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疫情无情人有情
文苑|疫情无情人有情

文苑|疫情无情人有情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2-08

文/莫测

鼠年春节,讨厌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然来袭。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我把酒店预订的团圆饭取消了,把看望老领导的日程推后了。春晚尽管很热闹很喜庆,但看了之后总感觉还缺点什么?缺点什么呢?哦,想起来了,还缺一个向亲戚朋友拜年问好的电话。于是,大年初一吃了汤圆之后,我就忙不迭地从衣篼里掏出了手机。

第一个电话打给了我的发小——自由职业者张戈。我给他拜年之后话锋一转,就问他:“在干啥啦?”

他说在家里,正陪着老人们看电视。我有些诧异。张戈与老婆从国企出来之后自谋其业,开了三家棋牌娱乐室,一家串串香饮食店,还要照顾双方老人,每天早晨起身,忙到熄灯,就连检查儿子作业的时间都得挤。尤其是节假日,生意更加火爆。他哪来闲心看电视呢?原来,听说冠状病毒有传染,特别是像他经营的那种人员集中的餐饮、娱乐场所更加危险。为此,他毫不迟疑地把棋牌娱乐室和串串香饮食店给关张了。

“那你的损失不小吧?”

“损失肯定是有的。但比起大家的健康来,就算不了什么了。”

第二个电话打给了警察朋友俞志坚:“你好老俞,给你拜年罗,祝你节日快乐!”

“同贺同贺,你也快乐!”

“这几天忙吗?”

“说实话,还真有点忙。”

还差几个月,老俞就到退休年龄了,所以他算得上是老同志了。节日“抗疫”加班,单位就没有通知他。老俞在单位负责宣传工作,在这节骨眼上,他怎么可以当旁观者呢?他一定要回单位为战友们加油鼓劲。

老俞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他把妻儿孙子甩在家里,操起照相机和录音笔等采访设备,喊上两名文职,一头就扎向了“抗疫”第一线。在冷雨寒风之中,老俞老当益壮,不辞辛劳,又是现场采访,又是写简报传局域网,又是向媒体投稿。从大年三十忙到初四,他都是在吃方便面、睡沙发中度过的。

我是晚上七时许给老俞打的电话。那时单位已经下班了,老俞还在办公室写一篇题为《防疫路上,我们没有退路,心中只有人民》的通讯。文中写了父亲、母亲和儿子如何面对疫情的三件事:“他是父亲,女儿面前选择逃避,疫情面前选择勇敢”,“她是母亲,一句‘妈妈戴好口罩’,她哭了”和“他是儿子,错过岳父下葬,驱车七小时归岗执勤”。通讯虽然写的是他的同事,可这何尝又不是他自己的亲身写照啊。

第三个电话打错了。我本想打给老战友林克的,结果打给了诗人、纪实文学作家林克于。一听声音不对,我灵机一动,来了个将错就错:“您好,老林,给您拜年了。这几天在干吗啦?”

“你好你好你好……我还能干什么?出门不方便,就在家里用笔抗击冠状病毒呗。”接着他告诉我,他原计划利用春节长假为一位企业家作传的。病毒一来,“两江文苑”文学平台发出了“征集抗击冠状病毒的诗歌、散文、小说、随笔”的通知。“重庆诗歌地图”平台开展“诗情化疫”征稿活动。巴南区委宣传部和巴南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发出了“好儿歌决战决胜坏病毒”儿歌征集令。九龙坡区文联在《九龙报》《九龙文艺》上开设专栏,专门刊登以抗击冠状病毒为内容的诗歌、楹联、散文、小说、歌曲、故事、摄影、书法、绘画和谐剧作品等等。并且大多直接向老于约稿,作为在重庆文学界德高望重的他,能推辞吗?当然不能。于是,他义不容辞,捉刀上阵,一口气就写下了纪实组诗:《致敬,战斗在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第一线的英雄们》。组诗分别对钟南山、李兰鹃和一线医护工作者、援汉医疗队、媒体人给予了热情洋溢的讴歌与颂扬。

