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文化旅游研究系列评论|“深入基层,助力‘双晒’”之三——文旅融合:能否让石柱土戏“靓”起来?
面对已成大势的“文旅融合”,重庆演艺事业必须选择面对。

重庆市文化旅游研究系列评论|“深入基层,助力‘双晒’”之三——文旅融合:能否让石柱土戏“靓”起来?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5-31

编者按:

2020年4月底至5月初,在市文旅委的带领下,市歌舞团、市京剧团、市杂技艺术团、市民族乐团,市芭蕾舞团、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深入区县,开展“深入基层,助力‘双晒’”创作采风活动,一行人对武隆、石柱、彭水、黔江、酉阳、秀山进行了深入调研。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舞台艺术相关研究人员,有幸参与了本次调研活动,结合调研情况,写作文章,抛出“旅游演艺”相关问题,以期引发争鸣。

从社会发展来看,中国的旅游演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广大游客从浅层观光到更高层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产物,也就是说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旅游演艺发展的环境条件。从游客角度来说,旅游演艺的发展其实就是观光游览方式的一种转变,特别是历史文化等内容,它需要一种独特的解读,因而就创作了演艺这一手法演绎尘封的、历史的、抽象的文化内涵,进而加深旅游者的认识。

一、旅游演艺:论剧目的独特生命价值

面对已成大势的“文旅融合”,重庆演艺事业必须选择面对。从全国范围来看,旅游演艺已经不是一个新名词。2020年4月,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委员会组织重庆市专业文艺院团深入区县,目的是想增进专业艺术与各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亲密度,寻求我市专业舞台艺术与旅游文化的融合方式。在与区县文化部门的沟通中,有两对矛盾显得比较突出:专业艺术的“高雅”性与旅游演出在格调上的“通俗性”相互抵触;专业文艺演出在规格上的相对“固定”性与具体旅游环境所要求的“应景性”互为冲突。专业文艺院团是否能向旅游顺利推出文化产品呢?

在一般印象中,旅游演艺是以旅游景点的环境作为依托,以表现当地文化题材为内容而创造和呈现的舞台艺术作品,也有人称之为“旅游景观剧”。声名遐迩的“印象”系列,就是典型的“旅游演艺”类型。这个舞台,多半具有当地旅游景点的“原生态性”。而在我看来,旅游演艺并非只包括“旅游景观剧”一种类型。国内如苏州的昆曲,北京的话剧、京剧,安徽的黄梅戏都有比较成功的旅游演艺案例。国际上如百老汇的音乐剧,拉斯维加斯的太阳马戏团也都展示了舞台演艺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它们有的是因旅游而支撑的戏剧产业,如背靠京味儿旅游的北京戏剧产业和依仗黄山旅游的安徽黄梅戏;有的是因专业戏剧产业的兴旺,而带动了旅游人口的流动,撬动了旅游经济,如国外的百老汇和国内的乌镇戏剧节。这样看来,摆脱“旅游实景剧”的局限,一般意义的舞台演出,如戏曲、话剧、音乐剧、舞剧等,都有可能成为旅游演艺的类型。关键看怎么打造和包装。

