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梁晓声写起了80后的故事:女婴被弃养后的人生,这就是《我和我的命》

七旬梁晓声写起了80后的故事:女婴被弃养后的人生,这就是《我和我的命》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2021-01-24

如果不是梁晓声这次自己主动提起,应该没有人会知道,他两年前那部斩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人世间》创作时还有一个心结没有放下:女性、乃至每个人成长的代价是什么?这个问题在梁晓声心里已经萦绕了20年,直到2021年新年伊始新作《我和我的命》面市,才算有了一个结。

“有些80后已经进入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他们那种压力是能让人感觉到的,我想写写这样的人物。”带着自己斩获茅盾文学奖后的首部长篇小说,梁晓声如此说到。

今年已经72岁的梁晓声写起了80后的故事,这多少让读者们有点意外。在《我和我的命》里,他设定的主人公、一位80后“我”出生在贵州山区。因是女孩儿,“我”被父母遗弃,不料却因祸得福,从农家到了知识分子家庭。但故事的曲折在于,这个改变并不是让“我”从此走上了顺风顺水的人生,而是令她的命运变得更加复杂了。

长大后,“我”无法承受养母去世、养父要再婚、亲姐姐、姐夫接二连三地亲情“胁迫”,无奈从大学退学,到深圳摸爬滚打。一方面,“我”无意中成了深圳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和见证人,见证了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传奇,在深圳找到了爱情,收获了友情;但另一方面,原生家庭的亲情绑架却从未停止,生活在底层的亲人对她提出各种要求,她愤怒无奈,但却总是不能袖手旁观……

梁晓声说,其实《我和我的命》里的人物二十多年前就有想法了。“1995年左右,我写过一篇叫《扫描中国女性》的社会思考长文章。”他回忆,当时里面就提到了类似《我和我的命》主人公有着类似经历的女性。2000年前后,一封读者来信里的内容更是让梁晓声记到了现在。“她说她的小姨就是这样女孩:最早离开贫困农村到深圳打工,不但把几个姐姐的孩子都在深圳安排了工作,同时村里的张家、李家的到深圳都会找她,她租的那个小房子就像村里的办事处。”此时,梁晓声心里就已经种下了“要写一下这样的人物”的种子。

“这些人物在现实中应该是70、80一代。”梁晓声说,有些80后已经进入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家庭条件好一些的,活得相对轻松一些;但有些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尤其是农村来的,能感觉到他们的那种压力。”梁晓声直言,自己觉得文学画廊中也应该有这样一些人物,所以自己写《人世间》的时候这个想法也没有放下,“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心结。”

在《我和我的命》里,主人公的姐姐是有精神病的,这和梁晓声身边的家人有关,同时他也接触过经历类似的年轻人。“前不久我到广州去参加华为的一个活动。因为是在疫情期间,高铁车厢里只有我和一个90后的女孩。我从她脸上看到一种凝重,而这种凝重和她的年龄是不相符的。”梁晓声说,自己主动和她攀谈起来,才知道她很优秀,但家庭是很不幸的。“她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进入了铁路系统工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等行业奖项都得过了。但她母亲、小姨、舅舅都患有精神病症。”

而梁晓声自己家里,从他初一时哥哥就一直生病。“现在哥哥还在小汤山的医院里不能探视。今年12月底之前,我要集中一笔稿费,我一个干弟的弟妹是尿毒症,每个星期要透析三次;内弟的弟妹也是尿毒症,也要透析三次;我还有一个表嫂,生活也需要一定的帮助。我当年下乡的时候,曾经待我如亲兄弟一样的兄长去世多年了,还留下一个老嫂子……”梁晓声说,所以自己最近想得最多的是就是,一笔稿费能不能分配一下。

梁晓声感慨,自己在写《我和我的命》时就想到如今70后、80后、90后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生活担子,想通过这样一部小说,与年轻人沟通和探讨:女性的成长代价是什么?每个人的成长代价是什么?

不仅如此,梁晓声还坦言,自己觉得谈及人的命运应该是有三重意思。“第一重,一定是‘原命’,就是你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身体健康状况、性格等等。第二重,我叫它‘后天命’,就是大家想成为什么人。第三重是文化赋予我们的,可能包含着坚持、适时的放弃等等。”说到这里时,梁晓声特别提醒年轻人尤其是还在上学的学子,“我希望大家在专业之后选择一个副专业,要达到基本入门了解的程度,要为自己的人生多一份准备。”同时,梁晓声表示,自己也特别关注和建议“社会要有一个兜底的功能。”

作者简介

梁晓声,当代著名作家。“知青文学”的代表人物。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教授。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今夜有暴风雪》获全国中篇小说奖并收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经典作品文库;《雪城》收入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部优秀长篇小说典藏。长篇小说《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裘晋奕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七旬梁晓声写起了80后的故事:女婴被弃养后的人生,这就是《我和我的命》

