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海不扬波的“最美帮扶人”
重庆有三千万人口,这个数字宛若无边无际的大海,把余小波撒在里边,有如一滴水回它的家。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你很难一下子把那个叫余小波的人识别出来。

文苑|海不扬波的“最美帮扶人”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10-18

文/景娅

重庆有三千万人口,这个数字宛若无边无际的大海,把余小波撒在里边,有如一滴水回它的家。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你很难一下子把那个叫余小波的人识别出来。

偏偏余小波又有着人淡如菊的天性:他会在风口浪尖上去冲锋陷阵,但绝不吼叫,更不会在风口浪尖上去出风头。他是一位喜欢沉默的战士,打完胜战,众人在恣意欢呼,他或许就是那个独自蹲在一边静静享受的人。

所以,他说,他在黔江区委、区政府举办的2020年春节团拜会暨“最美帮扶人”的颁奖典礼上,在流光溢彩的大舞台上,接过“最美帮扶人”奖牌的瞬间,很是诚惶诚恐。他老在叩问自己:我没做什么啊,竟得到这样的荣誉?他反而不自在了,只是想必须再能多做些什么,才能回报授予他这份荣耀的人们——那会是他生命里永远相连、惦记的乡土和乡亲。关于“最美帮扶人”余小波的故事,我们就从他离家远行讲起吧——

他毅然奔赴边远山区,后顾有忧……

2018年9月,初秋刚降临山城重庆,当清凉之风刚让主城区市民稍为舒爽时,有人却要远行了。

作为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驻黔江区金溪镇工作队第二批工作队队员,余小波花了近四小时从重庆北站乘火车抵达黔江。从黔江汽车站乘坐客车到金溪镇又是一个多小时。余小波其实相当念想家人:老父亲已七十多岁,大女儿正上初二,小女儿才一岁半,妻子是一家市级医院的临床护士……他本是家人可以倚靠的那座大山。然而他却得从一位儿子、父亲、丈夫的位置上暂时离职。还好,离家时家人的目光平和、温暖而坚定,没有悲切和抱怨。他们仿佛在告诉他,你是去为国家办大事,放心走吧,我们会好好的!

家人的支持是他奔赴边远山区去参与扶贫的原动力!因为从小生长于垫江乡村的他,也曾品尝过贫穷、偏远带来的灭顶之灾。

1998年正月十三那天,即将返校上学的他那一天正在舅舅家玩耍,浑然不知厄运即将降临他的头上。天快黑了,46岁的母亲还在崖边劳作,由于天刚下雨不久,那地方土质松软而垮塌,不慎摔至深谷。母亲一声声呼救,由大声到渐渐微弱,直至晕过去……

在外村务工做打石匠的父亲,晚上8点回到家后发现没有人,便通知余小波回家并发动邻居四处寻找。好不容易把母亲找到时,已是晚上9点。那时没有120急救车,连去最近的乡镇卫生院也需要车,深更半夜,哪里去找车?只有把母亲背回家,请赤脚医生作简单处理,打算第二天一大早,带上母亲搭乘最早的客运班车到县城医院去医治。

深夜10点,母亲一直喊疼,赤脚医生给母亲打了止痛针后,母亲便晕睡过去了。没想到这竟是他和母亲的最后决别!他永远记得那人生的黑暗时刻,他紧攥着母亲的手腕,一直把着脉,片刻不放。他听见有嗵嗵嗵的声响如同火焰在燃烧,一种希望在升腾。嗵嗵嗵,他乞求这种声音不要停息,哪怕它大得那样可怕,像惊雷一样在他耳边炸响,但也乞求它千万别停息……

直到凌晨4点,他和父亲发现同床的母亲一直都没有响动,再一看,母亲早已安详地走了。他听到的那些嗵嗵心跳的声音,其实是他自己的。母亲已永远走了,他再也没有母亲了。19岁的余小波,伤心嚎啕地大哭,撕心裂肺地大哭……

失去母亲的他一夜长大,从男孩成为了男子汉……若干年来,有一个念头一直在折磨他:假如那时他的家乡不那么贫困、偏远,假如那时农村的医疗条件好一些,他的母亲哪会这么年轻就离开人世?!……那时他就清醒地意识到,贫穷是他人生的敌人、他家人的敌人、中国人的敌人、人类的敌人……所以,他以后一路走过来的奋斗史都是为了让自己和他人去摆脱贫困的围追堵截。

他努力学习,参加大专自学考试,在涪陵农校中专毕业前已经获得西南农业大学的大专毕业证。为了改变农村的面貌,他选择去了垫江永安镇政府工作,担任村镇规划建设员、团委书记、办公室副主任、垫江县交通局办公室副主任。2011年他参加公务员招录考试,又由垫江来到大渡口综合执法局,后又到区纪委、区经信委工作过。2014年又参加公务员遴选,来到了重庆市计划生育协会现在这个单位……这期间他从没放弃一件事:继续深造,在职读了法学、建筑工程管理学并获得双本科学历。他深信,知识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的风水,一个社会的风气……

这些年来,他还在中国最基层的地方学习并获得一种本领,无论多委屈,多艰难,总会默默地坚守阵地,不轻言放弃!他考入大渡口综合执法局当了一名普通城管后,曾在偏远的跳蹬镇一干就是两年多……或许,这在别人的眼中不值得,不划算。但他觉得所有的磨砺、所有的经过都是光阴的恩典。并且,上天并没亏待过他这个老实人,已把他最希望拥有的赐予给了他——曾经,他在主城区,眺望那夜色中崇山峻岭又无边无际似的楼房,以及万千盏如铃铛般欢唱着的灯光。他唯一的愿望是,在这个大都市里有一间房屋属于他与家人,有一盏灯能给他与家人带来安定、宁静与温暖……现在,命运之神已听到他的祈祷,把他与家人带到属于他们的房屋与灯光,他们非常幸运。他感恩身处的伟大时代!正因此如此,他觉得自己必须再次出发,走向穷乡僻壤,这是他要在自己有限生命中完成的使命之一,也是他在对时代、社会、命运的回答与回报!

一年零七个月、584户、300万电商销售额、350套校服……

这些数字不是天文数字,神秘而深奥,令人读不懂,它们都与余小波有关。如果非要用一些形象的东西去比喻,它们便是余小波一年零七个月,在黔江区金溪镇度过的日日夜夜所收割的麦穗与玉米,人们最基本的需求……

金溪,虽离黔江区中心才20多公里,但仿佛是两个世界。金溪的地形呈“筲箕”形状,山高坡陡,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45亩,且85%以上属坡耕地,其中田1.11万亩、土1.84万亩,真正的“九山半水半分田”,老天爷耍着性子不赏饭吃,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2014 年底,全镇GDP仅占全区0.61%,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区平均水平低838元,6个村居被确定为新一轮贫困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便有587户2157人,贫困人口比例远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区贫困户的2652元、低于全市4381元。20%的贫困户未通公路,其内生动力也严重不足,“老弱病残”人口特征明显,因病致贫率高达62%,文盲半文盲占比高达10.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7.8%。贫困程度深、减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便是金溪镇的现状。金溪哪有哗啦啦的金子在流动,它被确认为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

余小波经常看到许多山民背着山峦一样底窄口大的背篼,月明星稀从家里出发赶到场上,又至月明星稀才返回家园,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只是为卖一点点自家种的农产品或山货,哪里能赚什么钱啊?那种无奈又黯然的眼神也像山峦一般压在余小波的心坎上;再比如养蚕,在他的家乡垫江,早已实现了机械化,蚕农们哪需要起早贪黑来伺候那些小祖宗。但金溪的养蚕人仍沿习传统的方法,累死累活,脱贫致富仍还只是传说……

一年零七个月,人生中短暂的时光,对人类成长漫长的历史而言更只是火花一闪。但余小波与他们的驻乡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们,却在这短短的时间中,走遍了金溪的8个村和社区,584户贫困家庭一一访到。他还记得2019年的春节,他们一行人走了两小时,爬上金溪镇最高的雷家山去慰问一贫困户。那路真是天路啊,陡而险,还冰霜交加。如果一脚不慎,滚下山来,后果不敢设想……

但就是因为走访到了每一个金溪的贫困户,他渐渐在心里绘制了一张详细清晰的扶贫地图,更准确地在这张地图上标识出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突破口,为金溪的脱贫使上自己的劲!

