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十四五”文化旅游规划前期研究成果之六
去年底以来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做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就一些主要问题和相关规划进行了探讨。当然这些研究也只是初步的,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

重庆“十四五”文化旅游规划前期研究成果之六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2-12

编者按:2020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新的一个五年计划就要启动了,为了做好重庆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去年底以来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做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就一些主要问题和相关规划进行了探讨。当然这些研究也只是初步的,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甚至还有一些不准确、不深刻、不周全的地方。今发布出来,既是供大家参考,更是听取意见。

重庆“十四五”文化旅游和高速公路融合发展的路径探讨

余裕星 重庆市黔江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余炤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全域旅游的快速推进以及新时代人们对品质旅游的更高需求,交通运输作为文化、旅游业的基础性领域,其对文化、旅游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愈加凸显。为积极推进交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交通运输部2017年2月联合国家旅游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铁路总公司以及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印发《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通过进一步扩大交通运输有效供给,加快形成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形成“快进”“慢游”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健全并提升交通服务设施旅游服务功能与品质,推进旅游交通产品创新,扩大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进文化旅游+交通融合发展是文化旅游业借力做大做强区域旅游经济,全面提升全域、全季旅游品质的必然选择,是交通运输业全面参与经济建设、全程共享发展成果的宝贵契机和全新探索。2018年5月,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8年全国公路服务区工作要点的通知》,提出开展“服务区+”行动。在保障基本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探索服务区与旅游、物流、文化、新能源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服务区+旅游”“服务区+地方特色”“服务区+扶贫”等的建设。

高速公路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载体,是游客前往景区的重要快速通道,文化旅游和高速公路融合发展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重庆作为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为适应旅游业高质量高品质发展要求,正致力于完善“快旅慢游”交通网络,完善文旅公共服务设施,推动全域旅游、打造文化旅游业发展升级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探讨重庆文化旅游与高速公路融合发展的途径与方法对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重庆高速“服务区+旅游”融合大事记 来自《第一观察》

一、文化旅游和高速公路融合的概念与分析

目前,大家对“文化旅游和高速公路融合”各抒己见,但此概念是由交旅融合延伸而来。交旅融合是近年来因产业转型升级、关联产业不断融合发展而催生出的新兴概念,指以便利出行、不断满足游客新需求为目的,通过转变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供给结构等推动交通运输与旅游业的统筹协调、相互促进和合作共赢,实现行业发展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由此,综合文献资料,笔者暂且将“文化旅游和高速公路融合”定义为:以高速公路为载体,通过完善旅游功能、突出文化特色、优化交通服务来推动文化、旅游和交通的深度融合发展,实现文化、旅游、交通统筹协调、相互促进和合作共赢。

究其大交通而言,船舶水运因高速公路的发展而逐渐退出客运市场,但随着高铁的发展,高速公路又将面临极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体现在高速公路的投资大、资源利用不足、运行成本居高不下等方面问题。在此压力之下,高速公路建设和运管部门,也在寻找出路。比如高速公路和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既充分的发挥了高速公路路网资源,又能拉动沿线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形成一路多赢的局面。

二、发展基础

早在2010年,重庆旅游和高速公路就在产品推广、联合宣传、信息共享、信息发布等方面进行了合作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在全国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近十年的发展,重庆高速路网日益完善,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文化事业稳步推进,文化旅游和高速公路融合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具体体现在:

(一)路网密集,覆盖全面

截至目前,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3235公里,对外省际通道出口达22个。根据重庆城市提升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我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3800公里,省际出口将达到27个,乡镇高速公路覆盖率达到75%。根据市政府批复的《重庆市高速公路网规划(2019-2035年)》,规划到2035年,全市将形成“三环十八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到6200公里,面积密度达到7.5公里/百平方公里,处于西部领先地位。加快对外省际通道建设,实现与周边有条件的区县、地级市实现互联互通。

(二)文旅资源,丰富多样

具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的重庆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既拥有集山、水、林、泉、瀑、峡、洞等为一体的壮丽自然景色,又拥有熔巴渝文化、移民文化、三峡文化、陪都文化、都市文化于一炉的浓郁文化景观。自然风光尤以长江三峡闻名于世。

