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物话百年第98期 | 1973年中共重庆市委批转市慰问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团《关于慰问下乡知识青年的情况报告》
【开栏语】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合重庆华龙网集团推出《百物话百年》栏目,精选100件馆藏文物进行阐释,讲诉中国共产党光辉历史,展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第九十八期:1973年中共重庆市委批转市慰问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团《关于慰问下乡知识青年的情况报告》

1973年中共重庆市委批转市慰问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团
《关于慰问下乡知识青年的情况报告》(第1页)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尺寸:26.5cm×19cm
来源:2019年征集购买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1973年中共重庆市委批转市慰问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团《关于慰问下乡知识青年的情况报告》,纸质,纵26.5厘米,横19厘米。2019年,为举办“‘国强’的生活——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庆生活变迁物证展”,征集购买入馆。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源于20世纪50年代。1962年10月,国家政策层面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开始有计划地展开。1964年1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1968年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全国大规模展开。据不完全统计,1962年至1979年,全国知青上山下乡总人数达1776万人。
重庆市知识青年下乡安置地区,在四川省内共涉及7个专区、60个县的广阔农村。1973年,重庆市遵照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和“要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的指示,于3月初组成慰问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团,以表达党对青年一代的关怀,巩固和发展上山下乡工作的成果。慰问团由市委书记、各部委及各区、县负责人23人担任正、副团长。慰问队员共有2317人,组成11个分团,分别赴涪陵、万县、达县、宜宾、江津、内江、南充及市郊三县和南桐矿区,对下乡知识青年进行慰问。5月7日,市慰问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团向重庆市委、市革委提交了《关于慰问下乡知识青年的情况报告》。
此报告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汇报了大规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在重庆开展以来的一些重要数据和知识青年在农村取得的积极追求进步的成果数据和典型模范实例。根据报告显示,至1973年,重庆市共有25万名知青下乡(1970年重庆户籍总人口2289.64万人),经过数年的农村生产实践和思想“再教育”,共有414人入党、16780人入团、7535人担任生产队以上级别干部、70000多人受到过各级表扬,广大知识青年在农村的总体情况是良好的,并涌现出了一批在生产、技术、思想上的模范典型和事迹。报告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慰问团走访的接受安置知识青年地区在接收安置工作,对知识青年在思想再教育、安置关怀工作中的经验和成绩,以及先进典型和事迹。报告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慰问工作组的工作路线、方法、成绩,慰问教育工作如何与当地农业生产工作相结合以及主要成果,并对慰问团的部分先进典型事迹进行了介绍和表扬。报告第四部分,则是本次慰问工作的主要存在问题和基层对于今后慰问工作的期望,即希望形成每年进行慰问教育工作的常态化机制等。
这份文件,对了解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重庆市的具体规模、数据,参与知识青年的个人发展情况、各安置地区的接收情况、参与知识青年的思想和生活状况等,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是了解重庆地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不可多得的实物材料。
撰文/张莉
参考文献:
顾洪章主编:《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联合出品:
重庆华龙网集团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