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防控 众志成城·重庆文艺战“疫”系列报道】笔尖生情 汇聚战“疫”力量·重庆作家在行动(六十三)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8日17时讯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战斗中,重庆本土作家们虽然身“宅”在家,心却始终牵挂着前线。他们以笔为枪、著文为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投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和重庆文艺网持续推出相关作品展示。
今天,就让小编和大家一起,来看看重庆作家们如何以笔为枪、汇聚战“疫”力量——
从哪里见过你
文/蒋思伽
谁在这头
呼唤着那头的姓名
谁用信号
开启远程医疗的模式
谁将寄托
洒向那望眼欲穿的天际
谁把心河折向两端
为你担忧又为你骄傲
从哪里见过你
抑或未曾见过你
一根天线
一台电源柜
你将雪山传给朝阳
你将尘埃传给清流
你将病人的信息传向医生的仪器
你将珍贵的资讯传回病人的耳畔
疫情当即,产业停工
唯有是你,不可中断
在远程医疗的平台里
在线上交易的后台里
在视频课堂的信号里
在隔离宅家的网络里
信号满格是你的使命
通信畅通是你的重任
从哪里见过你
藏在云端的全是你
山川与江河
日暮与星辰
漫漫村道上
层层山峦间
你在这头,家在那头
手机在这头,思念在那头
你说,其实你离家不远
一秒钟的距离便可看到妻儿
你笑,信号是爱的桥梁
爱不能断,信号也不能断
魂牵梦绕中,你在大山里流淌
日新月异中,爱在岁月里穿梭
眉目间是你沧桑的容颜
星河里是你无边的展望
不知你的姓名
不论你身在何方
但问从哪里见过你
处处都是你
2020.4.22
临床医生的抗疫论文
文/向求纬
对于36岁的吕敬龙来说,重庆三峡中心医院血液科医生和教学部副主任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在这次抗疫战斗中既从事临床救治实践,又能从理论的高度探究、审视、归纳新冠病毒对人体的侵袭和影响,以及人们应采取的应对措施,从而使人们心更明,眼更亮,办法更多,提高对于新冠肺炎迎而战之、战而胜之的信心和能力。
吕敬龙是湖南邵阳人,十年前到重庆医科大学血液风湿免疫专业读完研究生,7年前被分配到位于三峡库区中心城市万州的重庆三峡中心医院,从事血液、造血干细胞移植方面的医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后来又到负责规培新职工和老职工的教学部担任教员,还担任了医院最大的党支部规培支部的书记。其实他早就是一位“有心人”,在临床实践和教学实践中总不忘用“双重眼光”去观察疾病,去审视病情、病人和医护人员,去探寻做好医疗救治工作的途径和规律。他从2014年以来已在医学报刊上发表了多篇科研论文,此后他基本上每年至少要写作发表一篇论文,可以说这已经成了他的习惯。
这一次,他听到武汉传来新冠病毒侵袭的消息,就立马将思维进入到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应对与思考之中,常常茶饭不思,寝食不安。1月24日农历大年三十,他就向领导递交了上一线的请战书。到了正月初六,他再也坐不住了,又给领导发短信催促要求上前线。“是啊,万州新冠疫情也开始严重起来,渝东北片区的病人接连不断地送到这里来,我作为外地人但这儿已经成为我的家乡,我又是医生,速上前线抗击病魔责无旁贷。”刚好这天,医院领导的命令下来了,他马上赶到位于江南五桥的百安分院,那儿已改建成渝东北收治新冠肺炎病人的应急医院。他正在外面参加培训,闻讯打车赶回家中,拎起妻子帮忙收拾好的简单行囊,便和科室的李颖医生一起直奔百安分院。
当晚上夜班,半夜零点到8点,他穿好洗手衣、隔离衣、防护服,戴上防护头套、护目镜、手套,轻轻地走向病房。是得轻轻的啊,这里是轻症病区(里面也有重症病人),病人和护士大都在休息了,最好不要吵醒那些难得入睡的病人,哪个病室灯亮着就先进去。他要看护两层楼共六七十个病人,一个一个地询问护士,查看病人,观察病情,作好记录,根据每个病人病情的变化开出医嘱,作出处理。