在旅游面前,本就没有什么高雅与通俗之分,只有合适不合适的差别。在这样一个追求创意和突破的年代,没有一种艺术形态是被镶嵌在都市大剧场的镜框舞台上,也没有一种艺术形态注定只能被捆绑在广场上。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独立存在的,它虽然隶属于自己的艺术形式(比如剧种),却也可以突破自己的固有形态,去适合新的舞台环境。目前,专业文艺院团作品的基本特点是:自成演出体系,剧目或节目是针对于剧场的舞台环境而打造。当院团想要向旅游景点推出自己成套的演出作品时,就会遇到因环境不适应而难以落地的问题。即使落地,游客是否会对这些与旅游目的有差异的节目埋单?因此,专业艺术院团要向旅游景点推出自己的作品,有两条路可以走:第一,根据旅游地的特色题材,打造具有旅游文化IP价值的剧目,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剧目创演方式,能比较准确地契合旅游地的特色、格调和氛围。应当说,“旅游景观剧”是这条思路中的一种戏剧类型。第二,可以针对旅游地的特点,对院团已有的剧目进行包装,再根据旅游景点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上演。有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向景点推出的是剧目而不是剧种,因为每一个剧目都有它独特的生命价值和调性。例如,俚俗热闹的川剧《滚灯》或“变脸特技”,较之于雅之又雅的昆曲《游园》更适合于厅堂伴餐演出,而《游园》在苏州园林中的实景演出,则是琴瑟和鸣,“情”“景”辉映。而在同一种艺术形式中,某一些剧目适合某项旅游演出,另一些剧目可能就不会适合,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很多表现形态,它不是铁板一块。例如,歌曲有悲曲也有喜曲,戏剧有悲剧也有喜剧。新创剧目,选择剧目和改造剧目,都是细致的调查、创意和适配的过程,即寻找具体剧目的主题、内容和具体呈现形式对旅游环境的适应性。有的景点清秀典雅,宁静致远;有的景点五光十色,光怪陆离。景点风格千差万别。旅游地具体的硬件条件也不可能整齐划一。那么旅游演出的风格和形式也必然千差万别。在文旅融合的环境下,创新的含义是:在恰当的主题设计下,让一个特定的舞台艺术形式能适应于新的演出环境而做出技术调整——吸纳和融合它种艺术类型的某些技术——综合创意显得顺其自然。因此,能否打造出具体的适合于旅游演出的剧目或节目,比我们纠缠哪些艺术形式适合“旅游演出”,哪些种类不适合“旅游演出”更重要。创意,是为了体现独特剧目或节目在特定旅游文化中的生命价值。

二、尝试创意:石柱土戏的艰难重生

(一)缘起

石柱土戏的创作和排演,是当地文化扶贫工作的重点项目之一。石柱土戏是2008年重庆市政府公布的市级非遗保护项目,这种民间戏剧,曾流传于沙子、中益、湖镇一带,这个宝贵的剧种目前已经濒临灭绝,亟待以创新的方式进行挖掘和复苏。

刚接到石柱土戏的创作任务时,其实内心是有一点抵触的。2019年6月,我随几位专家赴石柱了解了石柱土戏的生存和演出现状,和我几年前的初步调研和了解差不多:濒临消亡。能唱能演的老艺人所剩无几,有一位打鼓的先生能大致回忆起老剧本和表演情状。所幸石柱县文化馆的资料库中还保留着20世纪70、80年代拍摄的老艺人演出视频,让我们对程式和行当,还能比较清楚认识。石柱区文化馆花了大力气整理了剧本《四值功曹》,并依托一两位老艺人的记忆恢复了演出,演员全是石柱县中益乡当地的土家族村民。演出粗朴而单调,可以看作对旧演出习俗的恢复。然而,如果要将其作为能与观众见面的舞台演出,无论是从题材上,还是从表现形态上,都还有较大差距。石柱土戏获得了“2019年度重庆市文艺创作资助项目”。

(《四值功曹》剧照)

这个项目的落地单位是重庆市石柱土家歌舞团;创作背景是文旅融合。有一个问题大胆的冒了出来:土戏是否能成为一个文旅融合的试水作品?文旅融合是否有可能让土戏“靓”起来?我在创作上遇到了本文第一部分讨论的问题: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专业文艺院团对旅游演艺剧目的打造。如何让它体现出独特的生命价值?

(二)创意

1.选材构思:戏剧IP

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题材,在石柱县文化馆汪馆长的帮助下,我用了几周时间翻阅了大量石柱土家民间故事。有的故事也精彩,但故事由头并不为外地人所知。要在旅游演出中先声夺人,还是觉得声名远播的女将军秦良玉最好。秦良玉这个文化符号,是有可以打通本土文化与华夏文化,中国文化与国际文化之间的桥梁:北有花木兰,南有秦良玉;法国有圣女贞德,中国有巾帼秦良玉。秦良玉故事是石柱最有地域文化价值和旅游文化价值的“戏剧IP ”。金戈铁马的战争背景,豪情壮志的儿女情怀让石柱土戏古朴、浑厚的戏剧风格得以最好绽放。旅游演艺剧不宜过长,本剧宜为一个50分钟到60分钟的中幕剧,耳熟能详的人物自带人物小传解说,方便打造“入戏迅速”“节奏鲜明”“富有地方情调”的戏剧故事。