2021-01-24 22:39:30 来源: 0 条评论

如果不是梁晓声这次自己主动提起,应该没有人会知道,他两年前那部斩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人世间》创作时还有一个心结没有放下:女性、乃至每个人成长的代价是什么?这个问题在梁晓声心里已经萦绕了20年,直到2021年新年伊始新作《我和我的命》面市,才算有了一个结。

“有些80后已经进入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他们那种压力是能让人感觉到的,我想写写这样的人物。”带着自己斩获茅盾文学奖后的首部长篇小说,梁晓声如此说到。

今年已经72岁的梁晓声写起了80后的故事,这多少让读者们有点意外。在《我和我的命》里,他设定的主人公、一位80后“我”出生在贵州山区。因是女孩儿,“我”被父母遗弃,不料却因祸得福,从农家到了知识分子家庭。但故事的曲折在于,这个改变并不是让“我”从此走上了顺风顺水的人生,而是令她的命运变得更加复杂了。

长大后,“我”无法承受养母去世、养父要再婚、亲姐姐、姐夫接二连三地亲情“胁迫”,无奈从大学退学,到深圳摸爬滚打。一方面,“我”无意中成了深圳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和见证人,见证了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传奇,在深圳找到了爱情,收获了友情;但另一方面,原生家庭的亲情绑架却从未停止,生活在底层的亲人对她提出各种要求,她愤怒无奈,但却总是不能袖手旁观……

梁晓声说,其实《我和我的命》里的人物二十多年前就有想法了。“1995年左右,我写过一篇叫《扫描中国女性》的社会思考长文章。”他回忆,当时里面就提到了类似《我和我的命》主人公有着类似经历的女性。2000年前后,一封读者来信里的内容更是让梁晓声记到了现在。“她说她的小姨就是这样女孩:最早离开贫困农村到深圳打工,不但把几个姐姐的孩子都在深圳安排了工作,同时村里的张家、李家的到深圳都会找她,她租的那个小房子就像村里的办事处。”此时,梁晓声心里就已经种下了“要写一下这样的人物”的种子。

“这些人物在现实中应该是70、80一代。”梁晓声说,有些80后已经进入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家庭条件好一些的,活得相对轻松一些;但有些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尤其是农村来的,能感觉到他们的那种压力。”梁晓声直言,自己觉得文学画廊中也应该有这样一些人物,所以自己写《人世间》的时候这个想法也没有放下,“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心结。”

在《我和我的命》里,主人公的姐姐是有精神病的,这和梁晓声身边的家人有关,同时他也接触过经历类似的年轻人。“前不久我到广州去参加华为的一个活动。因为是在疫情期间,高铁车厢里只有我和一个90后的女孩。我从她脸上看到一种凝重,而这种凝重和她的年龄是不相符的。”梁晓声说,自己主动和她攀谈起来,才知道她很优秀,但家庭是很不幸的。“她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进入了铁路系统工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等行业奖项都得过了。但她母亲、小姨、舅舅都患有精神病症。”

而梁晓声自己家里,从他初一时哥哥就一直生病。“现在哥哥还在小汤山的医院里不能探视。今年12月底之前,我要集中一笔稿费,我一个干弟的弟妹是尿毒症,每个星期要透析三次;内弟的弟妹也是尿毒症,也要透析三次;我还有一个表嫂,生活也需要一定的帮助。我当年下乡的时候,曾经待我如亲兄弟一样的兄长去世多年了,还留下一个老嫂子……”梁晓声说,所以自己最近想得最多的是就是,一笔稿费能不能分配一下。

梁晓声感慨,自己在写《我和我的命》时就想到如今70后、80后、90后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生活担子,想通过这样一部小说,与年轻人沟通和探讨:女性的成长代价是什么?每个人的成长代价是什么?

不仅如此,梁晓声还坦言,自己觉得谈及人的命运应该是有三重意思。“第一重,一定是‘原命’,就是你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身体健康状况、性格等等。第二重,我叫它‘后天命’,就是大家想成为什么人。第三重是文化赋予我们的,可能包含着坚持、适时的放弃等等。”说到这里时,梁晓声特别提醒年轻人尤其是还在上学的学子,“我希望大家在专业之后选择一个副专业,要达到基本入门了解的程度,要为自己的人生多一份准备。”同时,梁晓声表示,自己也特别关注和建议“社会要有一个兜底的功能。”

作者简介

梁晓声,当代著名作家。“知青文学”的代表人物。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教授。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今夜有暴风雪》获全国中篇小说奖并收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经典作品文库;《雪城》收入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部优秀长篇小说典藏。长篇小说《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裘晋奕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吴思佳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