员,不准沾染赌博;他不动烟酒、洁身自好、公私分明、宽和忠厚,在业内外享有很好的口碑。在办班实践中,十分重视对师德、艺德和对学员品德的要求与教育,定出严格的规章条约,诸如:遵从师训,刻苦学艺,服从管教,戒赌戒嫖,白天不准随便上街,夜晚不准串铺,外出必须请假,外出要集体行动等。同时,还制定了厉家班的规约,例如不准临场推诿,不准登台懈场,不准台上翻场,不准当场阴人,不准台上笑场,不准错报家门,不准口角斗殴等。若有违反,厉家班备有紫檀、红木五块戒方,男学员违规犯纪用大戒方打屁股;女学员违规犯纪则用小戒方打手心。厉家班通过逐渐健全组织机构,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基本做到了“事事有人去做,人人有章可循”,使得班社井然有序地运转,形成比较正规的科班教育规范。

厉彦芝坚持“德才兼备的教育兴班”, 他在培养人才的做法上,既不同于一般的京剧科班和戏校,也不同于“以班带班”的“大小班”,而是坚持以演出为主学习为辅、双管齐下、严格训练和舞台演出齐头并进的方式和做法,在求生存中促发展,在发展中求生存,从而促进厉家班成为精诚团结的龙虎班,其代表人物是厉慧良、厉慧敏、厉慧兰、秦慧芬、陈慧霖、厉慧斌、赵慧聪、厉慧森、乔慧杰(乔志良)、张慧忠、童慧荃、李慧桐、赵慧超、沈福存、朱福侠、韩福俊等。

二、精诚团结的龙虎班风

厉彦芝主张在演员之间要精诚团结,相互帮衬,互为依托,尊重师长,和睦共处;讲究台风严谨, 阵容整齐;追求“传帮带”和“一棵菜”的精神,主要演员“扮大是大”“扮小是小”。由此,厉家班逐渐形成主角演员“棒”,配角演员“硬”,阵容整齐,演出富有生气,号召力强的“龙虎班风”。

厉家班的学生来源绝大多数是艺人子女,他们生长在戏班和剧场的环境之中,从小耳濡目染地接受着京剧艺术熏陶,有的经过家传或投师学艺,已经学会一些基本功和折子戏,具备一定的基础,入班后稍加调理,以及同仁的相互帮助,即可登台演出。例如,小“慧”字的李慧桐,比厉慧良小6岁,经老师的教导和厉慧良的帮助,逐渐将《杀四门》《四杰村》《天霸拜天》《武松打店》《闹天宮》等戏接了过来。由于他的体形、嗓音、扮相、气质和厉慧良接近,于1945年后在重庆有“小厉慧良”之称。又如“福” 字科中较有水平的学员,经常为“慧”字科的师哥师姐担任配角和龙套。反之,就是以大带小,由“慧”字科的师哥师姐为“福”字科的小师弟小师妹饰演配角。如“福”字科第一个演主角的黄福玲,1945年主演的《红鸾喜》,就由李慧章、孟慧安两位师兄,为他配演莫稽和金松。沈福存主演《劈山救母》的三圣母,是由厉慧敏扮演丫头,厉慧斌扮演杨戬,陈慧君扮演霹雳大仙。厉家班经常演出的《三打祝家庄》,由韩福俊扮演石秀,厉慧敏扮演顾大嫂,厉慧兰扮演宋江,厉慧斌扮演杨林,通过以大带小的同台演出,韩福俊的技艺逐渐提高,扩大了在观众中的影响。再如新编京剧《大破东平府》,由厉慧良等人排演取得成功之后,也是通过以大带小的同台演出,使“福”字科学员加入主演,同样受到观众的好评。即使是非梨园家庭出身的学员,入科后经过老师的严格敎导和训练,很快就能由师哥师姐带领登台扮演龙套和宫女,使他们熟悉舞台,接触观众,在演出过程中记戏、学戏,利于提高自己的演出水平。

