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开裂不发霉不掉色 重庆面塑大师谭先华:重庆面人很牛!
2014年,谭先华被评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的“重庆面塑”打破传统走向世界。

不开裂不发霉不掉色 重庆面塑大师谭先华:重庆面人很牛!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晚报2020-01-28

往年春节,谭先华都会背着工具箱,去商圈或热门景区展示手艺。他捏的面人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生动传神,多年来深受大家的喜爱。

今年春节,谭先华在家好好陪家人过年,他感叹说,这十几年来,但凡春节,他都会去解放碑、磁器口、南山植物园等地,为市民和游客捏面人。见大家如此喜欢,甚至爱不释手,他的内心总是充满欣喜和满足。

“今年春节没为大家捏面人,挺遗憾的,但来年我们还会见。”谭先华说。

2014年,谭先华被评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的“重庆面塑”打破传统走向世界。

走到哪,卖到哪

今年57岁的谭先华,是重庆为数不多的面塑大师。他有一个大工具箱,跟着他走遍了重庆主城大街小巷。

别以为只能在热门商圈或热门景点才能遇见他,在主城各区或中小学、幼儿园门前,都有可能出现他的身影。

“这毕竟是个手艺活,走到哪,卖到哪。”他说,随缘。

原来,每个捏面人的师傅,都有一套自己的专属工具。谭先华的工具大部分是自制的,比如废弃的塑料牙刷和梳子,被他削一削,便成了他捏面人的好帮手。

通常来说,他的工具箱里,每次能背上10公斤蒸发好的面,每回能捏约100个面人。“我要是不说,没人知道我是干什么的,曾经还有人问我是不是擦皮鞋的。”谭先华认为,这也算是捏面人的乐趣,悠然自乐。

上世纪90年代,每逢大年初一,谭先华都会按例去磁器口摆面人摊。一来是游客多,二来是春节氛围好。那些年,春节期间出售的面人稍贵一点。每个最贵2元,一整天卖下来,至少能挣个80元左右。

“别小看这数字,整个春节做下来,在当年是很可观的。”谭先华说,要是捏得好,游客还会多打赏几毛钱。那些年,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哪吒、米老鼠造型的面人,最受人们喜爱。

“偷师”山东面塑师傅

谭先华从1987年开始独立创作面塑,由于没有系统地学习,最开始捏面人的速度较慢。为了提升手艺,他四处向同行学习交流。直到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他碰到一位手艺高超的面塑艺人时师傅,正好从山东来重庆发展,谭先华当即就邀请时师傅住到他家,并向其拜师学艺。

“早年,民间艺人都有‘技不外传’的思想,我拜师的想法差点落空了。”谭先华说,他想提升自己的决心很大,于是,每当时师傅捏面人的时候,他就在旁边悄悄看,趁时师傅外出或睡觉时,他就悄悄练习。但“偷学”没持续多久就被发现了。

“我向时师傅道了歉,但他看我非常喜欢这门手艺,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默许了。”谭先华说,现在想起来,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山东的面塑文化源远流长,谭先华在向时师傅求学阶段,也结识了一些从山东来重庆做面塑的手艺人。

他从这些手艺人口中得知,重庆主城冬季几乎不下雪,气候和温度适合捏面人,春节期间也非常有面塑市场。起初,每年春节,谭先华都会带着爱人和小孩赶回老家团聚。后来他发现,这些手艺人会趁着春节来渝挣钱,这给了他启发。

“我心想,我也需要挣钱改善家人生活呀?所以,此后春节大部分时间,我都会留在重庆主城。”久而久之,来自山东捏面人的师傅逐渐减少。那段共同学习切磋的过往,令谭先华很是怀念。

“谭氏面塑”有讲究

传统的面塑手艺,最快两个小时左右,就能把面塑材料配好。所以,以往每逢春节,谭先华都是清晨6点起床配料,然后赶在上午9点前抵达摆摊点,等待顾客上门。

传统的面人容易开裂、发霉、变色,多则保存1个月,少则一天。“眼看辛辛苦苦捏出来的面人,很快就发霉生斑,我会感到一种挫败感。变质后的面人失去保存价值,令顾客失望,这也不是我想看到的结果。”基于此,他尝试对原配料进行改良。钻研了好几年,终于成功。他在面中加入糯米,还混入一些常见的食物作为添加剂,形成了“谭氏面塑”独门配方。而今,他手里捏出的面人不仅结实,还不会开裂,即便重重摔在地上也不会损坏。最重要的是,他的面人不再发霉,能长期保存。

