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物话百年第87期 | 上甘岭战斗后遗留的树桩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9月15日,以美国为主的“联合国军”集结,7.5万人在朝鲜西海岸的仁川港登陆。10月1日,美军越过三八线,随后侵占平壤,并继续向中朝边境鸭绿江进犯。1950年10月1日和3日,朝鲜政府和金日成首相致信毛泽东主席,向中国提出出兵援助朝鲜的请求。10月8日,毛泽东主席代表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保家卫国。10月19日,第一批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下,分别从安东(今丹东市)、长甸、河口、辑安(今集安市)等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参战。
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就是从1952年10月14日一直激战到11月25日,历时43天。战役期间,志愿军部队依托坑道阵地与联合国军反复争夺,参战山炮、野炮、榴炮133门、火箭炮24门、高炮47门、迫击炮292门,共发射各种炮弹40余万发,先后打退敌营以上规模冲锋25次、营以下规模冲锋653次;联合国军则调集兵力6万余人,10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炮兵火力密度达到每秒6发,超过二战水平。志愿军部队两座高地表面工事全部被毁,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成了一片焦土,山石炸成粉末,人走在上面如陷沼泽。在仅有3.7平方公里的战场地域内双方伤亡约3万6千余人。最终,1952年的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1952年8月29日,西南军政委员会召开会议筹建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第三分团(以下简称第三分团)。召集民主党派宗教归侨人士、少数民族代表、工农业劳动模范、文化教育工作者等60多人,于9月11日晨在重庆朝天门码头乘船出发,赴朝慰问。10月10日晚12时抵达朝鲜伊川郡谷山附近的志愿军三兵团部驻地,志愿军三兵团1951年初在四川组建完后即开赴朝鲜前线,兵团辖12军、15军、60军,都是西南军区(二野)的部队,云、贵、川、康籍战士较多,志愿军三兵团就是这次第三分团慰问的主要部队。第三分团慰问期间,正是“联合国军”发动“金化攻势”之时,慰问团翻山越岭,冒着敌人的炮火和空袭危险,到战斗最激烈的上甘岭、三八线附近的白马山前沿阵地、坑道和炮兵部队,到后方医院、兵站进行慰问,文艺工作者们不辞辛苦,不避艰险,在敌机袭扰下,为广大志愿军指战员表演,把祖国人民的温暖送到每个战士的心坎上。1952年11月11日,第三分团从朝鲜新溪出发,踏上返国路程,于12月24日回到重庆。根据总团要求,从12月25日起,第三分团在云、贵、川、康四省的广大地区向西南七千万人民传达报告了朝鲜前线志愿军英勇作战、愈战愈勇的事迹,带回了志愿军战士对祖国人民的祝愿和希望,进一步激发了部队的士气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珍藏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1952年上甘岭战斗后遗留的树樁”由第三分团带回,面积仅2平方米,上面留有弹孔、弹痕约41个,真实再现了上甘岭战役的惨烈和战场火力之密集,“上甘岭战役”打出了我军的战斗作风和团结精神,打出了国威、军威,反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不屈不挠、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上甘岭精神。
(撰文/罗霞)
参考资料:
《抗美援朝战争史》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
联合出品: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重庆卫视
重庆华龙网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