厉家班的舞台演出,态度严肃,风气正派,严禁误场、笑场、翻场、懈场,更不允许在舞台上使用“飞眼”之类低级下流的黄色表演。由于同台演出的演员都是同一科社的学友,接受的是同样严格的专业训练,各式人物非常整齐,红花绿叶相互协作,配合默契,尤其是演出的列国、三国、杨家将、岳家将之类的整本戏,如《吴越春秋》《群英会》《甘露寺》《清官册》《黑松林》《打宮》《满江红》《梁红玉》等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唱、念、做、打的群戏,最能充分展现厉家班阵容整齐、功底扎实、台风严谨、朝气蓬勃龙虎班风的特点。又如《溪皇庄》中的“十美跑车”, 《梁红玉》中的“水战”,《西游记》中的“猴操”等群众场面的处理和表演,他们继承和发扬了厉家班教学和演出相结合的特点,要求阵容整齐、功底扎实、配合严密、台风严谨的表演风格,集中表现出红花绿叶相映生辉“一棵菜”的龙虎班风。这是在当时一般京剧班社难以做到的,从而成为厉家班的优秀传统之一。

三、文武融通的南功北戏

厉家班起源于上海,活动于长江沿线,立足点在重庆。为了适应南方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自然要受到“海派京剧”的影响,在重庆所演的连台本戏《西游记》,更是直接源于上海更新童伶班的走红剧目。在武戏《长板坡》《挑滑车》《八大锤》《一箭仇》《艳阳楼》《恶虎村》《八蜡庙》《金钱豹》《泗州城》《溪皇庄》《梁红玉》和全本《马超》以及连台本戏《西游记》《雁荡山》《太平天国》等的演唱上,讲究海派京剧的火爆和噱头。而另一方面厉家班班主厉彦芝生长在北京,自幼受“北派京剧”的熏陶,形成较为完整的北派艺术。而后的师资力量和外聘教师又都是来自北京,其艺术思想和表演特征均属正宗“北派”,有的演员还直接受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钱宝森、贯大元、马连良、叶盛兰、郝寿臣、裘盛戎、关盛明、王慧芳、黄桂秋等“北派”名家的教导,厉家班在“功架”“格调”上受到了京派京剧的极大影响。

厉家班在舞台艺术实践中,融汇了南北派京剧表演艺术的特征,同时又提倡“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学名家的技艺,而不拘于流派的门墙,不以某派传人为标榜,却是认真地吸取流派的特点。他们甚至以票友为师,例如杨晼农为厉慧敏奠定了梅派演唱的基础;敖伯言为“慧”字科生传授了一批余派老生戏;罗孝可为厉慧良、厉慧兰等传授了谭派老生的声腔艺术等,虽然远离京城,兼收并蓄的厉家班破除门户之见,获得了更多学习资源。厉家班定居重庆后,注重向川剧借鉴学习,吸收川剧幽默风趣、豪爽火爆的艺术特点,丰富了京剧厉家班的表现力,使厉家班在保持京剧艺术本体特色的基础上,融汇并表达着浓烈的巴渝地域文化特征,终而形成了厉家班“文武融通的南功北戏”这一表演风格,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厉慧良。

厉慧良在父亲的影响下,从上海到重庆走的是京潮派之路。自赵瑞春老师给他排演海派戏《七擒孟获》后,剧中的【汉调】【联弹】加现代舞,使他品尝了海派的美馔。后来,戴国恒老师给他说了《郑元和》,又念【数板】又打【莲花落】,同时还说了唐派戏《二子乘舟》《郑庄公等》,使厉慧良对北派、南派、关外唐派,一览无遗。并向名票敖伯言学了一批正宗的余派戏,计有《战樊城》《托兆碰碑》《乌盆记》《南天门》等,使他领略了谭、余两派的演出风格及杨派的韵律,创作了《班超》,并担任该剧导演和主演,使余派风格趋向成熟。1939年至1944年,在贵阳、昆明辗转演出的近五年时间里,潘奎祥给厉慧良传授了《雁翅关》《艳阳楼》《一箭仇》等戏,既有南派的特点,又重工夫,同时,赵瑞春、戴国恒给他传授了较多的北派文武戏,继而成功演出了戏贯南北,文武融通的剧目,文戏有《大红袍》《探地穴》《赵五娘》《击鼓骂曹》《打漁杀家》《洪洋洞》等,武戏有《林冲》《击犬盗红绡》《铁公鸡》《四平山》《惜惺惺》《金钱豹》《趴蜡庙》《挑滑车》《艳阳楼》等。这段时间厉慧良的演出包括了杨派、尚派、海派、唐派、谭派、余派的传统戏、改良戏、新编戏;大靠、箭衣、短打、唱功、做功戏;红生、武净、猴戏等诸多流派和行当。厉慧良辗转各地,又扎根重庆,南北京剧文化的融汇与滋养,终而使厉慧良成为“文武融通的南功北戏”之“厉派”创始人,人们赞誉“南麒北马关外唐,西南有个厉慧良”。

