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朗诵诗的三人谈
古今中外,诗歌这种文学体裁一定是与“吟诵”紧密相连的,孔子在《劝学》中说,“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

关于朗诵诗的三人谈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9-19

时间:2020年6月2日下午3点。

地点:星星梭朗读会工作室。

人物:

张民,著名语言艺术家,全国听众喜爱的演播艺术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国家一级导演(以下简称张)。

陈慧,著名语言艺术家,主任播音员,配音演员,全国首届朗诵大赛专业组一等奖获得者(以下简称陈)。

赖永勤,国家一级文学编辑,全国百优广播电视理论人才荣誉称号获得者,重庆文旅委、重庆广电集团节目评委(以下简称赖)。

赖: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朗诵诗频频出现于新媒体,尤其是借助微信的推送,显得非常活跃,今天就是约你们两人来聊聊关于朗诵诗的话题。

张:好啊,非常乐意来探讨关于朗诵诗的问题。

赖:古今中外,诗歌这种文学体裁一定是与“吟诵”紧密相连的,孔子在《劝学》中说,“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翻译成现在的话,如果在读书的时候,把它朗诵出来,我们仿佛和先贤们住在一起,想到一块。孔子2500多年前的一段文字,也是对朗诵诗最形象和精准的论断,不知你们两位是否赞同?

张:的确,诗歌如果一旦失去了吟诵的功能,它的价值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削弱和影响。反之,一首诗如果能通过朗诵的手段去演绎和助推,不仅会扩大它的影响,也会证明它的价值。

陈:就像这次疫情,新冠病毒为全人类带来的巨大威胁,为我们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严峻的现实迫使我们要去思考,该以怎样的姿态去战胜这场巨大的灾难?这时候,我们特别渴望朗诵具有正能量的诗歌,去激励人们的斗志。而如果让诗只停留在纸面上,力度显然不够。

赖:像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余光中的《乡愁》,舒婷的《致橡树》、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还有我们重庆诗人傅天琳和李钢的诗歌……让我们百读不厌。是的,这些诗的艺术价值无可厚非,但通过语言艺术家们的反复朗诵和舞台演绎,其价值会变得更有价值,经典也因此更加经典。

张:我在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授课时,曾经开设过朗诵诗专题讲座。朗诵诗与一般的个人自我抒情诗虽然都具有诗的特质,但由于朗诵诗具有很明显的倾诉对象和特定的受众场合,在主题选入,视角介入,语言引入存在着一定的区别。自我抒情诗更多的是表达“自我”,让自我思想和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

赖:当然,自我抒情诗的读者也希望获得知音,与读者形成共鸣,但它的传播手段是文字,传播对象是读者,传播方式是“一对一”的个体,传播环境是安静的阅读空间。

张:而朗诵诗不仅要表达“自我”,还要通过“自我”去实现一种更大范围的主动传播,它的传播手段是语言,传播对象是观众和听众,传播方式是“一对若干”的群体听阅,传播环境往往要借助广播、电视、朗诵沙龙、剧场乃至广场等大众传媒载体。

赖:我们只有弄清楚朗诵诗与一般的个人自我抒情诗的主要区别,才能够在选题和处理上,做进一步的实践。

陈:由于朗诵诗的传播手段是语言,它一定要符合语言传播的特点。一般说来,语言传播的主要特点是节奏感强,语言流畅,音调和谐,明白易懂,适于上口,通俗易懂。作为文学体裁的朗诵诗,它除了要求具有以上特点之外,还需要一定的情绪鼓动性和艺术感染力,对语言的要求更严格。朗诵诗还要适应各种载体,各种载体对于朗诵诗的选择也各有择重。

赖:朗诵诗要适应各种不同的载体,这是为作品寻求到它最合适的地方,找到它最佳的归属。

陈:因为我长期工作在广播战线,我先说说广播吧,广播是一个相对安静的传播环境,听众是它唯一的受众,这和阅读“一对一”有些相似,它的选择范围很广,一般说来,凡是符合语言传播特点的作品,都可以选择。就我多年主持文学节目的体会,广播朗诵作品选择叙事诗和抒情诗为宜,叙事诗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心理活动,能够让听众产生“闻其声,见其人”的效果,它完全吻合了广播的功能要求。抒情诗以真诚朴素、意象单纯、清新隽永的作品为宜。真诚朴素,即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以真诚的情感打动人心,能够一下子抓住听众,也更有亲和力。

