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杨必位:问道笃行的时代画者
纵观杨必位漫长的艺术生涯,始终站在时代审美的高点上。

专访杨必位:问道笃行的时代画者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1-08-10

一位紧扣时代审美的艺坛老者

——从不懂得艺术法则的顽者,到践行艺术规律的画者

纵观杨必位漫长的艺术生涯,始终站在时代审美的高点上。

杨必位已是年逾古稀的老者,却仍痴心于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研究和当代中国画的探索。在幼年时期,他就热爱画画,受到艺术启蒙。到青年时代,在那特殊的岁月里,虽然吃了不少苦头,但他身上却少有遗痕留下,他始终在随性的状态下自信地对待自我的创作和艺术的发展。由于勤勉于各种绘画形式的悉心实践(他曾学习和创作油画、版画等艺术形式),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提高了绘画水平和审美认识。

《塬上初雪图》345×110cm

《土家新雨图》345×124cm

在青年学艺时期,杨必位与四川美术界尤其是四川美术学院众多资深画家结为师友,不仅从中学得了专业化的绘画表现方法,也领受了老艺术家们身上的优秀艺术品质,都使杨必位深受影响。特别是从中央美术学院马克西莫夫油训班走出来的著名油画家魏传义先生,是杨必位的恩师。在一次去魏传义老师家中拜访,杨必位惊奇地看到魏老师正在画花鸟画,他不禁问道:“魏老师,您不是画油画吗?怎么也作中国画?”魏老师答曰:“我虽然是画油画的,但很喜欢中国画,我相信总有一天中国传统绘画会回归的。”他当时就建议杨必位在油画学习之余也学习一下中国画,杨必位深以为然。当另外一次,杨必位看到魏传义老师从图书馆借来一本石涛《画谱》线装书时,他便急切相借,更是连夜手抄了一本,第二天送还。不仅如此,当时为了学习中国画,他还曾手抄著名版画家吴凡先生收藏的《陈子庄画语录》等。可见,青年时期的杨必位勤奋的学习精神,并已经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当时对于中国画基础理论的学习,不仅对他以后走上中国画创作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还使他在无意中逐步走上了艺术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之路。

《巴山春润图》68×68cm

四川是我国版画艺术的一片独特沃土,拥有很多版画大家,杨必位深受影响,甚至他早期的作品即是以版画而成名。在1980年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上,他的版画作品便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入编《中国美术馆藏品选集·版画编》(1949-1984年集),同年他加入中国版画家协会成为首批会员;次年,杨必位的水印木刻《夜》还在《人民日报》1981年2月7日第4版刊发,等。这都显示出了杨必位在版画创作方面的突出才华。

《牧归图》70x68cm

然而新时期以后,随着中国画创作浪潮率先兴起,杨必位也深受影响,其创作兴趣逐步转向中国画。由于已具备的较好造型基础及在中国画理论学习方面的积累,杨必位在进入中国画学习和创作后显得得心应手,并一发而不可收拾。他将他注重个性表达与形式意味的版画创作倾向融入中国画创作,很快就形成了他独特的中国画艺术风格。其中国画作品还得到了当时四川省美协领导及专家们的肯定,这对于初入中国画画坛的杨必位而言可谓是很大的鼓励。在青年时代的艺术生涯中,杨必位把参加每一次创作活动都当成锻炼和学习的机会,通过与名家的交流,不断提升了自己的创作水平和审美追求,通过不懈的努力,为自己的艺术发展开创了一条不凡的道路。当忆及青年时代的艺术学习生涯,杨必位仍谦虚地说:“当时的绘画水平及能力还很浅薄,但很幸运走上了中国画创作的道路。”

《满目秋意胜春情》138×68cm

此后,杨必位以四川省国画家身份积极参加了很多重要的全国美术创作活动、研讨活动和对外交流活动等。他的中国画作品曾十多次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性美展,1996年当选重庆市美协副主席,1997年凭中国画《醉倒山中第几泉》入选中国文联“97中国画坛百杰画家”,1998年当选香港回归全国艺术大展艺术委员会委员,2012年作为特约画家参加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六十周年全国美展,2016年当选重庆文史研究馆馆员,2017年当选中史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等等。他的作品还被国家选送出国展览,进入国家的各个美术博物馆及会议殿堂。