四、演绎爱国的“抗战文化”

童伶厉家班于上海等地演出期间,1936年12月12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主导下,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当晚喜讯传到杭州,厉家童伶加演了《拾黄金》,以示庆祝。抗日战争时期,厉彦芝和厉家班全体人员满怀爱国之情,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以及为抗战将士、难胞募捐义演。“七七事变”不久,班主厉彦芝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强盗行径极为愤慨,在南京演岀《十八扯》的戏中特意加了【数板】:“同胞救国,同胞快来救国。说了不做,就不如不说。东邻强横猖狂侵略,抢去东三省,又夺热河……中国的三害非除不可,要命的鸦片烟,嫖娼与赌搏……”并亲自传授给厉慧森,演岀激发起观众的爱国热情。

1937年,在武汉演岀时,戴国恒老师排演了全本《风波亭》,配合当时的抗日形势,激励人们的抗敌热情;并参加“汉口市剧业剧人劳军公演团”第18次公演。由厉家班演出《龙凤呈祥》,这次演出取消了“童伶”二字,从此以“厉家班”的称谓演出,全部收入悉数上交汉口市各界抗敌后援会。后参加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主办的“抗敌宣传周”,及“汉口市剧业剧人劳军公演团”第29、38次公演,在明记大舞台演出了《上天台》(厉慧兰、厉慧斌主演)、《花田错》(厉慧敏主演)、《精忠报国》(又名《岳母刺字》,厉慧兰、厉慧良主演),全部收入上交汉口市各界抗敌后援会统筹支配。厉家班对由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汉口市剧业剧人劳军公演团,尤其是第三厅组织的抗敌宣传演出和募捐义演等积极参加,认真地修改、整理剧本,例如《拾金献国》《杀妻犒军》(又名《战蒲关》)都是优秀传统剧目,经厉家班的加工处理,使之与抗战宣传内容结合起来。他们良苦的用心,体现出拳拳报国的一片热忱。在武汉文化界抗敌协会为招待世界学联代表委员会访华团举办的文艺晚会中,厉家班与电影演员金山等参加了演岀。厉慧良、厉慧敏、邢慧山主演的《抗金兵》,让世界学联更多地了解侵华日军暴行和中华民族的悲壮抗争。

1938年厉家班在重庆参加的最为隆重的抗敌宣传演出,是由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举办的第一届戏剧节活动。厉彦芝组织学员厉慧良、厉慧敏、赵慧聪、秦慧芬、陈慧霖、陈慧君等,每次演出结束后带妆走下舞台,向观众募捐资助抗日救亡。比如演出中,班主厉彦芝就曾和后台经理朱炎光商议,让带妆的少年演员下台募捐,观众深受感动,纷纷解囊相助。厉家班在章华大戏院演出期间,凡属于有关抗日救亡的宣传和募捐演出,从不推辞,全力以赴各种募捐义演接连不断,一直到1939年的4月份。

文/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戴祖贵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重庆文化旅游研究系列评论|育人 团结 融通 爱国 从厉家班谈重庆京剧优秀传统——“重庆京剧的传统与新传统”之一

2019-12-25 23:01:59 来源: 0 条评论

2019年,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开展了“传统与新传统——重庆市专业文艺院团舞台艺术系列研究”活动。该课题第一个研究对象是重庆市京剧团。下面的一组研究文章,从历史文脉,到当代革新,讨论了80年来重庆京剧“守正创新”的艺术发展之路。