2.编剧站位:古朴戏剧的现代性追求

土戏的古朴,文旅融合的环境和编剧的文学追求相矛盾么?我并不这么认为。编剧文学就是要编好故事,塑造好人物,让这个戏剧作品有可能在舞台上发光。在将来,土家农村的院坝、都市的剧场和实景的演出场所都可以是土戏的舞台,而我们的文学需要与当代人的性灵沟通,具有现代价值。这个戏的题名《秦良玉和马千乘》,以流传于石柱地区的秦良玉比武招亲的民间故事改编创作而成。之前,剧作家们往往将秦良玉的故事结构成大型戏剧,讲她在马千乘含恨死后仍然拼死报效国家的英雄壮举,戏剧风格多是豪迈、苍凉、悲怆的。重庆市京剧团的周利正在打造和演出的京剧《秦良玉》,是一台大型而规范的专业舞台艺术作品,给我留下了苍劲、瑰丽、悲壮的印象,我的这个小作品,在艺术体量上无法和她相比。但她的作品启发了我,帮助我理解人物。她演的是大将军秦良玉,我写的是少女秦良玉。《秦良玉和马千乘》放弃宏大历史叙事,而将细腻、柔情的笔致专注于少女秦良玉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个戏讨论了一个女性问题:尊严。秦良玉认为,男儿可以征战沙场,女人也可以。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征战沙场的报国之志其实是与个人尊严的意识同时萌发的。这仿佛是秦良玉性格的两翼。匹夫皆有报国的责任,女人也有,这份责任在每个人身上都是公平的。实现这份责任,女人可以选择在家耕织,做战争的后勤工作,而也可以选择和男人一样征战沙场。秦良玉独立地选择了后者,她希望自己的另一半能懂得她的志愿,并支持她的志向。通过戏剧纠葛,马千乘终于明白了眼前这位,是有独立选择的奇女子。这份独立,或可成为马千乘被陷害致死后,秦良玉仍在舍生忘死报效国家的原因之一。

这个戏有两条线索:“日月金钗”与“比武招亲”“日月金钗”的少时誓约,代表着一种古典婚恋观和审美意蕴;“比武招亲”主张异性之间的公平竞争,代表着一种现代婚恋价值观。土司王马千乘带着阳钗,下山来迎娶月钗的主人,剧本赞扬他是一个信守诺言的君子;而秦良玉却在“比武招亲”,她的价值观已经超越了传统“花前月下”“郎情妾意”的盟约,希望能获得与丈夫公平的战斗地位。两个人的矛盾和对立,两条线索的交织和对抗,是古典价值与现代意识的对立与对话。土戏也可以用古朴的形式做关于现代性的讨论。

(秦良玉塑像)

3.导演提示:“青春”“时尚”版土戏

剧本的构思,为导演的创作奠定了基调。首先,这个戏的舞台演出环境可以多变:它秉承了高度写意的戏曲艺术神韵,景随人走。因此,本剧的演出布景,简则可以一桌二椅,下乡演出,为民服务,十分方便;繁则可以写意布景,调以灯光,适合剧场舞台演出;也可以旅游实景演出,在石柱山青水秀之地,在秦良玉的官邸故郊为游客呈现,这甚至可以成为一个石柱土司文化旅游的一个特色景点。其次,在戏剧表现形式上,要对传统土戏的主要行当、程式进行呈现,在保持土戏意蕴的基础上,将其创造成人们喜闻乐见的“青春”“时尚”版土戏。让土戏成为好看、好听、能在景点驻场演出的优秀作品。再次,例如对“擂台”场面欢乐、诙谐、浪漫气氛的营造,“热开场”“热收尾”,戏剧节奏明快,人物动作线鲜明,注重形象美和形式美。同时,启用石柱本地音乐家创作,融入啰儿调、摆手舞、花灯等音乐舞蹈元素,增加土家族地域特色。