《垅塬秋境》230×145cm

不盲从于大流,愿做绘画上的“逃兵”

——如果只是顺应于前辈的思路,纯粹从传统技术中走下去,我认为这是一条起点不高也走不下去的道路。

“虽然艺无止境,但吾会为艺而尽心智。”杨必位以此作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坐标,并始终贯穿于他的创作历程之中。在绘事上,他不是一个愿意“循规蹈矩”的人,他的骨子里一直充满着“叛逆”精神。正是因为这种永不满足的艺术“叛逆”,才让他直至古稀之年都能够紧扣时代的审美脉络。

杨必位创作大画

杨必位即兴创作

他常讲,当别人在画山的时候,他反而要拼命去画树;即便同样画树,别人画树是从树根一直画到树尖,他则试图从折枝画法中去发现新意;而当别人开始琢磨如何画树的时候,他又跑去研究石头;当别人注重画大构图、大场景的时候,他却转头品味局部小景之趣;当别人也来画局部之景时,他又重新研究大山大水。正是这样一颗不安分的心促使他从江南画到西北、从三峡画到太行山。他善于在“背道而驰”中调动自己的艺术感观,去发现鲜活的自然美态,让个人的感情体会与造化自然融为一体。他认为“得其寰中”的意义就在于将“外师造化”的心得和美意,转化为画家的情操之美。杨必位并不是刻意追求一种特立独行的艺术取向,而是在遍阅千山、遍涉万水之后对于内心世界深刻探求的自然结果。在横向和纵向的环视与比较中,让他的情感不断受到冲击,促使他的精神状态不断升华,逐渐培养出对物象美感的敏锐知觉。他努力从古今中西学问中探求真谛,从生活和自然中充实新颖感受,从理想抱负中获得艺术的涅槃重生。

《野山图》68×68cm

杨必位戏言自己是绘画创作的一名“逃兵”。当认识到在中国画这条道路上,传统技法和样式已被无数人研习、模仿,而造成很多画家创造力丧失时;他则主张“逃离”,他不愿在这样一条独木桥上蜂拥而行,而试图从传统审美中探寻更具精神价值的表现形式,从生活中去挖掘更富有生命意义的象征符号,并尊从自我个性追求,努力建构个人风格和语言体系。比如,他从清代赵之谦山水画《积书岩图》的松皮皴中受到启发,创造出极具个性色彩的皴法语言;他又从黄土高坡泥土在干裂中形成的龟裂纹理中获得灵感,寻得黄宾虹所提及的“干裂秋风” 的线型表现样式。在转向中国画创作后,杨必位遍访祖国河山,从东北到海南,从西藏到祖国东部海岛,不断丰富和深化自己的自然与人文感受。正是在这丰富的生活体验中,使得杨必位的眼界与胸襟更加开阔、绘画创作也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高原牧歌图》68×68cm

对于杨必位在学习中国画过程中的独特艺术取向,1995年,沙泊在《人民日报》撰文《稚诚的情感 现代的心迹》即特别评论道:“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他一开始就有选择地吸取中国古典传统精神,破除了中国笔墨至上的僵化模式,重在表现,使传统技法顺着情感的脉络随意挥洒;同时还吸取西方艺术中有价值的因素予以融合,因此他的作品个性鲜明而又富有时代气息,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杨必位不盲从于大流,愿做绘画上的“逃兵”,最终走出了一条颇具个性色彩且成绩斐然的艺术道路。

《米亚罗立秋》230×96cm

自然才是中国画的大师

——和大自然相比,我们很弱小。

杨必位说,自然才是中国画的大师。无论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说,还是“天人合一”之论,都离不开自然与心灵和谐统一的精神体悟。

