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论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

文苑|论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4-23

文/雷学刚

空间是一个物理概念,也是一个建筑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空间是博物馆履行功能使命的基础。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是博物馆功能属性的需要,也是博物馆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的需要,因为博物馆本身就是社会教育、文化传播、文化展示、文化研究、文化创意产品研发机构,其职能发挥,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教育、影响、传播和创造。因此,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是应有之义和历史文脉传承。从实践层面和博物馆空间硬件与软件的功能发挥看,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应注重“记忆性、温暖性、参与性、创造性、力量性。”

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应注重“记忆性”。要追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的发展足迹和记忆,到博物馆是最理想的去处。因为博物馆承担着国家兴盛、城市变迁、民族进步、行业发展、物证、历史记忆与传承展示的使命,这个传承展示就是文脉、血脉、根脉、灵魂的传承,这个传承可以让我们寻根问祖,让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忘回家的路。为了一个国家的人民、一个城市的市民、一个民族的子孙后代,一个行业的后来人牢记记忆和乡愁,记住国家的象征、城市的地标、民族的图腾、行业的特色,博物馆在建设规划、功能使用、外观设计、内部空间的布局上,一定要根据国家的主流文化、城市的地域文化、民族的图腾文化、行业的特色文化、发展的时代文化和地理、气候、民俗、民族等元素进行地域化、民族化、时代化进行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这种硬件空间的表达应彰显层次感、外观设计造型的视角冲击力,氛围营造的感染力,给观众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和“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为之一振、刻骨铭心”的永恒记忆。比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正门的生态廊道,就是按照“三峡大坝”气势磅礴的流水场景来进行外观设计的,整个景观与总体建筑浑然一体,现代建筑元素与对面的标志性中式建筑景观“重庆人民大礼堂”中轴线遥相呼应,让现代建筑与古朴建筑形成鲜明对比、强烈反差,这既能体现观众怀旧的记忆,又能体现时代的进步,更凸显“三峡人文景观”的空间文化表达,从而让整个博物馆外观空间达到了妙笔生花、画龙点睛的效果。再比如孔子研究院主题建筑及中心广场空间,其建筑造型既有战国铜器“高台”造型的遗风,又有方圆结合的古朴;既有书院建筑的意境,又有叠山理水的风韵;主题建筑和中心广场气势恢宏,亭、廊、院和园林的空间文化表达体现了“天人合一”和“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境界。

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应注重“温暖性”。温暖是一种氛围,是一种认同,更是一种热乎乎的感觉。温暖与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们像渴望阳光一样向往温暖。博物馆承载的是尘封记忆,珍藏的是内涵丰富的“年轮化石”。但是,久远的记忆、冰冷的“化石”是缺乏温暖的。因此,我们博物馆空间的设计和布局上既要体现人文关怀,又要体现人性光芒。具体地讲,我们博物馆在空间布局上不仅要有藏品保护、陈列展览、社会教育、安消防、洗手间、休息区等基本场地,内部区域还应配备盲人通道、哺乳室、医务室、语音导览处、手语解说员、外文和少数民族的翻译服务、咖啡屋、餐饮区、行李寄存处、接待咨询处、广播室、儿童游乐园,外围区域应当建有林荫道、花园、亭廊、中心广场、停车场、接待中心、区域分布图等,除了博物馆的空间具备这些硬件外,还应该在内外建筑的色彩、材料、温湿度等方面体现温馨、环保和舒适;还应该为农民工、留守儿童和残疾人等提供专题展览,让更多的社会民众在博物馆空间感受到温暖的文化表达。上午开馆时,应播放节奏明快的《迎宾曲》,下午闭馆时,应播放轻松愉快的《回家》,让观众感觉到进馆的热情温暖,离馆的温馨回味。仍以孔子研究所为例,他们将室内空间与雕塑之间虚实互补,这样就能把久远的历史与观众拉近了,让观众对孔子的尊重与敬仰发自心灵,走进灵魂。又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展厅中庭摆放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乌杨汉阙”,让观众可以近距离感受汉代瑰宝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该馆在展区正门平台设置的“观众留影台”,既可以博物馆正门为背景照相留影,也可以 “新中国十大经典建筑”——重庆人民大礼堂为背景照相留影,这种内外空间的合理利用,既可以让博物馆延伸拓展博物馆的文化空间,又可以让博物馆的的文化空间在瞬间定格历史,又可以让观众感到博物馆空间既高大上,又接地气,从心灵深处感觉到博物馆空间亲切自然、温暖如春。