夜越来越深,身子越来越疲乏,脑瓜儿却越来越亢奋。夜深人静听不见呻吟,听不见叫喊,但他知道一场激烈的遭遇战正在进行,病人在忍受巨大的痛苦(肉体的精神的),医护人员在经受巨大的考验(身体的心灵的),作为他本人,也是第一次参加这样重大的战役,第一次面对新冠病毒这样前所未闻、恶毒狡猾的敌人,因而他告诫自己一定要全力以赴,小心应对,在救治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科学的方法,不断调整、丰富、完善对于每一个病人的救治方案。
第一个上班之夜真是一个不眠之夜。下班了,出得病房,脱去两三层防护服装,将汗水浸透的身体冲冲凉,他便习惯性地想到要立马将诊视病人病情的所得、所思、所悟,结合医学理论写成科研文章,向领导汇报,向外界报告。于是他用了一个半小时写成了一篇3000多字的《123 例 2019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分析》的论文,立即和他的写作班子的药学部万素馨医生、质控部易青洁医生一起,查阅资料修订,翻译成英文,于三天后的正月初九,发往全球四大顶尖医学杂志之一的《新英格兰》杂志,很快在该杂志的预印本网站 medRxiv发表。
该文提出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水平检测可作为预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轻症患者向重症患者转变的重要依据,研究成果对于抗击新冠病毒、预测轻症患者向重症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参考。
接下来,仍然是在抗疫第一线上班,上白班,上夜班……在临床诊治的22天时间里,吕敬龙全力以赴,脑瓜儿跟着身体连轴转,当班的时候就悉心救治病人,休息的时候就坐下来撰写论文。他除了和上级领导及时沟通,和写作伙伴密切配合,还将初稿发给隔离在家中的教中学英语的妻子,让她帮忙查对资料核对稿子,校正英语字母,一来帮忙把把关,二来通过这来联络联络这非常时期的夫妻感情。他接连写作发表了《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探讨淋巴细菌亚群、细胞因子及肺部炎症指数的关系》(英国《血液学》杂志)、《基于COVLD——2019现状调查对“五早”模式的探讨》(伊朗《公共卫生》杂志)、《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下探讨住培学员管理措施》(《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待接受)、《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焦虑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海南医学》杂志,待接受)、《非直管附属医院临床见习规范化带教模式的思考》(《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等抗疫医学论文。
眼下万州的抗疫战斗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吕敬龙似乎可以松一口气了。但是不,他说:“通过这一次的激战,鏖战,使我们医护人员学到了悟到了许多东西,这是千金也买不来的。譬如这次暴露出我们搞医学办医院做医生的短板,临床实践还可以,但对于临床实践从理论上的归纳、总结与提炼,对于医学理论的研究与探索,以及与世界医学的接轨、融合,就有些欠缺了。而我作为一个医生和培训教员能做到的,就是诊治好每一位患者,教授好每一堂医学课,写作修改提炼好每一篇科研文章,那么此心慰矣,此生足矣。”
星星之火
文/红线女
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哪怕细如萤火,也要在黑暗中闪烁。
——题记
1