杨必位速写情景

在大自然中,人类仍是弱小的。自然可以造就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象,其所创造出的雄伟苍茫、宁静悠远之景,无不体现着自然的博大浩瀚,进而引发画家感情的激动并给予画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灵感。古人云:“师法自然”,即明确点出学习中国画就是要学习自然。中国画创作追求心灵和自然的碰撞。画家能否从大自然中获得心灵的触动,又如何通过创作达到心灵抒发和情感表达,画家自身的文化积淀至关重要。在杨必位的中国画中,我们可以轻易感到他对于自然之美的迷往以及对于绘画精神品质的执著追求,这正如沙泊评论:“杨必位是一位善于情感体验,又富于深沉思考的画家。读他的画,倘若不潜心体味是很难理解他的艺术精神和借乱山乔木、碧草芳晖所表现的清、静、纯的艺术境界的。”可以说,这既是他日积月累的努力结果,也是他敏锐直觉的天性使然。

《一派晴雪添新景》68×68cm

几十年来,杨必位之所以在中国画创作上能够取得斐然成绩,既离不开他那不安于现状的不竭探索精神和极高的审美敏悟,也体现在他对于中国画线性表现的认知、对色彩的理解以及对自然美感的直觉。古人所谓“墨分五色”“随类赋彩”,即是求得墨色的灰度变化,并在灰色过渡中去协调画面的色彩平衡,克服笔墨间的生涩感,达到苍润丰美。显然,杨必位深谙“灰度变化”中的色彩原理。仔细品读杨必位的作品,会发现他所画的山石很少出现鲜艳的色彩渲染,也少采用花骨、赭石、石青、石绿等颜色表现的传统模式,而大多以墨的灰度变化、墨彩的彼此交融来塑造画面的物象关系。这都离不开他对于自然物性的深切体会。

《太行晨曦图》230×96cm

《文心雕龙·章句篇》谓:“据事似闲,在用实切。巧者回运,弥缝文体,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巧妙的作者善于回环婉转地运用文辞,促使文章更加严密而生动。然在所构成的实词外,还需得虚词的辅助,文章方有回味。文与画同理,一幅画作要注重虚实结合,实为象,虚助韵,相辅互助,才堪成妙品,故一幅作品的玄妙之处就在于对虚实处理得当。其中,“虚”是艺术性表达的关键。杨必位的作品就充分地运用了虚中求实、实中显虚的变化法则,并体现出一种醇厚之美。其作品饱满的构图中充满着通透感,画面的精粗互补尤显厚朴,画面气象韵味皆由“虚”与“实”的协调而生发。例如,观茵草微石、远山渺云的表现,似乎以松散的笔墨一笔掠过;对于密林虬枝、高岭瓦屋,则以逸笔写之,给人以清野相合之感。杨必位巧妙地让笔墨的松紧、墨色的干湿、空间的纵横开合跃然于纸,共同组成流畅宏大的画面,体现着其出色的笔墨功力及对于自然的深切体会和高超提炼。

《点亮中国黎明的灯光》240×145cm

腹有诗书,气韵自成

——绘画是文化的载体,也是精神修养的物化呈现

处理好“庙堂”和“草堂”之间的关系,对杨必位来说是一生的课程。从历史走来,在画家的心目中,“庙堂”是借指文化情操的至高点,“草堂”是比喻对待生活的态度,两者共同构建起宗白华先生所谓“清水芙蓉”的艺术境界。

杨必位与藏民

杨必位与友人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绘画不能离开生活,同时又要寻得精神的至高点,因此说这两者实际很难恰当地结合好。当身处“草堂”之时,很容易就融入到世俗之中,忽略了对精神品质的追求;而当人们追求“庙堂”之高时,又往往在孤傲中失去了对生活之美的关怀。杨必位却能够十分巧妙地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在他描绘大西北风景作品中,画面留有很多牛羊的身影,实际上他不是在画牛羊和荒漠,而是在画一种心境。这种心境是既想在一种宏大气象中获得超越,又未失去充满生机的烟火气。在杨必位的作品中,我们不仅能够体味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优美笔触与辽阔意境,也能够体味到“多情自古伤离别”之婉约的诗情画意。