全市共有自然、人文景点300余处,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1个(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遗产1个(重庆武隆喀斯特旅游区),国家5A级景区7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6个,国家森林公园24个,国家地质公园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三)旅游需求,增长迅猛

重庆市游客接待量变化趋势图

中商情报网讯:近年来,重庆市旅游业市场发展迅速。随着抖音等短视频爆发,重庆、成都等地成为打卡热门城市,进一步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以2017年为例,重庆共接待游客5.4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3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3%和25.1%。其中,接待入境游客358.3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9.4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2%和15.5%。2018年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5.9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3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13%、31.32%。2019年,重庆共接待境内外游客6.5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73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32%。数据显示,旅游业已经逐渐成为重庆重要的支柱产业。

(四)高速交通+文旅,新的发展方向

数据显示,目前重庆高速公路网每天有50万辆的车流量,人次约150万。这是一个庞大的、潜在的消费群体。但过去高速公路服务区大多与周边环境相互隔离,业态及功能较为单一,对过往客流吸引能力不强,且经营多呈现小、乱、散、弱的特点,服务区还仅限于加油、上厕所、餐饮等基本功能,游客停留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

有数据显示,若停留时间提高到半小时,服务区商业功能将充分发挥出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仅2019年春运期间(1月21日至3月1日),重庆高速公路总车流量4166.01万辆次,日均104.2万辆次,同比增长9.72%。同时,从已建成并投入营运的主题服务区来看,增强了高速公路+文旅融合发展的信心。如G50沪渝高速公路冷水服务区(西侧)于2017年5月建成运营,一期打造面积210亩,内设木屋别墅、集装箱酒店、浪漫帐篷酒店、房车酒店及户外露营五大主题,营地分AB两个区,A区共计43间客房,B区拥有客房22间,加上帐篷露营,营地可同时接纳800人左右入住,这里是集生态旅游﹑露营、摄影、运动休闲于一体的开放式营地,可落地会议培训、企业团建、研学旅行、露营烧烤音乐会、抖音采风活动、艺术之旅亲子活动等项目,截止目前共接待入园参观游客约15万人次,接待入住旅客1.3万(包含露营)余人次,各方面数据逐年呈大幅度上升趋势。

11月8日,中国公路学会在G50重庆高速冷水服务区生态旅游自驾营地正式授予“中国高速第一自驾车营”称号。

【冷水服务区】冷水营地石碑 重庆高速公路集团供图

三、发展理念

文化旅游和高速公路融合发展是旅游业转型升级、不断适应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产物,目前还处于融合发展初期,为保障融合发展质量、效益及可持续性,需坚持以下发展理念:

(一)坚持需求导向

围绕满足游客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增强高速公路文化旅游产品有效供给,提升高速文化旅游服务品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激发转型发展动能。 (二)坚持协同联动

强化部门联动,优化整合交通运输、文化旅游、气象、应急等资源,探索建立相关部门协调管理新机制,形成融合联动发展模式。 (三)坚持凸显特色

因地制宜确定文化旅游和高速公路融合发展目标、路径和措施,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高速文旅精品,培育高速旅游品牌。

(四)坚持文化植入

立足地方特色文化、代表文化、典型文化,将各类文化巧妙植入贯穿规划设计、产品开发、人员服务等高速公路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提升融合发展文化品位。

(五)坚持有序开发

根据统一规划布局,结合市场发展情况分步实施,对高速文旅项目进行合理有序开发,保障融合发展生态红线。

四、发展目标

本文以“十四五”作为重庆文化旅游和高速公路融合发展的重要发展期,力争到2025年,建立健全文化旅游与高速公路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基本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高速公路文化旅游服务体系,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旅游消费形态,将重庆打造成为全国文化旅游与高速公路融合发展示范区。

五、实施路径

文化旅游和高速公路融合发展应以丰富高速公路文化旅游功能为核心,以突出高速公路线内线外综合消费为重点,以推进新型文化旅游形态发展为方向。就重庆来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立足有效供给,丰富拓展服务区交通文化旅游功能