“现在配料环节我非常讲究,第一天烫面,24小时后蒸面,蒸好后再放置15天。早期的染料已被食用色素替代。”他说,娃娃是面人的忠实爱好者,配料不好娃娃触碰后皮肤会过敏,不能害了娃娃。

曾经的烦恼,都在自己的努力下迎刃而解。他自豪地说:“重庆面人很牛!”

启蒙源于父亲

谭先华的老家的綦江区赶水镇,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农民,靠当木匠、石匠、泥瓦匠养活一大家人。

他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农村没有玩具,父亲就捏泥巴给他和兄弟姐妹玩。印象中,老家的泥巴没有杂质,特别细腻新鲜,尤其是石头缝里的黄泥,这种泥巴粘性好,用水一和,就像面团一样糯软。谭先华还记得,当年父亲捏出的动物生肖,还用于祭祖。

是父亲那双巧手,启蒙了他的爱好,但在儿童少年时期,那仅仅是爱好而已。初中时期,谭先华便继承了父亲的手艺,通过当木匠、石匠挣钱谋生,期间还做过理发。

上世纪80年代,面人很火,来自天南地北的手艺人,都会齐集在重庆动物园这个娃娃打堆的地方。谭先华在这里察觉到商机和前景,跟着内心爱好走,他在这行潜心学习,如今终于在行业稳住脚跟。

2015年,国家文化部要选一部分民间艺人到澳门,进行春节期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当年,谭先华和另一位天津的面人师傅呈现了同台PK的场景。谭先华捏的面人摔不坏、不腐烂,最终入选去了澳门。那半个月的艺术交流,让他感受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坚定了他传承和发扬面塑手艺的决心。

截至目前,他已带着重庆面人去过德国、哈萨克斯坦、英国、西班牙、土耳其等国,重庆面人受到外国人喜爱,走向了世界。

希望传承这项民间艺术

谭先华发现,相比买面人,外国人更看重学习制作面人的过程。同时,他也发现,当被邀请到一些中小学教课时,孩子和家长会为此感到惊喜,对捏面人很有兴趣。

“有很多人说,传统民间手艺终究会面临失传,但我不这么认为。从人们眼下的喜爱程度来看,这些手艺是有需要、有必要传承的,只是要在传统基础上与时俱进。” 谭先华所指的与时俱进,是技术和发展观念上的进步。

因此,谭先华又针对自己的传统手法作了升级,他把老重庆人弹棉花、吃火锅、逛解放碑、肩挑背扛等市井文化,融入了自己的面人作品中。他的手似乎越来越软,越来越灵动,思维也越来越活跃,创造素材源源不断。就连谭先华的爱人和女儿也深受感染,加入他的行业。

“没想到这门手艺成就了我和家人。” 谭先华认为,这是传统民间手艺带给他的收获。

据记者所知,谭先华每周要去人民路小学、沙坪坝71中、枇杷山小学等学校进行教学,只要孩子喜欢,他会把所有技巧无保留地教给孩子。他说,这门民间艺术需要大家共同保护和延续。

令他感动的是,一位执着的家长,带着孩子多次上门拜师,却恰逢他不在家,孩子家长又多次写纸条贴在门上,希望孩子能拜他为师;云阳县龙角小学20余名教师,在校长带领下来他这做培训,学校腾出3间教室发扬面塑传统,初衷是为了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此外,越来越多的小朋友,捏出了心中向往的卡通形象,小黄人、皮卡丘、宫崎骏笔下的龙猫、企鹅、猪猪侠等等,孩子们的想象力在迸发。

“几年前,我捏面人时遇到一位老人,他告诉我,几年前,他曾在我这里买过孙悟空,老人说,那面人至今一点儿也没坏,颜色还像刚买时那么新,孙子很喜欢。那天,老人又在我这儿买了一个唐僧。我们两人约定,今后如果再遇见,我就给他捏个猪八戒。”谭先华说,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妙不可言。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李琅/文、图、视频 部分图片受访者提供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不开裂不发霉不掉色 重庆面塑大师谭先华:重庆面人很牛!