《悠溪自得清》68×68cm

与西方绘画相比,中国绘画更讲究文化的品性。中国画不仅是一门追求笔墨形式、色彩表现的艺术,更是画家综合文化修养的呈现。一幅作品的水平高低,也不仅单纯以技法来评定,而更强调了画家对于文化素养、审美意境的表达。纵观古代绘画名家,莫不拥有较高的文学修养,高水平的理辩方法。从东晋顾恺之的“传神论”、南朝谢赫的“六法论”、五代后梁荆浩的“六要论”,再到清代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等艺术主张......又有哪一个是胸无点墨之人呢?如果绘画不能承载文化的内涵,可能终究只能沦为一个匠人。

《阿坝行所见》68×68cm

杨必位则正是一位具有较高综合文化修养的画家。2016年,杨必位文集《画眼春秋》出版,在学界引发持续反响。在这本文集中,杨必位讨论了艺术的认知与态度,也谈到他几十年来的创作感悟,包括了从艺历程与写生游记;而且,文集在篇篇长文或各大章节之间,还收录有他的很多诗词作品,可见其深刻的艺术理论功底和综合文化素养。中国美协副主席、四川美院院长庞茂琨在为文集撰写的书评中谈道:“杨老师是一位充满诗人气质的画家,他总能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性的审美浪漫,将无味的道理变得鲜活有生命,这本文集亦是如此……杨老师的文章尽管是温婉的,但是他的艺术风骨却是坚实有力的。篇篇砚边心语都是澄怀观澜的朴素道理,道的通达必能觅得逸乐之笔。”尽管如此,对于提高绘画的文化品性,杨必位却十分谦虚,他强调自己一直在“补课”之中。他谈道:“画家的一辈子都是在学习,向自然学习、向前人学习、向同行学习。不仅要学绘画,还要学诗歌、学文学、学理论,从中得到无尽启示与乐趣。”

《高山秋情图》138×68cm

游走于杨必位的山水作品,不禁被其厚重大气、酣畅淋漓的笔墨风骨所震慑,然而在千山万壑的烟云水流之中,又分明充满着一种朴素的情意流露。不需要艳丽色彩装饰,那是一种岁月的沉淀,一种对生活本真的追求,一种艺术家对生命怀柔宽广的气度与胸怀。

杨必位简介:

杨必位,1945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曾授予的“97中国画坛百杰画家”。曾任重庆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政协重庆巿第九、十届,重庆直辖一届、二届委员,重庆巿文联委员。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庆创作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重庆文史研究馆馆员,重庆艺苑副主编,重庆华龙网书画联谊会会长。

曾被中国美术、中华书画家、荣宝斋、收藏与鉴赏杂志、人民日报、中国书画报等作个人专栏介绍,并在中国文化报、文艺报、中国文艺评论杂志上发表理论文章数十篇,还撰写了36万字的《画眼春秋》个人美术文集由文艺出版社出版。

杨必位曾十二次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美术大展,多次参加海内外各级展览,多次获奖。曾与吴冠中等六人在美国西雅图举办中国现代绘画展。多件作品被国务院办公厅、中南海紫光阁、人民大会堂、天安门、中央党校、毛主席纪念堂、京西宾馆、中国文联、中国美术馆、北京大学收藏。有的作品被四川美术馆、江苏美术馆、湖北美术馆、黑龙江美术馆、洛阳美术馆、深圳博物馆、青岛博物馆及日本三重县、山梨县府及日本原首相海部俊树收藏。是一位有影响的,深受社会关注的画家。

他的作品曾被收入《中国美术馆藏品选集》《天安门五十年珍藏画集》《毛主席纪念堂珍藏画集》、中央党校《世纪辉煌》书画集、《现代山水画库》《重彩山水画作品集萃》《当代美术教学意象山水范画集》《当代名家山水画稿》《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精选》《新时代中国画作品集》。以及在日本出版的《中国巨匠绘画作品集》《现代中国美术大展作品集》等数十种大型精装画集。出版有《百杰画家杨必位作品精选集》《中国西部名家作品选集》《名画典藏·杨必位中国画作品集》等个人绘画专集。