一、德才兼备,教育兴班

厉家班创办于1936年,由厉彦芝担任班主和琴师,前期称“厉家童伶班”,是京剧教育史上办学时间较长、造就人才较多且影响较大的科社。厉家班招收学生没有定期,从北到南,由沪经云、贵到渝,不断招生,入学年龄为6~13岁,坐科年限一般为6年。训练方法为口传心授、边学边演。厉家班从形体基本功开始,然后按学生气质、性情、嗓音、扮相、体态等不同条件,划归不同行当,文武兼学,要求严格。从1936年至1956年,厉家班走过了一条极其艰辛的创业与办学之路,为京剧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艺术人才,在“慧”“福”两科近180名京剧学生中,厉慧良、厉慧斌、厉慧敏、厉慧兰、厉慧森、陈慧君、陈慧霖、邢慧山、秦慧芬、沈福存、朱福侠等均成为京剧名家。他们又传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为京剧艺术教育的发展作出了承前启后的卓越贡献。

1938年厉家班全体合影

厉家班创始人厉彦芝先生,从小迷上京剧,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12岁正式拜罗福山为师工老旦戏,曾在天津通乐茶园与汪笑侬、李桂春(艺名小达子,李少春之父)等同台演出《龙凤呈祥》等戏,主演的《钓金龟》曾由百代公司灌制成唱片发行。厉彦芝14岁倒仓,拜董凤年(白登云之岳父)为师改习京胡,19岁开始便在天津为童伶老生黄韵笙操琴,后向京胡名宿孙佐臣参师问艺。21岁随黄韵笙到上海,相继为普幼安、高三奎、刘天红(刘叔仪)、金少山、孟小冬等名角操琴,与上海的琴师方南生齐名。32岁(公元1928年),加入周筱卿创建的闸北更新舞台,操琴兼任后台经理,至始建厉家班。当时厉彦芝的五个子女:长子厉慧斌16岁,次子厉慧良13岁,长女厉慧敏12岁,三子厉慧森9岁,次女厉慧兰8岁,与其他艺人的子女诸如:陈嘉祥之子鸿瑞(慧君)、陈春永之子陈慧霖、苗鑫茹之女紫云(赵慧聪)、邢复喜之子得弟(慧山)、张鉴云之子鸿鸣(慧鸣)、朱百岁之女朱筱霞(云燕铭)、张庆喜之子大海(慧忠)、董长发之子来宝(慧宝)等20多个孩童,都是从小跟隨父母在戏班学艺,耳濡目染地接受着京剧艺术的熏陶,打下良好的演唱基础。在连台本戏《西游记》中扮演的小猴和云童,尤其是在应节戏《天下第一桥》的“龙宮串戏”一折,童伶班厉氏兄妹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精彩表演,赢得观众的称赞。在舞台艺术实践中,厉彦芝察觉到更新舞台是以连台本戏机关布景取胜的班社,不利于童伶在艺术上健康成长,从而萌发了以其子女为核心,创立科班敎育的想法。至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的春季,童伶班中的艺人子女拜厉彦芝为师的有陈慧君、张慧鸣、陈慧霖、张慧忠、邢慧山、宋慧昌、董慧宝、赵慧聪、秦慧芬、贾慧松(贾宝麟:司鼓)等人,连同厉氏兄妹在内共有20余人,初步具备一个小科班的规模。厉彦芝于当年11月初与周筱卿分手,脱离更新舞台。

厉彦芝带领20余人的小科班,在南京、苏州、武汉、贵州、云南、重庆等地演出,艺人子女先后加入厉家班,人员不断扩充,厉家班日渐发展,在昆明,“慧”字科的学员先后满师出科,厉氏兄弟姊已经在西南各省声名蜚然,厉彦芝顺时应变,组建了斌良国剧社。按照当时厉彦芝的培养计划,是准备一科连续一科地招生,不间断地培养京剧艺术人才。根据入科时间的先后,厉彦芝拟定出前四科学员名辈顺序为:慧、福、天、来。 