2020-01-28 07:00:00 来源: 0 条评论

往年春节,谭先华都会背着工具箱,去商圈或热门景区展示手艺。他捏的面人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生动传神,多年来深受大家的喜爱。

今年春节,谭先华在家好好陪家人过年,他感叹说,这十几年来,但凡春节,他都会去解放碑、磁器口、南山植物园等地,为市民和游客捏面人。见大家如此喜欢,甚至爱不释手,他的内心总是充满欣喜和满足。

“今年春节没为大家捏面人,挺遗憾的,但来年我们还会见。”谭先华说。

2014年,谭先华被评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的“重庆面塑”打破传统走向世界。

走到哪,卖到哪

今年57岁的谭先华,是重庆为数不多的面塑大师。他有一个大工具箱,跟着他走遍了重庆主城大街小巷。

别以为只能在热门商圈或热门景点才能遇见他,在主城各区或中小学、幼儿园门前,都有可能出现他的身影。

“这毕竟是个手艺活,走到哪,卖到哪。”他说,随缘。

原来,每个捏面人的师傅,都有一套自己的专属工具。谭先华的工具大部分是自制的,比如废弃的塑料牙刷和梳子,被他削一削,便成了他捏面人的好帮手。

通常来说,他的工具箱里,每次能背上10公斤蒸发好的面,每回能捏约100个面人。“我要是不说,没人知道我是干什么的,曾经还有人问我是不是擦皮鞋的。”谭先华认为,这也算是捏面人的乐趣,悠然自乐。

上世纪90年代,每逢大年初一,谭先华都会按例去磁器口摆面人摊。一来是游客多,二来是春节氛围好。那些年,春节期间出售的面人稍贵一点。每个最贵2元,一整天卖下来,至少能挣个80元左右。

“别小看这数字,整个春节做下来,在当年是很可观的。”谭先华说,要是捏得好,游客还会多打赏几毛钱。那些年,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哪吒、米老鼠造型的面人,最受人们喜爱。

“偷师”山东面塑师傅

谭先华从1987年开始独立创作面塑,由于没有系统地学习,最开始捏面人的速度较慢。为了提升手艺,他四处向同行学习交流。直到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他碰到一位手艺高超的面塑艺人时师傅,正好从山东来重庆发展,谭先华当即就邀请时师傅住到他家,并向其拜师学艺。

“早年,民间艺人都有‘技不外传’的思想,我拜师的想法差点落空了。”谭先华说,他想提升自己的决心很大,于是,每当时师傅捏面人的时候,他就在旁边悄悄看,趁时师傅外出或睡觉时,他就悄悄练习。但“偷学”没持续多久就被发现了。

“我向时师傅道了歉,但他看我非常喜欢这门手艺,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默许了。”谭先华说,现在想起来,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山东的面塑文化源远流长,谭先华在向时师傅求学阶段,也结识了一些从山东来重庆做面塑的手艺人。

他从这些手艺人口中得知,重庆主城冬季几乎不下雪,气候和温度适合捏面人,春节期间也非常有面塑市场。起初,每年春节,谭先华都会带着爱人和小孩赶回老家团聚。后来他发现,这些手艺人会趁着春节来渝挣钱,这给了他启发。

“我心想,我也需要挣钱改善家人生活呀?所以,此后春节大部分时间,我都会留在重庆主城。”久而久之,来自山东捏面人的师傅逐渐减少。那段共同学习切磋的过往,令谭先华很是怀念。

“谭氏面塑”有讲究

传统的面塑手艺,最快两个小时左右,就能把面塑材料配好。所以,以往每逢春节,谭先华都是清晨6点起床配料,然后赶在上午9点前抵达摆摊点,等待顾客上门。

传统的面人容易开裂、发霉、变色,多则保存1个月,少则一天。“眼看辛辛苦苦捏出来的面人,很快就发霉生斑,我会感到一种挫败感。变质后的面人失去保存价值,令顾客失望,这也不是我想看到的结果。”基于此,他尝试对原配料进行改良。钻研了好几年,终于成功。他在面中加入糯米,还混入一些常见的食物作为添加剂,形成了“谭氏面塑”独门配方。而今,他手里捏出的面人不仅结实,还不会开裂,即便重重摔在地上也不会损坏。最重要的是,他的面人不再发霉,能长期保存。

“现在配料环节我非常讲究,第一天烫面,24小时后蒸面,蒸好后再放置15天。早期的染料已被食用色素替代。”他说,娃娃是面人的忠实爱好者,配料不好娃娃触碰后皮肤会过敏,不能害了娃娃。

曾经的烦恼,都在自己的努力下迎刃而解。他自豪地说:“重庆面人很牛!”

