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诗人要学会欣赏他人;傅天琳:今天我想谈谈40后诗人……诗坛大咖相聚聊的是这些!
8月30日下午,成渝双城诗酒文化论坛如期在四川古蔺的郎酒庄园举行。

梁平:诗人要学会欣赏他人;傅天琳:今天我想谈谈40后诗人……诗坛大咖相聚聊的是这些!

来源:上游新闻2020-08-31

“在成都要买票到重庆,我说‘回重庆’;但在重庆要到成都,我仍然会说‘回成都’!”

“要学会欣赏,包括欣赏你的晚辈。”

“年轻人、中流砥柱我都不想说了,今天我想谈一谈1940年代出生、还在写诗的老诗人。”

“重庆对中国诗歌最大的贡献还是在1980年代!诗歌不需要讲道理,而是要讲故事。”

诗意碰撞之间,金句自然不断出现……

8月30日下午,成渝双城诗酒文化论坛如期在四川古蔺的郎酒庄园举行。《成渝诗歌在当代诗歌发展中的作用》《成渝诗歌的现代性和当代性介入》《成渝两地青年诗人写作探讨》等表面上看起来略显学术、严肃的话题,却在现场多位诗坛大咖的现场对谈、演绎下,变得妙趣横生。

梁平:

诗歌界的人需要学会欣赏别人

把酒话家常,这是著名诗人、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梁平为本次成渝双城诗酒文化论坛定下的基调。梁平之所以这么说,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我们真的就是一家人”。梁平多年前就写过一首诗叫《回家》,“这首诗可能代表了今天在座的很多成都、重庆诗人的心境。”梁平认为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城市不具备的。他说,比如自己在重庆、成都双城中的任何一地,要去到对方城市去都说的是“回”。

“既然是诗酒文化论坛,那我们当然要谈诗歌。”说到这里时,梁平话锋一转,自己想强调的重点是“我们(诗人)一定要学会学习、学会欣赏。”梁平指出,前辈们为成渝双城在诗歌领域成为符号留下了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还要学会欣赏,尤其我们做老人的。会做老人就是要学会欣赏,要保持一个欣赏别人的状态。”梁平强调这并非易事,“尤其是我们诗歌界每个人都以为他是老大,每个人都以为他诗写得最好,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大家一定要学会欣赏,包括欣赏你的晚辈。”

梁平还谈到,本次成渝诗人四代同堂,除了向前辈学习,“更要学会欣赏比我们小的同志。(欣赏)比我们小的诗人,欣赏他们的作品、做人的态度,不要以为他们就是小孩。”梁平认为,当一个人不会欣赏别人时,相当于就是死掉了。这一点在成渝双城之间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值得诗人们注意、警惕的地方,“成渝的气质、气息是相融相通的,也希望两地诗人共同创造出一种重振两地诗歌风貌的新气象。”

傅天琳:

今天我想谈谈40后诗人

重庆首位鲁迅文学奖得主傅天琳从1979年就开始参加诗歌活动,但她仍用了“史无前例”来形容本次成渝双城诗酒文化论坛。“成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诗人?”傅天琳自问自答,自己能想到的首先就是地理位置的特点:气候温润、土地肥沃,草木四季常青,“再加上我们空气中就飘散着李白、杜甫、陈子昂、苏东坡等等千年不散的诗歌气息。”

傅天琳说,本次来的年轻诗人有很多,这也让自己想起自己更想谈的是“老诗人”。她解释说,这说的是1949年之前出生的诗人。“这样的诗人、现在还在写、写得不错的,我数了一下可能就只有我(张)新泉老哥、华万里、我和叶延滨了。”她说就像是诗里写的那样,“我们‘落了叶了’,也还能重返世上,就是因为我们有这么好的生态环境。”

聊起双城,傅天琳则完全展现出了重庆人耿直的个性。“其实我是四川人,很小的时候也生活在成都,姐姐弟弟、侄儿侄女侄孙都在成都。”傅天琳笑言,2012年前后自己一度尝试搬家到成都,“被子都搬去了,一心想要在这里住了,”但在自己“心头想了十几年的城市”只住了三天她就觉得不行了。“一天过得太舒服了,不让我流一点汗。不行了,我要回重庆。我已经习惯在重庆的爬坡上坎,我要适度流汗,这样才能舒适和通坦。”

