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染三峡 笔韵立新意——记三峡画家周立新的艺术人生
文图/何真宗
“周立新的长江三峡作品,气势雄浑,磅礴大气。他在继承传统笔墨技法的同时,又大胆地借鉴了西画对用光、色彩、造型、空间等处理的方法来表现他对三峡厚重、雄伟、峻峭的真实感受,是他对生于斯长于斯这片山水的真情流露,作品个性鲜明,很有感染力。”2021年春天,在“三峡画家周立新书画作品研讨会”上,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院长、重庆市万州区美术家协会主席余鲁表示,周立新的山水画,其独特的构图方式,独特的风格和绘画语言,无不表现出三峡雄奇峻峭、瑰丽莽苍的气概,那气量,那神韵,让读者领略到了不一样的三峡和与其他大师完全迥异的中国画卷。
周立新,何许人也?
他,在同事和众多人眼里,他是一位侠骨柔情,古道热肠的人民警察;在三峡书画界,他是一位在书画修行路上苦心修炼的智者,怀着对书画的一腔热诚,美化着生活,净化着灵魂,陶冶着情操,攀登到了更高的艺术高峰。
笔者采访了周立新,终于真切感受到了他那不止艺术追求上的执着品格,更有其随和亲切的人格魅力。
耳目濡染,小荷露尖角
壮美长江,诗画三峡。自古以来,长江三峡大地多鸿儒豪侠,历代骚人墨客在此留下一串串光辉足迹,千古佳句,文珍墨宝。周立新,就出生在长江三峡上游古城万州的一个书香世家。
“爷爷总希望自己的后人有文化,他给我父亲取名周成咸,万州话读hán,叔叔取名周成柳,一咸一柳,分别取意唐代文学家韩愈、柳宗元之姓!”祖籍石柱县西沱镇却在万州土生土长的周立新,一谈起自己的从艺之路,眼神里总闪耀出一股自豪的亮光。他的父母都是学校老师,是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家庭。特别是他的父亲,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学校小有名气。
“父亲的二胡拉得酣畅淋漓,经常吸引周围团转的老人小孩来聆听,我也因此受到孩子们的羡慕。”周立新说,父亲的“文艺范”让儿时的他耳濡目染,在书法、绘画上从小就得到父亲的“真传”。一有空,他就自己拿来连环画“照猫画虎”般地涂抹,常常得到父亲的赞赏。
有一次,读小学三年级的周立新在图画课上,以一副素描山水画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并将作品贴在教室的光荣榜上展示,供同学们学习。“连续几周,我的绘画作品都被老师作为佳作在课堂上点评。”周立新说,父亲的启蒙,老师的鼓励,让他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开始把当 “书法家”和当“画家”的梦想种子埋在心灵的土壤里,期待着发芽、开花、结果。
“在读小学期间,我临摹画完了《黄继光》《三国演义》《敌后武工队》等连环画和《芥子园画传》,每学期至少临摹100余幅。”周立新说,父亲见他如此喜欢绘画,就把他送到文化馆让他接受正规的学习。期间,先后得到了马一丹、陈连福等一批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系统地学习了素描、色彩、国画等绘画基础课程,打下了较为扎实的“童子功”。
“周立新从小就很有绘画天赋,也很肯学,进步也很明显,只要持之以恒必成大器!”时任万县文化馆美术辅导干部,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美术家协会理事、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的马一丹曾这样鼓励他说。
长江三峡既是一座天然地质博物馆,又是一座天然奇石艺术宫。分布在峡江峡江两岸的溪流河谷或崇山峻岭中的三峡石自成画卷,深受人们喜爱,曾一度成为三峡文化的一朵奇葩,为三峡地区人民创造着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而让周立新的书画走向社会和公众视野的,是他父亲的同事、中学美术老师舒兆林。小时候的周立新,患有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在读书过程中曾多次被迫休学,他也趁机主动向舒老师学习绘画,笔耕不辍。
“那时,舒老师不仅让我画广告画,也教我在三峡石上绘画。”周立新说,舒老师将他画了画的三峡石批发给客户,也会换一些“劳务费”,但每次都被他婉言拒绝了。他说,学艺先学德,学画先做人,是舒老师让他看到了书画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人格魅力。
这一时期,还是少年的他,经常参加当地组织的各种中、小学生少儿书画比赛,并屡屡获奖。13岁那年,他参加原万县市少年儿童绘画比赛,其山水画作品《江城》荣获一等奖,作品被刊登在当时的《万县日报》显著位置。
