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非遗“嘉年华”面面观|好吃又好看 给你不一样的文化体验 重庆非遗“嘉年华” 明年还要来!
悠悠巴渝三千年,流传下了多少宝贵遗产?
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非遗”无疑是其间最闪亮的一颗“明珠”。
时值辞旧迎新之际,广大市民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年货大采购。
如果能选购一些既好吃好看好玩、又具有深厚地方文化底蕴的“非遗年货”,岂不是一件“倍儿有面子”的乐事?
这不,1月10日-12日,在沙坪坝区磁器口沙磁巷进行得火热朝天的第三届重庆非遗“嘉年华”,就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纷至沓来,在畅享美食和精湛的手工艺制作的同时,也体验了一把传统文化的精彩。
吃·美食的香味飘过一年又一年 让你“尝”到舌尖上的文化遗产
在得知非遗“嘉年华”即将举办时,市民吴小姐的闺蜜就叮嘱她,到了“嘉年华”现场,一定记得帮着带上一份“丰都麻辣鸡”。
来到嘉年华现场,丰都麻辣鸡的展位前,人潮涌动。
远在展位外,你就能闻到丰都麻辣鸡秘制调料浓郁的香气,加上土鸡劲道的口感,吸引了不少游客排队购买。
不止是丰都麻辣鸡——在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年华”暨鲁渝非遗扶贫成果展现场,不少展位都散发着诱人的香味。非遗传承人们使出“看家本领”,在这场汇聚了160多个本土非遗的盛会上,竞相展示着自己祖传技艺的魅力。
磁器口陈麻花传统制作技艺、磁器口千张制作技艺、歌乐山辣子鸡制作技艺、雷家老农民酸辣粉制作技艺、闻麻鸭传统制作技艺、赵氏叫花鸡制作技艺、双嗒小磨芝麻油制作技艺、耙二哥腰片老火锅制作技艺……众多美食在寒冷的冬日里,散发出温暖诱人的香气,也为广大观展者提供了选购年货的全新选择。
赏·当传统绝技“活”在眼前 你一定会被传统文化的魅力深深震撼
行走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嘉年华”现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被一幅“书法”吸引了目光。
走近一看,却发现勾勒出苍劲字迹的“墨迹”竟然是树根!
用树根创作书法作品,这就是“刘氏根雕书法技艺”的特色。
“这是根雕,我喜欢书法,就‘雕’书法。”“刘氏根雕书法技艺”的传承人刘建麟笑道,“这边框的料子是我特意去找的旧门框,都是老料了。”
“嘉年华”现场,除了刘氏根雕书法技艺,还有漆器髹饰技艺、琼缘刺绣、沙磁乱针绣、黄杨木雕刻技术、脱胎漆器技艺、钦龙斋毛笔制作技艺、小李子木雕技艺等众多手工艺类的非遗项目。传承人们一边介绍,一边现场展示制作,市民们在见证这些精美手工艺品诞生的同时,也能身临其境地了解到本土非遗的悠久历史。
悟·以“展”促“产” 让传统非遗“存”得住、“活”得好
今年,已经是非遗“嘉年华”连续举办的第三年。
重庆为什么对这项活动情有独钟?
那是因为,这项活动既是一次“秀”出本土非遗文化风采的机会,更是一个展示非遗产业化成果和潜力的平台。
请注意,这里强调的,是非遗的“产业化”。
“需求决定供给”,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定律。
对于非遗传承而言,这一定律同样适用。
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部分非遗项目之所以面临传承和弘扬的“短板”,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传统适用人群不断减少、传统消费市场不断萎缩。
也就是说,作为一种市场供给,非遗赖以延续的“需求”正在消失。
既然如此,要传承和弘扬非遗,就必须在当前市场规律的框架下,重新培育和拓展非遗的使用人群,进而激发市场对于非遗项目的需求。
这,正是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关键点。
这,也同样是重庆坚持非遗“嘉年华”活动的初心。
通过这项活动,人民群众能够持续体验到本土非遗的魅力,从而培育人们对传统文化产品的消费倾向,进而寻找和扩展非遗的消费人群及市场空间。
有了需求,这些非遗项目才能真正“存”下去、“活”得好。
而这,正是非遗“嘉年华”的意义。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杜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