2020年4月13日是个好日子。天气特别晴朗,仿佛一整个冬天的阴霾都在这天化为乌有。清晨,阳光早早地洒向大地,万木吐绿,百花盛开,智凤镇的周家大院里的三角梅,更是开得火红火红的,一大片一大片,从院子东头,呼啦啦开到了院子西边,像无数跳跃的生命,在春天的万花筒里舞蹈。
周家妈妈更是起了个大早,炖着鸡汤的大铁锅里冒着滚滚热气,手里正择着蒜苗,周爸正提着刚杀好的大鲤鱼往厨房走去,在城里开诊所的哥哥还没回来,他要等宏声广场上“欢迎援鄂英雄凯旋”的仪式结束后,第一时间把妹妹周代凤带回家里日思夜想的爸爸妈妈面前。
“回来了!回来了!”周妈兴奋地迎出门去,一把搂着刚下车的女儿,眼泪簌簌地落下来,周爸也从厨房走出来,看着拥抱中的母女俩陷入了沉思:女儿确实长大了,再也不是到处奔跑四处玩耍的小女孩了,想着想着,晶莹的泪花也在他眼眶里打转。
“开饭了!开饭了!”嫂子忙着把菜端上桌子,红烧鲤鱼,糖醋排骨,炒白菜,冬菜煮滑肉……都是女儿特别爱吃的菜。一家人围在桌子边上,开心地吃起来。吃着家人亲手做的菜,品尝着心心念念的老家味道,周周的眼泪怎么也忍不住掉了下来。那在武汉的一幕幕,一下子又回到她的眼前了。
2
新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病毒在全国悄然蔓延,本该是阖家团聚的日子,随着来势汹汹的疫情,变成了一场特殊的战役。周周是大足区三甲医院心血管内科的N2级护士,已有7年的护理经验,她义无反顾地向院领导申请驰援武汉,终于于2月21日和战友们一起抵达武汉市中心医院。
初到武汉,清冷孤寂的城市让她心里很痛,但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遒劲的树枝上,暗生出许多芽孢,那是生命的征兆,是活着的证据。那一刻,内心无比坚定的她告诉自己,一定要全力以赴,一定要看到这座城市恢复以往的热闹和繁华。
首先参加关于新冠肺炎防控知识的培训,特别是穿脱防护服的训练非常关键,院感老师讲完之后,回到酒店她们就抓紧练习,确保穿脱防护服所有环节不出任何问题,每次轮一个班,光是穿脱防护服,消毒,就需要三四个小时。
武汉的室外温度一般在0 ~ 3℃,为了防止病毒传播,医院停止空调取暖,室内跟冰窖一样,院方建议她们里面穿自己的保暖内衣,然后再穿一套院里准备的病号服,外面穿一件隔离衣,最外层穿防护服。因为里面穿得厚,脱防护服时还不能污染到里面,所有战友们都格外小心。
真正进入医院开展实际工作的时候,周周才真切意识到,险峻的疫情比最初的想象更严重。当她和她战友一起将帽子、口罩、手套、隔离衣、防护服、护目镜、鞋套一层一层仔细穿戴好,确保万无一失之后,已经浑身是汗了,由于带了双层口罩,呼吸不太顺畅。通过清洁区、缓冲间,推开最后一道门,便是病毒最集中的污染区了。
进入污染区病房了,周周看到那些年迈的爷爷奶奶奄奄一息地躺着,呼吸艰难、疼痛难忍,一些大叔大妈斜躺着,有时眯缝着双眼,有时猛地一阵咳嗽,有时咬着牙喊疼,有时呜咽着,呻吟着……她的心一阵阵抽搐,这些没有亲人陪伴的病患们啊,让周周感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她无法控制地又感到沉重、煎熬,甚至有些惶恐,但她没有退缩和后悔!
因为她看到穿着防护服走路笨拙的战友们,为了更好地救助病人,在病房里不知疲倦地来回穿梭,汗水湿透了厚厚的衣服,护目镜和口罩在他们的脸上,后脑勺上勒出了深深的血痕,这些以命相搏的战友啊,他们无所畏惧的精神影响着她;许许多多病人积极搏斗病毒、主动配合治疗的乐观态度感染着她;饱受痛苦煎熬的病人痊愈出院喜极而泣的温暖拥抱激励着她;做了三十年乡村医生的爸爸的谆谆教诲,以及接过爸爸医生接力棒的大哥的殷切鼓励,都让她小小的心,总像装满了萤火虫,又像夏天夜晚的星空,总有许多光亮,不停地,在一闪一闪的。
3
周周照顾的第一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是一位50岁左右的大叔,他不能离开高浓度的吸氧面罩,稍微动一下便会呼吸困难。那天轮到她接班的时候大叔还没有吃午饭,周周问他为什么不吃饭,大叔说不想吃,太难受了。周周就劝他:“吃完饭还需要吃药呢,不吃药病怎么能好呢?”见大叔勉强点点头,周周马上把已经凉了的瘦肉粥热好,放到他床边,可大叔刚吃了两口便喘不上气来。