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应注重“参与性”。参与不仅是观众情感表达的社会实践,也是提高观众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热爱博物馆的认知体验与深度实践。因此,博物馆的空间不仅要为观众提供温馨舒适的参观环境和体验环境,还要从博物馆社会教育品牌打造和大社会教育格局构建的战略构想,给文博志愿者、博物馆之友、小小讲解员、文博爱好者等群体提供文化交流、交易、交融、交汇、交集的空间,有了这样的空间,不仅可以提高博物馆的亲和力与参与性,而且可以提高博物馆的美誉度和认同度。近几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先后为志愿者提供了设施齐全的工作室,让志愿者有了自豪感和归属感。该馆先后举办了三期共计300余人的小小讲解员培训,举办了全市“最美童声”语音导览讲解员大赛,得到全市中小学生的广泛认同和参与。先后举办多期古琴培训班,培训学员百余人,这样不仅让“古琴文物”“活起来”了,而且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传统节日、馆际交流活动举办了5场“古琴雅集”表演,“清秋雅韵”古琴雅集更是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举办的“三峡文物成果保护展”“清风正气——历史文物中的廉政文化展”先后到市委党校、三峡库区进行了100多场巡展,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推出的“博物馆远程教育平台”“123创艺坊”,不仅拉近了博物馆空间与观众的距离,而且提高了观众参与博物馆社教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应注重“创造性”。博物馆作为文化产品资源型单位,只有不断增强文创产品开发的力度和广度,不断扩大文创产品策划设计研发空间、文化创意产品的销售空间,博物馆的影响力、传播力、创造力才会日益彰显。为此,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根据职能定位,调整部门设置,成立了产业部、文博展览公司,与巫山、忠州、云阳、重庆师范大学博物馆建立了总分馆,创建了文物修复工作站,与重庆报业集团和重庆师范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上海历史博物馆签订了协同合作战略协议与“8+3”博物馆签订了联合办展协议,牵头成立了西南博物馆联盟,推进了国家文物局和工信部首个落户重庆的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建设,举办了重庆市首届十大文博创意产品评选和展示活动,他们的花鸟画系列荣获全市“十大文博创意产品”,这个活动得到原重庆市人民政府的肯定;组织参加了在湖北省博物馆举办的“全国文博单位文创产品联展”,该馆的花鸟画系列文创产品荣获“最受欢迎文创产品奖”;他们承担了全国科技考古大会和第八届文物交流学术培训——“文物交流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与经营人才”专题培训班,为文化创意产品从源头开发培养积累了人力资源;他们积极参加历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荣获“最佳展示奖”和“弘博网十佳通信员单位奖”,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开展,不仅扩大了他们的生存发展空间,而且也拓展延伸了他们馆的空间文化表达,让他们从狭隘的博物馆物理空间走向探索实践的社会空间这个“大千世界”。为让“禁宫里的文物”走向“大千世界”,他们以协办重庆文化产业博览会为契机,组织8+3博物馆举行了重庆首届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联展,为探索博物馆文创产品试点单位的路子和模式,搭建了平台,提供了互相交流的机会和空间,得到了文博界的认同与好评。《中国文化报》美术周刊专访了该馆馆长程武彦,程馆长就博物馆的功能定位,谈了他们博物馆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优势在两端,首端是该馆拥有馆藏文物资源,末端是他们拥有源源不断的观众流。劣势是缺乏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优秀人才。目前,他们正在努力,通过与全国兄弟博物馆、与旅游、与媒体、与教育、与科技、与金融行业的融合发展,寻求拓展发展空间,通过空间换时间,让更多的文创产品走进互设卖场的兄弟博物馆进行展示和销售,从而实现了“把博物馆带回家”的空间文化表达延伸,促进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呈现出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应注重“力量性”。博物馆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是传播科学真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社会教育、学术研究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讲好中国故事,并以此来提炼展览的主题,创新展览的形式,丰富展览和社会教育的内容。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例,他们策划的“抗战岁月”展览、《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工农红军标语展》《盛筵: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先后分别荣获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策划的“三峡文物保护成果展”不仅在国内展出,而且在日本东京、广岛展出,得到日本文化届的好评。实践证明,博物馆就是要通过策划一系列展览、一系列社会教育活动、一系列学术研究、挖掘地域文化的富矿,打造文化名片,才能让更多人记住“乡愁”和“泥土的芬芳”;通过博物馆功能使命的发挥,让更多观众通过看一次展览、听一次讲解文物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参加一次别开生面社会教育活动,参与一次博物馆的“走进文物感悟历史”体验活动,就能不断坚定观众的共产主义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信仰和道德的力量,从而让博物馆“第二课堂”教育达到“寓教于乐”“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更多观众感到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有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亲和力、感召力、传播力。 