“这幅作品,我收到六角钱的稿费!”周立新兴奋地说,这份小小的荣誉和稿费,再一次给他播下的“书画”梦想浇灌了营养,从此茁壮成长。
然而,遗憾的是随着他的学业升入高中后,父母希望他能全身心地学好学校的功课,同时由于高中阶段功课的压力,他所钟爱的绘画艺术不得不搁置。
求师访友,胸中有丘壑
大观天地,胸中有丘壑。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长江三峡人,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周立新在参加工作后曾利用业余时间无数次地深入三峡腹地,奇峰,峭壁,险滩,急流,怪石,烟雨,可以说三峡中的一草一木,无不深深地铭刻在他的心中。
“三峡育我灵气,我为三峡传神韵。”周立新说,数十年来,他从各个季节、各种天气无数次看三峡,发现三峡是一个活灵活现的生命,不仅能看它表面的喜怒哀乐,还能看到三峡大山的血脉乃至看到它流淌的血液。
然而,他重拾儿时的画梦,拿起手中的笔,却未能将所见所闻所想付之笔端。“面对壮美大三峡,我当时不知如何下笔了,那气势,那神韵,我生怕在笔下荡然无存!”周立新感慨地说。于是,他利用工作之余倾力研习绘画,寻师访友,虚心求教,从此一发不可收!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周立新拜万州书画家前辈蔡华义和王岱佛两位先生为师。
“要用心去画、用心去悟,用心画出三峡山水的魂魄,才能更多的给人带来对大自然神奇变化的联想。”王岱佛先生手把手地教周立新画长江三峡,并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说,三峡是自己的故乡,不要舍近求远,要把三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赋予鲜活的生命,才能给人带来一种震撼的美感和顽强的力量。
此时的周立新之父亲,听了王岱佛先生的一席话后,也劝诫周立新不要像“万金油”,艺杂不养人,“千招会不如一招鲜”,要术业有专攻。于是,周立新就主攻山水画,且主要画长江三峡的山水。
为了开拓视野,博采众长,周立新又分别报考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第四届函授班深造学习,得到了张凭、许仁龙、刘恒、漆钢、李文岗、蔡华义、王岱佛、郑永松等诸多书画名家的悉心指导。
“他一旦有空,就走出去参观学习,曾先后跟随我到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北京画院、京丰美术馆等地,观摹了夏圭、王原祁、龚贤、齐白石、李可染、白雪石等古代和近现代大师的真迹。”王岱佛先生介绍说,周立新每次观摹学习,他都要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及时记下观后的心得,对最感兴趣的大师真迹,看一遍觉得还不够,第二天又去观摹,一看又是一整天。他先后购买了大量的古今经典画集和绘画艺术理论书籍,年复一年的细心临摹和研读,仅从他看到的周立新书籍上的批注、以及笔记本上记录的学习心得,可见其专心和用功的程度。
要学好中国画是一件极为艰辛且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要穷尽一生的心血还不一定有收获,若不下一番苦功夫那是更不行的。为此,他给自己的书画室取名为“苦恒斋”,意为学艺之道必须要具备“刻苦”和“恒心”两个方面,只有两者兼具,才能在艺术之路的艰难跋涉中走得更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近年来,周立新的山水画突飞猛进,多次参加市级和国家级书画展览并获奖,在众多单位和企业的显眼位置,都悬挂着他的三峡美术作品。
“周立新用人品和作品,证明了自己!”万州区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黄龙长表示,作为基层干部的周立新几十年如一日,在工作之余背起画具登夔门、下巫山,观峡江四季云雨,领阅三峡美景,靠他的领悟力和表现力,画出了独自的心声与对三峡的深深眷恋之情。
寄情翰墨,笔底生风云
画家画画的过程,也是一个跟自己“较劲”、“较真”的过程,当画出来的作品达不到自己的审美要求时,往往会产生郁闷、苦恼的情绪。周立新也不例外,特别是在2000年这段时间,他总感觉其作品“所用之技”达不到“所想之意”,很是苦闷、彷徨。
经过冷静思考,周立新决定干脆放一放作品创作,集中精力再回头到传统经典绘画作品中去吸收营养,多写生多读书,进一步提高中国画审美意识,增长见识和学养。从2001年到2010年这十年间,周立新潜心读书、临画、写生,下了很深的功夫,他能耐得住寂寞,不急功近利,难能可贵!