赖:陈慧老师刚才谈到意象单纯。我的理解就是要避免冗长繁复的意象堆砌,眼花缭乱的故作炫技,以质朴无华的特点,既能够让听众记得住,也能与听众产生共鸣。清新隽永,即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让听众获得美的欣赏和美的联想,以提升作品的审美层次。

张:如果说广播的传播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而电视的传播则是“又闻其声,又见其人,”所以它们在作品的选择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在于广播适合的作品,电视同样适合。但电视要求的作品,需要更具外化,更具形式感,更具表演性,以适应电视传播的要求。更具外化,要求作品的语言更具宣泄性,情感更加浓烈;更具形式感,即要考虑到作品的独诵、对诵、领诵加合诵等多种形式;更具表演性,相对于广播,它必须融入适当的表演形式。总而言之,它要适合的传播特点和要求。

陈:沙龙式的朗诵与电视传播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沙龙式的朗诵是直接与受众接触,它除了要求更加外化,更具形式感,更具表演性以外,还需要与沙龙确定的主题靠近,与现场的整体环境的协调。

赖:我认为,沙龙式的朗诵在选题上,应更具特定性,更具风格化,更具品质感。更具特定性,就是作品要与沙龙朗诵会的主题相符;更具风格化,就是要让作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突出的地域风格,使整个朗诵会呈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更具品质感,则是要求作品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张:舞台朗诵(包括广场朗诵)一般为主题朗诵,它选用的作品必须体现主题思想,靠近既定风格,以更大的思想体积和艺术重量,营造出强烈的舞台气场。由于它的传播方式与电视传播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其“更具外化,更具形式感,更具表演性”完全适用于它。大气磅礴,视野开阔,雄浑豪放,既富有思想煽动性,又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是它的首选,与晚会主题靠近的名篇佳作是备选。

同时希望有针对性的原创作品,来深化、提升晚会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原创作品也是衡量一台舞台朗诵会(包括广场朗诵会)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

赖:刚才两位老师谈到朗诵诗在广播、电视、沙龙和舞台(包括广场)的选题要求,我想,必须还有技术的支撑。

陈:我先说说广播和电视吧,广播,唯一的传播元素是以声传情,因此应努力塑造声音的艺术感染力,增強听众的想像空间。根据播音间话筒前表达的特点,尤其要注意气息与声音的调节与控制。电视,除了注意广播的要求,还要把控好在镜头前的朗诵状态,注意声形并貌,声音与表情形体的完美结合。

张:沙龙的朗诵场地,给朗诵者与听众提供了近距离接触的环境,因此,朗诵者应注意与现场听众的相互交流与互动,以语言的感染力引起听众的共呜,以起到更佳的朗诵效果。而舞台,由于环境空间较开阔,听众较多,因此更要加強情感的释放与声音的张力,以增強作品在现场朗诵的感染力。

赖:张民老师说得非常好,加強情感的释放与声音的张力,让作品呈现出它独特的风格和面貌。每位朗诵者对作品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朗诵作品和写作品的道理应该是相同的,最忌讳千篇一律。

陈:我认为要朗诵好一首诗,首先是要熟读作品,分析作品,根据作品做好功课,找出这首作品的“魂”在哪里?动人的细节在哪里?作品的“痛点”在哪里?然后在对作品进行整体设计,把高潮设计在哪里?哪几处作为铺垫?作品的“痛点”该“痛”到什么程度?音乐该怎样配合?与之同时,还应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语言状态完全投入到作品里面去,要让自己和作品完全融入一体。

赖:我在不同场合欣赏过陈慧老师老师朗诵中国著名诗人傅天琳老师的代表作《柠檬黄了》,现场反响热烈,你是怎样理解和处理傅老师的这个作品的?