见此情景,周周说:“我喂您吃吧。”大叔一个劲儿说“不用不用”,周周再三坚持,大叔才答应。不难看出,大叔本是一个特别刚强的人。吃过饭后,大叔又不好意思地说想要小便。用完尿壶后,她正要拿去倒,大叔说:“先别去倒了,等满了一起倒吧,省得总麻烦你。”看到大叔在如此难受的情况下还想着别人,周周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
接下来的4个小时中,根据医嘱给大叔做了一些处置。被防护服层层包裹的她,身上早就湿透了。临到下班时,大叔不舍地望着周周:“姑娘,你还会再来么?”“会的!”周周十分肯定地回答他。看着大叔期待的眼神,疲惫在这一刻消失殆尽。周周深信,一切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4
在ICU病房工作,考验的不仅是体力,更多的是操作技能和心理素质。周周负责的重症监护室里有12人,都是危重患者。周周和她小伙伴每天为病人进行采血、静脉输液、吸氧、测血糖、监测生命体征等治疗。穿着笨重的防护服,戴着双层手套,平时10分钟的操作,现在要花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特别是进行动脉、静脉穿刺,摸血管时那若有若无的触感,经常把她们急得一身大汗。每次穿刺成功了,周周都会长吐两口气,每次回到宿舍想起这些情景,她总是心有余悸。
一名年近七旬的老太太,因为她患有高血压、高血糖、肺功能不全等基础性疾病,此时呼吸困难,全身水肿,做静脉穿刺更困难,周周和她的伙伴们,一丝不苟地捏摸,轻轻地拍打,直到穿刺成功为止。对于周周和她的伙伴们来说,每一次成功穿刺,都意味着攻克了一个堡垒,就像在战场上,火速救下了一位伤员,又像从死神的手里夺回了一颗鲜活的灵魂。每一次穿刺,都那么惊心动魄,那么成为胜利的必然。
没有亲人照顾,周周就像亲人一样,给老人喂牛奶喂水,给她翻身擦身子,给她梳头漱口,竭尽自己所能照料好她。有一天老太太病情突然恶化,呼吸衰竭,监测器发出刺耳的声音,周周的心急到了嗓子眼,多年来在老家的医院心内科,经常遇见猝死而不惊的她,在武汉,在武汉的中心医院的重症监护室,突然变得不一样了。周周很想哭!她想起了父亲,想起了小时候和父亲一起翻山越岭去给乡亲们看病。但她不能哭!周周咬紧了牙齿,在内心深深地祈祷,希望老太太能安然度过此劫……
万幸的是,经过医护团队全力抢救,老人最终还是醒过来了。
在重症监护室,像这样的抢救是经常发生的。
对周周和她的战友们来说,他们的工作,就是每天和时间赛跑,每天和病魔作战。那三十多个日日夜夜啊,或许就是她职业生涯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工作量如此繁重!工作方式如此不方便!工作节奏如此争分夺秒!突发状况最多!离死亡的距离最近!
她永远不会忘记这段短暂的经历,更不会忘记人生中和战友、病人一起度过的极具意义的28岁生日,让3月14日这一天,成了永久美好的回忆。虽然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可她的战友们精心为她准备了一场特殊的生日聚会,他们亲手叠的一只只千纸鹤成为了那个生日会上的亮点,每一只千纸鹤都代表了他们的心愿:期盼武汉人民早日康复!祈祷每一位白衣战士平安凯旋!期望全国人民平安健康!
他们还给她唱生日快乐歌,隔着空气,他们互相拥抱,那厚厚的防护服,怎么也阻挡不了他们之间那深深的爱。在这场特殊的战役里,他们结下了无法言说的深情厚谊!周周热泪盈眶,满满的感动,让她在以后的岁月里,永远也无法忘记那个日子!
5
是的,不会忘记!
在武汉她们经历过的每一次感动,遗憾,和惊喜。
因为这些经历,她的记忆变得那么厚重,有了难以描绘的质感。在这场和时间赛跑的征战中,她和她的战友们战胜了一次次困难,收获了一次次喜悦,虽然远在他乡,虽然他们总是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但病毒依然阻隔不了他们之间的爱和关怀。
她们就像一朵朵萤火,单个儿看起来,那么小,好像只能发出一点点微光,但把她们放在一起,就成了一大片一大片星星之火,发出耀眼的光芒,照耀大地,照彻万物。
20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