启蒙源于父亲

谭先华的老家的綦江区赶水镇,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农民,靠当木匠、石匠、泥瓦匠养活一大家人。

他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农村没有玩具,父亲就捏泥巴给他和兄弟姐妹玩。印象中,老家的泥巴没有杂质,特别细腻新鲜,尤其是石头缝里的黄泥,这种泥巴粘性好,用水一和,就像面团一样糯软。谭先华还记得,当年父亲捏出的动物生肖,还用于祭祖。

是父亲那双巧手,启蒙了他的爱好,但在儿童少年时期,那仅仅是爱好而已。初中时期,谭先华便继承了父亲的手艺,通过当木匠、石匠挣钱谋生,期间还做过理发。

上世纪80年代,面人很火,来自天南地北的手艺人,都会齐集在重庆动物园这个娃娃打堆的地方。谭先华在这里察觉到商机和前景,跟着内心爱好走,他在这行潜心学习,如今终于在行业稳住脚跟。

2015年,国家文化部要选一部分民间艺人到澳门,进行春节期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当年,谭先华和另一位天津的面人师傅呈现了同台PK的场景。谭先华捏的面人摔不坏、不腐烂,最终入选去了澳门。那半个月的艺术交流,让他感受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坚定了他传承和发扬面塑手艺的决心。

截至目前,他已带着重庆面人去过德国、哈萨克斯坦、英国、西班牙、土耳其等国,重庆面人受到外国人喜爱,走向了世界。

希望传承这项民间艺术

谭先华发现,相比买面人,外国人更看重学习制作面人的过程。同时,他也发现,当被邀请到一些中小学教课时,孩子和家长会为此感到惊喜,对捏面人很有兴趣。

“有很多人说,传统民间手艺终究会面临失传,但我不这么认为。从人们眼下的喜爱程度来看,这些手艺是有需要、有必要传承的,只是要在传统基础上与时俱进。” 谭先华所指的与时俱进,是技术和发展观念上的进步。

因此,谭先华又针对自己的传统手法作了升级,他把老重庆人弹棉花、吃火锅、逛解放碑、肩挑背扛等市井文化,融入了自己的面人作品中。他的手似乎越来越软,越来越灵动,思维也越来越活跃,创造素材源源不断。就连谭先华的爱人和女儿也深受感染,加入他的行业。

“没想到这门手艺成就了我和家人。” 谭先华认为,这是传统民间手艺带给他的收获。

据记者所知,谭先华每周要去人民路小学、沙坪坝71中、枇杷山小学等学校进行教学,只要孩子喜欢,他会把所有技巧无保留地教给孩子。他说,这门民间艺术需要大家共同保护和延续。

令他感动的是,一位执着的家长,带着孩子多次上门拜师,却恰逢他不在家,孩子家长又多次写纸条贴在门上,希望孩子能拜他为师;云阳县龙角小学20余名教师,在校长带领下来他这做培训,学校腾出3间教室发扬面塑传统,初衷是为了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此外,越来越多的小朋友,捏出了心中向往的卡通形象,小黄人、皮卡丘、宫崎骏笔下的龙猫、企鹅、猪猪侠等等,孩子们的想象力在迸发。

“几年前,我捏面人时遇到一位老人,他告诉我,几年前,他曾在我这里买过孙悟空,老人说,那面人至今一点儿也没坏,颜色还像刚买时那么新,孙子很喜欢。那天,老人又在我这儿买了一个唐僧。我们两人约定,今后如果再遇见,我就给他捏个猪八戒。”谭先华说,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妙不可言。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李琅/文、图、视频 部分图片受访者提供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典韵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