陈:傅天琳老师的《柠檬黄了》,通过对柠檬的赞颂,歌颂了生命的坚强和伟大,全诗不仅呈现出一种抒情而朴素的诗性美,也透视出哲理的力量,在处理作品时,我尽量让哲理的光辉统一全篇,经过这样的处理,大家反映,不仅吻合了作品,也深化了作品。诗人傅天琳老师看过这个视频,十分认可这样的处理。

赖:我最近在星星梭《无标题之夜》的帖子里,欣赏到了张民老师朗诵的著名诗人李钢的《所有的人》,获得了不少诗人包括李钢本人的称赞,张民老师对这个作品肯定有他独到的理解和处理。

张:我非常喜欢李钢的诗歌,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还朗诵过他的组诗《蓝水兵》,我非常喜欢这组充满阳刚之气、富有革命浪漫主义的作品,当时播出后也产生了很好的反响。近40年过去了,当我一拿到他的新作《所有的人》就开始细细消化,熟读几遍后,只觉得诗人的情怀没有变,风格没有变,但格局视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胸襟更加开阔。

赖:我也仔细读过李钢的《所有的人》,是一首关注人类命运和未来走向的诗。它既有对过去的回望,又有对当今的思考,更有对未来的眺望。是一首既有歌颂又有批判,既充满理性又极富感性的大作品,非常令人震撼。

张:对,读完后就有强烈的创作冲动。“过去的回望,当今的思考,未来的眺望。”我把这样的理解熔铸到作品的再创作中,在处理作品的过程中,我和诗人,我和诗篇,完全融化在了一体。朗诵这样的作品是一个非常享受的过程,这个作品录制完毕后,我征求了诗人李钢的意见,得到了他的高度认可。

赖:现在,重庆的朗诵沙龙非常活跃,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我认为,文化沙龙犹如一个城市文化细胞,文化细胞越丰富、越健康,这个城市的文化肌体也就更发达、更健康,不知道你们是否赞同这样的观点。

陈:非常赞同,证明我们重庆的文化素质正在提高。

张:但在朗诵中,我们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和技术水平,艺术和技术的同步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文明素质才会同步提高。

文图来源:赖永勤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关于朗诵诗的三人谈

2020-09-19 17:53:26 来源: 0 条评论

时间:2020年6月2日下午3点。

地点:星星梭朗读会工作室。

人物:

张民,著名语言艺术家,全国听众喜爱的演播艺术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国家一级导演(以下简称张)。

陈慧,著名语言艺术家,主任播音员,配音演员,全国首届朗诵大赛专业组一等奖获得者(以下简称陈)。

赖永勤,国家一级文学编辑,全国百优广播电视理论人才荣誉称号获得者,重庆文旅委、重庆广电集团节目评委(以下简称赖)。

赖: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朗诵诗频频出现于新媒体,尤其是借助微信的推送,显得非常活跃,今天就是约你们两人来聊聊关于朗诵诗的话题。

张:好啊,非常乐意来探讨关于朗诵诗的问题。

赖:古今中外,诗歌这种文学体裁一定是与“吟诵”紧密相连的,孔子在《劝学》中说,“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翻译成现在的话,如果在读书的时候,把它朗诵出来,我们仿佛和先贤们住在一起,想到一块。孔子2500多年前的一段文字,也是对朗诵诗最形象和精准的论断,不知你们两位是否赞同?

张:的确,诗歌如果一旦失去了吟诵的功能,它的价值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削弱和影响。反之,一首诗如果能通过朗诵的手段去演绎和助推,不仅会扩大它的影响,也会证明它的价值。

陈:就像这次疫情,新冠病毒为全人类带来的巨大威胁,为我们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严峻的现实迫使我们要去思考,该以怎样的姿态去战胜这场巨大的灾难?这时候,我们特别渴望朗诵具有正能量的诗歌,去激励人们的斗志。而如果让诗只停留在纸面上,力度显然不够。

赖:像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余光中的《乡愁》,舒婷的《致橡树》、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还有我们重庆诗人傅天琳和李钢的诗歌……让我们百读不厌。是的,这些诗的艺术价值无可厚非,但通过语言艺术家们的反复朗诵和舞台演绎,其价值会变得更有价值,经典也因此更加经典。

