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如何讲鲁迅? 全国鲁迅研究者、“鲁迷”相聚云端从“孔乙己”谈起
6月27日,中国鲁迅研究会基础教育分会2020年会以云端线上分享的形式圆满举行。

今天,我们如何讲鲁迅? 全国鲁迅研究者、“鲁迷”相聚云端从“孔乙己”谈起

来源:封面新闻2020-06-28

最近一些年来,关于鲁迅在中学语文中的价值问题,关于基础教育中鲁迅作品篇目的数量和具体选择问题,反复出现了许多的争议,多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到底鲁迅作品在过去几十年来,它在教科书中亮相的频率增幅到底是如何?在中学校园里,老师是如何教鲁迅,中学生是如何读鲁迅的?在高校的鲁迅研究者,又有怎样的最新见解?

6月27日,也是端午节假日最后一天,由中国鲁迅研究会基础教育分会、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主办,北京市顺义区仁和中学承办的“中国鲁迅研究会基础教育分会2020年会”,以云端线上分享的形式圆满举行。来自全国多地高校、中学的鲁迅研究者、教学者,相聚空中,分享各自对鲁迅经典作品的教学、研究、阅读的诸多见解成果。很多中学生、大学生在线聆听了此次云端讲堂。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孙郁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基础教育分会会长、川大文新学院教授李怡,四川鲁迅研究会基础教育分会常务副会长曾绍义分别对此次年会致辞。

绝不是几位鲁迅专家要“固守”这份“发黄”的遗产

在主题报告环节,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在名为《略论鲁迅行文省略及其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语言问题》的演讲中,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详细赏析了鲁迅行文技艺的各种高超之处,认为“该繁即繁,该省即省,这才是鲁迅的为文之道。”来自上海鲁迅纪念馆的李浩先生就“鲁迅与电影”进行了分享。

李怡教授特别指出,“在鲁迅的语文价值受人质疑的同时,一大批中学语文老师却持续耕耘,在中学课堂上动情地传达着鲁迅的魅力,也培养了相当多的深情的学生‘鲁迷’;跨出大中学校园,鲁迅的言论和判断也被‘供奉’在网站上,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批评和文明反思的基本标尺,这都说明,绝不是几位鲁迅专家要‘固守’这份‘发黄’的遗产,而时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境遇让鲁迅一次又一次的‘复活’,离开了鲁迅的犀利和睿智,我们一时间还难以找到可以替代的符号,他是进步的力量、是光明的指引。这就是说,多年来,我们的坚持是正确的。”

鲁迅到底想透过《孔乙己》向我们传达什么?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这部经典的小说,至今依然有强劲的生命力。那么,鲁迅到底想透过《孔乙己》向我们传达什么?

在此次云端会议上,来自北师大、西南大学、川大,以及广东深圳翠园中学、上海中学、山东武城县第一中学、北京市顺义区仁和中学的老师们,就鲁迅经典作品《孔乙己》,进行了教学研讨。来自北师大文学院的李煜晖教授重点探了“《孔乙己》的主题之争和教学转型”。他分析了20世纪前期和教科书经典作品统计表后发现,“新中国成立前,鲁迅作品选文突出文学家定位,题材、体材具有多样性,在全部作者之中占比较大,但并不特别突出。相比鲁迅的其他作品,《孔乙己》入选频次较高。新中国成立后,鲁迅作品选文突出革命家定位,选文占比大幅提高。选文主题多与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统治等话语一致。1976年以后,《孔乙己》(几乎)成为初中教科书必选篇目。”他特别提醒教学者警惕,不要把自己预设的观点和结论简单“传递”给学生,而是要启发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提出问题。比如:孔乙己是知识分子吗?或者说,鲁迅是把“知识分子”作为孔乙己最主要的内涵特征来写的吗?孔乙己的人生悲剧是科举制造成的吗?