4.物尽其用:让土家族歌舞“飒”起来

(石柱土家歌舞表演)

土家歌舞是石柱土家歌舞团的拿手好戏。我想,土家歌舞的合理进入,是让土戏更加轻快亮眼的绝好条件。通过调研我得知:事实上,传统土戏是海纳百川的。石柱土戏是集地方土家族文学、歌舞、说唱,民俗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类型,在形成之初,就展现出开放的格局,它曾在发展过程中化用川剧、花灯戏等元素丰富自身。开放的形态为我们今天的创作提供基础:一方面我们要挖掘传统土家戏剧精髓;另一方面也要以开放的姿态,吸收“活的”地方民族歌舞、文学资源,借鉴姊妹戏曲剧种的表现方式,融合加工成新“土戏”风格。这个戏将以“歌舞演故事”的方式,讲述秦良玉年少时的动人故事,让观者感到,秦良玉的千古英雄豪情,是生长在石柱这片神秘美丽而又多彩多姿的文化之中,富有人情味,烟火气,又生动美好。

目前,新编石柱土戏《秦良玉和马千乘》正在写作打磨过程中。我这篇文章的观点是否合理,有待时间来检验。严格地说,重庆市石柱土家歌舞团打造石柱土戏,这并不是严格意义的“向旅游景点推出专业艺术”,但是将一种濒危的传统戏剧艺术,通过现代剧团的制作方式,推向旅游舞台,这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难题,是与“专业艺术”有着共性的。更何况,土戏这种艺术本身比较式微,比起那些已经枝繁叶茂的专业艺术,在艺术资源和存量上都有很大不足。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土戏在传承上的断裂所造成的艺术“不完满”,也给我们留了一片创意的空间,说到底,我们向旅游文化推出的,还是有着独特生命价值的剧目。不得不为石柱县拯救、恢复和打造濒临消亡的石柱土戏这一勇敢举措点赞!

文/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周津菁 图/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提供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重庆市文化旅游研究系列评论|“深入基层,助力‘双晒’”之三——文旅融合:能否让石柱土戏“靓”起来?

2020-05-31 07:40:00 来源: 0 条评论

编者按:

2020年4月底至5月初,在市文旅委的带领下,市歌舞团、市京剧团、市杂技艺术团、市民族乐团,市芭蕾舞团、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深入区县,开展“深入基层,助力‘双晒’”创作采风活动,一行人对武隆、石柱、彭水、黔江、酉阳、秀山进行了深入调研。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舞台艺术相关研究人员,有幸参与了本次调研活动,结合调研情况,写作文章,抛出“旅游演艺”相关问题,以期引发争鸣。

从社会发展来看,中国的旅游演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广大游客从浅层观光到更高层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产物,也就是说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旅游演艺发展的环境条件。从游客角度来说,旅游演艺的发展其实就是观光游览方式的一种转变,特别是历史文化等内容,它需要一种独特的解读,因而就创作了演艺这一手法演绎尘封的、历史的、抽象的文化内涵,进而加深旅游者的认识。

一、旅游演艺:论剧目的独特生命价值

面对已成大势的“文旅融合”,重庆演艺事业必须选择面对。从全国范围来看,旅游演艺已经不是一个新名词。2020年4月,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委员会组织重庆市专业文艺院团深入区县,目的是想增进专业艺术与各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亲密度,寻求我市专业舞台艺术与旅游文化的融合方式。在与区县文化部门的沟通中,有两对矛盾显得比较突出:专业艺术的“高雅”性与旅游演出在格调上的“通俗性”相互抵触;专业文艺演出在规格上的相对“固定”性与具体旅游环境所要求的“应景性”互为冲突。专业文艺院团是否能向旅游顺利推出文化产品呢?