(本文来源:广州艺博会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专访杨必位:问道笃行的时代画者

2021-08-10 22:31:31 来源: 0 条评论

一位紧扣时代审美的艺坛老者

——从不懂得艺术法则的顽者,到践行艺术规律的画者

纵观杨必位漫长的艺术生涯,始终站在时代审美的高点上。

杨必位已是年逾古稀的老者,却仍痴心于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研究和当代中国画的探索。在幼年时期,他就热爱画画,受到艺术启蒙。到青年时代,在那特殊的岁月里,虽然吃了不少苦头,但他身上却少有遗痕留下,他始终在随性的状态下自信地对待自我的创作和艺术的发展。由于勤勉于各种绘画形式的悉心实践(他曾学习和创作油画、版画等艺术形式),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提高了绘画水平和审美认识。

《塬上初雪图》345×110cm

《土家新雨图》345×124cm

在青年学艺时期,杨必位与四川美术界尤其是四川美术学院众多资深画家结为师友,不仅从中学得了专业化的绘画表现方法,也领受了老艺术家们身上的优秀艺术品质,都使杨必位深受影响。特别是从中央美术学院马克西莫夫油训班走出来的著名油画家魏传义先生,是杨必位的恩师。在一次去魏传义老师家中拜访,杨必位惊奇地看到魏老师正在画花鸟画,他不禁问道:“魏老师,您不是画油画吗?怎么也作中国画?”魏老师答曰:“我虽然是画油画的,但很喜欢中国画,我相信总有一天中国传统绘画会回归的。”他当时就建议杨必位在油画学习之余也学习一下中国画,杨必位深以为然。当另外一次,杨必位看到魏传义老师从图书馆借来一本石涛《画谱》线装书时,他便急切相借,更是连夜手抄了一本,第二天送还。不仅如此,当时为了学习中国画,他还曾手抄著名版画家吴凡先生收藏的《陈子庄画语录》等。可见,青年时期的杨必位勤奋的学习精神,并已经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当时对于中国画基础理论的学习,不仅对他以后走上中国画创作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还使他在无意中逐步走上了艺术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之路。

《巴山春润图》68×68cm

四川是我国版画艺术的一片独特沃土,拥有很多版画大家,杨必位深受影响,甚至他早期的作品即是以版画而成名。在1980年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上,他的版画作品便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入编《中国美术馆藏品选集·版画编》(1949-1984年集),同年他加入中国版画家协会成为首批会员;次年,杨必位的水印木刻《夜》还在《人民日报》1981年2月7日第4版刊发,等。这都显示出了杨必位在版画创作方面的突出才华。

《牧归图》70x68cm

然而新时期以后,随着中国画创作浪潮率先兴起,杨必位也深受影响,其创作兴趣逐步转向中国画。由于已具备的较好造型基础及在中国画理论学习方面的积累,杨必位在进入中国画学习和创作后显得得心应手,并一发而不可收拾。他将他注重个性表达与形式意味的版画创作倾向融入中国画创作,很快就形成了他独特的中国画艺术风格。其中国画作品还得到了当时四川省美协领导及专家们的肯定,这对于初入中国画画坛的杨必位而言可谓是很大的鼓励。在青年时代的艺术生涯中,杨必位把参加每一次创作活动都当成锻炼和学习的机会,通过与名家的交流,不断提升了自己的创作水平和审美追求,通过不懈的努力,为自己的艺术发展开创了一条不凡的道路。当忆及青年时代的艺术学习生涯,杨必位仍谦虚地说:“当时的绘画水平及能力还很浅薄,但很幸运走上了中国画创作的道路。”

《满目秋意胜春情》138×68cm

此后,杨必位以四川省国画家身份积极参加了很多重要的全国美术创作活动、研讨活动和对外交流活动等。他的中国画作品曾十多次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性美展,1996年当选重庆市美协副主席,1997年凭中国画《醉倒山中第几泉》入选中国文联“97中国画坛百杰画家”,1998年当选香港回归全国艺术大展艺术委员会委员,2012年作为特约画家参加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六十周年全国美展,2016年当选重庆文史研究馆馆员,2017年当选中史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等等。他的作品还被国家选送出国展览,进入国家的各个美术博物馆及会议殿堂。


