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这部电影吧!和美好而有趣的灵魂相遇
近日,由重庆籍导演徐蓓执导的西南联大纪录电影《九零后》在全国公映。

去看这部电影吧!和美好而有趣的灵魂相遇

来源:重庆日报2021-05-31

“《九零后》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力道,回应了我们从哪里来,来时走过了多少路,朝哪里去的问题,内容深刻,力荐。”5月29日,在看完纪录电影《九零后》后,市民杜寒影在社交平台上写道。

5月29日,由重庆籍导演徐蓓执导的西南联大纪录电影《九零后》在全国公映。5月30日,记者走访我市各大影院后发现,作为一部以联大学子视角反映西南联大故事的纪录电影,《九零后》凭借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质朴温润的镜头语言打动了不少影迷。

那么,为何《九零后》会受到观众欢迎、收获高口碑?重庆日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西南联大”故事契合观众审美

记者登录猫眼、豆瓣等网站后发现,虽然目前《九零后》的评分暂时还未出炉,但不少看过该片的影迷都认为,《九零后》不仅直接鲜活地还原了西南联大这所大学的本貌,更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们心系祖国的家国情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九零后》虽然排片不多,但仍然引起了不少年轻人的关注。

“这主要得益于这部电影的题材。”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余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九零后》充分尊重了当下观众的心理,展现出的是一代人的青春,而这种血气和理想,正是今天的年轻人所需要的。“在有限的表达时间里,用16位联大学子真实口述的方式,以少胜多,展现精华,将繁杂的题材和内容处理得恰到好处,契合了观众的审美期待,表达了西南联大的灵魂与国家民族的灵魂。”

“除了一手的采访素材,该片独特的叙事方式,也是它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教授虞吉表示,影片通篇没有解说词的加入,而是选择了“人物群像,多线并举”的故事叙述,准确选取了多个西南联大学子的影像和文本资料,无论是在珍贵的文献纪录的镜头里,还是在访谈中,总是看到有一根红线贯穿。西南联大的故事经由亲历者的口述,不再是历史上一个模糊的概念,而变得真实可感,整部电影的故事充满暖色调,情节跌宕起伏、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此外,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宇认为,《九零后》制作团队还在视觉表意和叙事张力两个方面作出了突破,契合了当下观众的心理及期望。“当年的那批青年学子对生活的态度就是有某种诗意在其中,因此影片在呈现这些态度时使用了大量诗意表现手法,从镜头的速率、色彩、画面角度到构图,都体现了一种美学特征。”

折射重庆纪录片蓬勃发展现状

“《九零后》的制作班底,折射出的是重庆纪录片实力。”重庆广电集团(总台)科教频道总监余季波表示,纪录片的特长就是讲故事,讲真实故事。在文化的挖掘和还原能力方面,纪录片比其它表现形式更生动形象、更深入具体。基于这些鲜明的特质,纪录片通过影视表达产生的这种文化承载,在对城市品牌打造以及相关产业带动上,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

余季波介绍,为了强弱项、补短板,近年来,重庆不仅开展了纪录片导演扶持计划,还挂牌了重庆纪录片产业基地,促进纪录片全产业链均衡发展。

在诸多利好政策和项目的促进下,重庆纪录片创作也步入了发展的新阶段。例如,纪录片《大后方》把战时首都重庆这个英雄之城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全世界在了解那一段惊心动魄历史的同时,对历经磨难又坚韧乐观的山城人民有了更多钦佩;《巴盐传奇》站在世界盐业史的高度,第一次通过影像方式,来系统审视源远流长的重庆盐文化的独特魅力;《城门几丈高》首次完整地用影像呈现了19世纪末重庆开埠以来到抗战结束期间,重庆城市近代化的历史画卷……一部部重庆造纪录片的涌现,说明重庆纪录片的原创力极大地提升了。