在一般印象中,旅游演艺是以旅游景点的环境作为依托,以表现当地文化题材为内容而创造和呈现的舞台艺术作品,也有人称之为“旅游景观剧”。声名遐迩的“印象”系列,就是典型的“旅游演艺”类型。这个舞台,多半具有当地旅游景点的“原生态性”。而在我看来,旅游演艺并非只包括“旅游景观剧”一种类型。国内如苏州的昆曲,北京的话剧、京剧,安徽的黄梅戏都有比较成功的旅游演艺案例。国际上如百老汇的音乐剧,拉斯维加斯的太阳马戏团也都展示了舞台演艺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它们有的是因旅游而支撑的戏剧产业,如背靠京味儿旅游的北京戏剧产业和依仗黄山旅游的安徽黄梅戏;有的是因专业戏剧产业的兴旺,而带动了旅游人口的流动,撬动了旅游经济,如国外的百老汇和国内的乌镇戏剧节。这样看来,摆脱“旅游实景剧”的局限,一般意义的舞台演出,如戏曲、话剧、音乐剧、舞剧等,都有可能成为旅游演艺的类型。关键看怎么打造和包装。

在旅游面前,本就没有什么高雅与通俗之分,只有合适不合适的差别。在这样一个追求创意和突破的年代,没有一种艺术形态是被镶嵌在都市大剧场的镜框舞台上,也没有一种艺术形态注定只能被捆绑在广场上。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独立存在的,它虽然隶属于自己的艺术形式(比如剧种),却也可以突破自己的固有形态,去适合新的舞台环境。目前,专业文艺院团作品的基本特点是:自成演出体系,剧目或节目是针对于剧场的舞台环境而打造。当院团想要向旅游景点推出自己成套的演出作品时,就会遇到因环境不适应而难以落地的问题。即使落地,游客是否会对这些与旅游目的有差异的节目埋单?因此,专业艺术院团要向旅游景点推出自己的作品,有两条路可以走:第一,根据旅游地的特色题材,打造具有旅游文化IP价值的剧目,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剧目创演方式,能比较准确地契合旅游地的特色、格调和氛围。应当说,“旅游景观剧”是这条思路中的一种戏剧类型。第二,可以针对旅游地的特点,对院团已有的剧目进行包装,再根据旅游景点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上演。有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向景点推出的是剧目而不是剧种,因为每一个剧目都有它独特的生命价值和调性。例如,俚俗热闹的川剧《滚灯》或“变脸特技”,较之于雅之又雅的昆曲《游园》更适合于厅堂伴餐演出,而《游园》在苏州园林中的实景演出,则是琴瑟和鸣,“情”“景”辉映。而在同一种艺术形式中,某一些剧目适合某项旅游演出,另一些剧目可能就不会适合,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很多表现形态,它不是铁板一块。例如,歌曲有悲曲也有喜曲,戏剧有悲剧也有喜剧。新创剧目,选择剧目和改造剧目,都是细致的调查、创意和适配的过程,即寻找具体剧目的主题、内容和具体呈现形式对旅游环境的适应性。有的景点清秀典雅,宁静致远;有的景点五光十色,光怪陆离。景点风格千差万别。旅游地具体的硬件条件也不可能整齐划一。那么旅游演出的风格和形式也必然千差万别。在文旅融合的环境下,创新的含义是:在恰当的主题设计下,让一个特定的舞台艺术形式能适应于新的演出环境而做出技术调整——吸纳和融合它种艺术类型的某些技术——综合创意显得顺其自然。因此,能否打造出具体的适合于旅游演出的剧目或节目,比我们纠缠哪些艺术形式适合“旅游演出”,哪些种类不适合“旅游演出”更重要。创意,是为了体现独特剧目或节目在特定旅游文化中的生命价值。

二、尝试创意:石柱土戏的艰难重生

(一)缘起

石柱土戏的创作和排演,是当地文化扶贫工作的重点项目之一。石柱土戏是2008年重庆市政府公布的市级非遗保护项目,这种民间戏剧,曾流传于沙子、中益、湖镇一带,这个宝贵的剧种目前已经濒临灭绝,亟待以创新的方式进行挖掘和复苏。