首先,他把自己定位为一座交通畅通的桥梁。

对于帮助像金溪这样深度贫困的地区脱贫,岂能靠一己之力,一方之力?必须是大兵团大部队的集中火力,共同作战,其中必须得有人能各方沟通协调。余小波便是这样的角色——

他要协助工作队队长和联络员协调做好重庆市卫生健康委43个帮扶成员单位,来金溪开展扶贫的遍访、回访工作,与第一书记做好无缝衔接,确保帮扶单位来金溪开展活动的圆满完成。做好成员单位帮扶活动开展情况的台账记录,推动成员单位与贫困户“一对一”建立爱心结对帮扶机制,做好成员单位和各级领导与金溪镇贫困户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及时地把金溪镇及贫困户所有的信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向成员单位报送、传输。

在脱贫攻坚这个国家行动中,进住到每一个贫困村的第一书记无疑是跳跃起来,呯地一声,决绝扣球的主攻手。但得有人替他们传球,有人为他们观察全场的谋篇布局。

只要工作队的领导与第一书记需要,在余小波的字典里便绝无NO,加班加点到深夜也会高质量完成各类文件和相关材料的撰写,认真核实相关数据,让工作队领导与第一书记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有用、必须的情况,对症下药,提前谋划经费开支的安排。

他更不以自己身处“副驾驶”的位置就当一天和尚,懒懒地敲一天钟敷衍了事,他时刻把自己送到头脑风暴的中心去上天入地,围绕工作队脱贫攻坚的工作积极出点子、想办法,日常工作中加强与工作队长、联络员、各驻村第一书记的沟通协调,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或漏洞给予提醒,促其尽快解决,及时研究帮扶工作有关事宜,确保扶贫工作的每一环节顺利进行。

这些似乎只用几行文字便能描述的事情,做起来并不比攀登喜马拉雅山容易多少。

比如,2019年的8月,当地的脆红李熟了,铺天盖地的产量,让人欢喜让人忧。好多农家都眼巴巴指望着一年一季的脆红李给他们带来哗啦啦的银两来改善日子……。余小波、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每一个人,谁读不懂这些乡民渴求的眼神?!他们积极联系各家帮扶成员单位,发起“脆红有礼爱心购”去吸引消费者。不久一切都敲定。买家在约好的地方,等着他们用车送脆红李过去……万事俱备,东风却不听调遣,事先说好的运输车偏偏出了问题!酷热天,脆红李不能错过“嫁”出去的吉时,买家也不能傻等……余小波与他的领导、战友们急得心子都要跳出来了,只有去过五关、斩六将,逢山开路,逢水架桥,终于把这一批脆红李送到它该去的“婆家”。那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戏啊,现在回忆起,余小波还会作惊作寒,在他们的扶贫工作中,这样箭在弦上、迫在眉睫的事太多了,哪个环节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都会全军覆没。

想想吧,余小波他们接手时金溪商城线上线下的交易额才6万元多一点。从6万到达300万元是不是一个神话?但这300万不是一口气吹出来的,而是余小波他们这般如履薄冰、想方设法、积沙成塔一步步干出来的——为了促使金溪农场增加销量,帮助农户更好地销售农产品,余小波组织了在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43个成员单位巡回开展金溪农产品推广体验活动。每次活动他都会认真策划,考虑如何布展以及许多琐碎的细节,让金溪的农产品花红柳绿地去打动千百个消费者的芳心,两情相悦,利农利市民,才使金溪农场电商平台的影响力、知名度渐渐有了大幅度提升。可以说金溪电商平台交易额能闯300万元的大关,余小波功不可没,里面蕴含了他太多的智慧、汗水和不眠之夜:他们在金溪设立收购点,建立冷冻库、专门开辟了贫困户的农货板块,并联系好顺风快递进驻金溪镇,山里的货可以清翠欲滴、新鲜亮丽地到达主城,一解村民们几百上千年来农货难以出山的忧愁。

提起金溪被服厂,这个对于金溪镇而言的重要企业,也留下了余小波奔波的足迹:他负责这一扶贫车间的宣传、文化打造,起草商业合同、订单函去帮助被服厂拿到更多的订单,解决更多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尤其是今年疫情稍有缓解后,他便积极去帮助该厂的复工复产。那又是一系列需要细致又耐心来开展的工作,因为技术师傅来自湖北,有个别人是闻之色变,内心拒绝。他便与厂里负责人一道,严格把控开工的安全关,口罩、红外线测温仪、洗手、吃饭问题一一落实。开工的第一天便对二十多位工人进行了安全培训,并做好尚未复工工人的心理安抚,解释清楚为什么要分期分批复工,这是为大家的安全与健康着想,也是科学抗疫的需要。

因为他们是来自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身靠着30多个有医疗背景的成员单位,所以余小波与他的战友们觉得一定要用好自己独有的优势,来帮助当地老百姓“脱病致富”。或许是地处高寒山区,不少的山民都患有肺结核,还有些山民已病入膏肓,却一拖再拖……金溪镇长春村王华胜五岁的女儿心脏有严重问题,却茫茫然不知该怎样去就医。余小波和驻长春村第一书记田杰了解这一情况后,迅速联系上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把孩子送到医院后,由专家仔细诊断和会诊,亲自做了手术……看着现在活蹦乱跳的孩子,不擅言辞的王华胜总会喃喃地对人说:感谢驻乡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他们都是好人些,大好人些……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虽然余小波与诗人艾青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但艾青用胸膛写出来的澎湃诗句,余小波也在用自己年轻的热情抒写着——他从心灵深处爱上了金溪这片土地,总想为它多尽一份孝,多管一些“闲事”。所以他给了自己第三个定位:“爱管闲事”的扶贫队员——

一次吃饭聊天中,当地金溪中心学校校长提到现在学生校服穿了好多年,都已破旧。前些时,有一个红樱桃的公益组织捐了400多套。但对全校八百多学生而言,还差350套。也就是说还有350位学生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穿着崭新的校服站在操场上,参加升国旗仪式或校级大会,而他们仍会穿着破旧校服“异类”地站在那里,与庄严的时刻格格不入。

满桌说者无心,余小波却是听者有意。他被深深地刺痛了!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将心比心,完全能体会到那些穿着破旧校服孩子们的感受……他想起大女儿穿着漂亮的校服推开家门来去匆匆的样子,她可能从没有去纠结过一套校服意味着什么?校服,对重庆主城区的孩子来说,可能都不会对它有所敏感,去感慨万千。穿破旧了自然就换新的,有什么难度?而且绝对是全校统一,谁还缺一二套校服穿?!但,对于边远山区的孩子,要穿上校服并不那么容易,一般都得靠别人的捐献,所以全校各个年级甚至各个班,款式色彩往往都不一样……正因为校服来之不易,对学生们而言愈是蕴意无限——它意味着他们蒸蒸日上的精气神,他们与山外的孩子一样充满希望的人生……校服再不只是单纯的物质,已升华为精神的标志:它会让孩子们高傲地昂起自己的头,成为认真学习拼搏的某种动力。

余小波开始行动了!他把自己的想法给派出单位市计生协的领导做了汇报,也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市计生协向金溪镇中心学校捐赠了价值7万元的校服350套。这些校服设计得非常漂亮,由红白蓝三色组成,很像天空、大海和孩子们红彤彤的小脸。穿在中心校学生模特儿的身上,美轮美奂!

余小波心里还有他的“小九九”。他将这350套校服指定由金溪被服扶贫车间生产,在解决学生校服难题的同时,又帮助扶贫车间解决了订单难题,实现了双赢。嘿嘿,多“狡黠”的余小波。目前这350套校服已经生产完毕,待学校有重大庆祝活动时,孩子们再穿上崭新的校服。余小波对这350套校服用心用情之深,外人未必真正了解或理解。但他对自己算是一种交待了,更重要的是对那些孩子是一种交待:离开金溪时,他还没来得及看见这批校服穿在孩子们的身上。然而他可以想象到,在蓝天白云的武陵山深处,一群精灵般的孩子穿着崭新的校服在阳光下奔跑、嬉闹。笑声翻山越岭直抵他的耳畔,他们的兴奋与自豪就是那校服中红彤彤的色彩,光芒四射,锐不可当。他这个扶贫队员,他这个当父亲的人真的好欣慰!