厉彦芝

厉彦芝将培养造就京剧艺术人才视作一项崇高的社会教育事业,目的在于“育人”“树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一向尊崇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厉彦芝继承了这一传统教育理念,治学严谨,授艺育人。他除了演戏,还热心公益事业,并善于经营管理。他坚持走“京朝派”之路,不准越雷池半步;他禁演色情戏,不准侮辱女学员,不准沾染赌博;他不动烟酒、洁身自好、公私分明、宽和忠厚,在业内外享有很好的口碑。在办班实践中,十分重视对师德、艺德和对学员品德的要求与教育,定出严格的规章条约,诸如:遵从师训,刻苦学艺,服从管教,戒赌戒嫖,白天不准随便上街,夜晚不准串铺,外出必须请假,外出要集体行动等。同时,还制定了厉家班的规约,例如不准临场推诿,不准登台懈场,不准台上翻场,不准当场阴人,不准台上笑场,不准错报家门,不准口角斗殴等。若有违反,厉家班备有紫檀、红木五块戒方,男学员违规犯纪用大戒方打屁股;女学员违规犯纪则用小戒方打手心。厉家班通过逐渐健全组织机构,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基本做到了“事事有人去做,人人有章可循”,使得班社井然有序地运转,形成比较正规的科班教育规范。

厉彦芝坚持“德才兼备的教育兴班”, 他在培养人才的做法上,既不同于一般的京剧科班和戏校,也不同于“以班带班”的“大小班”,而是坚持以演出为主学习为辅、双管齐下、严格训练和舞台演出齐头并进的方式和做法,在求生存中促发展,在发展中求生存,从而促进厉家班成为精诚团结的龙虎班,其代表人物是厉慧良、厉慧敏、厉慧兰、秦慧芬、陈慧霖、厉慧斌、赵慧聪、厉慧森、乔慧杰(乔志良)、张慧忠、童慧荃、李慧桐、赵慧超、沈福存、朱福侠、韩福俊等。

二、精诚团结的龙虎班风

厉彦芝主张在演员之间要精诚团结,相互帮衬,互为依托,尊重师长,和睦共处;讲究台风严谨, 阵容整齐;追求“传帮带”和“一棵菜”的精神,主要演员“扮大是大”“扮小是小”。由此,厉家班逐渐形成主角演员“棒”,配角演员“硬”,阵容整齐,演出富有生气,号召力强的“龙虎班风”。

厉家班的学生来源绝大多数是艺人子女,他们生长在戏班和剧场的环境之中,从小耳濡目染地接受着京剧艺术熏陶,有的经过家传或投师学艺,已经学会一些基本功和折子戏,具备一定的基础,入班后稍加调理,以及同仁的相互帮助,即可登台演出。例如,小“慧”字的李慧桐,比厉慧良小6岁,经老师的教导和厉慧良的帮助,逐渐将《杀四门》《四杰村》《天霸拜天》《武松打店》《闹天宮》等戏接了过来。由于他的体形、嗓音、扮相、气质和厉慧良接近,于1945年后在重庆有“小厉慧良”之称。又如“福” 字科中较有水平的学员,经常为“慧”字科的师哥师姐担任配角和龙套。反之,就是以大带小,由“慧”字科的师哥师姐为“福”字科的小师弟小师妹饰演配角。如“福”字科第一个演主角的黄福玲,1945年主演的《红鸾喜》,就由李慧章、孟慧安两位师兄,为他配演莫稽和金松。沈福存主演《劈山救母》的三圣母,是由厉慧敏扮演丫头,厉慧斌扮演杨戬,陈慧君扮演霹雳大仙。厉家班经常演出的《三打祝家庄》,由韩福俊扮演石秀,厉慧敏扮演顾大嫂,厉慧兰扮演宋江,厉慧斌扮演杨林,通过以大带小的同台演出,韩福俊的技艺逐渐提高,扩大了在观众中的影响。再如新编京剧《大破东平府》,由厉慧良等人排演取得成功之后,也是通过以大带小的同台演出,使“福”字科学员加入主演,同样受到观众的好评。即使是非梨园家庭出身的学员,入科后经过老师的严格敎导和训练,很快就能由师哥师姐带领登台扮演龙套和宫女,使他们熟悉舞台,接触观众,在演出过程中记戏、学戏,利于提高自己的演出水平。