1.注重顶层设计,高品质建设文化旅游主题服务区

针对在建和规划中的高速公路,建设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的主题服务区。结合所在区域文化旅游特色,明确服务区建设主题。围绕“主题”定位,对服务区建筑风格、内部装饰、文化展示、景观小品、标识标牌等方面赋予主题元素,时时处处现“主题”、见“主题”。比如,内环高速可以“山城”为主题,突出重庆独特的地势地貌、奇特的现代建筑以及厚重的历史文化,重点宣传朝天门、洪崖洞、磁器口、李子坝轻轨穿楼等热门景点;绕城高速可以“温泉之都”为主题,做足重庆温泉康养文化,重点推介五方十泉;渝宜高速可以“三峡之路“为主题,将渝东北三峡文化、移民文化、航运文化作为重点元素,弘扬愚公移山、家国天下的精神。

丰富拓展服务区交通旅游功能,在传统服务区的交通服务功能基础上,增加旅游文化服务功能,具体包括文化展示、旅游服务、综合商业、娱乐休憩等功能。在有条件、有市场的地方,还可结合重点旅游资源、优势产业开拓出康体疗养、物流配送等多重功能,将服务区建设成为服务完善、功能齐全、主题突出的文旅综合体,甚至将服务区本身打造成为一个独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比如目前在G50高速冷水建设综合性服务区,就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下一步,为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建议在成渝高速重庆段,建设2-3个综合服务区,突出“巴蜀文化”特色,打造成渝双城协调发展,高速公路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典范。在G65高速南川至秀山段,打造1-2个服务区,突出“山水”“民俗”特色的高速交通和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围龙服务区】2018年9月20日,首届高速公路服务区“美食品鉴会”在渝蓉高速围龙服务区举行,成为高速+战略在行业的引领示范 重庆高速公路集团供图

2.强化文化旅游服务,提档升级一批重点服务区

针对客流量大、集散功能强、临近知名旅游区的重点服务区,逐渐打造成为集散型旅游服务区和要素型旅游服务区。一是强化旅游交通服务。在有条件、有需求的地方建设开放式服务区,结合重要旅游景区灵活设置出入口,连接进入旅游区的地方道路。为游客量极多、极易造成游客拥堵且附近服务区集散功能不完善的旅游景区单独开设高速下道口,保障交通畅通能力。完善加油、加气、充电设施设备,开拓自驾车维修、租赁服务等。二是延伸文化旅游服务功能,包括文化展示、旅游咨询、票务服务、信息发布、土特产销售及运送、美食、工艺品DIY制作体验、旅途小憩等。如在服务区设置旅游服务咨询大厅或旅游服务设备,实现在服务区可获得旅游信息、购买门票、了解景区流量等信息,提供联程联运一站式票务服务;结合服务区所在区域的旅游及景观特色,通过建设文旅主题馆、文化长廊、咖啡书吧等载体充分展示地区旅游、文化、历史、民俗特色;设置汽车影院、节庆活动场所、VR/AR体验馆、亲子游乐设施等,营造休闲旅游体验;依托区域特色饮食、土特产品打造美食一条街或前店后坊式美食、工艺品制作技艺展示区;结合区域民俗风格,打造特色住宿服务;按照A级旅游厕所标准化设置要求,开展服务区厕所统一设计等。

(二)紧扣市场需求,合理开发新型文旅体验项目

根据市场需求,结合临近优势资源,在创新投融资的基础上与区县政府、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因地制宜开发一批资源品位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文化旅游项目。

1.文化产品建设

重庆文化资源富集,底蕴深厚,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红岩文化、抗战文化于一体。结合高速沿线文化特色,大力发展文化创意、非遗展演、科普教育等文化产品,既全方位展示重庆绚丽多彩的文化,又多层次满足游客丰富多样的文化需求。

2.基地项目建设

针对自驾游客众多、自然环境良好、服务区快速集散能力不足且旅客停留时间较长的地方开发自驾营地配套汽车旅馆、房车、帐篷等服务设施,缓解服务区疏散压力,满足长途自驾旅客休憩需求。具备土地使用条件的地方,建立主题鲜明的山地休闲运动基地,开发拓展、探险、地学、生态等户外体验产品。高速沿线具有优势农业资源,且农副产品成规模化的地方,可临近服务区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开发观光农业、农事体验、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旅游产品。