跟余叔叔逛嗨重庆城的孩子们并不知道:他的小女儿正发高烧……

扶贫必须扶智,是余小波与他们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几批赴金溪所有扶贫干部的共识。大家都意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外部的输血只能解一时之急,只有金溪人具有了脱贫的迫切感、智慧,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而不是消极地“等、靠、要”、守土安贫和悲观失望,这片土地才能动若脱兔,才能生命之树长青。

怎样才能让这里那些文化程度不高,视野不够开阔的山民动起脑筋、动起手脚来呢?

余小波与那些第一书记以及所有的战友们都想到了这点:观念!意识!必须首先改变乡民们的观念意识!

怎样去改变?

余小波想出了能通俗易懂让乡民们接受的方法:讲脱贫致富、创业致富的故事,让“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继续滴水穿石地在这片土地上催生新芽,吹绿人们的心田。

在工作队领导的支持下,他在金溪中心学校组织开展了“脱贫故事、扶贫故事、创业故事”的宣讲活动,那便是从每个村选出一个致富能手来登台现身讲述自家的致富之路,致富经验……比如清水村有一乡民田建外出打工失去一只手,垂头丧气回乡后,却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引导下,承包了20亩地种辣椒,还承包了近300亩桑园养蚕,请了10多位村民打工。不但自己在致富路上飞奔,也帮助了乡邻;比如另一位致富能手杨胜雨,最初所养的鸡全死了,捶胸顿足地痛苦了好一阵子。也是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重振旗鼓,请畜牧站的技术员加以指导,养鸡、养牛……,现在已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畜业大户。

对每个宣讲者,余小波都事先与他们多次沟通,梳理修改他们的演讲稿,为其做PPT。并且,在选择宣讲的场地上,他也有思考:为什么是金溪中心学校?他希望是“小手带大手、小手促大手”:许多村民的孩子都在中心学校读书,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共同来听自己乡邻致富的故事,孩子回家后便会与父母有所互动,有所促进。更重要的是,孩子是这片土地未来的主人,他们应该了解与深味父辈为改变自己与家人命运所付出的汗水,所经历的辛酸,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斗志。这些种子现在就播下,才能润物细无声,真正在心理让这些金溪未来的公民时刻准备着,先从意识上、眼界上敏锐、前卫、广阔……当他们成人后,才对这片土地有责任心以及耕耘的能力……

余小波与他们工作队的战友清醒地认识到,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如孤岛般地封闭也是其重要原因。他们要做的工作便是让孤岛与大陆紧密相联:金溪的人要多走出去了解外面的翻天覆地;外面的人也要看到金溪的一日千里……

于是,余小波积极加强与省、市、区主流媒体的合作,主动向媒体、向外界介绍、推广、宣传金溪扶贫的成熟经验和变化,在多个市级媒体开设了金溪脱贫攻坚宣传专栏或专版,对金溪扶贫工作进行了全方位、多维度的深度报道:组织拍摄了《第一书记们的一天》、《走进金溪》、《书记代言》等微视频,联系重庆卫视、重庆日报等对金溪“三金”品牌:金溪护工、金溪农场、金溪商城等进行专题报道,让金溪这个名字穿越山重水复,愈来愈多地为世人知晓,知道它是个好山好水好地方,人们能干又善良。通过不懈努力,目前金溪扶贫宣传已呈现出全面深入、新颖生动、广泛认可的局面,金溪镇成为了全国驻村帮扶工作培训班现场的观摩点,各级领导都对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的帮扶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余小波还嫌自己做得不够,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听说重庆卫视少儿频道要举办2019年“少儿新春文艺晚会”,他马上意识到这又是一个宣传金溪的好机会。而且能让金溪的孩子走出大山,站在主流媒体的大舞台上讴歌推广自己的家乡,其意义更不是去表演一个节目那么单薄:那是让少年的他们在学习担负振兴家园的重任——少年强便是金溪强,便是中国强!

他亲自编写了《精准扶贫看金溪》三句半的内容,又从金溪中心学校挑选出五男五女皆为贫困户子女的小学生认真排练。录节目的那天,从重庆如何租车去金溪接孩子们,如何保障安全,如何衔接节目组,如何安排食宿,如何在完成录制之后带孩子们去逛逛重庆的网红地,他这个余叔叔要操的心只能用四个字去形容——殚精竭虑!

他得细致又周到地设计好每一步!每一步都不能有丝毫的闪失。他真是如履薄冰啊!

老天开了一个玩笑的是,那天他小女儿发起了高烧,烧得有点吓人。他还得抓紧金溪的孩子们还没到达重庆的那几个小时,冒着大雨抱着女儿去儿童医院打吊针。然后,在孩子们出现在录制现场华侨城时,他的身影也必须同时出现。

他是超人吗?他真像!

但他其实就是一个孩子们心目中热情似火、可亲可爱的余叔叔,以及,自己女儿眼里并不那么合格的父亲。

那天,金溪的孩子闪闪发亮:昂扬的身姿,铿锵的声音,灿烂的笑容在舞台上撩拨了现场所有人的目光和心灵,金溪真的宛如翻腾着金色水花的小溪伸向了人们的记忆……

余小波在台下比孩子们更像孩子:激动、兴奋,难以自禁……这些乖孩子,第一次上这么大的舞台,那样地自信满满,真不愧是大山的作品,山一般地从容而淡定,他必须为他们点赞!

到现在,余小波手机里仍保留着金溪孩子们的这段表演视频。拿给别人看时,嘴角扬起自豪又幸福的弧线,笑得那样可爱,完全是成功父亲的表情……

录完节目,他像一位真正父亲似的,耐心又慈爱地带着孩子们去吃火锅,坐轻轨,然后逛令外地客挤破头的打卡之地——洪崖洞,再慢慢蹓跶至解放碑……那个夜晚所有的经历、旅程对这10位金溪的孩子几乎都是第一次……如果把人生比作长途旅行,每个第一次就是一扇门,有人帮你推开,让你看到新鲜世界的模样,新鲜人的面孔,嗅到新鲜的气息,直抵心扉,然后你的眼睛就会拥有更多角度来打量世界,你对自己如何存在也会多一些判断与择抉,于是,你便开始与众不同地生长……

这些生长于贫困家庭、所谓输在了起跑线上的孩子们好幸运,在他们人生的某一天,有一双手帮他们推开一扇扇门,有一个叫余小波的叔叔带着他们从解放碑走过,从一个全新的世界走过……也许,在未来,这些长成参天大树的孩子中间,会有人一回眸,想起这一天的某个细节,内心感慨不已,充满感激……其实,哪需要等到将来哦,就在那一天坐车回宾馆的路上,孩子们笑逐颜开,幸福无比,已情不自禁唱起了《感恩的心》。这些懂事的孩子,他们就像大山一样知道天地的善意与恩赐……

把孩子们安全地送到住宿的渝通宾馆后,已是深夜十二点多,余小波推开了自己的家门。那一刻疲惫与愧疚同时袭来,尤其是后者。这一年五六个月里,欠了家人多少债,他是丝丝缕缕铭刻在心。每次回家,他都是匆匆来去,还得趁着小女儿睡着了悄悄“溜”走,实在不敢去听那稚嫩的声音哭闹着找爸爸。他也不敢仔细去瞧父亲日益苍老的面容和妻子操劳的身影……更别提大女儿了,她正处在初升高的结骨眼上,好需要父亲的大手帮她推开人生重要的一扇门……

最初,余小波他们工作队的“扶友”们都是周五晚上回重庆主城的家(一般是两周回一次),周日坐中午十二点多的火车返回黔江、金溪……。后来这一群丈夫、父亲们商量,干脆坐晚上8点40分的火车。虽然到金溪会是第二天凌晨的1点多,但总算能挤几个小时来与家人多呆一会儿,他们自己累点又算个啥?!

