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表演艺术家于蓝去世 “江姐”一角倾注最多心血 生前曾多次到过渣滓洞
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曾在电影《烈火中永生》饰演“江姐”一角的于蓝于28日凌晨去世,享年99岁。

著名表演艺术家于蓝去世 “江姐”一角倾注最多心血 生前曾多次到过渣滓洞

来源:重庆日报全媒体2020-06-28

重庆日报全媒体讯(记者 黄琪奥)6月28日,四川峨眉院线发布消息,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曾在电影《烈火中永生》饰演“江姐”一角的于蓝于28日凌晨去世,享年99岁。

于蓝,1921年生于辽宁岫岩。1938年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6年调入东影当演员,曾在影片《白衣战士》《翠岗红旗》中担任主角。1953年调往北影演员剧团,主演过《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等片。她荣膺数个国家及世界级奖项,用深入人心的人物塑造、超凡脱俗的表演技巧、坚韧不拔的革命毅力、老骥伏枥的使命担当,诠释着属于那段峥嵘岁月的光影传奇。

在于蓝演绎的众多角色中,人们最为熟悉的莫过于“江姐”一角,那么于蓝是如何与“江姐”结缘呢?对此,于蓝生前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与“江姐”结缘实属偶然。

1961年,于蓝读了《中国青年报》上刊登的连载小说《红岩》,深有感触,萌发了拍摄电影的想法。她说:“《红岩》是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史诗,它犹如一座有意义的雕刻,屹立在白公馆和渣滓洞这一特殊的战场上,烈士们犹如群山,任何胁迫和欺骗都动摇不了他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我们满怀敬意地走进拍摄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年,于蓝前往重庆,通过《红岩》作者罗广斌,找到了在白公馆、渣滓洞幸存的共产党员。这些劫后余生的英雄们,向于蓝展现了当年与国民党反动派那场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战斗画卷。

切磋琢磨,始成美玉。于蓝对江姐这个角色的研究,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重庆红岩历史博物馆原馆长厉华曾经听于蓝分享过不少拍摄细节。“当时,于老师告诉我,他们一共在重庆待了3个多月,为了更好塑造江姐这个角色,她曾在监狱内待了一个多星期。”接受记者采访时,厉华回忆,在这一个多星期时间里,她完全按照当年革命烈士的时间表生活,除了早上有短暂放风,其余时间都待在阴冷,潮湿的监狱里,吃的也是稀饭咸菜。

“于老师当时曾给我说,那段失去自由的日子曾经让她很难受,也几度想放弃。”厉华说,但也就是这样的体验,让她对以江姐为代表的革命烈士有了更深入了解,最终就有了《烈火中永生》的经典角色。

于蓝生前在接受采访时还回忆,当时的导演夏衍曾对她说,要注意江姐与刘胡兰和赵一曼之间的人物区别。这让于蓝很受启发,她根据资料认真地进行人物剖析,认识到江姐首先是一个城市女性,应该有着一般城市女性的特征,穿戴、仪态都要符合身份。她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英雄形象,因为那样她在这个城市里就显得太过突兀,无法在敌后生存;其次江姐是一个地下工作者,必须有不同于常人的缜密思维,所以她一定是善于思考而小心谨慎的;同时她又是千千万万城市知识妇女的代表,生长于贫困社会,经过艰苦岁月的磨砺,看透反动势力的腐朽和没落,共产主义如同黑暗中的明灯,引导她坚定地投身人类解放的崇高事业,所以她的内心一定饱含激情。

除了作品本身赋予江姐这个角色的定位以外,于蓝还深入思考了江姐这个人物的独特性,成熟、冷静,做事有条不紊。不管是面对特务的疯狂追捕,还是严刑拷打,江姐都展现出了中国知识女性的理性和优雅,以及一个地下工作者的淡定从容。这些都非常完美地在影片中得到了精准的表达。可以说,江姐这个角色被于蓝塑造得浑然天成,有血肉,有灵魂。

江姐这个角色的精神,还感染了于蓝的一生。“后来,于蓝还曾多次来过重庆,每次来重庆,渣滓洞都是她必到之地。”厉华说,每次她都会到江姐所在的牢房转转,她曾不止一次说过,江姐不仅让她的演艺生涯走向辉煌,也让她的性格得到完善。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著名表演艺术家于蓝去世 “江姐”一角倾注最多心血 生前曾多次到过渣滓洞