老于说,他正在酝酿一篇关于重庆人“抗疫”的长篇纪实文学,采访题纲都拟写好了。

我叮嘱完老于要注意身体之后,给老杨打去了第四个电话。

老杨名叫杨清容,今年56岁,以前是我的战友,现在为石坪桥派出所的社区民警。接电话时,他正戴着口罩,拿着笔记本,和街道工作人员一道战斗在“抗疫”最前线。

老杨负责的造漆村是一个大社区,有常驻人口4000多户、10000余人,要做到上级要求的“一人不漏,精准摸排”,难度非同一般。但老杨任劳任怨,一丝不苟,仅三天时间,他一人就跑完了分管的两个段,在发放宣传资料、讲解“抗疫”常识的同时,还摸排到了16名武汉来渝和打工返渝人员。第一个提前完成了排查任务。但他没有歇脚,又马不停蹄地奔向了社区。他说他要去超市买菜。为谁买菜呢?为居民李辉家买菜。

原来,辖区居民李辉在浙江打工,他响应号召不回渝过年。可是,家中年迈的父亲和智障的弟弟又担心出门染病,生活遇到了困难。于是他就把电话打给了杨清容。老杨二话没说,就把照顾李辉家人的事应承了下来。

我正准备拨打第五个电话时,对方先拨打了过来。

打电话的是机场公安小冬。春节之前,我们两家约定在春节期间小聚一下。后因忙着抗击突如其来的冠状病毒,就把小聚之事凉到了一边。小冬说他要上班,把小聚改在取得“抗疫”胜利之后。

“上次不是说单位轮休,你上第一班吗?”

“对头。可是,刚上完头班,第二班轮到我休息过节了,你晓得,病毒又来了,我哪还有心情休息,于是又接着干了起来。”

重庆机场,每天有从四面八方来来往往的十多万客人,是最容易传染疾病的地方,再加上重庆与武汉毗邻,水陆空与武汉相连。因此,防控病毒形势严峻。为了减少传染源,重庆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机场附近的渝北区设立了隔离区。把圣名国际大酒店、维也纳大酒店和机场宾馆提供给友邻武汉人饮食、娱乐和居住,以控制和减少传染风险。小冬他们负责外围的安全保卫工作,渝北区不仅提供了口罩、酒精、报纸、杂志、无线wifi和医疗健康服务,还派出150多人三班倒,专门为他们提供各种方便。

重庆人的耿直、豪爽、好客,被一位名为“海盗叔叔”的网友称之为“大德、大义、大量、大气。”我的这几位重庆朋友,以及重庆市各级政府的善举,正是在践行着“大德、大义、大量、大气”的重庆品格。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文苑|疫情无情人有情

2020-02-08 07:30:00 来源: 0 条评论

文/莫测

鼠年春节,讨厌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然来袭。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我把酒店预订的团圆饭取消了,把看望老领导的日程推后了。春晚尽管很热闹很喜庆,但看了之后总感觉还缺点什么?缺点什么呢?哦,想起来了,还缺一个向亲戚朋友拜年问好的电话。于是,大年初一吃了汤圆之后,我就忙不迭地从衣篼里掏出了手机。

第一个电话打给了我的发小——自由职业者张戈。我给他拜年之后话锋一转,就问他:“在干啥啦?”

他说在家里,正陪着老人们看电视。我有些诧异。张戈与老婆从国企出来之后自谋其业,开了三家棋牌娱乐室,一家串串香饮食店,还要照顾双方老人,每天早晨起身,忙到熄灯,就连检查儿子作业的时间都得挤。尤其是节假日,生意更加火爆。他哪来闲心看电视呢?原来,听说冠状病毒有传染,特别是像他经营的那种人员集中的餐饮、娱乐场所更加危险。为此,他毫不迟疑地把棋牌娱乐室和串串香饮食店给关张了。

“那你的损失不小吧?”

“损失肯定是有的。但比起大家的健康来,就算不了什么了。”

第二个电话打给了警察朋友俞志坚:“你好老俞,给你拜年罗,祝你节日快乐!”

“同贺同贺,你也快乐!”

“这几天忙吗?”

“说实话,还真有点忙。”

还差几个月,老俞就到退休年龄了,所以他算得上是老同志了。节日“抗疫”加班,单位就没有通知他。老俞在单位负责宣传工作,在这节骨眼上,他怎么可以当旁观者呢?他一定要回单位为战友们加油鼓劲。

老俞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他把妻儿孙子甩在家里,操起照相机和录音笔等采访设备,喊上两名文职,一头就扎向了“抗疫”第一线。在冷雨寒风之中,老俞老当益壮,不辞辛劳,又是现场采访,又是写简报传局域网,又是向媒体投稿。从大年三十忙到初四,他都是在吃方便面、睡沙发中度过的。