刚接到石柱土戏的创作任务时,其实内心是有一点抵触的。2019年6月,我随几位专家赴石柱了解了石柱土戏的生存和演出现状,和我几年前的初步调研和了解差不多:濒临消亡。能唱能演的老艺人所剩无几,有一位打鼓的先生能大致回忆起老剧本和表演情状。所幸石柱县文化馆的资料库中还保留着20世纪70、80年代拍摄的老艺人演出视频,让我们对程式和行当,还能比较清楚认识。石柱区文化馆花了大力气整理了剧本《四值功曹》,并依托一两位老艺人的记忆恢复了演出,演员全是石柱县中益乡当地的土家族村民。演出粗朴而单调,可以看作对旧演出习俗的恢复。然而,如果要将其作为能与观众见面的舞台演出,无论是从题材上,还是从表现形态上,都还有较大差距。石柱土戏获得了“2019年度重庆市文艺创作资助项目”。

(《四值功曹》剧照)

这个项目的落地单位是重庆市石柱土家歌舞团;创作背景是文旅融合。有一个问题大胆的冒了出来:土戏是否能成为一个文旅融合的试水作品?文旅融合是否有可能让土戏“靓”起来?我在创作上遇到了本文第一部分讨论的问题: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专业文艺院团对旅游演艺剧目的打造。如何让它体现出独特的生命价值?

(二)创意

1.选材构思:戏剧IP

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题材,在石柱县文化馆汪馆长的帮助下,我用了几周时间翻阅了大量石柱土家民间故事。有的故事也精彩,但故事由头并不为外地人所知。要在旅游演出中先声夺人,还是觉得声名远播的女将军秦良玉最好。秦良玉这个文化符号,是有可以打通本土文化与华夏文化,中国文化与国际文化之间的桥梁:北有花木兰,南有秦良玉;法国有圣女贞德,中国有巾帼秦良玉。秦良玉故事是石柱最有地域文化价值和旅游文化价值的“戏剧IP ”。金戈铁马的战争背景,豪情壮志的儿女情怀让石柱土戏古朴、浑厚的戏剧风格得以最好绽放。旅游演艺剧不宜过长,本剧宜为一个50分钟到60分钟的中幕剧,耳熟能详的人物自带人物小传解说,方便打造“入戏迅速”“节奏鲜明”“富有地方情调”的戏剧故事。

2.编剧站位:古朴戏剧的现代性追求

土戏的古朴,文旅融合的环境和编剧的文学追求相矛盾么?我并不这么认为。编剧文学就是要编好故事,塑造好人物,让这个戏剧作品有可能在舞台上发光。在将来,土家农村的院坝、都市的剧场和实景的演出场所都可以是土戏的舞台,而我们的文学需要与当代人的性灵沟通,具有现代价值。这个戏的题名《秦良玉和马千乘》,以流传于石柱地区的秦良玉比武招亲的民间故事改编创作而成。之前,剧作家们往往将秦良玉的故事结构成大型戏剧,讲她在马千乘含恨死后仍然拼死报效国家的英雄壮举,戏剧风格多是豪迈、苍凉、悲怆的。重庆市京剧团的周利正在打造和演出的京剧《秦良玉》,是一台大型而规范的专业舞台艺术作品,给我留下了苍劲、瑰丽、悲壮的印象,我的这个小作品,在艺术体量上无法和她相比。但她的作品启发了我,帮助我理解人物。她演的是大将军秦良玉,我写的是少女秦良玉。《秦良玉和马千乘》放弃宏大历史叙事,而将细腻、柔情的笔致专注于少女秦良玉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个戏讨论了一个女性问题:尊严。秦良玉认为,男儿可以征战沙场,女人也可以。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征战沙场的报国之志其实是与个人尊严的意识同时萌发的。这仿佛是秦良玉性格的两翼。匹夫皆有报国的责任,女人也有,这份责任在每个人身上都是公平的。实现这份责任,女人可以选择在家耕织,做战争的后勤工作,而也可以选择和男人一样征战沙场。秦良玉独立地选择了后者,她希望自己的另一半能懂得她的志愿,并支持她的志向。通过戏剧纠葛,马千乘终于明白了眼前这位,是有独立选择的奇女子。这份独立,或可成为马千乘被陷害致死后,秦良玉仍在舍生忘死报效国家的原因之一。