每次离家前,妻子总会叮嘱:到了金溪无论多晚,一定给我发条信息回来。“那边山路弯弯,让出租车司机开慢点哟!”大女儿会对他说,“爸爸您各人在那边吃好点,不要太累!”两三岁的小女儿更是萌萌地去回答别人的问话:我爸爸又去扶贫了,坐着火车,呜……

身后是亲人,前方也是亲人,余小波真正体味到古人所言的“忠孝两难全”的含义。

坐在火车上,他家窗外的那轮月亮也仿佛一路追随而来,像一个陪着他行走的亲人。他望着它,会突然禁不住微笑,那是想起大女儿太争气了,谁也没管她,竟考上了重点中学高中的实验班。好人有好报——此刻他更说给自己听:要一往无前、一往情深地做好人哦!

暖男、知心兄长、周到后勤、有技术含量的炊事员……

在采访余小波的过程你很容易发现一个现象:谈自己的时候,他便是三言两语的简洁。但只要一谈起他们金溪镇的驻地村第一书记们,他们工作队的“扶友”们就滔滔不绝,会给你介绍谁是“实事书记”、“点子书记”、“背包书记”、“就业书记”、“电商书记”、“爸爸书记”……说他们才是最辛苦、最有奉献的人,他们日常吃住都在村里,难得回一趟镇上。从扶贫事业而言,从比他们稍为年长的兄弟情而言,保障他们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在生活上无后顾之忧,自己都是应该的,份内的。

“我们工作队这些人能一起来扶贫,一起走到金溪,也是难得的缘份,既是兄弟,更是同道之人,当然要彼此关照、爱护……”余小波是个诚恳人,更是团队中的暖男一枚。

去年5月,金溪直逼高温,他却发现山坳村第一书记刘昶整天关着窗,房子里闷热得如同蒸笼一般,晚上哪里睡得着觉?他仔细观察才发现,刘昶一开窗便正对一座养猪场,在盛夏,恶臭袭来可想而知。于是,刘昶的窗是开也不是,关也不是。他本人也不吭声,不愿给工作队添麻烦,只有夜夜辗转难眠。余小波还发现,像这样第一书记苦熬高温住宿条件的人还不止刘昶一个。他着急了,第一时间向工作队领导反映了该情况,并建议给他们的房间装上空调。在获得批准后,与另一名工作队员王晋多方奔走、比对和挑选,最终选择一家性价比较高的空调店购买了空调,及时地为这些战斗在前线的第一书记安装。除了夏天的降温设备,冬天他又为他们准备了烤火炉。要打好战,武器装备、后勤保障一样都不能少。人的状态便是最好武器,他不能让前线冲锋的人疲惫上阵。

“小波确实替我们想得周到,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上的困难,也让我们第一书记安心扎根在村里工作。”山坳村第一书记刘昶这样说。

不仅如此,余小波还想到第一书记们平日总是走村串户的,十分辛苦。一个人住在村里,伙食方面往往都是应付一顿是一顿,长此以往,身体也会被拖垮的。因此,为了改善大家伙食,他与同驻乡工作队的另外两名队员杨进廉、王晋商量,决定运转起工作队食堂。经常充当炊事员,给队员们做饭吃,让第一书记回来打打“牙祭”。如果遇到周末他没回家,更会把所有没回家的队员召集起来,坐在能坐十五六人的大圆桌上吃“团圆饭”。他一直牢记工作队领导的交待:让冲锋陷阵的第一书记们吃好吃饱,便会少想家。

“小波既是炊事员,又是宣传员,每次周末回到驻地都有可口的饭菜。而且饭后大家还能一起畅谈一周来在村里的扶贫工作心得,让我们感觉到了家的温暖,有他在工作队,真好!”金溪社区第一书记时杰仍念念不忘他们在一起的好时光。

就在采访的过程中,余小波不断接听着金溪那边某位第一书记急切的电话:他家里有事,要麻烦小波兄长帮忙照顾……

采访快结束时,时针指向了20点40分。余小波下意识地看看手机上的时间,深情款款地说:我的那些“扶友”们又踏上火车前往黔江的金溪了……

文明最初的标志是一段愈合的股骨,中国的扶贫是人类历史上的史诗

经过重庆市卫健委扶贫集团43个成员单位的通力合作,全力以赴,精准扶贫,黔江区的金溪镇这三年有些什么样的变化呢?

如果说以数字来对比是枯燥乏味的,以套话来概括是粗糙平庸的,那么余小波他们工作队只用两件事就四两拨千斤,以小见大地把金溪的变化生动地呈现在你面前——

第一件,他说,最初扶贫工作队到一些贫困户家,往往会遭遇冷眉冷眼。板凳都不会递一条给你坐,更别说倒一杯水给你喝了……他们根本不相信这些干部是来帮他们脱贫的,也不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站立起来,走上小康之路。他们眉头紧锁,牢骚满腹,消极等待……后来,他们悄悄观察,发现这些扶贫干部如果在哪家吃饭,总会在院坝的光天化日之下,付哪家饭钱;扶贫干部与当地村干部彼此团结,紧密配合,奔来跑去总在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一点一点找现钱,细水长流钓大鱼……人都是以心换心的,他们的心底也开始波澜起伏了,找到村干部和扶贫工作队讨主意:我可以喂鸡养鸭,我有何等手艺特长……变消极为积极。人的变化是脱贫攻坚的基石,没有人意识的改变、状态的改变,其它的不过是毛毛雨与干渴土地的关系,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

第二件事是养蚕人再不起早贪黑以传统的方式去伺候那些小祖宗了,全部是自动化、智能化高科技设备,包括给桑园打药也是用地面控制的小飞机,仿佛一场轻松的游戏,就完成了沉重的劳作。余小波说起,笑眯了眼。

一年零七个月的金溪扶贫,余小波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他与那片土地已情定三生,有了无法稀释的缘分。他前脚还没回到重庆市计生协会群众工作部,就抽调到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做健康促进工作,他做的仍是与扶贫相关的健康扶贫工作,包括金溪的许多扶贫项目仍在继续推进。他说,人家都说他既有前线扶贫的实践经验,现又在市级部门继续从事健康扶贫理论研究,就把他当成了“扶贫”专家。而这一称号让他好有压力,这是要让他去挑起一座山啊。然而他又觉得这是无法推开的一座山:现在他每天是八点便在办公室忙起,晚上九、十点钟才能回家,仍是忙碌得顾不了一家大小。但健康扶贫这一方面还任重而道远:重庆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还需提档升级,区县这级还有一个县未创建二甲医院;乡镇卫生院至少有一名全科医生的标准未达到100%;村这级卫生室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化,村医中执业助理医师的比重与全国比起来,比例还偏低…………

余小波怎敢停歇,喘口气,他真恨不得把一天掰成两天来花,指望时间能给他开一扇后门……

曾有人问20世纪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人类文明最初的标志是什么?她的回答是“一段愈合的股骨。”

她说,在远古,如果有人断了股骨,就无法生存,会被四处游荡的野兽吃掉。因此,一段被发现的最早的愈合股骨,表明有人将受伤的人带到了安全的地方,并且花了很长时间跟他呆在一起,照顾他,让他慢慢康复。所以,在困难中帮助别人才是文明的起点。

中国上下五千年,古老而年轻。新中国也走过了71年,沧海桑田,正值春暖花开。细数中国的历史,仁人志士们流汗、流血、牺牲的历史,就是前赴后继率领大众摆脱贫困的奋斗史。今天的中国怎样才算得是强国?不仅在于大楼有多么高耸入云,广场有多么辽阔浩大,高铁有多么飞驰如电,更体现在民生细节的合理与周到,以及对弱势群体的扶持、爱护、包容上,这才是一个泱泱大国的温度与格局,每个公民的福祉。

目前,国家层面已在扶贫问题上作出了宏伟的布署,积极行动,揿下了倒计时;而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是拉纤人,才可能是战果的分享者。余小波懂得这一切,所以他不推开山一般崇高的责任。他继续在黑暗中默默拉纤,不吭一声……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文苑|海不扬波的“最美帮扶人”