电影需要观众走进影院观看,才能真正意义上地完成

“排片太少了,找不到合适时间去看。”5月30日,市民徐先生对记者说。

事实上,一直以来,纪录片即使千辛万苦挤进院线,“影院一日游”或排片率低的尴尬也屡见不鲜。

重庆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九零后》排片率较低,即便首映当天也仅有1.0%。据调查,在重庆的电影院中,《九零后》30日排片平均在2场左右,除去未排片的影院,其余影院最多3场,最少1场。排片多集中在下午和晚上20时以后,还有23时以后的深夜档,对于上班族来说确实不够“亲切”。而黄金时段的排片更多分给了《速度与激情9》《寂静之地2》等商业片。

纪录电影的院线之困,是业界长期以来的棘手难题。从《归途列车》的悄然登场,到《乡村里的中国》的地区点映,再到《我的诗篇》的城市点映,《生门》的院线冲刺,这些优秀的纪录片作品曾对发行放映进行过不同的探索与尝试。

“作为创作团队,我们以文化自觉与工匠精神创作了这部作品——确切地说我们只是完成了一半:一部电影需要千千万万的观众走进影院观看、讨论,才能真正意义上地完成。”《九零后》导演徐蓓说,“九零后”们需要也值得拥有一个用最好的音响,在最好的环境里关上灯,不发弹幕,静静地听他们的故事的“仪式”。“去看这部电影吧!和美好而有趣的灵魂相遇相知。”

“或许有一天迷茫之际,我可以好好想想这些‘九零后’,他们对待人生的那份坦然豁达、怡然自得,会让我减少一些负面情绪。”市民林柯涵看完电影后对记者说,唯一有点遗憾就是排片少,希望影院能给“九零后”们多一些出场机会,让更多观众看到大师们的青春故事。

“娱乐片、贺岁片是需要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从心灵深处震撼我们的作品。” 重庆两江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项斌看完电影后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写道。

从目前收获的口碑来看,《九零后》再次证明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容量。随着文化素养和欣赏能力的提高,观众需要更多能激发隽永思考、获得精神营养的人文故事。

重庆日报全媒体 刘一叶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去看这部电影吧!和美好而有趣的灵魂相遇

2021-05-31 08:45:00 来源: 0 条评论

“《九零后》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力道,回应了我们从哪里来,来时走过了多少路,朝哪里去的问题,内容深刻,力荐。”5月29日,在看完纪录电影《九零后》后,市民杜寒影在社交平台上写道。

5月29日,由重庆籍导演徐蓓执导的西南联大纪录电影《九零后》在全国公映。5月30日,记者走访我市各大影院后发现,作为一部以联大学子视角反映西南联大故事的纪录电影,《九零后》凭借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质朴温润的镜头语言打动了不少影迷。

那么,为何《九零后》会受到观众欢迎、收获高口碑?重庆日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西南联大”故事契合观众审美

记者登录猫眼、豆瓣等网站后发现,虽然目前《九零后》的评分暂时还未出炉,但不少看过该片的影迷都认为,《九零后》不仅直接鲜活地还原了西南联大这所大学的本貌,更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们心系祖国的家国情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九零后》虽然排片不多,但仍然引起了不少年轻人的关注。

“这主要得益于这部电影的题材。”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余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九零后》充分尊重了当下观众的心理,展现出的是一代人的青春,而这种血气和理想,正是今天的年轻人所需要的。“在有限的表达时间里,用16位联大学子真实口述的方式,以少胜多,展现精华,将繁杂的题材和内容处理得恰到好处,契合了观众的审美期待,表达了西南联大的灵魂与国家民族的灵魂。”