李教授提到,一位高中生的阅读思考令人很受启发,那位高中生认为“《孔乙己》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冷漠、势利的社会对边缘人物的抛弃和虐待,这是今天已经没有科举制了,我们还有必要读它的重要原因。”来自西南大学的胡安定在发言中也提到,孔乙己是“被隔离、被弃置的生命”,“在人类的共同体生活中,一些生命可能成为一种例外状态,被排除在它本应受到保护的空间外,周围的人可以对他施以嘲笑、辱骂、虐待、孤立。”

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孙郁教授在致辞中提到,鲁迅研究如果仅在象牙塔里,那它的活力是有限的,这一传统的传播落脚点应在青年那里。“中学是培养青年建立感知世界方式的地方,创造性的精神的培养异常重要,而催促创造性的资源,就有鲁迅传统。中学鲁迅教学是一门学问,它的存在是普遍性思维中的异端。恰是这异样的存在,会激发思想的能力和创造的能力。如何普及鲁迅思想,对于我们都是一个挑战。我们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也是艰难的事。但我们有一个共识:不哗众取宠,但求本真,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阅读鲁迅也许不失为一种自我精神修复的良好方式”

李怡教授告诉封面新闻记者,高校和中学的鲁迅研究者、教育者同仁,能跨界同台交流分享,这种形式,“据我所知,在国内还是第一次。而且,中国鲁迅研究会基础教育分会的成立,正是在四川起步的。6年前,四川鲁迅研究会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率先将高校鲁迅研究学者与中学一线的语文老师集合起来,共同研讨鲁迅教学的相关问题。之后,我们在更大范围内推进这种跨界的学术对话,迄今为止,我们先后在成都、重庆、北京多次召开学术年会,就鲁迅作为中学语文教育的意义和方法问题深入讨论,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反响。”

此次研讨会在线上举行,李怡也提到,“能够千里相聚,本身却也是鲁迅精神的巨大魅力,准确地说,是在疫情肆虐的时代,我们‘再发现’鲁迅价值的一种由衷的需要。我们所遭遇的灾难,不仅对我们的生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也挑战着我们的人类文明诸多方面,迫使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自己固有的思想和文化:关于人性,关于信念,关于人与人最基本的关系,关于国家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方式,曾经的熟悉可能变得陌生,曾经的结论可能被质疑,曾经的定义可能需要改写。在这个时候,在迷惑、遗憾和不安的自我封闭中,阅读鲁迅也许不失为一种自我精神修复的良好方式。”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今天,我们如何讲鲁迅? 全国鲁迅研究者、“鲁迷”相聚云端从“孔乙己”谈起

2020-06-28 06:10:00 来源: 0 条评论

最近一些年来,关于鲁迅在中学语文中的价值问题,关于基础教育中鲁迅作品篇目的数量和具体选择问题,反复出现了许多的争议,多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到底鲁迅作品在过去几十年来,它在教科书中亮相的频率增幅到底是如何?在中学校园里,老师是如何教鲁迅,中学生是如何读鲁迅的?在高校的鲁迅研究者,又有怎样的最新见解?

6月27日,也是端午节假日最后一天,由中国鲁迅研究会基础教育分会、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主办,北京市顺义区仁和中学承办的“中国鲁迅研究会基础教育分会2020年会”,以云端线上分享的形式圆满举行。来自全国多地高校、中学的鲁迅研究者、教学者,相聚空中,分享各自对鲁迅经典作品的教学、研究、阅读的诸多见解成果。很多中学生、大学生在线聆听了此次云端讲堂。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孙郁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基础教育分会会长、川大文新学院教授李怡,四川鲁迅研究会基础教育分会常务副会长曾绍义分别对此次年会致辞。

绝不是几位鲁迅专家要“固守”这份“发黄”的遗产

在主题报告环节,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在名为《略论鲁迅行文省略及其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语言问题》的演讲中,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详细赏析了鲁迅行文技艺的各种高超之处,认为“该繁即繁,该省即省,这才是鲁迅的为文之道。”来自上海鲁迅纪念馆的李浩先生就“鲁迅与电影”进行了分享。

李怡教授特别指出,“在鲁迅的语文价值受人质疑的同时,一大批中学语文老师却持续耕耘,在中学课堂上动情地传达着鲁迅的魅力,也培养了相当多的深情的学生‘鲁迷’;跨出大中学校园,鲁迅的言论和判断也被‘供奉’在网站上,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批评和文明反思的基本标尺,这都说明,绝不是几位鲁迅专家要‘固守’这份‘发黄’的遗产,而时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境遇让鲁迅一次又一次的‘复活’,离开了鲁迅的犀利和睿智,我们一时间还难以找到可以替代的符号,他是进步的力量、是光明的指引。这就是说,多年来,我们的坚持是正确的。”

鲁迅到底想透过《孔乙己》向我们传达什么?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这部经典的小说,至今依然有强劲的生命力。那么,鲁迅到底想透过《孔乙己》向我们传达什么?