我是晚上七时许给老俞打的电话。那时单位已经下班了,老俞还在办公室写一篇题为《防疫路上,我们没有退路,心中只有人民》的通讯。文中写了父亲、母亲和儿子如何面对疫情的三件事:“他是父亲,女儿面前选择逃避,疫情面前选择勇敢”,“她是母亲,一句‘妈妈戴好口罩’,她哭了”和“他是儿子,错过岳父下葬,驱车七小时归岗执勤”。通讯虽然写的是他的同事,可这何尝又不是他自己的亲身写照啊。

第三个电话打错了。我本想打给老战友林克的,结果打给了诗人、纪实文学作家林克于。一听声音不对,我灵机一动,来了个将错就错:“您好,老林,给您拜年了。这几天在干吗啦?”

“你好你好你好……我还能干什么?出门不方便,就在家里用笔抗击冠状病毒呗。”接着他告诉我,他原计划利用春节长假为一位企业家作传的。病毒一来,“两江文苑”文学平台发出了“征集抗击冠状病毒的诗歌、散文、小说、随笔”的通知。“重庆诗歌地图”平台开展“诗情化疫”征稿活动。巴南区委宣传部和巴南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发出了“好儿歌决战决胜坏病毒”儿歌征集令。九龙坡区文联在《九龙报》《九龙文艺》上开设专栏,专门刊登以抗击冠状病毒为内容的诗歌、楹联、散文、小说、歌曲、故事、摄影、书法、绘画和谐剧作品等等。并且大多直接向老于约稿,作为在重庆文学界德高望重的他,能推辞吗?当然不能。于是,他义不容辞,捉刀上阵,一口气就写下了纪实组诗:《致敬,战斗在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第一线的英雄们》。组诗分别对钟南山、李兰鹃和一线医护工作者、援汉医疗队、媒体人给予了热情洋溢的讴歌与颂扬。

老于说,他正在酝酿一篇关于重庆人“抗疫”的长篇纪实文学,采访题纲都拟写好了。

我叮嘱完老于要注意身体之后,给老杨打去了第四个电话。

老杨名叫杨清容,今年56岁,以前是我的战友,现在为石坪桥派出所的社区民警。接电话时,他正戴着口罩,拿着笔记本,和街道工作人员一道战斗在“抗疫”最前线。

老杨负责的造漆村是一个大社区,有常驻人口4000多户、10000余人,要做到上级要求的“一人不漏,精准摸排”,难度非同一般。但老杨任劳任怨,一丝不苟,仅三天时间,他一人就跑完了分管的两个段,在发放宣传资料、讲解“抗疫”常识的同时,还摸排到了16名武汉来渝和打工返渝人员。第一个提前完成了排查任务。但他没有歇脚,又马不停蹄地奔向了社区。他说他要去超市买菜。为谁买菜呢?为居民李辉家买菜。

原来,辖区居民李辉在浙江打工,他响应号召不回渝过年。可是,家中年迈的父亲和智障的弟弟又担心出门染病,生活遇到了困难。于是他就把电话打给了杨清容。老杨二话没说,就把照顾李辉家人的事应承了下来。

我正准备拨打第五个电话时,对方先拨打了过来。

打电话的是机场公安小冬。春节之前,我们两家约定在春节期间小聚一下。后因忙着抗击突如其来的冠状病毒,就把小聚之事凉到了一边。小冬说他要上班,把小聚改在取得“抗疫”胜利之后。

“上次不是说单位轮休,你上第一班吗?”

“对头。可是,刚上完头班,第二班轮到我休息过节了,你晓得,病毒又来了,我哪还有心情休息,于是又接着干了起来。”

重庆机场,每天有从四面八方来来往往的十多万客人,是最容易传染疾病的地方,再加上重庆与武汉毗邻,水陆空与武汉相连。因此,防控病毒形势严峻。为了减少传染源,重庆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机场附近的渝北区设立了隔离区。把圣名国际大酒店、维也纳大酒店和机场宾馆提供给友邻武汉人饮食、娱乐和居住,以控制和减少传染风险。小冬他们负责外围的安全保卫工作,渝北区不仅提供了口罩、酒精、报纸、杂志、无线wifi和医疗健康服务,还派出150多人三班倒,专门为他们提供各种方便。

重庆人的耿直、豪爽、好客,被一位名为“海盗叔叔”的网友称之为“大德、大义、大量、大气。”我的这几位重庆朋友,以及重庆市各级政府的善举,正是在践行着“大德、大义、大量、大气”的重庆品格。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吴思佳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