综上所述,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结构与功能、布局与展示、理念与意境、象征与寓意、抽象与具体、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等多元多维的立体表达。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既有静态的、又有活态的;既有过去的,又有现代的;这些形态和风格孕育形成了博物馆空间文化表达的千姿百态。因此,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既要体现地域、民族、民俗、藏品特色,也要体现古朴与现代精神的有机融合,才能彰显博物馆空间文化表达的规律性、特色性、时代性和创造性。只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的服务方向,坚持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秀文化精神产品为目的,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就会呈现出“春色满园、百花齐放、万象更新”的喜人局面。


作者:雷学刚,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陈列展览部和对外文化交流部主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文苑|论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

2020-04-23 15:15:36 来源: 0 条评论

文/雷学刚

空间是一个物理概念,也是一个建筑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空间是博物馆履行功能使命的基础。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是博物馆功能属性的需要,也是博物馆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的需要,因为博物馆本身就是社会教育、文化传播、文化展示、文化研究、文化创意产品研发机构,其职能发挥,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教育、影响、传播和创造。因此,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是应有之义和历史文脉传承。从实践层面和博物馆空间硬件与软件的功能发挥看,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应注重“记忆性、温暖性、参与性、创造性、力量性。”

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应注重“记忆性”。要追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的发展足迹和记忆,到博物馆是最理想的去处。因为博物馆承担着国家兴盛、城市变迁、民族进步、行业发展、物证、历史记忆与传承展示的使命,这个传承展示就是文脉、血脉、根脉、灵魂的传承,这个传承可以让我们寻根问祖,让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忘回家的路。为了一个国家的人民、一个城市的市民、一个民族的子孙后代,一个行业的后来人牢记记忆和乡愁,记住国家的象征、城市的地标、民族的图腾、行业的特色,博物馆在建设规划、功能使用、外观设计、内部空间的布局上,一定要根据国家的主流文化、城市的地域文化、民族的图腾文化、行业的特色文化、发展的时代文化和地理、气候、民俗、民族等元素进行地域化、民族化、时代化进行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这种硬件空间的表达应彰显层次感、外观设计造型的视角冲击力,氛围营造的感染力,给观众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和“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为之一振、刻骨铭心”的永恒记忆。比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正门的生态廊道,就是按照“三峡大坝”气势磅礴的流水场景来进行外观设计的,整个景观与总体建筑浑然一体,现代建筑元素与对面的标志性中式建筑景观“重庆人民大礼堂”中轴线遥相呼应,让现代建筑与古朴建筑形成鲜明对比、强烈反差,这既能体现观众怀旧的记忆,又能体现时代的进步,更凸显“三峡人文景观”的空间文化表达,从而让整个博物馆外观空间达到了妙笔生花、画龙点睛的效果。再比如孔子研究院主题建筑及中心广场空间,其建筑造型既有战国铜器“高台”造型的遗风,又有方圆结合的古朴;既有书院建筑的意境,又有叠山理水的风韵;主题建筑和中心广场气势恢宏,亭、廊、院和园林的空间文化表达体现了“天人合一”和“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境界。