厉家班的舞台演出,态度严肃,风气正派,严禁误场、笑场、翻场、懈场,更不允许在舞台上使用“飞眼”之类低级下流的黄色表演。由于同台演出的演员都是同一科社的学友,接受的是同样严格的专业训练,各式人物非常整齐,红花绿叶相互协作,配合默契,尤其是演出的列国、三国、杨家将、岳家将之类的整本戏,如《吴越春秋》《群英会》《甘露寺》《清官册》《黑松林》《打宮》《满江红》《梁红玉》等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唱、念、做、打的群戏,最能充分展现厉家班阵容整齐、功底扎实、台风严谨、朝气蓬勃龙虎班风的特点。又如《溪皇庄》中的“十美跑车”, 《梁红玉》中的“水战”,《西游记》中的“猴操”等群众场面的处理和表演,他们继承和发扬了厉家班教学和演出相结合的特点,要求阵容整齐、功底扎实、配合严密、台风严谨的表演风格,集中表现出红花绿叶相映生辉“一棵菜”的龙虎班风。这是在当时一般京剧班社难以做到的,从而成为厉家班的优秀传统之一。

三、文武融通的南功北戏

厉家班起源于上海,活动于长江沿线,立足点在重庆。为了适应南方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自然要受到“海派京剧”的影响,在重庆所演的连台本戏《西游记》,更是直接源于上海更新童伶班的走红剧目。在武戏《长板坡》《挑滑车》《八大锤》《一箭仇》《艳阳楼》《恶虎村》《八蜡庙》《金钱豹》《泗州城》《溪皇庄》《梁红玉》和全本《马超》以及连台本戏《西游记》《雁荡山》《太平天国》等的演唱上,讲究海派京剧的火爆和噱头。而另一方面厉家班班主厉彦芝生长在北京,自幼受“北派京剧”的熏陶,形成较为完整的北派艺术。而后的师资力量和外聘教师又都是来自北京,其艺术思想和表演特征均属正宗“北派”,有的演员还直接受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钱宝森、贯大元、马连良、叶盛兰、郝寿臣、裘盛戎、关盛明、王慧芳、黄桂秋等“北派”名家的教导,厉家班在“功架”“格调”上受到了京派京剧的极大影响。

厉家班在舞台艺术实践中,融汇了南北派京剧表演艺术的特征,同时又提倡“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学名家的技艺,而不拘于流派的门墙,不以某派传人为标榜,却是认真地吸取流派的特点。他们甚至以票友为师,例如杨晼农为厉慧敏奠定了梅派演唱的基础;敖伯言为“慧”字科生传授了一批余派老生戏;罗孝可为厉慧良、厉慧兰等传授了谭派老生的声腔艺术等,虽然远离京城,兼收并蓄的厉家班破除门户之见,获得了更多学习资源。厉家班定居重庆后,注重向川剧借鉴学习,吸收川剧幽默风趣、豪爽火爆的艺术特点,丰富了京剧厉家班的表现力,使厉家班在保持京剧艺术本体特色的基础上,融汇并表达着浓烈的巴渝地域文化特征,终而形成了厉家班“文武融通的南功北戏”这一表演风格,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厉慧良。