【冷水服务区】冷水露营地 重庆高速公路集团供图

(三)聚焦高质量服务,建立完善高速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旅游高速智慧服务中心,完善旅游“云、网、端”基础设施建设,对接全域旅游云平台、旅游产业监测运行和应急指挥平台及高速大数据平台,实现高速交通信息、旅游信息、气象信息等信息共享,实时汇集和发布各类信息。建立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开发高速旅游服务APP,面向游客提供旅游公共信息查询、导游导览、旅游产品预订、旅游投诉与处理等功能为一体的在线服务,实现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的在线化、一体化、集成化。强化人工智能应用,利用智能机器人提供导游导览、景点解说、信息咨询等服务。采用VR/AR等计算机仿真技术,以旅游需求为导向,加大旅游场景智能化创新和应用力度,增强游客的沉浸式感官体验。开展5G、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实验与应用,实现信用消费管理、数字身份认证,推动构建高速旅游诚信服务体系。推进大数据分析应用,对重要路段、易堵路段进行流量调控,避免出现旅游旺季大范围严重堵车现象。强化实时监管,建立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旅游管理部门及医疗应急、气象等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提高紧急事件与交通事故的处理速度及安全救护效率。

(四)注重文化植入,匠心打造“文化路”

注重文化植入,充分展现“巴渝风”“重庆范”,将高速公路打造成为主题鲜明、独具特色的“文化路”。首先,梳理每条高速公路沿线的文化资源,提炼文化特色,明确文化主题及需要展现的文化内容。其次,在高速公路“总主题”引领下,结合路段地域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科学文化等特色文化分段布局子主题,选择地域内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文化形态进行展现。譬如明确渝宜高速的文化主题为“三峡之路”,其中万州段的文化展现应包含移民文化、巴楚文化、商埠文化等内容。最后,将选定文化巧妙植入到高速公路附属设施、景观打造及人员服务上。选择高速公路标识系统、观景平台、休憩设施、环卫设施、广告牌、服务区文字和图片专栏、视听系统等附属设施,服务区景观小品、绿化带植物景观、岩壁浮雕等人造景观,高速服务相关卡、证、服装及纪念品等服务物品作为载体,融入路域特色文化元素,全线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长廊,给旅客以良好的视觉冲击及品牌印象,突出重庆的文化特色。

【大路服务区】室外休闲区 重庆高速公路集团供图

(五)打造高速公路线上线下服务一体化

无论是高速公路运行部门还是文化旅游部门,为游客提供一体化的旅游便利,这才是“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一是解决高速公路与景区的交通接驳一体化。高速公路服务区通常是每间距约50千米一个,上下道口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今后的规划建设中,应充分考虑服务区和上下道口合并建设的问题。这充分满足服务区游客中转的便利性,重点是高速公路与景区景点的交通接驳,特别是对自驾游车辆,可发挥ETC支付的便捷性,实现景区停车ETC便捷支付一卡通用。同时,对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游客接待中心办理登记游客,给予门票、停车和旅游二次消费的优惠。二是打造高速公路旅游特色一体化线路。整合临近高速公路的优势文化旅游资源,依托服务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创新开发高速旅游一日游、两日游、主题游、自驾游等线路产品,培育高速旅游精品线路及高速旅游品牌。三是高速公路经营产业的一体化。深化高速旅游产业与地方生态农业、特色手工业、特色文化、康体保健等产业融合,与关联企业建立广泛、灵活的合作机制,开展土特产品销售、文化演艺、康体疗养等高速服务业务,带动区域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四是高速公路文化旅游推介的一体化。强化政企、区域、市县协作,加大跨界营销、联合营销力度,实现高速旅游政策共享、平台共享、客源共享,推动大都市区、大三峡区、大武陵区域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深化与川、陕、贵、鄂、湘等周边省市合作,以高速公路为纽带,形成旅游宣传营销一体化联动,助推打造三峡无障碍旅游区,大武陵山区、秦巴山区等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构建板块联动、区域互动的大发展格局。