2020-10-18 18:20:14 来源: 0 条评论

文/景娅

重庆有三千万人口,这个数字宛若无边无际的大海,把余小波撒在里边,有如一滴水回它的家。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你很难一下子把那个叫余小波的人识别出来。

偏偏余小波又有着人淡如菊的天性:他会在风口浪尖上去冲锋陷阵,但绝不吼叫,更不会在风口浪尖上去出风头。他是一位喜欢沉默的战士,打完胜战,众人在恣意欢呼,他或许就是那个独自蹲在一边静静享受的人。

所以,他说,他在黔江区委、区政府举办的2020年春节团拜会暨“最美帮扶人”的颁奖典礼上,在流光溢彩的大舞台上,接过“最美帮扶人”奖牌的瞬间,很是诚惶诚恐。他老在叩问自己:我没做什么啊,竟得到这样的荣誉?他反而不自在了,只是想必须再能多做些什么,才能回报授予他这份荣耀的人们——那会是他生命里永远相连、惦记的乡土和乡亲。关于“最美帮扶人”余小波的故事,我们就从他离家远行讲起吧——

他毅然奔赴边远山区,后顾有忧……

2018年9月,初秋刚降临山城重庆,当清凉之风刚让主城区市民稍为舒爽时,有人却要远行了。

作为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驻黔江区金溪镇工作队第二批工作队队员,余小波花了近四小时从重庆北站乘火车抵达黔江。从黔江汽车站乘坐客车到金溪镇又是一个多小时。余小波其实相当念想家人:老父亲已七十多岁,大女儿正上初二,小女儿才一岁半,妻子是一家市级医院的临床护士……他本是家人可以倚靠的那座大山。然而他却得从一位儿子、父亲、丈夫的位置上暂时离职。还好,离家时家人的目光平和、温暖而坚定,没有悲切和抱怨。他们仿佛在告诉他,你是去为国家办大事,放心走吧,我们会好好的!

家人的支持是他奔赴边远山区去参与扶贫的原动力!因为从小生长于垫江乡村的他,也曾品尝过贫穷、偏远带来的灭顶之灾。

1998年正月十三那天,即将返校上学的他那一天正在舅舅家玩耍,浑然不知厄运即将降临他的头上。天快黑了,46岁的母亲还在崖边劳作,由于天刚下雨不久,那地方土质松软而垮塌,不慎摔至深谷。母亲一声声呼救,由大声到渐渐微弱,直至晕过去……

在外村务工做打石匠的父亲,晚上8点回到家后发现没有人,便通知余小波回家并发动邻居四处寻找。好不容易把母亲找到时,已是晚上9点。那时没有120急救车,连去最近的乡镇卫生院也需要车,深更半夜,哪里去找车?只有把母亲背回家,请赤脚医生作简单处理,打算第二天一大早,带上母亲搭乘最早的客运班车到县城医院去医治。

深夜10点,母亲一直喊疼,赤脚医生给母亲打了止痛针后,母亲便晕睡过去了。没想到这竟是他和母亲的最后决别!他永远记得那人生的黑暗时刻,他紧攥着母亲的手腕,一直把着脉,片刻不放。他听见有嗵嗵嗵的声响如同火焰在燃烧,一种希望在升腾。嗵嗵嗵,他乞求这种声音不要停息,哪怕它大得那样可怕,像惊雷一样在他耳边炸响,但也乞求它千万别停息……

直到凌晨4点,他和父亲发现同床的母亲一直都没有响动,再一看,母亲早已安详地走了。他听到的那些嗵嗵心跳的声音,其实是他自己的。母亲已永远走了,他再也没有母亲了。19岁的余小波,伤心嚎啕地大哭,撕心裂肺地大哭……

失去母亲的他一夜长大,从男孩成为了男子汉……若干年来,有一个念头一直在折磨他:假如那时他的家乡不那么贫困、偏远,假如那时农村的医疗条件好一些,他的母亲哪会这么年轻就离开人世?!……那时他就清醒地意识到,贫穷是他人生的敌人、他家人的敌人、中国人的敌人、人类的敌人……所以,他以后一路走过来的奋斗史都是为了让自己和他人去摆脱贫困的围追堵截。

他努力学习,参加大专自学考试,在涪陵农校中专毕业前已经获得西南农业大学的大专毕业证。为了改变农村的面貌,他选择去了垫江永安镇政府工作,担任村镇规划建设员、团委书记、办公室副主任、垫江县交通局办公室副主任。2011年他参加公务员招录考试,又由垫江来到大渡口综合执法局,后又到区纪委、区经信委工作过。2014年又参加公务员遴选,来到了重庆市计划生育协会现在这个单位……这期间他从没放弃一件事:继续深造,在职读了法学、建筑工程管理学并获得双本科学历。他深信,知识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的风水,一个社会的风气……

这些年来,他还在中国最基层的地方学习并获得一种本领,无论多委屈,多艰难,总会默默地坚守阵地,不轻言放弃!他考入大渡口综合执法局当了一名普通城管后,曾在偏远的跳蹬镇一干就是两年多……或许,这在别人的眼中不值得,不划算。但他觉得所有的磨砺、所有的经过都是光阴的恩典。并且,上天并没亏待过他这个老实人,已把他最希望拥有的赐予给了他——曾经,他在主城区,眺望那夜色中崇山峻岭又无边无际似的楼房,以及万千盏如铃铛般欢唱着的灯光。他唯一的愿望是,在这个大都市里有一间房屋属于他与家人,有一盏灯能给他与家人带来安定、宁静与温暖……现在,命运之神已听到他的祈祷,把他与家人带到属于他们的房屋与灯光,他们非常幸运。他感恩身处的伟大时代!正因此如此,他觉得自己必须再次出发,走向穷乡僻壤,这是他要在自己有限生命中完成的使命之一,也是他在对时代、社会、命运的回答与回报!

一年零七个月、584户、300万电商销售额、350套校服……

这些数字不是天文数字,神秘而深奥,令人读不懂,它们都与余小波有关。如果非要用一些形象的东西去比喻,它们便是余小波一年零七个月,在黔江区金溪镇度过的日日夜夜所收割的麦穗与玉米,人们最基本的需求……

金溪,虽离黔江区中心才20多公里,但仿佛是两个世界。金溪的地形呈“筲箕”形状,山高坡陡,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45亩,且85%以上属坡耕地,其中田1.11万亩、土1.84万亩,真正的“九山半水半分田”,老天爷耍着性子不赏饭吃,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2014 年底,全镇GDP仅占全区0.61%,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区平均水平低838元,6个村居被确定为新一轮贫困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便有587户2157人,贫困人口比例远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区贫困户的2652元、低于全市4381元。20%的贫困户未通公路,其内生动力也严重不足,“老弱病残”人口特征明显,因病致贫率高达62%,文盲半文盲占比高达10.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7.8%。贫困程度深、减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便是金溪镇的现状。金溪哪有哗啦啦的金子在流动,它被确认为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

余小波经常看到许多山民背着山峦一样底窄口大的背篼,月明星稀从家里出发赶到场上,又至月明星稀才返回家园,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只是为卖一点点自家种的农产品或山货,哪里能赚什么钱啊?那种无奈又黯然的眼神也像山峦一般压在余小波的心坎上;再比如养蚕,在他的家乡垫江,早已实现了机械化,蚕农们哪需要起早贪黑来伺候那些小祖宗。但金溪的养蚕人仍沿习传统的方法,累死累活,脱贫致富仍还只是传说……

一年零七个月,人生中短暂的时光,对人类成长漫长的历史而言更只是火花一闪。但余小波与他们的驻乡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们,却在这短短的时间中,走遍了金溪的8个村和社区,584户贫困家庭一一访到。他还记得2019年的春节,他们一行人走了两小时,爬上金溪镇最高的雷家山去慰问一贫困户。那路真是天路啊,陡而险,还冰霜交加。如果一脚不慎,滚下山来,后果不敢设想……

但就是因为走访到了每一个金溪的贫困户,他渐渐在心里绘制了一张详细清晰的扶贫地图,更准确地在这张地图上标识出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突破口,为金溪的脱贫使上自己的劲!