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应注重“温暖性”。温暖是一种氛围,是一种认同,更是一种热乎乎的感觉。温暖与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们像渴望阳光一样向往温暖。博物馆承载的是尘封记忆,珍藏的是内涵丰富的“年轮化石”。但是,久远的记忆、冰冷的“化石”是缺乏温暖的。因此,我们博物馆空间的设计和布局上既要体现人文关怀,又要体现人性光芒。具体地讲,我们博物馆在空间布局上不仅要有藏品保护、陈列展览、社会教育、安消防、洗手间、休息区等基本场地,内部区域还应配备盲人通道、哺乳室、医务室、语音导览处、手语解说员、外文和少数民族的翻译服务、咖啡屋、餐饮区、行李寄存处、接待咨询处、广播室、儿童游乐园,外围区域应当建有林荫道、花园、亭廊、中心广场、停车场、接待中心、区域分布图等,除了博物馆的空间具备这些硬件外,还应该在内外建筑的色彩、材料、温湿度等方面体现温馨、环保和舒适;还应该为农民工、留守儿童和残疾人等提供专题展览,让更多的社会民众在博物馆空间感受到温暖的文化表达。上午开馆时,应播放节奏明快的《迎宾曲》,下午闭馆时,应播放轻松愉快的《回家》,让观众感觉到进馆的热情温暖,离馆的温馨回味。仍以孔子研究所为例,他们将室内空间与雕塑之间虚实互补,这样就能把久远的历史与观众拉近了,让观众对孔子的尊重与敬仰发自心灵,走进灵魂。又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展厅中庭摆放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乌杨汉阙”,让观众可以近距离感受汉代瑰宝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该馆在展区正门平台设置的“观众留影台”,既可以博物馆正门为背景照相留影,也可以 “新中国十大经典建筑”——重庆人民大礼堂为背景照相留影,这种内外空间的合理利用,既可以让博物馆延伸拓展博物馆的文化空间,又可以让博物馆的的文化空间在瞬间定格历史,又可以让观众感到博物馆空间既高大上,又接地气,从心灵深处感觉到博物馆空间亲切自然、温暖如春。