张:我在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授课时,曾经开设过朗诵诗专题讲座。朗诵诗与一般的个人自我抒情诗虽然都具有诗的特质,但由于朗诵诗具有很明显的倾诉对象和特定的受众场合,在主题选入,视角介入,语言引入存在着一定的区别。自我抒情诗更多的是表达“自我”,让自我思想和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

赖:当然,自我抒情诗的读者也希望获得知音,与读者形成共鸣,但它的传播手段是文字,传播对象是读者,传播方式是“一对一”的个体,传播环境是安静的阅读空间。

张:而朗诵诗不仅要表达“自我”,还要通过“自我”去实现一种更大范围的主动传播,它的传播手段是语言,传播对象是观众和听众,传播方式是“一对若干”的群体听阅,传播环境往往要借助广播、电视、朗诵沙龙、剧场乃至广场等大众传媒载体。

赖:我们只有弄清楚朗诵诗与一般的个人自我抒情诗的主要区别,才能够在选题和处理上,做进一步的实践。

陈:由于朗诵诗的传播手段是语言,它一定要符合语言传播的特点。一般说来,语言传播的主要特点是节奏感强,语言流畅,音调和谐,明白易懂,适于上口,通俗易懂。作为文学体裁的朗诵诗,它除了要求具有以上特点之外,还需要一定的情绪鼓动性和艺术感染力,对语言的要求更严格。朗诵诗还要适应各种载体,各种载体对于朗诵诗的选择也各有择重。

赖:朗诵诗要适应各种不同的载体,这是为作品寻求到它最合适的地方,找到它最佳的归属。

陈:因为我长期工作在广播战线,我先说说广播吧,广播是一个相对安静的传播环境,听众是它唯一的受众,这和阅读“一对一”有些相似,它的选择范围很广,一般说来,凡是符合语言传播特点的作品,都可以选择。就我多年主持文学节目的体会,广播朗诵作品选择叙事诗和抒情诗为宜,叙事诗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心理活动,能够让听众产生“闻其声,见其人”的效果,它完全吻合了广播的功能要求。抒情诗以真诚朴素、意象单纯、清新隽永的作品为宜。真诚朴素,即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以真诚的情感打动人心,能够一下子抓住听众,也更有亲和力。

赖:陈慧老师刚才谈到意象单纯。我的理解就是要避免冗长繁复的意象堆砌,眼花缭乱的故作炫技,以质朴无华的特点,既能够让听众记得住,也能与听众产生共鸣。清新隽永,即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让听众获得美的欣赏和美的联想,以提升作品的审美层次。

张:如果说广播的传播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而电视的传播则是“又闻其声,又见其人,”所以它们在作品的选择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在于广播适合的作品,电视同样适合。但电视要求的作品,需要更具外化,更具形式感,更具表演性,以适应电视传播的要求。更具外化,要求作品的语言更具宣泄性,情感更加浓烈;更具形式感,即要考虑到作品的独诵、对诵、领诵加合诵等多种形式;更具表演性,相对于广播,它必须融入适当的表演形式。总而言之,它要适合的传播特点和要求。

陈:沙龙式的朗诵与电视传播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沙龙式的朗诵是直接与受众接触,它除了要求更加外化,更具形式感,更具表演性以外,还需要与沙龙确定的主题靠近,与现场的整体环境的协调。

赖:我认为,沙龙式的朗诵在选题上,应更具特定性,更具风格化,更具品质感。更具特定性,就是作品要与沙龙朗诵会的主题相符;更具风格化,就是要让作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突出的地域风格,使整个朗诵会呈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更具品质感,则是要求作品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张:舞台朗诵(包括广场朗诵)一般为主题朗诵,它选用的作品必须体现主题思想,靠近既定风格,以更大的思想体积和艺术重量,营造出强烈的舞台气场。由于它的传播方式与电视传播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其“更具外化,更具形式感,更具表演性”完全适用于它。大气磅礴,视野开阔,雄浑豪放,既富有思想煽动性,又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是它的首选,与晚会主题靠近的名篇佳作是备选。