在此次云端会议上,来自北师大、西南大学、川大,以及广东深圳翠园中学、上海中学、山东武城县第一中学、北京市顺义区仁和中学的老师们,就鲁迅经典作品《孔乙己》,进行了教学研讨。来自北师大文学院的李煜晖教授重点探了“《孔乙己》的主题之争和教学转型”。他分析了20世纪前期和教科书经典作品统计表后发现,“新中国成立前,鲁迅作品选文突出文学家定位,题材、体材具有多样性,在全部作者之中占比较大,但并不特别突出。相比鲁迅的其他作品,《孔乙己》入选频次较高。新中国成立后,鲁迅作品选文突出革命家定位,选文占比大幅提高。选文主题多与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统治等话语一致。1976年以后,《孔乙己》(几乎)成为初中教科书必选篇目。”他特别提醒教学者警惕,不要把自己预设的观点和结论简单“传递”给学生,而是要启发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提出问题。比如:孔乙己是知识分子吗?或者说,鲁迅是把“知识分子”作为孔乙己最主要的内涵特征来写的吗?孔乙己的人生悲剧是科举制造成的吗?

李教授提到,一位高中生的阅读思考令人很受启发,那位高中生认为“《孔乙己》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冷漠、势利的社会对边缘人物的抛弃和虐待,这是今天已经没有科举制了,我们还有必要读它的重要原因。”来自西南大学的胡安定在发言中也提到,孔乙己是“被隔离、被弃置的生命”,“在人类的共同体生活中,一些生命可能成为一种例外状态,被排除在它本应受到保护的空间外,周围的人可以对他施以嘲笑、辱骂、虐待、孤立。”

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孙郁教授在致辞中提到,鲁迅研究如果仅在象牙塔里,那它的活力是有限的,这一传统的传播落脚点应在青年那里。“中学是培养青年建立感知世界方式的地方,创造性的精神的培养异常重要,而催促创造性的资源,就有鲁迅传统。中学鲁迅教学是一门学问,它的存在是普遍性思维中的异端。恰是这异样的存在,会激发思想的能力和创造的能力。如何普及鲁迅思想,对于我们都是一个挑战。我们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也是艰难的事。但我们有一个共识:不哗众取宠,但求本真,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阅读鲁迅也许不失为一种自我精神修复的良好方式”

李怡教授告诉封面新闻记者,高校和中学的鲁迅研究者、教育者同仁,能跨界同台交流分享,这种形式,“据我所知,在国内还是第一次。而且,中国鲁迅研究会基础教育分会的成立,正是在四川起步的。6年前,四川鲁迅研究会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率先将高校鲁迅研究学者与中学一线的语文老师集合起来,共同研讨鲁迅教学的相关问题。之后,我们在更大范围内推进这种跨界的学术对话,迄今为止,我们先后在成都、重庆、北京多次召开学术年会,就鲁迅作为中学语文教育的意义和方法问题深入讨论,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反响。”

此次研讨会在线上举行,李怡也提到,“能够千里相聚,本身却也是鲁迅精神的巨大魅力,准确地说,是在疫情肆虐的时代,我们‘再发现’鲁迅价值的一种由衷的需要。我们所遭遇的灾难,不仅对我们的生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也挑战着我们的人类文明诸多方面,迫使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自己固有的思想和文化:关于人性,关于信念,关于人与人最基本的关系,关于国家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方式,曾经的熟悉可能变得陌生,曾经的结论可能被质疑,曾经的定义可能需要改写。在这个时候,在迷惑、遗憾和不安的自我封闭中,阅读鲁迅也许不失为一种自我精神修复的良好方式。”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典韵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