山水画不是照片,更不是风景说明图。常言道:“江山如画”,而不是说“画如江山”,意思是说画出来的山水画要比自然风景更美。在周立新看来,“对景写生”只是画家“缘物寄情”的手段,更重要的是,画家还要通过对景物的艺术加工来完成具有个人主观感受的意境,从而画出自己认为“最美的丘壑”来呈现给观者、来打动观者。一幅好的作品,首先应该是笔墨好,其次才是气韵好,作品不但能远看,而且还要能经得起近看。
寄情翰墨,笔底生风云。 近几年来,周立新纵情创作,在他的笔力勾勒下,将三峡山水融进自己的血液,融进自己的生命,追求一种“完全自我”创作的精神王国,以独特的审美追求、自成一派的艺术品位和画风,将三峡的神韵和精神气度表现出来。因此,周立新的山水画画风,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并因此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笔墨”和“图式”个性,这也是他的山水画风格突出、有别于其他画家具有鲜明个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他的《三峡之晨》《峡江行舟》和《三峡朝晖》等,都是泼墨大写,在勾勒中与皴擦结合,形成了质感与力度,具有非同凡响的直觉冲击力,生动地表现了三峡的烟岚轻动,气壮雄逸。特别是前不久创作的《三峡天下雄》作品,其构图恢弘,画法苍劲,生动地表现了三峡的雄伟气象。凡看过他的画的人,无不为之震撼和折服,其水墨的韵味更让人感到神奇。
王岱佛认为,周立新的山水画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有明显的传统功夫,二是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三是有明显的时代烙印。特别是周立新的长江三峡山水画,以自己独有的艺术语言,表达了作为一个地地道道三峡人对家乡山水的真情实感,那就是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坚实、厚重、壮美、崇高之感,他正是通过对三峡这种物化情感的表达,抒发了自己对家乡三峡人淳朴、踏实、坚毅以及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的赞美和崇敬。
“艺术创作是源于自己生活、熟悉的这片土壤。我们从《夔门天下雄》、《三峡朝晖》等作品中,明显看出立新先生的追求。他师法传统,学古不守旧,大胆用墨、皴法丰富,笔下既有眼中山水,又有心中山水,看山是三峡之山,又不尽是三峡之山;观水是三峡之水,又不全是三峡之水。每个观者都可以在画前想到自己故乡的山水,忆起那淡淡的乡愁。”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万州区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万州区文化馆美术工作室主任黄龙长评介说。
翰墨染三峡,笔韵立新意。愿立新先生佳作频出,艺术道路越走越敞亮。
何真宗:诗人、词作家、资深编辑,文学创作二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万州区作家协会副主席。迄今已出版著作8部,获各类奖项300余个,作品被译成德语、意大利语发表,音乐代表作《牢记使命》《一声到》《我在三峡遇见你》等作品在中国政协网、央视频、人民视频、学习强国以及全国40余家广播电视展播,在2020年世界大河歌会和地方春晚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