首先,他把自己定位为一座交通畅通的桥梁。

对于帮助像金溪这样深度贫困的地区脱贫,岂能靠一己之力,一方之力?必须是大兵团大部队的集中火力,共同作战,其中必须得有人能各方沟通协调。余小波便是这样的角色——

他要协助工作队队长和联络员协调做好重庆市卫生健康委43个帮扶成员单位,来金溪开展扶贫的遍访、回访工作,与第一书记做好无缝衔接,确保帮扶单位来金溪开展活动的圆满完成。做好成员单位帮扶活动开展情况的台账记录,推动成员单位与贫困户“一对一”建立爱心结对帮扶机制,做好成员单位和各级领导与金溪镇贫困户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及时地把金溪镇及贫困户所有的信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向成员单位报送、传输。

在脱贫攻坚这个国家行动中,进住到每一个贫困村的第一书记无疑是跳跃起来,呯地一声,决绝扣球的主攻手。但得有人替他们传球,有人为他们观察全场的谋篇布局。

只要工作队的领导与第一书记需要,在余小波的字典里便绝无NO,加班加点到深夜也会高质量完成各类文件和相关材料的撰写,认真核实相关数据,让工作队领导与第一书记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有用、必须的情况,对症下药,提前谋划经费开支的安排。

他更不以自己身处“副驾驶”的位置就当一天和尚,懒懒地敲一天钟敷衍了事,他时刻把自己送到头脑风暴的中心去上天入地,围绕工作队脱贫攻坚的工作积极出点子、想办法,日常工作中加强与工作队长、联络员、各驻村第一书记的沟通协调,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或漏洞给予提醒,促其尽快解决,及时研究帮扶工作有关事宜,确保扶贫工作的每一环节顺利进行。

这些似乎只用几行文字便能描述的事情,做起来并不比攀登喜马拉雅山容易多少。

比如,2019年的8月,当地的脆红李熟了,铺天盖地的产量,让人欢喜让人忧。好多农家都眼巴巴指望着一年一季的脆红李给他们带来哗啦啦的银两来改善日子……。余小波、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每一个人,谁读不懂这些乡民渴求的眼神?!他们积极联系各家帮扶成员单位,发起“脆红有礼爱心购”去吸引消费者。不久一切都敲定。买家在约好的地方,等着他们用车送脆红李过去……万事俱备,东风却不听调遣,事先说好的运输车偏偏出了问题!酷热天,脆红李不能错过“嫁”出去的吉时,买家也不能傻等……余小波与他的领导、战友们急得心子都要跳出来了,只有去过五关、斩六将,逢山开路,逢水架桥,终于把这一批脆红李送到它该去的“婆家”。那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戏啊,现在回忆起,余小波还会作惊作寒,在他们的扶贫工作中,这样箭在弦上、迫在眉睫的事太多了,哪个环节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都会全军覆没。

想想吧,余小波他们接手时金溪商城线上线下的交易额才6万元多一点。从6万到达300万元是不是一个神话?但这300万不是一口气吹出来的,而是余小波他们这般如履薄冰、想方设法、积沙成塔一步步干出来的——为了促使金溪农场增加销量,帮助农户更好地销售农产品,余小波组织了在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43个成员单位巡回开展金溪农产品推广体验活动。每次活动他都会认真策划,考虑如何布展以及许多琐碎的细节,让金溪的农产品花红柳绿地去打动千百个消费者的芳心,两情相悦,利农利市民,才使金溪农场电商平台的影响力、知名度渐渐有了大幅度提升。可以说金溪电商平台交易额能闯300万元的大关,余小波功不可没,里面蕴含了他太多的智慧、汗水和不眠之夜:他们在金溪设立收购点,建立冷冻库、专门开辟了贫困户的农货板块,并联系好顺风快递进驻金溪镇,山里的货可以清翠欲滴、新鲜亮丽地到达主城,一解村民们几百上千年来农货难以出山的忧愁。

提起金溪被服厂,这个对于金溪镇而言的重要企业,也留下了余小波奔波的足迹:他负责这一扶贫车间的宣传、文化打造,起草商业合同、订单函去帮助被服厂拿到更多的订单,解决更多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尤其是今年疫情稍有缓解后,他便积极去帮助该厂的复工复产。那又是一系列需要细致又耐心来开展的工作,因为技术师傅来自湖北,有个别人是闻之色变,内心拒绝。他便与厂里负责人一道,严格把控开工的安全关,口罩、红外线测温仪、洗手、吃饭问题一一落实。开工的第一天便对二十多位工人进行了安全培训,并做好尚未复工工人的心理安抚,解释清楚为什么要分期分批复工,这是为大家的安全与健康着想,也是科学抗疫的需要。

因为他们是来自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身靠着30多个有医疗背景的成员单位,所以余小波与他的战友们觉得一定要用好自己独有的优势,来帮助当地老百姓“脱病致富”。或许是地处高寒山区,不少的山民都患有肺结核,还有些山民已病入膏肓,却一拖再拖……金溪镇长春村王华胜五岁的女儿心脏有严重问题,却茫茫然不知该怎样去就医。余小波和驻长春村第一书记田杰了解这一情况后,迅速联系上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把孩子送到医院后,由专家仔细诊断和会诊,亲自做了手术……看着现在活蹦乱跳的孩子,不擅言辞的王华胜总会喃喃地对人说:感谢驻乡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他们都是好人些,大好人些……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虽然余小波与诗人艾青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但艾青用胸膛写出来的澎湃诗句,余小波也在用自己年轻的热情抒写着——他从心灵深处爱上了金溪这片土地,总想为它多尽一份孝,多管一些“闲事”。所以他给了自己第三个定位:“爱管闲事”的扶贫队员——

一次吃饭聊天中,当地金溪中心学校校长提到现在学生校服穿了好多年,都已破旧。前些时,有一个红樱桃的公益组织捐了400多套。但对全校八百多学生而言,还差350套。也就是说还有350位学生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穿着崭新的校服站在操场上,参加升国旗仪式或校级大会,而他们仍会穿着破旧校服“异类”地站在那里,与庄严的时刻格格不入。

满桌说者无心,余小波却是听者有意。他被深深地刺痛了!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将心比心,完全能体会到那些穿着破旧校服孩子们的感受……他想起大女儿穿着漂亮的校服推开家门来去匆匆的样子,她可能从没有去纠结过一套校服意味着什么?校服,对重庆主城区的孩子来说,可能都不会对它有所敏感,去感慨万千。穿破旧了自然就换新的,有什么难度?而且绝对是全校统一,谁还缺一二套校服穿?!但,对于边远山区的孩子,要穿上校服并不那么容易,一般都得靠别人的捐献,所以全校各个年级甚至各个班,款式色彩往往都不一样……正因为校服来之不易,对学生们而言愈是蕴意无限——它意味着他们蒸蒸日上的精气神,他们与山外的孩子一样充满希望的人生……校服再不只是单纯的物质,已升华为精神的标志:它会让孩子们高傲地昂起自己的头,成为认真学习拼搏的某种动力。

余小波开始行动了!他把自己的想法给派出单位市计生协的领导做了汇报,也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市计生协向金溪镇中心学校捐赠了价值7万元的校服350套。这些校服设计得非常漂亮,由红白蓝三色组成,很像天空、大海和孩子们红彤彤的小脸。穿在中心校学生模特儿的身上,美轮美奂!

余小波心里还有他的“小九九”。他将这350套校服指定由金溪被服扶贫车间生产,在解决学生校服难题的同时,又帮助扶贫车间解决了订单难题,实现了双赢。嘿嘿,多“狡黠”的余小波。目前这350套校服已经生产完毕,待学校有重大庆祝活动时,孩子们再穿上崭新的校服。余小波对这350套校服用心用情之深,外人未必真正了解或理解。但他对自己算是一种交待了,更重要的是对那些孩子是一种交待:离开金溪时,他还没来得及看见这批校服穿在孩子们的身上。然而他可以想象到,在蓝天白云的武陵山深处,一群精灵般的孩子穿着崭新的校服在阳光下奔跑、嬉闹。笑声翻山越岭直抵他的耳畔,他们的兴奋与自豪就是那校服中红彤彤的色彩,光芒四射,锐不可当。他这个扶贫队员,他这个当父亲的人真的好欣慰!