“除了一手的采访素材,该片独特的叙事方式,也是它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教授虞吉表示,影片通篇没有解说词的加入,而是选择了“人物群像,多线并举”的故事叙述,准确选取了多个西南联大学子的影像和文本资料,无论是在珍贵的文献纪录的镜头里,还是在访谈中,总是看到有一根红线贯穿。西南联大的故事经由亲历者的口述,不再是历史上一个模糊的概念,而变得真实可感,整部电影的故事充满暖色调,情节跌宕起伏、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此外,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宇认为,《九零后》制作团队还在视觉表意和叙事张力两个方面作出了突破,契合了当下观众的心理及期望。“当年的那批青年学子对生活的态度就是有某种诗意在其中,因此影片在呈现这些态度时使用了大量诗意表现手法,从镜头的速率、色彩、画面角度到构图,都体现了一种美学特征。”

折射重庆纪录片蓬勃发展现状

“《九零后》的制作班底,折射出的是重庆纪录片实力。”重庆广电集团(总台)科教频道总监余季波表示,纪录片的特长就是讲故事,讲真实故事。在文化的挖掘和还原能力方面,纪录片比其它表现形式更生动形象、更深入具体。基于这些鲜明的特质,纪录片通过影视表达产生的这种文化承载,在对城市品牌打造以及相关产业带动上,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

余季波介绍,为了强弱项、补短板,近年来,重庆不仅开展了纪录片导演扶持计划,还挂牌了重庆纪录片产业基地,促进纪录片全产业链均衡发展。

在诸多利好政策和项目的促进下,重庆纪录片创作也步入了发展的新阶段。例如,纪录片《大后方》把战时首都重庆这个英雄之城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全世界在了解那一段惊心动魄历史的同时,对历经磨难又坚韧乐观的山城人民有了更多钦佩;《巴盐传奇》站在世界盐业史的高度,第一次通过影像方式,来系统审视源远流长的重庆盐文化的独特魅力;《城门几丈高》首次完整地用影像呈现了19世纪末重庆开埠以来到抗战结束期间,重庆城市近代化的历史画卷……一部部重庆造纪录片的涌现,说明重庆纪录片的原创力极大地提升了。

电影需要观众走进影院观看,才能真正意义上地完成

“排片太少了,找不到合适时间去看。”5月30日,市民徐先生对记者说。

事实上,一直以来,纪录片即使千辛万苦挤进院线,“影院一日游”或排片率低的尴尬也屡见不鲜。

重庆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九零后》排片率较低,即便首映当天也仅有1.0%。据调查,在重庆的电影院中,《九零后》30日排片平均在2场左右,除去未排片的影院,其余影院最多3场,最少1场。排片多集中在下午和晚上20时以后,还有23时以后的深夜档,对于上班族来说确实不够“亲切”。而黄金时段的排片更多分给了《速度与激情9》《寂静之地2》等商业片。

纪录电影的院线之困,是业界长期以来的棘手难题。从《归途列车》的悄然登场,到《乡村里的中国》的地区点映,再到《我的诗篇》的城市点映,《生门》的院线冲刺,这些优秀的纪录片作品曾对发行放映进行过不同的探索与尝试。

“作为创作团队,我们以文化自觉与工匠精神创作了这部作品——确切地说我们只是完成了一半:一部电影需要千千万万的观众走进影院观看、讨论,才能真正意义上地完成。”《九零后》导演徐蓓说,“九零后”们需要也值得拥有一个用最好的音响,在最好的环境里关上灯,不发弹幕,静静地听他们的故事的“仪式”。“去看这部电影吧!和美好而有趣的灵魂相遇相知。”

“或许有一天迷茫之际,我可以好好想想这些‘九零后’,他们对待人生的那份坦然豁达、怡然自得,会让我减少一些负面情绪。”市民林柯涵看完电影后对记者说,唯一有点遗憾就是排片少,希望影院能给“九零后”们多一些出场机会,让更多观众看到大师们的青春故事。

“娱乐片、贺岁片是需要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从心灵深处震撼我们的作品。” 重庆两江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项斌看完电影后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写道。

从目前收获的口碑来看,《九零后》再次证明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容量。随着文化素养和欣赏能力的提高,观众需要更多能激发隽永思考、获得精神营养的人文故事。

重庆日报全媒体 刘一叶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典韵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