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重庆报业发行工作研究②|《新华日报》的发行:逆势崛起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当时中国的报业中心,报纸种类繁多,在这一有限的空间里,发行工作的竞争非常激烈。考察当年重庆报业的发行情况,是对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的回顾,也是对当年新闻工作者的缅怀,更希望对当下的报业发行工作有所启发。
《新华日报》的发行:逆势崛起
“皖南事变”后,《新华日报》的发行常常遭到国民党军警宪特组织的破坏阻挠,重庆报业同业公会也禁止报贩们售卖《新华日报》。这一时期,《新华日报》的发行完全跌入低谷,总计只有2000多份。面对不利的局面,《新华日报》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扩大发行。
一是自建发行队伍
《新华日报》先招收一批报童来发零售报,随后又招收一批报丁为订户送报。报童主要为城市流浪儿童,基本待遇为报款收入的一半,即卖一份报缴报社一半,自己得一半。1944年后,报童队伍发展到150人左右,“除由该报提供膳宿外,并每月给津贴500元至1000元”。报丁多为农村青壮年,规模约100人,负责给订户送报,发展订户,兼售零报和书刊。报丁待遇比一般工人高,因送报工作艰苦和客观环境的影响,福利也有所不同。
二是设立发行站点
《新华日报》除了在主城区民生路208号设置发行部营业部之外。报社1943年在重庆北郊设立北碚发行站,1944年在重庆西郊设立歌乐山发行站。这两个发行站,经受了顽固势力的多次破坏,但在逆境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重庆主城周边一二百里的地区,都能看到当天的《新华日报》。
三是出报早、价格低
据国民党档案显示:“该报出版较早,销路亦广,当地一部分人民对该报已逐渐表示同情。”“时间早、定价廉,及印刷方面较好。”“发价低廉,派报处乐于代销,尤其对工友、学生,定价尤廉。”“《新华日报》近来送报时间提早。沙磁区平日在上午6时后始可见报,近数日来在5时半以前即可送到。”
四是做好读者调查
《新华日报》专门制定《新华日报发行概况调查》和《读者调查》,对发行区域、发行对象、发行数量、发行价格、发行方法、送报时间,以及读者的姓名、职业、住址、思想、行动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从而保证报纸的发行更有针对性。
经过努力,《新华日报》的发行量在1941年达到1。5万份,这是和当时《大公报》发行量相当的数据。1945年“有数字可考者,计已达到2。2万份”,实际上的发行数量早在1944年就将近5万份。这对政党报纸来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远远超过同期国民党《中央日报》的发行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