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对一篇经典美文的精彩解读——听《品读萧红<长安寺>追寻长江索道前世今生》有感
前段时间,我有幸收听了都市频率《星夜伴读》节目对萧红名篇《长安寺》的解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苑|对一篇经典美文的精彩解读——听《品读萧红<长安寺>追寻长江索道前世今生》有感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9-25

作者 赖永勤

每当听到一些浮光掠影、味同嚼蜡的读书节目,深感要做好一期有质量的读书节目,必须要狠下一番功夫。前段时间,我有幸收听了都市频率《星夜伴读》节目对萧红名篇《长安寺》的解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节目在选题上,既注重了经典性又兼顾了本土性;在解读方式上,既有历史感又有时代感。这种让经典与本土结合,让历史和时代接轨,不仅使节目更有深度和厚度,同时也更加有亲和力,听后耐人寻味。

重庆长江索道车站。长江索道供图

巧借重庆长江索道 让经典与本土巧妙联姻

该解读一篇什么样的经典,一篇经典该从哪里着手?这期读书节目选中了著名作家萧红的散文《长安寺》,萧红于1938年9月来到重庆,1940年1月离开重庆飞往香港,尽管她在重庆只生活了一年多的时间,却在重庆写下了一篇颇具影响的散文《长安寺》。为了增强节目的吸引力,本期节目先设置了一个悬念,“在今天的节目里,我们将与大家共同分享一篇散文,它是我国已故著名作家萧红写的,这是一篇什么文章?它与长江索道有什么关系?我在这里先向大家卖个关子,你们在听完节目以后,答案自然会浮出水面。”

原来,重庆长江索道的站台,是在被日机炸毁的长安寺的旧址上修建起来的。重庆长江索道原本只是纯粹的交通工具,随着重庆旅游热的兴起,它成了倍受全国旅游者关注的打卡热地。一篇著名作家的经典散文,一个全国火爆的打卡热地,就这样巧妙地联系起来,这个悬念,不仅调动了读书人的兴趣,也引起了旅游者的关注。

重庆都市广播主持人、《星夜伴读》节目编导及主持人诺亚。赖永勤摄

精选散文精彩片段 让阅读和赏析并驾齐驱

本期节目在选择赏析片段时,既关注了它的文学性,又兼顾了它的地域性,并特别强调了它的时代性。如果说文学性代表了它的艺术价值,地域性反映了它的地方特征,时代性则是这篇散文的灵魂所在,也就是它的思想价值。限于篇幅,在此不妨各举一例。

文学性方面——“大雄宝殿里,也同样哑默默地,每个塑像都站在自己的地盘上忧郁起来,因为黑暗开始挂在他们的脸上。长眉大仙、伏虎大仙、赤脚大仙、达摩,他们分不出哪个是牵着虎的,哪个是赤着脚的。他们通通安安静静地,同叫着别的名字的许多塑像,分站在大雄宝殿的两壁。只有大肚弥勒佛还在笑眯眯的看着打扫殿堂的人,因为打扫殿堂的人,把小灯放在弥勒佛脚前的缘故。”

这段文字尽管不到200字,萧红却用她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长安寺大雄宝殿的整体氛围和局部细节。拟人化的比喻,是这段文字的主要特点,那些泥塑的菩萨,在她的笔下仿佛有了生命,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地域性方面——“卖花生糖的肩上挂着一个小箱子,里边装了三四样糖,花生糖,炒米糖,还有胡桃糖。卖瓜子的提着一个长条的小竹篮,篮子的一头是白瓜籽,一头是盐花生。”。

生活在重庆的人,对这样的人和这样的环境,是不陌生的。在这段文字里,萧红用了白描的手法,生动地重现了重庆的寻常小贩和市井生活,让我们读起来没有丝毫距离感,感到分外亲切。