“重庆国际旅游狂欢节”活动 重庆高速公路集团供图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重庆“十四五”文化旅游规划前期研究成果之六

2020-02-12 16:50:10 来源: 0 条评论

编者按:2020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新的一个五年计划就要启动了,为了做好重庆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去年底以来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做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就一些主要问题和相关规划进行了探讨。当然这些研究也只是初步的,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甚至还有一些不准确、不深刻、不周全的地方。今发布出来,既是供大家参考,更是听取意见。

重庆“十四五”文化旅游和高速公路融合发展的路径探讨

余裕星 重庆市黔江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余炤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全域旅游的快速推进以及新时代人们对品质旅游的更高需求,交通运输作为文化、旅游业的基础性领域,其对文化、旅游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愈加凸显。为积极推进交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交通运输部2017年2月联合国家旅游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铁路总公司以及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印发《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通过进一步扩大交通运输有效供给,加快形成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形成“快进”“慢游”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健全并提升交通服务设施旅游服务功能与品质,推进旅游交通产品创新,扩大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进文化旅游+交通融合发展是文化旅游业借力做大做强区域旅游经济,全面提升全域、全季旅游品质的必然选择,是交通运输业全面参与经济建设、全程共享发展成果的宝贵契机和全新探索。2018年5月,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8年全国公路服务区工作要点的通知》,提出开展“服务区+”行动。在保障基本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探索服务区与旅游、物流、文化、新能源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服务区+旅游”“服务区+地方特色”“服务区+扶贫”等的建设。

高速公路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载体,是游客前往景区的重要快速通道,文化旅游和高速公路融合发展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重庆作为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为适应旅游业高质量高品质发展要求,正致力于完善“快旅慢游”交通网络,完善文旅公共服务设施,推动全域旅游、打造文化旅游业发展升级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探讨重庆文化旅游与高速公路融合发展的途径与方法对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重庆高速“服务区+旅游”融合大事记 来自《第一观察》

一、文化旅游和高速公路融合的概念与分析

目前,大家对“文化旅游和高速公路融合”各抒己见,但此概念是由交旅融合延伸而来。交旅融合是近年来因产业转型升级、关联产业不断融合发展而催生出的新兴概念,指以便利出行、不断满足游客新需求为目的,通过转变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供给结构等推动交通运输与旅游业的统筹协调、相互促进和合作共赢,实现行业发展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由此,综合文献资料,笔者暂且将“文化旅游和高速公路融合”定义为:以高速公路为载体,通过完善旅游功能、突出文化特色、优化交通服务来推动文化、旅游和交通的深度融合发展,实现文化、旅游、交通统筹协调、相互促进和合作共赢。

究其大交通而言,船舶水运因高速公路的发展而逐渐退出客运市场,但随着高铁的发展,高速公路又将面临极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体现在高速公路的投资大、资源利用不足、运行成本居高不下等方面问题。在此压力之下,高速公路建设和运管部门,也在寻找出路。比如高速公路和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既充分的发挥了高速公路路网资源,又能拉动沿线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形成一路多赢的局面。

二、发展基础

早在2010年,重庆旅游和高速公路就在产品推广、联合宣传、信息共享、信息发布等方面进行了合作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在全国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近十年的发展,重庆高速路网日益完善,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文化事业稳步推进,文化旅游和高速公路融合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具体体现在:

(一)路网密集,覆盖全面

截至目前,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3235公里,对外省际通道出口达22个。根据重庆城市提升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我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3800公里,省际出口将达到27个,乡镇高速公路覆盖率达到75%。根据市政府批复的《重庆市高速公路网规划(2019-2035年)》,规划到2035年,全市将形成“三环十八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到6200公里,面积密度达到7.5公里/百平方公里,处于西部领先地位。加快对外省际通道建设,实现与周边有条件的区县、地级市实现互联互通。

(二)文旅资源,丰富多样

具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的重庆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既拥有集山、水、林、泉、瀑、峡、洞等为一体的壮丽自然景色,又拥有熔巴渝文化、移民文化、三峡文化、陪都文化、都市文化于一炉的浓郁文化景观。自然风光尤以长江三峡闻名于世。