《垅塬秋境》230×145cm

不盲从于大流,愿做绘画上的“逃兵”

——如果只是顺应于前辈的思路,纯粹从传统技术中走下去,我认为这是一条起点不高也走不下去的道路。

“虽然艺无止境,但吾会为艺而尽心智。”杨必位以此作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坐标,并始终贯穿于他的创作历程之中。在绘事上,他不是一个愿意“循规蹈矩”的人,他的骨子里一直充满着“叛逆”精神。正是因为这种永不满足的艺术“叛逆”,才让他直至古稀之年都能够紧扣时代的审美脉络。

杨必位创作大画

杨必位即兴创作

他常讲,当别人在画山的时候,他反而要拼命去画树;即便同样画树,别人画树是从树根一直画到树尖,他则试图从折枝画法中去发现新意;而当别人开始琢磨如何画树的时候,他又跑去研究石头;当别人注重画大构图、大场景的时候,他却转头品味局部小景之趣;当别人也来画局部之景时,他又重新研究大山大水。正是这样一颗不安分的心促使他从江南画到西北、从三峡画到太行山。他善于在“背道而驰”中调动自己的艺术感观,去发现鲜活的自然美态,让个人的感情体会与造化自然融为一体。他认为“得其寰中”的意义就在于将“外师造化”的心得和美意,转化为画家的情操之美。杨必位并不是刻意追求一种特立独行的艺术取向,而是在遍阅千山、遍涉万水之后对于内心世界深刻探求的自然结果。在横向和纵向的环视与比较中,让他的情感不断受到冲击,促使他的精神状态不断升华,逐渐培养出对物象美感的敏锐知觉。他努力从古今中西学问中探求真谛,从生活和自然中充实新颖感受,从理想抱负中获得艺术的涅槃重生。

《野山图》68×68cm

杨必位戏言自己是绘画创作的一名“逃兵”。当认识到在中国画这条道路上,传统技法和样式已被无数人研习、模仿,而造成很多画家创造力丧失时;他则主张“逃离”,他不愿在这样一条独木桥上蜂拥而行,而试图从传统审美中探寻更具精神价值的表现形式,从生活中去挖掘更富有生命意义的象征符号,并尊从自我个性追求,努力建构个人风格和语言体系。比如,他从清代赵之谦山水画《积书岩图》的松皮皴中受到启发,创造出极具个性色彩的皴法语言;他又从黄土高坡泥土在干裂中形成的龟裂纹理中获得灵感,寻得黄宾虹所提及的“干裂秋风” 的线型表现样式。在转向中国画创作后,杨必位遍访祖国河山,从东北到海南,从西藏到祖国东部海岛,不断丰富和深化自己的自然与人文感受。正是在这丰富的生活体验中,使得杨必位的眼界与胸襟更加开阔、绘画创作也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高原牧歌图》68×68cm

对于杨必位在学习中国画过程中的独特艺术取向,1995年,沙泊在《人民日报》撰文《稚诚的情感 现代的心迹》即特别评论道:“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他一开始就有选择地吸取中国古典传统精神,破除了中国笔墨至上的僵化模式,重在表现,使传统技法顺着情感的脉络随意挥洒;同时还吸取西方艺术中有价值的因素予以融合,因此他的作品个性鲜明而又富有时代气息,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杨必位不盲从于大流,愿做绘画上的“逃兵”,最终走出了一条颇具个性色彩且成绩斐然的艺术道路。

《米亚罗立秋》230×96cm

自然才是中国画的大师

——和大自然相比,我们很弱小。

杨必位说,自然才是中国画的大师。无论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说,还是“天人合一”之论,都离不开自然与心灵和谐统一的精神体悟。