时代性方面——“这是一块没有受到外面侵扰的重庆的唯一的地方……但我突然神经过敏起来——可能有一天这上面会落下了敌人的一颗炸弹。而可能的那两条水龙也救不了这场大火。那时,那些喝茶的将没有着落了,假如他们不愿意茶摊埋在瓦砾场上……我顿然地感到悲哀。”

比起前面两段文字,这段文字不仅充满了忧思,更饱含着感情, 萧红在重庆的日子里,山城重庆正遭遇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她和重庆的父老乡亲一样,跑警报、躲空袭,亲自目睹了了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萧红格外担心长安寺的安危,当她看到长安寺唯一的消防设备,竟是可装两桶水的两条水龙,一种不祥之兆袭上心头,不免让人对此揪心。这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它不仅让我们重温了历史,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作家的炽热情怀。

重庆长江索道车站。长江索道供图

连线嘉宾现场采访 让历史和现实无缝对接

经典为什么能够成为经典,在于它既能够超越历史,又能够反思时代。本期节目很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现场采访了3位有代表性的嘉宾,让历史和现实实现了无缝对接。

第一位是西南大学专家型作家郑劲松先生,他对萧红在重庆的情感生活和创作生活,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让我们了解到萧红创作《长安寺》的历史背景和前因后果。

第二位是重庆市话剧团的表演艺术家郑之同先生,他曾经在重庆25中读书(即长安寺旧址),目睹过长安寺的断壁残垣,从而印证了长安寺曾经拥有的辉煌。

第三位是重庆索道公司的总经理孔德兰女士,她详细地介绍了重庆长江索道于1987年10月竣工并投入营运,由当初单一的交通工具,上升演变为具有交通与观光双重功能的旅游热点,让我们看到了长安寺的凤凰涅槃。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本期读书节目,在文学艺术的赏析,历史价值的解析,和思想意义的透析等3个方面,所进行的精巧布局,也看到了本期节目创作者的良苦用心。书籍是人类通往美好的阶梯,经典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做好读书节目,我们必须要在通读原文的基础上,找准它的思想、历史和艺术价值,并以最好的方式进行解读,这样才能产生它应该起到的效果。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文苑|对一篇经典美文的精彩解读——听《品读萧红<长安寺>追寻长江索道前世今生》有感

2020-09-25 19:00:46 来源: 0 条评论

作者 赖永勤

每当听到一些浮光掠影、味同嚼蜡的读书节目,深感要做好一期有质量的读书节目,必须要狠下一番功夫。前段时间,我有幸收听了都市频率《星夜伴读》节目对萧红名篇《长安寺》的解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节目在选题上,既注重了经典性又兼顾了本土性;在解读方式上,既有历史感又有时代感。这种让经典与本土结合,让历史和时代接轨,不仅使节目更有深度和厚度,同时也更加有亲和力,听后耐人寻味。

重庆长江索道车站。长江索道供图

巧借重庆长江索道 让经典与本土巧妙联姻

该解读一篇什么样的经典,一篇经典该从哪里着手?这期读书节目选中了著名作家萧红的散文《长安寺》,萧红于1938年9月来到重庆,1940年1月离开重庆飞往香港,尽管她在重庆只生活了一年多的时间,却在重庆写下了一篇颇具影响的散文《长安寺》。为了增强节目的吸引力,本期节目先设置了一个悬念,“在今天的节目里,我们将与大家共同分享一篇散文,它是我国已故著名作家萧红写的,这是一篇什么文章?它与长江索道有什么关系?我在这里先向大家卖个关子,你们在听完节目以后,答案自然会浮出水面。”

原来,重庆长江索道的站台,是在被日机炸毁的长安寺的旧址上修建起来的。重庆长江索道原本只是纯粹的交通工具,随着重庆旅游热的兴起,它成了倍受全国旅游者关注的打卡热地。一篇著名作家的经典散文,一个全国火爆的打卡热地,就这样巧妙地联系起来,这个悬念,不仅调动了读书人的兴趣,也引起了旅游者的关注。