全市共有自然、人文景点300余处,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1个(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遗产1个(重庆武隆喀斯特旅游区),国家5A级景区7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6个,国家森林公园24个,国家地质公园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三)旅游需求,增长迅猛

重庆市游客接待量变化趋势图

中商情报网讯:近年来,重庆市旅游业市场发展迅速。随着抖音等短视频爆发,重庆、成都等地成为打卡热门城市,进一步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以2017年为例,重庆共接待游客5.4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3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3%和25.1%。其中,接待入境游客358.3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9.4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2%和15.5%。2018年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5.9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3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13%、31.32%。2019年,重庆共接待境内外游客6.5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73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32%。数据显示,旅游业已经逐渐成为重庆重要的支柱产业。

(四)高速交通+文旅,新的发展方向

数据显示,目前重庆高速公路网每天有50万辆的车流量,人次约150万。这是一个庞大的、潜在的消费群体。但过去高速公路服务区大多与周边环境相互隔离,业态及功能较为单一,对过往客流吸引能力不强,且经营多呈现小、乱、散、弱的特点,服务区还仅限于加油、上厕所、餐饮等基本功能,游客停留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

有数据显示,若停留时间提高到半小时,服务区商业功能将充分发挥出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仅2019年春运期间(1月21日至3月1日),重庆高速公路总车流量4166.01万辆次,日均104.2万辆次,同比增长9.72%。同时,从已建成并投入营运的主题服务区来看,增强了高速公路+文旅融合发展的信心。如G50沪渝高速公路冷水服务区(西侧)于2017年5月建成运营,一期打造面积210亩,内设木屋别墅、集装箱酒店、浪漫帐篷酒店、房车酒店及户外露营五大主题,营地分AB两个区,A区共计43间客房,B区拥有客房22间,加上帐篷露营,营地可同时接纳800人左右入住,这里是集生态旅游﹑露营、摄影、运动休闲于一体的开放式营地,可落地会议培训、企业团建、研学旅行、露营烧烤音乐会、抖音采风活动、艺术之旅亲子活动等项目,截止目前共接待入园参观游客约15万人次,接待入住旅客1.3万(包含露营)余人次,各方面数据逐年呈大幅度上升趋势。

11月8日,中国公路学会在G50重庆高速冷水服务区生态旅游自驾营地正式授予“中国高速第一自驾车营”称号。

【冷水服务区】冷水营地石碑 重庆高速公路集团供图

三、发展理念

文化旅游和高速公路融合发展是旅游业转型升级、不断适应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产物,目前还处于融合发展初期,为保障融合发展质量、效益及可持续性,需坚持以下发展理念:

(一)坚持需求导向

围绕满足游客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增强高速公路文化旅游产品有效供给,提升高速文化旅游服务品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激发转型发展动能。 (二)坚持协同联动

强化部门联动,优化整合交通运输、文化旅游、气象、应急等资源,探索建立相关部门协调管理新机制,形成融合联动发展模式。 (三)坚持凸显特色

因地制宜确定文化旅游和高速公路融合发展目标、路径和措施,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高速文旅精品,培育高速旅游品牌。

(四)坚持文化植入

立足地方特色文化、代表文化、典型文化,将各类文化巧妙植入贯穿规划设计、产品开发、人员服务等高速公路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提升融合发展文化品位。

(五)坚持有序开发

根据统一规划布局,结合市场发展情况分步实施,对高速文旅项目进行合理有序开发,保障融合发展生态红线。

四、发展目标

本文以“十四五”作为重庆文化旅游和高速公路融合发展的重要发展期,力争到2025年,建立健全文化旅游与高速公路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基本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高速公路文化旅游服务体系,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旅游消费形态,将重庆打造成为全国文化旅游与高速公路融合发展示范区。

五、实施路径

文化旅游和高速公路融合发展应以丰富高速公路文化旅游功能为核心,以突出高速公路线内线外综合消费为重点,以推进新型文化旅游形态发展为方向。就重庆来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立足有效供给,丰富拓展服务区交通文化旅游功能