厉慧良在父亲的影响下,从上海到重庆走的是京潮派之路。自赵瑞春老师给他排演海派戏《七擒孟获》后,剧中的【汉调】【联弹】加现代舞,使他品尝了海派的美馔。后来,戴国恒老师给他说了《郑元和》,又念【数板】又打【莲花落】,同时还说了唐派戏《二子乘舟》《郑庄公等》,使厉慧良对北派、南派、关外唐派,一览无遗。并向名票敖伯言学了一批正宗的余派戏,计有《战樊城》《托兆碰碑》《乌盆记》《南天门》等,使他领略了谭、余两派的演出风格及杨派的韵律,创作了《班超》,并担任该剧导演和主演,使余派风格趋向成熟。1939年至1944年,在贵阳、昆明辗转演出的近五年时间里,潘奎祥给厉慧良传授了《雁翅关》《艳阳楼》《一箭仇》等戏,既有南派的特点,又重工夫,同时,赵瑞春、戴国恒给他传授了较多的北派文武戏,继而成功演出了戏贯南北,文武融通的剧目,文戏有《大红袍》《探地穴》《赵五娘》《击鼓骂曹》《打漁杀家》《洪洋洞》等,武戏有《林冲》《击犬盗红绡》《铁公鸡》《四平山》《惜惺惺》《金钱豹》《趴蜡庙》《挑滑车》《艳阳楼》等。这段时间厉慧良的演出包括了杨派、尚派、海派、唐派、谭派、余派的传统戏、改良戏、新编戏;大靠、箭衣、短打、唱功、做功戏;红生、武净、猴戏等诸多流派和行当。厉慧良辗转各地,又扎根重庆,南北京剧文化的融汇与滋养,终而使厉慧良成为“文武融通的南功北戏”之“厉派”创始人,人们赞誉“南麒北马关外唐,西南有个厉慧良”。

四、演绎爱国的“抗战文化”

童伶厉家班于上海等地演出期间,1936年12月12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主导下,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当晚喜讯传到杭州,厉家童伶加演了《拾黄金》,以示庆祝。抗日战争时期,厉彦芝和厉家班全体人员满怀爱国之情,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以及为抗战将士、难胞募捐义演。“七七事变”不久,班主厉彦芝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强盗行径极为愤慨,在南京演岀《十八扯》的戏中特意加了【数板】:“同胞救国,同胞快来救国。说了不做,就不如不说。东邻强横猖狂侵略,抢去东三省,又夺热河……中国的三害非除不可,要命的鸦片烟,嫖娼与赌搏……”并亲自传授给厉慧森,演岀激发起观众的爱国热情。

1937年,在武汉演岀时,戴国恒老师排演了全本《风波亭》,配合当时的抗日形势,激励人们的抗敌热情;并参加“汉口市剧业剧人劳军公演团”第18次公演。由厉家班演出《龙凤呈祥》,这次演出取消了“童伶”二字,从此以“厉家班”的称谓演出,全部收入悉数上交汉口市各界抗敌后援会。后参加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主办的“抗敌宣传周”,及“汉口市剧业剧人劳军公演团”第29、38次公演,在明记大舞台演出了《上天台》(厉慧兰、厉慧斌主演)、《花田错》(厉慧敏主演)、《精忠报国》(又名《岳母刺字》,厉慧兰、厉慧良主演),全部收入上交汉口市各界抗敌后援会统筹支配。厉家班对由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汉口市剧业剧人劳军公演团,尤其是第三厅组织的抗敌宣传演出和募捐义演等积极参加,认真地修改、整理剧本,例如《拾金献国》《杀妻犒军》(又名《战蒲关》)都是优秀传统剧目,经厉家班的加工处理,使之与抗战宣传内容结合起来。他们良苦的用心,体现出拳拳报国的一片热忱。在武汉文化界抗敌协会为招待世界学联代表委员会访华团举办的文艺晚会中,厉家班与电影演员金山等参加了演岀。厉慧良、厉慧敏、邢慧山主演的《抗金兵》,让世界学联更多地了解侵华日军暴行和中华民族的悲壮抗争。

1938年厉家班在重庆参加的最为隆重的抗敌宣传演出,是由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举办的第一届戏剧节活动。厉彦芝组织学员厉慧良、厉慧敏、赵慧聪、秦慧芬、陈慧霖、陈慧君等,每次演出结束后带妆走下舞台,向观众募捐资助抗日救亡。比如演出中,班主厉彦芝就曾和后台经理朱炎光商议,让带妆的少年演员下台募捐,观众深受感动,纷纷解囊相助。厉家班在章华大戏院演出期间,凡属于有关抗日救亡的宣传和募捐演出,从不推辞,全力以赴各种募捐义演接连不断,一直到1939年的4月份。

文/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戴祖贵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吴思佳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