李钢:

成都曾是重庆诗人的“天堂”

“当时重庆的诗人对成都是非常向往的。”1970年代就开始发表诗作的李钢说起成渝双城的诗歌渊源,首先回忆起的就是包括自己在内的重庆诗人投稿的经历。“包括《星星》诗刊在内,成都的文学刊物太多了。”李钢回忆,当年投稿还需要自己到成都送稿子,“那时候火车还要坐一夜。写了东西很高兴,自己晚上坐火车一个通夜到成都。到了《星星》编辑部,那边还没上班,我就住在流沙河的办公室里。”李钢说,这样的经历太难忘了。

李钢笑言,有太多的例子证明,成渝双城之间更像是“重庆把一个人变成诗人”,然后送到成都去淬炼一番。“比如在座的尚仲敏,何房子都是到重庆上大学,学的工科。”李钢笑着说,在重庆,可以不要什么文学就能把他们培养成诗人。后来,他们中的一些人又被选出来支援成都。“比如《星星》诗刊缺主编,我们就选了重庆诗人梁平过去(笑)。”李钢说,重庆就有这样的力量,还有达州人蒋登科,到了重庆就成了诗歌评论家。

尚仲敏:

重庆对中国诗歌最大贡献在1980年代

著名诗人、"大学生诗派"发起人尚仲敏的视角、观点则更精炼和独特。“我觉得重庆对中国诗歌最大的贡献还是停留在1980年代。”尚仲敏笑着说,比如从诗歌的体例来讲,它贡献了几个写法,诗歌到底怎么写,到底能不能用“的”,“重庆1980年代对中国诗歌的第一个贡献就是反形容词、反形式化。”

其次,在尚仲敏看来,重庆的第二个贡献就是提出了诗歌不再讲道理。尚仲敏说的“讲道理”的诗指的就是像北岛、舒婷那样的朦胧诗。”第三个贡献则可以概括为一个问题“诗歌要不要想象力?”尚仲敏说,自己是反对靠想象力写诗的,“恕我直言,(我觉得)诗歌也是讲故事。李白、杜甫的诗写得好就是讲好了故事。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文字/视频 裘晋奕 四川古蔺报道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梁平:诗人要学会欣赏他人;傅天琳:今天我想谈谈40后诗人……诗坛大咖相聚聊的是这些!

2020-08-31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在成都要买票到重庆,我说‘回重庆’;但在重庆要到成都,我仍然会说‘回成都’!”

“要学会欣赏,包括欣赏你的晚辈。”

“年轻人、中流砥柱我都不想说了,今天我想谈一谈1940年代出生、还在写诗的老诗人。”

“重庆对中国诗歌最大的贡献还是在1980年代!诗歌不需要讲道理,而是要讲故事。”

诗意碰撞之间,金句自然不断出现……

8月30日下午,成渝双城诗酒文化论坛如期在四川古蔺的郎酒庄园举行。《成渝诗歌在当代诗歌发展中的作用》《成渝诗歌的现代性和当代性介入》《成渝两地青年诗人写作探讨》等表面上看起来略显学术、严肃的话题,却在现场多位诗坛大咖的现场对谈、演绎下,变得妙趣横生。

梁平:

诗歌界的人需要学会欣赏别人

把酒话家常,这是著名诗人、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梁平为本次成渝双城诗酒文化论坛定下的基调。梁平之所以这么说,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我们真的就是一家人”。梁平多年前就写过一首诗叫《回家》,“这首诗可能代表了今天在座的很多成都、重庆诗人的心境。”梁平认为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城市不具备的。他说,比如自己在重庆、成都双城中的任何一地,要去到对方城市去都说的是“回”。

“既然是诗酒文化论坛,那我们当然要谈诗歌。”说到这里时,梁平话锋一转,自己想强调的重点是“我们(诗人)一定要学会学习、学会欣赏。”梁平指出,前辈们为成渝双城在诗歌领域成为符号留下了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还要学会欣赏,尤其我们做老人的。会做老人就是要学会欣赏,要保持一个欣赏别人的状态。”梁平强调这并非易事,“尤其是我们诗歌界每个人都以为他是老大,每个人都以为他诗写得最好,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大家一定要学会欣赏,包括欣赏你的晚辈。”