杨必位速写情景

在大自然中,人类仍是弱小的。自然可以造就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象,其所创造出的雄伟苍茫、宁静悠远之景,无不体现着自然的博大浩瀚,进而引发画家感情的激动并给予画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灵感。古人云:“师法自然”,即明确点出学习中国画就是要学习自然。中国画创作追求心灵和自然的碰撞。画家能否从大自然中获得心灵的触动,又如何通过创作达到心灵抒发和情感表达,画家自身的文化积淀至关重要。在杨必位的中国画中,我们可以轻易感到他对于自然之美的迷往以及对于绘画精神品质的执著追求,这正如沙泊评论:“杨必位是一位善于情感体验,又富于深沉思考的画家。读他的画,倘若不潜心体味是很难理解他的艺术精神和借乱山乔木、碧草芳晖所表现的清、静、纯的艺术境界的。”可以说,这既是他日积月累的努力结果,也是他敏锐直觉的天性使然。

《一派晴雪添新景》68×68cm

几十年来,杨必位之所以在中国画创作上能够取得斐然成绩,既离不开他那不安于现状的不竭探索精神和极高的审美敏悟,也体现在他对于中国画线性表现的认知、对色彩的理解以及对自然美感的直觉。古人所谓“墨分五色”“随类赋彩”,即是求得墨色的灰度变化,并在灰色过渡中去协调画面的色彩平衡,克服笔墨间的生涩感,达到苍润丰美。显然,杨必位深谙“灰度变化”中的色彩原理。仔细品读杨必位的作品,会发现他所画的山石很少出现鲜艳的色彩渲染,也少采用花骨、赭石、石青、石绿等颜色表现的传统模式,而大多以墨的灰度变化、墨彩的彼此交融来塑造画面的物象关系。这都离不开他对于自然物性的深切体会。

《太行晨曦图》230×96cm

《文心雕龙·章句篇》谓:“据事似闲,在用实切。巧者回运,弥缝文体,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巧妙的作者善于回环婉转地运用文辞,促使文章更加严密而生动。然在所构成的实词外,还需得虚词的辅助,文章方有回味。文与画同理,一幅画作要注重虚实结合,实为象,虚助韵,相辅互助,才堪成妙品,故一幅作品的玄妙之处就在于对虚实处理得当。其中,“虚”是艺术性表达的关键。杨必位的作品就充分地运用了虚中求实、实中显虚的变化法则,并体现出一种醇厚之美。其作品饱满的构图中充满着通透感,画面的精粗互补尤显厚朴,画面气象韵味皆由“虚”与“实”的协调而生发。例如,观茵草微石、远山渺云的表现,似乎以松散的笔墨一笔掠过;对于密林虬枝、高岭瓦屋,则以逸笔写之,给人以清野相合之感。杨必位巧妙地让笔墨的松紧、墨色的干湿、空间的纵横开合跃然于纸,共同组成流畅宏大的画面,体现着其出色的笔墨功力及对于自然的深切体会和高超提炼。

《点亮中国黎明的灯光》240×145cm

腹有诗书,气韵自成

——绘画是文化的载体,也是精神修养的物化呈现

处理好“庙堂”和“草堂”之间的关系,对杨必位来说是一生的课程。从历史走来,在画家的心目中,“庙堂”是借指文化情操的至高点,“草堂”是比喻对待生活的态度,两者共同构建起宗白华先生所谓“清水芙蓉”的艺术境界。

杨必位与藏民

杨必位与友人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绘画不能离开生活,同时又要寻得精神的至高点,因此说这两者实际很难恰当地结合好。当身处“草堂”之时,很容易就融入到世俗之中,忽略了对精神品质的追求;而当人们追求“庙堂”之高时,又往往在孤傲中失去了对生活之美的关怀。杨必位却能够十分巧妙地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在他描绘大西北风景作品中,画面留有很多牛羊的身影,实际上他不是在画牛羊和荒漠,而是在画一种心境。这种心境是既想在一种宏大气象中获得超越,又未失去充满生机的烟火气。在杨必位的作品中,我们不仅能够体味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优美笔触与辽阔意境,也能够体味到“多情自古伤离别”之婉约的诗情画意。