1.注重顶层设计,高品质建设文化旅游主题服务区

针对在建和规划中的高速公路,建设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的主题服务区。结合所在区域文化旅游特色,明确服务区建设主题。围绕“主题”定位,对服务区建筑风格、内部装饰、文化展示、景观小品、标识标牌等方面赋予主题元素,时时处处现“主题”、见“主题”。比如,内环高速可以“山城”为主题,突出重庆独特的地势地貌、奇特的现代建筑以及厚重的历史文化,重点宣传朝天门、洪崖洞、磁器口、李子坝轻轨穿楼等热门景点;绕城高速可以“温泉之都”为主题,做足重庆温泉康养文化,重点推介五方十泉;渝宜高速可以“三峡之路“为主题,将渝东北三峡文化、移民文化、航运文化作为重点元素,弘扬愚公移山、家国天下的精神。

丰富拓展服务区交通旅游功能,在传统服务区的交通服务功能基础上,增加旅游文化服务功能,具体包括文化展示、旅游服务、综合商业、娱乐休憩等功能。在有条件、有市场的地方,还可结合重点旅游资源、优势产业开拓出康体疗养、物流配送等多重功能,将服务区建设成为服务完善、功能齐全、主题突出的文旅综合体,甚至将服务区本身打造成为一个独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比如目前在G50高速冷水建设综合性服务区,就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下一步,为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建议在成渝高速重庆段,建设2-3个综合服务区,突出“巴蜀文化”特色,打造成渝双城协调发展,高速公路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典范。在G65高速南川至秀山段,打造1-2个服务区,突出“山水”“民俗”特色的高速交通和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围龙服务区】2018年9月20日,首届高速公路服务区“美食品鉴会”在渝蓉高速围龙服务区举行,成为高速+战略在行业的引领示范 重庆高速公路集团供图

2.强化文化旅游服务,提档升级一批重点服务区

针对客流量大、集散功能强、临近知名旅游区的重点服务区,逐渐打造成为集散型旅游服务区和要素型旅游服务区。一是强化旅游交通服务。在有条件、有需求的地方建设开放式服务区,结合重要旅游景区灵活设置出入口,连接进入旅游区的地方道路。为游客量极多、极易造成游客拥堵且附近服务区集散功能不完善的旅游景区单独开设高速下道口,保障交通畅通能力。完善加油、加气、充电设施设备,开拓自驾车维修、租赁服务等。二是延伸文化旅游服务功能,包括文化展示、旅游咨询、票务服务、信息发布、土特产销售及运送、美食、工艺品DIY制作体验、旅途小憩等。如在服务区设置旅游服务咨询大厅或旅游服务设备,实现在服务区可获得旅游信息、购买门票、了解景区流量等信息,提供联程联运一站式票务服务;结合服务区所在区域的旅游及景观特色,通过建设文旅主题馆、文化长廊、咖啡书吧等载体充分展示地区旅游、文化、历史、民俗特色;设置汽车影院、节庆活动场所、VR/AR体验馆、亲子游乐设施等,营造休闲旅游体验;依托区域特色饮食、土特产品打造美食一条街或前店后坊式美食、工艺品制作技艺展示区;结合区域民俗风格,打造特色住宿服务;按照A级旅游厕所标准化设置要求,开展服务区厕所统一设计等。

(二)紧扣市场需求,合理开发新型文旅体验项目

根据市场需求,结合临近优势资源,在创新投融资的基础上与区县政府、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因地制宜开发一批资源品位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文化旅游项目。

1.文化产品建设

重庆文化资源富集,底蕴深厚,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红岩文化、抗战文化于一体。结合高速沿线文化特色,大力发展文化创意、非遗展演、科普教育等文化产品,既全方位展示重庆绚丽多彩的文化,又多层次满足游客丰富多样的文化需求。

2.基地项目建设

针对自驾游客众多、自然环境良好、服务区快速集散能力不足且旅客停留时间较长的地方开发自驾营地配套汽车旅馆、房车、帐篷等服务设施,缓解服务区疏散压力,满足长途自驾旅客休憩需求。具备土地使用条件的地方,建立主题鲜明的山地休闲运动基地,开发拓展、探险、地学、生态等户外体验产品。高速沿线具有优势农业资源,且农副产品成规模化的地方,可临近服务区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开发观光农业、农事体验、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旅游产品。