梁平还谈到,本次成渝诗人四代同堂,除了向前辈学习,“更要学会欣赏比我们小的同志。(欣赏)比我们小的诗人,欣赏他们的作品、做人的态度,不要以为他们就是小孩。”梁平认为,当一个人不会欣赏别人时,相当于就是死掉了。这一点在成渝双城之间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值得诗人们注意、警惕的地方,“成渝的气质、气息是相融相通的,也希望两地诗人共同创造出一种重振两地诗歌风貌的新气象。”

傅天琳:

今天我想谈谈40后诗人

重庆首位鲁迅文学奖得主傅天琳从1979年就开始参加诗歌活动,但她仍用了“史无前例”来形容本次成渝双城诗酒文化论坛。“成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诗人?”傅天琳自问自答,自己能想到的首先就是地理位置的特点:气候温润、土地肥沃,草木四季常青,“再加上我们空气中就飘散着李白、杜甫、陈子昂、苏东坡等等千年不散的诗歌气息。”

傅天琳说,本次来的年轻诗人有很多,这也让自己想起自己更想谈的是“老诗人”。她解释说,这说的是1949年之前出生的诗人。“这样的诗人、现在还在写、写得不错的,我数了一下可能就只有我(张)新泉老哥、华万里、我和叶延滨了。”她说就像是诗里写的那样,“我们‘落了叶了’,也还能重返世上,就是因为我们有这么好的生态环境。”

聊起双城,傅天琳则完全展现出了重庆人耿直的个性。“其实我是四川人,很小的时候也生活在成都,姐姐弟弟、侄儿侄女侄孙都在成都。”傅天琳笑言,2012年前后自己一度尝试搬家到成都,“被子都搬去了,一心想要在这里住了,”但在自己“心头想了十几年的城市”只住了三天她就觉得不行了。“一天过得太舒服了,不让我流一点汗。不行了,我要回重庆。我已经习惯在重庆的爬坡上坎,我要适度流汗,这样才能舒适和通坦。”

李钢:

成都曾是重庆诗人的“天堂”

“当时重庆的诗人对成都是非常向往的。”1970年代就开始发表诗作的李钢说起成渝双城的诗歌渊源,首先回忆起的就是包括自己在内的重庆诗人投稿的经历。“包括《星星》诗刊在内,成都的文学刊物太多了。”李钢回忆,当年投稿还需要自己到成都送稿子,“那时候火车还要坐一夜。写了东西很高兴,自己晚上坐火车一个通夜到成都。到了《星星》编辑部,那边还没上班,我就住在流沙河的办公室里。”李钢说,这样的经历太难忘了。

李钢笑言,有太多的例子证明,成渝双城之间更像是“重庆把一个人变成诗人”,然后送到成都去淬炼一番。“比如在座的尚仲敏,何房子都是到重庆上大学,学的工科。”李钢笑着说,在重庆,可以不要什么文学就能把他们培养成诗人。后来,他们中的一些人又被选出来支援成都。“比如《星星》诗刊缺主编,我们就选了重庆诗人梁平过去(笑)。”李钢说,重庆就有这样的力量,还有达州人蒋登科,到了重庆就成了诗歌评论家。

尚仲敏:

重庆对中国诗歌最大贡献在1980年代

著名诗人、"大学生诗派"发起人尚仲敏的视角、观点则更精炼和独特。“我觉得重庆对中国诗歌最大的贡献还是停留在1980年代。”尚仲敏笑着说,比如从诗歌的体例来讲,它贡献了几个写法,诗歌到底怎么写,到底能不能用“的”,“重庆1980年代对中国诗歌的第一个贡献就是反形容词、反形式化。”

其次,在尚仲敏看来,重庆的第二个贡献就是提出了诗歌不再讲道理。尚仲敏说的“讲道理”的诗指的就是像北岛、舒婷那样的朦胧诗。”第三个贡献则可以概括为一个问题“诗歌要不要想象力?”尚仲敏说,自己是反对靠想象力写诗的,“恕我直言,(我觉得)诗歌也是讲故事。李白、杜甫的诗写得好就是讲好了故事。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文字/视频 裘晋奕 四川古蔺报道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张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