2020-06-28 10:12:46 来源: 0 条评论

重庆日报全媒体讯(记者 黄琪奥)6月28日,四川峨眉院线发布消息,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曾在电影《烈火中永生》饰演“江姐”一角的于蓝于28日凌晨去世,享年99岁。

于蓝,1921年生于辽宁岫岩。1938年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6年调入东影当演员,曾在影片《白衣战士》《翠岗红旗》中担任主角。1953年调往北影演员剧团,主演过《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等片。她荣膺数个国家及世界级奖项,用深入人心的人物塑造、超凡脱俗的表演技巧、坚韧不拔的革命毅力、老骥伏枥的使命担当,诠释着属于那段峥嵘岁月的光影传奇。

在于蓝演绎的众多角色中,人们最为熟悉的莫过于“江姐”一角,那么于蓝是如何与“江姐”结缘呢?对此,于蓝生前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与“江姐”结缘实属偶然。

1961年,于蓝读了《中国青年报》上刊登的连载小说《红岩》,深有感触,萌发了拍摄电影的想法。她说:“《红岩》是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史诗,它犹如一座有意义的雕刻,屹立在白公馆和渣滓洞这一特殊的战场上,烈士们犹如群山,任何胁迫和欺骗都动摇不了他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我们满怀敬意地走进拍摄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年,于蓝前往重庆,通过《红岩》作者罗广斌,找到了在白公馆、渣滓洞幸存的共产党员。这些劫后余生的英雄们,向于蓝展现了当年与国民党反动派那场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战斗画卷。

切磋琢磨,始成美玉。于蓝对江姐这个角色的研究,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重庆红岩历史博物馆原馆长厉华曾经听于蓝分享过不少拍摄细节。“当时,于老师告诉我,他们一共在重庆待了3个多月,为了更好塑造江姐这个角色,她曾在监狱内待了一个多星期。”接受记者采访时,厉华回忆,在这一个多星期时间里,她完全按照当年革命烈士的时间表生活,除了早上有短暂放风,其余时间都待在阴冷,潮湿的监狱里,吃的也是稀饭咸菜。

“于老师当时曾给我说,那段失去自由的日子曾经让她很难受,也几度想放弃。”厉华说,但也就是这样的体验,让她对以江姐为代表的革命烈士有了更深入了解,最终就有了《烈火中永生》的经典角色。

于蓝生前在接受采访时还回忆,当时的导演夏衍曾对她说,要注意江姐与刘胡兰和赵一曼之间的人物区别。这让于蓝很受启发,她根据资料认真地进行人物剖析,认识到江姐首先是一个城市女性,应该有着一般城市女性的特征,穿戴、仪态都要符合身份。她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英雄形象,因为那样她在这个城市里就显得太过突兀,无法在敌后生存;其次江姐是一个地下工作者,必须有不同于常人的缜密思维,所以她一定是善于思考而小心谨慎的;同时她又是千千万万城市知识妇女的代表,生长于贫困社会,经过艰苦岁月的磨砺,看透反动势力的腐朽和没落,共产主义如同黑暗中的明灯,引导她坚定地投身人类解放的崇高事业,所以她的内心一定饱含激情。

除了作品本身赋予江姐这个角色的定位以外,于蓝还深入思考了江姐这个人物的独特性,成熟、冷静,做事有条不紊。不管是面对特务的疯狂追捕,还是严刑拷打,江姐都展现出了中国知识女性的理性和优雅,以及一个地下工作者的淡定从容。这些都非常完美地在影片中得到了精准的表达。可以说,江姐这个角色被于蓝塑造得浑然天成,有血肉,有灵魂。

江姐这个角色的精神,还感染了于蓝的一生。“后来,于蓝还曾多次来过重庆,每次来重庆,渣滓洞都是她必到之地。”厉华说,每次她都会到江姐所在的牢房转转,她曾不止一次说过,江姐不仅让她的演艺生涯走向辉煌,也让她的性格得到完善。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吴思佳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