《悠溪自得清》68×68cm

与西方绘画相比,中国绘画更讲究文化的品性。中国画不仅是一门追求笔墨形式、色彩表现的艺术,更是画家综合文化修养的呈现。一幅作品的水平高低,也不仅单纯以技法来评定,而更强调了画家对于文化素养、审美意境的表达。纵观古代绘画名家,莫不拥有较高的文学修养,高水平的理辩方法。从东晋顾恺之的“传神论”、南朝谢赫的“六法论”、五代后梁荆浩的“六要论”,再到清代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等艺术主张......又有哪一个是胸无点墨之人呢?如果绘画不能承载文化的内涵,可能终究只能沦为一个匠人。

《阿坝行所见》68×68cm

杨必位则正是一位具有较高综合文化修养的画家。2016年,杨必位文集《画眼春秋》出版,在学界引发持续反响。在这本文集中,杨必位讨论了艺术的认知与态度,也谈到他几十年来的创作感悟,包括了从艺历程与写生游记;而且,文集在篇篇长文或各大章节之间,还收录有他的很多诗词作品,可见其深刻的艺术理论功底和综合文化素养。中国美协副主席、四川美院院长庞茂琨在为文集撰写的书评中谈道:“杨老师是一位充满诗人气质的画家,他总能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性的审美浪漫,将无味的道理变得鲜活有生命,这本文集亦是如此……杨老师的文章尽管是温婉的,但是他的艺术风骨却是坚实有力的。篇篇砚边心语都是澄怀观澜的朴素道理,道的通达必能觅得逸乐之笔。”尽管如此,对于提高绘画的文化品性,杨必位却十分谦虚,他强调自己一直在“补课”之中。他谈道:“画家的一辈子都是在学习,向自然学习、向前人学习、向同行学习。不仅要学绘画,还要学诗歌、学文学、学理论,从中得到无尽启示与乐趣。”

《高山秋情图》138×68cm

游走于杨必位的山水作品,不禁被其厚重大气、酣畅淋漓的笔墨风骨所震慑,然而在千山万壑的烟云水流之中,又分明充满着一种朴素的情意流露。不需要艳丽色彩装饰,那是一种岁月的沉淀,一种对生活本真的追求,一种艺术家对生命怀柔宽广的气度与胸怀。

杨必位简介:

杨必位,1945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曾授予的“97中国画坛百杰画家”。曾任重庆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政协重庆巿第九、十届,重庆直辖一届、二届委员,重庆巿文联委员。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庆创作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重庆文史研究馆馆员,重庆艺苑副主编,重庆华龙网书画联谊会会长。

曾被中国美术、中华书画家、荣宝斋、收藏与鉴赏杂志、人民日报、中国书画报等作个人专栏介绍,并在中国文化报、文艺报、中国文艺评论杂志上发表理论文章数十篇,还撰写了36万字的《画眼春秋》个人美术文集由文艺出版社出版。

杨必位曾十二次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美术大展,多次参加海内外各级展览,多次获奖。曾与吴冠中等六人在美国西雅图举办中国现代绘画展。多件作品被国务院办公厅、中南海紫光阁、人民大会堂、天安门、中央党校、毛主席纪念堂、京西宾馆、中国文联、中国美术馆、北京大学收藏。有的作品被四川美术馆、江苏美术馆、湖北美术馆、黑龙江美术馆、洛阳美术馆、深圳博物馆、青岛博物馆及日本三重县、山梨县府及日本原首相海部俊树收藏。是一位有影响的,深受社会关注的画家。

他的作品曾被收入《中国美术馆藏品选集》《天安门五十年珍藏画集》《毛主席纪念堂珍藏画集》、中央党校《世纪辉煌》书画集、《现代山水画库》《重彩山水画作品集萃》《当代美术教学意象山水范画集》《当代名家山水画稿》《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精选》《新时代中国画作品集》。以及在日本出版的《中国巨匠绘画作品集》《现代中国美术大展作品集》等数十种大型精装画集。出版有《百杰画家杨必位作品精选集》《中国西部名家作品选集》《名画典藏·杨必位中国画作品集》等个人绘画专集。

(本文来源:广州艺博会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发源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