同时希望有针对性的原创作品,来深化、提升晚会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原创作品也是衡量一台舞台朗诵会(包括广场朗诵会)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

赖:刚才两位老师谈到朗诵诗在广播、电视、沙龙和舞台(包括广场)的选题要求,我想,必须还有技术的支撑。

陈:我先说说广播和电视吧,广播,唯一的传播元素是以声传情,因此应努力塑造声音的艺术感染力,增強听众的想像空间。根据播音间话筒前表达的特点,尤其要注意气息与声音的调节与控制。电视,除了注意广播的要求,还要把控好在镜头前的朗诵状态,注意声形并貌,声音与表情形体的完美结合。

张:沙龙的朗诵场地,给朗诵者与听众提供了近距离接触的环境,因此,朗诵者应注意与现场听众的相互交流与互动,以语言的感染力引起听众的共呜,以起到更佳的朗诵效果。而舞台,由于环境空间较开阔,听众较多,因此更要加強情感的释放与声音的张力,以增強作品在现场朗诵的感染力。

赖:张民老师说得非常好,加強情感的释放与声音的张力,让作品呈现出它独特的风格和面貌。每位朗诵者对作品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朗诵作品和写作品的道理应该是相同的,最忌讳千篇一律。

陈:我认为要朗诵好一首诗,首先是要熟读作品,分析作品,根据作品做好功课,找出这首作品的“魂”在哪里?动人的细节在哪里?作品的“痛点”在哪里?然后在对作品进行整体设计,把高潮设计在哪里?哪几处作为铺垫?作品的“痛点”该“痛”到什么程度?音乐该怎样配合?与之同时,还应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语言状态完全投入到作品里面去,要让自己和作品完全融入一体。

赖:我在不同场合欣赏过陈慧老师老师朗诵中国著名诗人傅天琳老师的代表作《柠檬黄了》,现场反响热烈,你是怎样理解和处理傅老师的这个作品的?

陈:傅天琳老师的《柠檬黄了》,通过对柠檬的赞颂,歌颂了生命的坚强和伟大,全诗不仅呈现出一种抒情而朴素的诗性美,也透视出哲理的力量,在处理作品时,我尽量让哲理的光辉统一全篇,经过这样的处理,大家反映,不仅吻合了作品,也深化了作品。诗人傅天琳老师看过这个视频,十分认可这样的处理。

赖:我最近在星星梭《无标题之夜》的帖子里,欣赏到了张民老师朗诵的著名诗人李钢的《所有的人》,获得了不少诗人包括李钢本人的称赞,张民老师对这个作品肯定有他独到的理解和处理。

张:我非常喜欢李钢的诗歌,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还朗诵过他的组诗《蓝水兵》,我非常喜欢这组充满阳刚之气、富有革命浪漫主义的作品,当时播出后也产生了很好的反响。近40年过去了,当我一拿到他的新作《所有的人》就开始细细消化,熟读几遍后,只觉得诗人的情怀没有变,风格没有变,但格局视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胸襟更加开阔。

赖:我也仔细读过李钢的《所有的人》,是一首关注人类命运和未来走向的诗。它既有对过去的回望,又有对当今的思考,更有对未来的眺望。是一首既有歌颂又有批判,既充满理性又极富感性的大作品,非常令人震撼。

张:对,读完后就有强烈的创作冲动。“过去的回望,当今的思考,未来的眺望。”我把这样的理解熔铸到作品的再创作中,在处理作品的过程中,我和诗人,我和诗篇,完全融化在了一体。朗诵这样的作品是一个非常享受的过程,这个作品录制完毕后,我征求了诗人李钢的意见,得到了他的高度认可。

赖:现在,重庆的朗诵沙龙非常活跃,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我认为,文化沙龙犹如一个城市文化细胞,文化细胞越丰富、越健康,这个城市的文化肌体也就更发达、更健康,不知道你们是否赞同这样的观点。

陈:非常赞同,证明我们重庆的文化素质正在提高。

张:但在朗诵中,我们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和技术水平,艺术和技术的同步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文明素质才会同步提高。

文图来源:赖永勤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典韵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