跟余叔叔逛嗨重庆城的孩子们并不知道:他的小女儿正发高烧……

扶贫必须扶智,是余小波与他们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几批赴金溪所有扶贫干部的共识。大家都意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外部的输血只能解一时之急,只有金溪人具有了脱贫的迫切感、智慧,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而不是消极地“等、靠、要”、守土安贫和悲观失望,这片土地才能动若脱兔,才能生命之树长青。

怎样才能让这里那些文化程度不高,视野不够开阔的山民动起脑筋、动起手脚来呢?

余小波与那些第一书记以及所有的战友们都想到了这点:观念!意识!必须首先改变乡民们的观念意识!

怎样去改变?

余小波想出了能通俗易懂让乡民们接受的方法:讲脱贫致富、创业致富的故事,让“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继续滴水穿石地在这片土地上催生新芽,吹绿人们的心田。

在工作队领导的支持下,他在金溪中心学校组织开展了“脱贫故事、扶贫故事、创业故事”的宣讲活动,那便是从每个村选出一个致富能手来登台现身讲述自家的致富之路,致富经验……比如清水村有一乡民田建外出打工失去一只手,垂头丧气回乡后,却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引导下,承包了20亩地种辣椒,还承包了近300亩桑园养蚕,请了10多位村民打工。不但自己在致富路上飞奔,也帮助了乡邻;比如另一位致富能手杨胜雨,最初所养的鸡全死了,捶胸顿足地痛苦了好一阵子。也是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重振旗鼓,请畜牧站的技术员加以指导,养鸡、养牛……,现在已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畜业大户。

对每个宣讲者,余小波都事先与他们多次沟通,梳理修改他们的演讲稿,为其做PPT。并且,在选择宣讲的场地上,他也有思考:为什么是金溪中心学校?他希望是“小手带大手、小手促大手”:许多村民的孩子都在中心学校读书,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共同来听自己乡邻致富的故事,孩子回家后便会与父母有所互动,有所促进。更重要的是,孩子是这片土地未来的主人,他们应该了解与深味父辈为改变自己与家人命运所付出的汗水,所经历的辛酸,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斗志。这些种子现在就播下,才能润物细无声,真正在心理让这些金溪未来的公民时刻准备着,先从意识上、眼界上敏锐、前卫、广阔……当他们成人后,才对这片土地有责任心以及耕耘的能力……

余小波与他们工作队的战友清醒地认识到,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如孤岛般地封闭也是其重要原因。他们要做的工作便是让孤岛与大陆紧密相联:金溪的人要多走出去了解外面的翻天覆地;外面的人也要看到金溪的一日千里……

于是,余小波积极加强与省、市、区主流媒体的合作,主动向媒体、向外界介绍、推广、宣传金溪扶贫的成熟经验和变化,在多个市级媒体开设了金溪脱贫攻坚宣传专栏或专版,对金溪扶贫工作进行了全方位、多维度的深度报道:组织拍摄了《第一书记们的一天》、《走进金溪》、《书记代言》等微视频,联系重庆卫视、重庆日报等对金溪“三金”品牌:金溪护工、金溪农场、金溪商城等进行专题报道,让金溪这个名字穿越山重水复,愈来愈多地为世人知晓,知道它是个好山好水好地方,人们能干又善良。通过不懈努力,目前金溪扶贫宣传已呈现出全面深入、新颖生动、广泛认可的局面,金溪镇成为了全国驻村帮扶工作培训班现场的观摩点,各级领导都对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的帮扶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余小波还嫌自己做得不够,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听说重庆卫视少儿频道要举办2019年“少儿新春文艺晚会”,他马上意识到这又是一个宣传金溪的好机会。而且能让金溪的孩子走出大山,站在主流媒体的大舞台上讴歌推广自己的家乡,其意义更不是去表演一个节目那么单薄:那是让少年的他们在学习担负振兴家园的重任——少年强便是金溪强,便是中国强!

他亲自编写了《精准扶贫看金溪》三句半的内容,又从金溪中心学校挑选出五男五女皆为贫困户子女的小学生认真排练。录节目的那天,从重庆如何租车去金溪接孩子们,如何保障安全,如何衔接节目组,如何安排食宿,如何在完成录制之后带孩子们去逛逛重庆的网红地,他这个余叔叔要操的心只能用四个字去形容——殚精竭虑!

他得细致又周到地设计好每一步!每一步都不能有丝毫的闪失。他真是如履薄冰啊!

老天开了一个玩笑的是,那天他小女儿发起了高烧,烧得有点吓人。他还得抓紧金溪的孩子们还没到达重庆的那几个小时,冒着大雨抱着女儿去儿童医院打吊针。然后,在孩子们出现在录制现场华侨城时,他的身影也必须同时出现。

他是超人吗?他真像!

但他其实就是一个孩子们心目中热情似火、可亲可爱的余叔叔,以及,自己女儿眼里并不那么合格的父亲。

那天,金溪的孩子闪闪发亮:昂扬的身姿,铿锵的声音,灿烂的笑容在舞台上撩拨了现场所有人的目光和心灵,金溪真的宛如翻腾着金色水花的小溪伸向了人们的记忆……

余小波在台下比孩子们更像孩子:激动、兴奋,难以自禁……这些乖孩子,第一次上这么大的舞台,那样地自信满满,真不愧是大山的作品,山一般地从容而淡定,他必须为他们点赞!

到现在,余小波手机里仍保留着金溪孩子们的这段表演视频。拿给别人看时,嘴角扬起自豪又幸福的弧线,笑得那样可爱,完全是成功父亲的表情……

录完节目,他像一位真正父亲似的,耐心又慈爱地带着孩子们去吃火锅,坐轻轨,然后逛令外地客挤破头的打卡之地——洪崖洞,再慢慢蹓跶至解放碑……那个夜晚所有的经历、旅程对这10位金溪的孩子几乎都是第一次……如果把人生比作长途旅行,每个第一次就是一扇门,有人帮你推开,让你看到新鲜世界的模样,新鲜人的面孔,嗅到新鲜的气息,直抵心扉,然后你的眼睛就会拥有更多角度来打量世界,你对自己如何存在也会多一些判断与择抉,于是,你便开始与众不同地生长……

这些生长于贫困家庭、所谓输在了起跑线上的孩子们好幸运,在他们人生的某一天,有一双手帮他们推开一扇扇门,有一个叫余小波的叔叔带着他们从解放碑走过,从一个全新的世界走过……也许,在未来,这些长成参天大树的孩子中间,会有人一回眸,想起这一天的某个细节,内心感慨不已,充满感激……其实,哪需要等到将来哦,就在那一天坐车回宾馆的路上,孩子们笑逐颜开,幸福无比,已情不自禁唱起了《感恩的心》。这些懂事的孩子,他们就像大山一样知道天地的善意与恩赐……

把孩子们安全地送到住宿的渝通宾馆后,已是深夜十二点多,余小波推开了自己的家门。那一刻疲惫与愧疚同时袭来,尤其是后者。这一年五六个月里,欠了家人多少债,他是丝丝缕缕铭刻在心。每次回家,他都是匆匆来去,还得趁着小女儿睡着了悄悄“溜”走,实在不敢去听那稚嫩的声音哭闹着找爸爸。他也不敢仔细去瞧父亲日益苍老的面容和妻子操劳的身影……更别提大女儿了,她正处在初升高的结骨眼上,好需要父亲的大手帮她推开人生重要的一扇门……

最初,余小波他们工作队的“扶友”们都是周五晚上回重庆主城的家(一般是两周回一次),周日坐中午十二点多的火车返回黔江、金溪……。后来这一群丈夫、父亲们商量,干脆坐晚上8点40分的火车。虽然到金溪会是第二天凌晨的1点多,但总算能挤几个小时来与家人多呆一会儿,他们自己累点又算个啥?!