这个戏有两条线索:“日月金钗”与“比武招亲”“日月金钗”的少时誓约,代表着一种古典婚恋观和审美意蕴;“比武招亲”主张异性之间的公平竞争,代表着一种现代婚恋价值观。土司王马千乘带着阳钗,下山来迎娶月钗的主人,剧本赞扬他是一个信守诺言的君子;而秦良玉却在“比武招亲”,她的价值观已经超越了传统“花前月下”“郎情妾意”的盟约,希望能获得与丈夫公平的战斗地位。两个人的矛盾和对立,两条线索的交织和对抗,是古典价值与现代意识的对立与对话。土戏也可以用古朴的形式做关于现代性的讨论。

(秦良玉塑像)

3.导演提示:“青春”“时尚”版土戏

剧本的构思,为导演的创作奠定了基调。首先,这个戏的舞台演出环境可以多变:它秉承了高度写意的戏曲艺术神韵,景随人走。因此,本剧的演出布景,简则可以一桌二椅,下乡演出,为民服务,十分方便;繁则可以写意布景,调以灯光,适合剧场舞台演出;也可以旅游实景演出,在石柱山青水秀之地,在秦良玉的官邸故郊为游客呈现,这甚至可以成为一个石柱土司文化旅游的一个特色景点。其次,在戏剧表现形式上,要对传统土戏的主要行当、程式进行呈现,在保持土戏意蕴的基础上,将其创造成人们喜闻乐见的“青春”“时尚”版土戏。让土戏成为好看、好听、能在景点驻场演出的优秀作品。再次,例如对“擂台”场面欢乐、诙谐、浪漫气氛的营造,“热开场”“热收尾”,戏剧节奏明快,人物动作线鲜明,注重形象美和形式美。同时,启用石柱本地音乐家创作,融入啰儿调、摆手舞、花灯等音乐舞蹈元素,增加土家族地域特色。

4.物尽其用:让土家族歌舞“飒”起来

(石柱土家歌舞表演)

土家歌舞是石柱土家歌舞团的拿手好戏。我想,土家歌舞的合理进入,是让土戏更加轻快亮眼的绝好条件。通过调研我得知:事实上,传统土戏是海纳百川的。石柱土戏是集地方土家族文学、歌舞、说唱,民俗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类型,在形成之初,就展现出开放的格局,它曾在发展过程中化用川剧、花灯戏等元素丰富自身。开放的形态为我们今天的创作提供基础:一方面我们要挖掘传统土家戏剧精髓;另一方面也要以开放的姿态,吸收“活的”地方民族歌舞、文学资源,借鉴姊妹戏曲剧种的表现方式,融合加工成新“土戏”风格。这个戏将以“歌舞演故事”的方式,讲述秦良玉年少时的动人故事,让观者感到,秦良玉的千古英雄豪情,是生长在石柱这片神秘美丽而又多彩多姿的文化之中,富有人情味,烟火气,又生动美好。

目前,新编石柱土戏《秦良玉和马千乘》正在写作打磨过程中。我这篇文章的观点是否合理,有待时间来检验。严格地说,重庆市石柱土家歌舞团打造石柱土戏,这并不是严格意义的“向旅游景点推出专业艺术”,但是将一种濒危的传统戏剧艺术,通过现代剧团的制作方式,推向旅游舞台,这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难题,是与“专业艺术”有着共性的。更何况,土戏这种艺术本身比较式微,比起那些已经枝繁叶茂的专业艺术,在艺术资源和存量上都有很大不足。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土戏在传承上的断裂所造成的艺术“不完满”,也给我们留了一片创意的空间,说到底,我们向旅游文化推出的,还是有着独特生命价值的剧目。不得不为石柱县拯救、恢复和打造濒临消亡的石柱土戏这一勇敢举措点赞!

文/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周津菁 图/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提供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吴思佳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