重庆都市广播主持人、《星夜伴读》节目编导及主持人诺亚。赖永勤摄

精选散文精彩片段 让阅读和赏析并驾齐驱

本期节目在选择赏析片段时,既关注了它的文学性,又兼顾了它的地域性,并特别强调了它的时代性。如果说文学性代表了它的艺术价值,地域性反映了它的地方特征,时代性则是这篇散文的灵魂所在,也就是它的思想价值。限于篇幅,在此不妨各举一例。

文学性方面——“大雄宝殿里,也同样哑默默地,每个塑像都站在自己的地盘上忧郁起来,因为黑暗开始挂在他们的脸上。长眉大仙、伏虎大仙、赤脚大仙、达摩,他们分不出哪个是牵着虎的,哪个是赤着脚的。他们通通安安静静地,同叫着别的名字的许多塑像,分站在大雄宝殿的两壁。只有大肚弥勒佛还在笑眯眯的看着打扫殿堂的人,因为打扫殿堂的人,把小灯放在弥勒佛脚前的缘故。”

这段文字尽管不到200字,萧红却用她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长安寺大雄宝殿的整体氛围和局部细节。拟人化的比喻,是这段文字的主要特点,那些泥塑的菩萨,在她的笔下仿佛有了生命,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地域性方面——“卖花生糖的肩上挂着一个小箱子,里边装了三四样糖,花生糖,炒米糖,还有胡桃糖。卖瓜子的提着一个长条的小竹篮,篮子的一头是白瓜籽,一头是盐花生。”。

生活在重庆的人,对这样的人和这样的环境,是不陌生的。在这段文字里,萧红用了白描的手法,生动地重现了重庆的寻常小贩和市井生活,让我们读起来没有丝毫距离感,感到分外亲切。

时代性方面——“这是一块没有受到外面侵扰的重庆的唯一的地方……但我突然神经过敏起来——可能有一天这上面会落下了敌人的一颗炸弹。而可能的那两条水龙也救不了这场大火。那时,那些喝茶的将没有着落了,假如他们不愿意茶摊埋在瓦砾场上……我顿然地感到悲哀。”

比起前面两段文字,这段文字不仅充满了忧思,更饱含着感情, 萧红在重庆的日子里,山城重庆正遭遇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她和重庆的父老乡亲一样,跑警报、躲空袭,亲自目睹了了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萧红格外担心长安寺的安危,当她看到长安寺唯一的消防设备,竟是可装两桶水的两条水龙,一种不祥之兆袭上心头,不免让人对此揪心。这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它不仅让我们重温了历史,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作家的炽热情怀。

重庆长江索道车站。长江索道供图

连线嘉宾现场采访 让历史和现实无缝对接

经典为什么能够成为经典,在于它既能够超越历史,又能够反思时代。本期节目很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现场采访了3位有代表性的嘉宾,让历史和现实实现了无缝对接。

第一位是西南大学专家型作家郑劲松先生,他对萧红在重庆的情感生活和创作生活,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让我们了解到萧红创作《长安寺》的历史背景和前因后果。

第二位是重庆市话剧团的表演艺术家郑之同先生,他曾经在重庆25中读书(即长安寺旧址),目睹过长安寺的断壁残垣,从而印证了长安寺曾经拥有的辉煌。

第三位是重庆索道公司的总经理孔德兰女士,她详细地介绍了重庆长江索道于1987年10月竣工并投入营运,由当初单一的交通工具,上升演变为具有交通与观光双重功能的旅游热点,让我们看到了长安寺的凤凰涅槃。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本期读书节目,在文学艺术的赏析,历史价值的解析,和思想意义的透析等3个方面,所进行的精巧布局,也看到了本期节目创作者的良苦用心。书籍是人类通往美好的阶梯,经典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做好读书节目,我们必须要在通读原文的基础上,找准它的思想、历史和艺术价值,并以最好的方式进行解读,这样才能产生它应该起到的效果。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吴思佳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