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应注重“参与性”。参与不仅是观众情感表达的社会实践,也是提高观众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热爱博物馆的认知体验与深度实践。因此,博物馆的空间不仅要为观众提供温馨舒适的参观环境和体验环境,还要从博物馆社会教育品牌打造和大社会教育格局构建的战略构想,给文博志愿者、博物馆之友、小小讲解员、文博爱好者等群体提供文化交流、交易、交融、交汇、交集的空间,有了这样的空间,不仅可以提高博物馆的亲和力与参与性,而且可以提高博物馆的美誉度和认同度。近几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先后为志愿者提供了设施齐全的工作室,让志愿者有了自豪感和归属感。该馆先后举办了三期共计300余人的小小讲解员培训,举办了全市“最美童声”语音导览讲解员大赛,得到全市中小学生的广泛认同和参与。先后举办多期古琴培训班,培训学员百余人,这样不仅让“古琴文物”“活起来”了,而且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传统节日、馆际交流活动举办了5场“古琴雅集”表演,“清秋雅韵”古琴雅集更是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举办的“三峡文物成果保护展”“清风正气——历史文物中的廉政文化展”先后到市委党校、三峡库区进行了100多场巡展,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推出的“博物馆远程教育平台”“123创艺坊”,不仅拉近了博物馆空间与观众的距离,而且提高了观众参与博物馆社教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应注重“创造性”。博物馆作为文化产品资源型单位,只有不断增强文创产品开发的力度和广度,不断扩大文创产品策划设计研发空间、文化创意产品的销售空间,博物馆的影响力、传播力、创造力才会日益彰显。为此,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根据职能定位,调整部门设置,成立了产业部、文博展览公司,与巫山、忠州、云阳、重庆师范大学博物馆建立了总分馆,创建了文物修复工作站,与重庆报业集团和重庆师范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上海历史博物馆签订了协同合作战略协议与“8+3”博物馆签订了联合办展协议,牵头成立了西南博物馆联盟,推进了国家文物局和工信部首个落户重庆的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建设,举办了重庆市首届十大文博创意产品评选和展示活动,他们的花鸟画系列荣获全市“十大文博创意产品”,这个活动得到原重庆市人民政府的肯定;组织参加了在湖北省博物馆举办的“全国文博单位文创产品联展”,该馆的花鸟画系列文创产品荣获“最受欢迎文创产品奖”;他们承担了全国科技考古大会和第八届文物交流学术培训——“文物交流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与经营人才”专题培训班,为文化创意产品从源头开发培养积累了人力资源;他们积极参加历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荣获“最佳展示奖”和“弘博网十佳通信员单位奖”,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开展,不仅扩大了他们的生存发展空间,而且也拓展延伸了他们馆的空间文化表达,让他们从狭隘的博物馆物理空间走向探索实践的社会空间这个“大千世界”。为让“禁宫里的文物”走向“大千世界”,他们以协办重庆文化产业博览会为契机,组织8+3博物馆举行了重庆首届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联展,为探索博物馆文创产品试点单位的路子和模式,搭建了平台,提供了互相交流的机会和空间,得到了文博界的认同与好评。《中国文化报》美术周刊专访了该馆馆长程武彦,程馆长就博物馆的功能定位,谈了他们博物馆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优势在两端,首端是该馆拥有馆藏文物资源,末端是他们拥有源源不断的观众流。劣势是缺乏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优秀人才。目前,他们正在努力,通过与全国兄弟博物馆、与旅游、与媒体、与教育、与科技、与金融行业的融合发展,寻求拓展发展空间,通过空间换时间,让更多的文创产品走进互设卖场的兄弟博物馆进行展示和销售,从而实现了“把博物馆带回家”的空间文化表达延伸,促进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呈现出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应注重“力量性”。博物馆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是传播科学真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社会教育、学术研究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讲好中国故事,并以此来提炼展览的主题,创新展览的形式,丰富展览和社会教育的内容。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例,他们策划的“抗战岁月”展览、《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工农红军标语展》《盛筵: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先后分别荣获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策划的“三峡文物保护成果展”不仅在国内展出,而且在日本东京、广岛展出,得到日本文化届的好评。实践证明,博物馆就是要通过策划一系列展览、一系列社会教育活动、一系列学术研究、挖掘地域文化的富矿,打造文化名片,才能让更多人记住“乡愁”和“泥土的芬芳”;通过博物馆功能使命的发挥,让更多观众通过看一次展览、听一次讲解文物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参加一次别开生面社会教育活动,参与一次博物馆的“走进文物感悟历史”体验活动,就能不断坚定观众的共产主义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信仰和道德的力量,从而让博物馆“第二课堂”教育达到“寓教于乐”“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更多观众感到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有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亲和力、感召力、传播力。 

综上所述,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结构与功能、布局与展示、理念与意境、象征与寓意、抽象与具体、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等多元多维的立体表达。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既有静态的、又有活态的;既有过去的,又有现代的;这些形态和风格孕育形成了博物馆空间文化表达的千姿百态。因此,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既要体现地域、民族、民俗、藏品特色,也要体现古朴与现代精神的有机融合,才能彰显博物馆空间文化表达的规律性、特色性、时代性和创造性。只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的服务方向,坚持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秀文化精神产品为目的,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就会呈现出“春色满园、百花齐放、万象更新”的喜人局面。


作者:雷学刚,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陈列展览部和对外文化交流部主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典韵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