每次离家前,妻子总会叮嘱:到了金溪无论多晚,一定给我发条信息回来。“那边山路弯弯,让出租车司机开慢点哟!”大女儿会对他说,“爸爸您各人在那边吃好点,不要太累!”两三岁的小女儿更是萌萌地去回答别人的问话:我爸爸又去扶贫了,坐着火车,呜……

身后是亲人,前方也是亲人,余小波真正体味到古人所言的“忠孝两难全”的含义。

坐在火车上,他家窗外的那轮月亮也仿佛一路追随而来,像一个陪着他行走的亲人。他望着它,会突然禁不住微笑,那是想起大女儿太争气了,谁也没管她,竟考上了重点中学高中的实验班。好人有好报——此刻他更说给自己听:要一往无前、一往情深地做好人哦!

暖男、知心兄长、周到后勤、有技术含量的炊事员……

在采访余小波的过程你很容易发现一个现象:谈自己的时候,他便是三言两语的简洁。但只要一谈起他们金溪镇的驻地村第一书记们,他们工作队的“扶友”们就滔滔不绝,会给你介绍谁是“实事书记”、“点子书记”、“背包书记”、“就业书记”、“电商书记”、“爸爸书记”……说他们才是最辛苦、最有奉献的人,他们日常吃住都在村里,难得回一趟镇上。从扶贫事业而言,从比他们稍为年长的兄弟情而言,保障他们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在生活上无后顾之忧,自己都是应该的,份内的。

“我们工作队这些人能一起来扶贫,一起走到金溪,也是难得的缘份,既是兄弟,更是同道之人,当然要彼此关照、爱护……”余小波是个诚恳人,更是团队中的暖男一枚。

去年5月,金溪直逼高温,他却发现山坳村第一书记刘昶整天关着窗,房子里闷热得如同蒸笼一般,晚上哪里睡得着觉?他仔细观察才发现,刘昶一开窗便正对一座养猪场,在盛夏,恶臭袭来可想而知。于是,刘昶的窗是开也不是,关也不是。他本人也不吭声,不愿给工作队添麻烦,只有夜夜辗转难眠。余小波还发现,像这样第一书记苦熬高温住宿条件的人还不止刘昶一个。他着急了,第一时间向工作队领导反映了该情况,并建议给他们的房间装上空调。在获得批准后,与另一名工作队员王晋多方奔走、比对和挑选,最终选择一家性价比较高的空调店购买了空调,及时地为这些战斗在前线的第一书记安装。除了夏天的降温设备,冬天他又为他们准备了烤火炉。要打好战,武器装备、后勤保障一样都不能少。人的状态便是最好武器,他不能让前线冲锋的人疲惫上阵。

“小波确实替我们想得周到,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上的困难,也让我们第一书记安心扎根在村里工作。”山坳村第一书记刘昶这样说。

不仅如此,余小波还想到第一书记们平日总是走村串户的,十分辛苦。一个人住在村里,伙食方面往往都是应付一顿是一顿,长此以往,身体也会被拖垮的。因此,为了改善大家伙食,他与同驻乡工作队的另外两名队员杨进廉、王晋商量,决定运转起工作队食堂。经常充当炊事员,给队员们做饭吃,让第一书记回来打打“牙祭”。如果遇到周末他没回家,更会把所有没回家的队员召集起来,坐在能坐十五六人的大圆桌上吃“团圆饭”。他一直牢记工作队领导的交待:让冲锋陷阵的第一书记们吃好吃饱,便会少想家。

“小波既是炊事员,又是宣传员,每次周末回到驻地都有可口的饭菜。而且饭后大家还能一起畅谈一周来在村里的扶贫工作心得,让我们感觉到了家的温暖,有他在工作队,真好!”金溪社区第一书记时杰仍念念不忘他们在一起的好时光。

就在采访的过程中,余小波不断接听着金溪那边某位第一书记急切的电话:他家里有事,要麻烦小波兄长帮忙照顾……

采访快结束时,时针指向了20点40分。余小波下意识地看看手机上的时间,深情款款地说:我的那些“扶友”们又踏上火车前往黔江的金溪了……

文明最初的标志是一段愈合的股骨,中国的扶贫是人类历史上的史诗

经过重庆市卫健委扶贫集团43个成员单位的通力合作,全力以赴,精准扶贫,黔江区的金溪镇这三年有些什么样的变化呢?

如果说以数字来对比是枯燥乏味的,以套话来概括是粗糙平庸的,那么余小波他们工作队只用两件事就四两拨千斤,以小见大地把金溪的变化生动地呈现在你面前——

第一件,他说,最初扶贫工作队到一些贫困户家,往往会遭遇冷眉冷眼。板凳都不会递一条给你坐,更别说倒一杯水给你喝了……他们根本不相信这些干部是来帮他们脱贫的,也不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站立起来,走上小康之路。他们眉头紧锁,牢骚满腹,消极等待……后来,他们悄悄观察,发现这些扶贫干部如果在哪家吃饭,总会在院坝的光天化日之下,付哪家饭钱;扶贫干部与当地村干部彼此团结,紧密配合,奔来跑去总在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一点一点找现钱,细水长流钓大鱼……人都是以心换心的,他们的心底也开始波澜起伏了,找到村干部和扶贫工作队讨主意:我可以喂鸡养鸭,我有何等手艺特长……变消极为积极。人的变化是脱贫攻坚的基石,没有人意识的改变、状态的改变,其它的不过是毛毛雨与干渴土地的关系,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

第二件事是养蚕人再不起早贪黑以传统的方式去伺候那些小祖宗了,全部是自动化、智能化高科技设备,包括给桑园打药也是用地面控制的小飞机,仿佛一场轻松的游戏,就完成了沉重的劳作。余小波说起,笑眯了眼。

一年零七个月的金溪扶贫,余小波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他与那片土地已情定三生,有了无法稀释的缘分。他前脚还没回到重庆市计生协会群众工作部,就抽调到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做健康促进工作,他做的仍是与扶贫相关的健康扶贫工作,包括金溪的许多扶贫项目仍在继续推进。他说,人家都说他既有前线扶贫的实践经验,现又在市级部门继续从事健康扶贫理论研究,就把他当成了“扶贫”专家。而这一称号让他好有压力,这是要让他去挑起一座山啊。然而他又觉得这是无法推开的一座山:现在他每天是八点便在办公室忙起,晚上九、十点钟才能回家,仍是忙碌得顾不了一家大小。但健康扶贫这一方面还任重而道远:重庆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还需提档升级,区县这级还有一个县未创建二甲医院;乡镇卫生院至少有一名全科医生的标准未达到100%;村这级卫生室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化,村医中执业助理医师的比重与全国比起来,比例还偏低…………

余小波怎敢停歇,喘口气,他真恨不得把一天掰成两天来花,指望时间能给他开一扇后门……

曾有人问20世纪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人类文明最初的标志是什么?她的回答是“一段愈合的股骨。”

她说,在远古,如果有人断了股骨,就无法生存,会被四处游荡的野兽吃掉。因此,一段被发现的最早的愈合股骨,表明有人将受伤的人带到了安全的地方,并且花了很长时间跟他呆在一起,照顾他,让他慢慢康复。所以,在困难中帮助别人才是文明的起点。

中国上下五千年,古老而年轻。新中国也走过了71年,沧海桑田,正值春暖花开。细数中国的历史,仁人志士们流汗、流血、牺牲的历史,就是前赴后继率领大众摆脱贫困的奋斗史。今天的中国怎样才算得是强国?不仅在于大楼有多么高耸入云,广场有多么辽阔浩大,高铁有多么飞驰如电,更体现在民生细节的合理与周到,以及对弱势群体的扶持、爱护、包容上,这才是一个泱泱大国的温度与格局,每个公民的福祉。

目前,国家层面已在扶贫问题上作出了宏伟的布署,积极行动,揿下了倒计时;而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是拉纤人,才可能是战果的分享者。余小波懂得这一切,所以他不推开山一般崇高的责任。他继续在黑暗中默默拉纤,不吭一声……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张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