【冷水服务区】冷水露营地 重庆高速公路集团供图

(三)聚焦高质量服务,建立完善高速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旅游高速智慧服务中心,完善旅游“云、网、端”基础设施建设,对接全域旅游云平台、旅游产业监测运行和应急指挥平台及高速大数据平台,实现高速交通信息、旅游信息、气象信息等信息共享,实时汇集和发布各类信息。建立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开发高速旅游服务APP,面向游客提供旅游公共信息查询、导游导览、旅游产品预订、旅游投诉与处理等功能为一体的在线服务,实现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的在线化、一体化、集成化。强化人工智能应用,利用智能机器人提供导游导览、景点解说、信息咨询等服务。采用VR/AR等计算机仿真技术,以旅游需求为导向,加大旅游场景智能化创新和应用力度,增强游客的沉浸式感官体验。开展5G、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实验与应用,实现信用消费管理、数字身份认证,推动构建高速旅游诚信服务体系。推进大数据分析应用,对重要路段、易堵路段进行流量调控,避免出现旅游旺季大范围严重堵车现象。强化实时监管,建立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旅游管理部门及医疗应急、气象等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提高紧急事件与交通事故的处理速度及安全救护效率。

(四)注重文化植入,匠心打造“文化路”

注重文化植入,充分展现“巴渝风”“重庆范”,将高速公路打造成为主题鲜明、独具特色的“文化路”。首先,梳理每条高速公路沿线的文化资源,提炼文化特色,明确文化主题及需要展现的文化内容。其次,在高速公路“总主题”引领下,结合路段地域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科学文化等特色文化分段布局子主题,选择地域内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文化形态进行展现。譬如明确渝宜高速的文化主题为“三峡之路”,其中万州段的文化展现应包含移民文化、巴楚文化、商埠文化等内容。最后,将选定文化巧妙植入到高速公路附属设施、景观打造及人员服务上。选择高速公路标识系统、观景平台、休憩设施、环卫设施、广告牌、服务区文字和图片专栏、视听系统等附属设施,服务区景观小品、绿化带植物景观、岩壁浮雕等人造景观,高速服务相关卡、证、服装及纪念品等服务物品作为载体,融入路域特色文化元素,全线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长廊,给旅客以良好的视觉冲击及品牌印象,突出重庆的文化特色。

【大路服务区】室外休闲区 重庆高速公路集团供图

(五)打造高速公路线上线下服务一体化

无论是高速公路运行部门还是文化旅游部门,为游客提供一体化的旅游便利,这才是“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一是解决高速公路与景区的交通接驳一体化。高速公路服务区通常是每间距约50千米一个,上下道口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今后的规划建设中,应充分考虑服务区和上下道口合并建设的问题。这充分满足服务区游客中转的便利性,重点是高速公路与景区景点的交通接驳,特别是对自驾游车辆,可发挥ETC支付的便捷性,实现景区停车ETC便捷支付一卡通用。同时,对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游客接待中心办理登记游客,给予门票、停车和旅游二次消费的优惠。二是打造高速公路旅游特色一体化线路。整合临近高速公路的优势文化旅游资源,依托服务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创新开发高速旅游一日游、两日游、主题游、自驾游等线路产品,培育高速旅游精品线路及高速旅游品牌。三是高速公路经营产业的一体化。深化高速旅游产业与地方生态农业、特色手工业、特色文化、康体保健等产业融合,与关联企业建立广泛、灵活的合作机制,开展土特产品销售、文化演艺、康体疗养等高速服务业务,带动区域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四是高速公路文化旅游推介的一体化。强化政企、区域、市县协作,加大跨界营销、联合营销力度,实现高速旅游政策共享、平台共享、客源共享,推动大都市区、大三峡区、大武陵区域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深化与川、陕、贵、鄂、湘等周边省市合作,以高速公路为纽带,形成旅游宣传营销一体化联动,助推打造三峡无障碍旅游区,大武陵山区、秦巴山区等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构建板块联动、区域互动的大发展格局。

“重庆国际旅游狂欢节”活动 重庆高速公路集团供图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吴思佳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