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物修复项目跻身全国十佳的背后,是他们让革命文物重焕光彩
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8302件(套),纸质和纺织品文物占到90%以上,文物修复专家们接力守护,让文物“活”起来。

重庆文物修复项目跻身全国十佳的背后,是他们让革命文物重焕光彩

来源:重庆日报2021-10-22

10月21日,重庆日报记者获悉,“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藏纸质和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入选中国文物学会等组织评选的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这是该馆首次获得这一文博界备受瞩目的殊荣。“更为难得的是,这个项目是由我馆文物修复专家自主修复的,体现出我们在纸质和纺织品文物修复方面的特色。”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文物征管部部长任渝说,该馆馆藏文物8302件(套),纸质和纺织品文物占到90%以上,文物修复专家们接力守护,让文物“活”起来。

当日,重庆日报记者走进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文物修复室,探秘文物修复专家有何“妙手回春”的技艺。

精益求精

给文物做“手术”急不得

“廉姐,当时您是坐在这扇窗户前修复帽子的吧?”

“就是这扇窗户、这张桌子。大夏天的时候,有半个月阳光好晃眼,我戴上眼镜,再戴上墨镜才能干活儿。”

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文物修复室内,修复专家程廉在90后徒弟张秀娟的提醒下回顾起2018年修复文物的经历。

“那次修复项目,我们花了将近5个月,修复了13件纸质文物、2件纺织品文物。”程廉说,此次跻身全国十佳,得益于这批文物的修复成果得到了业界专家认可。

张秀娟提到的帽子是“杨虎城将军之子杨拯中狱中戴过的帽子”,国家三级文物。程廉回忆,当时这顶棉帽子处于糟朽状态,中间夹层的棉花已经板结,内衬材料缺失严重,急需抢救性修复。 该馆向国家文物局申请了专项资金,对这批文物进行了保护修复,并通过了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结项评审验收。

每一件文物,都见证过历史风云变幻,都有生命。把它们从生死线上抢救回来,要慎之又慎。

用吸尘器吸走帽子表面和缝隙里的灰尘、拆掉帽子上的所有缝线、取出已经板结的棉花、用去离子水冲洗布料、将白色麻布纤维染成帽子的颜色以修补破损处……经过一系列步骤后,程廉坐在自然光线充足的窗前,用绣花针和生丝线把帽子缝合起来。修复好后,帽子没有了残损,但保留着岁月的痕迹。馆方又根据文物形状量身定制了囊匣,把它存放在恒温恒湿的库房中。

那次修复项目,程廉还负责两本书的修复,每本书有近150张纸张。这些纸张,遭受虫蛀、微生物等病害,变得千疮百孔。给破损处做“手术”,需要用到相近材质的纸张、手术刀、镊子、浆糊等工具,一点点地填补。有时,把一张纸上的破损处补全,需要2至3天时间。“给文物做‘手术’急不得。”她说。

活化利用

文物“活”在观众视野中

放眼全国,文博单位中文物修复人员大都十分紧缺,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也不例外。

“2016年之前,我馆只有廉姐一位文物修复师。2016年以来,又通过公招陆续引进了3位文物保护和修复相关专业的90后大学生。”任渝介绍,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现有4位文物修复人员。

程廉是如何走上文物修复之路的呢?她说,她是1988年到歌乐山烈士陵园工作的,1997年起在陵园文物部管理文物。那时,陵园中收藏着千余件书信等类别的藏品,看着一件件红岩英烈的手迹或遗物逐渐“生病”,她痛心不已。

“我要学习修复技艺!”1997年的一天,程廉萌生了这样的想法。回到家,身为重庆市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前身)文物修复专家的母亲得知这个想法后说:“想干就干,我来教你。”就这样,程廉走上文物修复之路。

“别急躁,文物修复开不得玩笑,要对文物有一颗敬畏之心,守护好历史记忆。”母亲总是这样嘱咐程廉。程廉说,母亲很严格,让她用旧报纸练手,把报纸撕碎后再拼接起来,手艺足够熟练后她才开始修复文物。

面对岌岌可危的文物,这对母女还曾一起上阵修复。2002年,她曾在母亲帮助下在红岩村修复了一批文物,其中就有《棉花街壁报》。

“当时,《棉花街壁报》碎成了一堆灰扑扑的残破碎纸片。我整个人趴在一张大桌子上,母亲在桌子旁帮助我,我们才把它修复好。”程廉说,这些碎片十分凌乱,有时拼接一整天后,发现壁报上的文字也不连贯,只得重新再来。

克服重重困难,大约历时半年后,程廉终于将这批饱受病害侵蚀的文物修复成功。2012年,重庆市文物专家评审小组将修复后的《棉花街壁报》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如今,在红岩革命纪念馆中,修复后的《棉花街壁报》向观众诉说着抗战时期仁人志士为宣传抗日救国所作的努力。

“经过专家修复,在展厅中展示的文物不在少数。”任渝说,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以文物立馆,2014年以来实施了7个国家级的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累计修复了86件文物,其中修复的书籍的页数超过了1万页。

在她看来,修复好的文物进行展示,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还让观众从文物中感受到真切而生动的红岩革命历史。

接力守护

文物修复更显科技范儿

如今,程廉还有7年退休,她把工作重心放在了传帮带上。

张秀娟毕业于四川大学,是文物修复专业硕士,2017年来到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工作后,在程廉的带领下学习修复技艺。

起初,张秀娟上手时紧张得不行。“做每一个步骤,我都显得手足无措。”她说,程廉手把手地传授修复技艺,“她知无不言,是一位技艺精湛、有匠心的好老师。”

2016年从西北大学毕业的文物修复师李慧也有相同感受。起初,她有些急性子,总想着尽快修复好文物。经过程廉言传身教后,她逐渐静下来心,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文物修复项目。

让程廉颇感欣慰的是,年轻一代文物修复师成长得很快。他们不仅能沉心静气用传统技艺修复文物,还能使用一系列科技设备,让文物修复充满科技范儿。

纤维分析仪、立式拉力仪、纸浆补书机……这些设备帮助修复师们更加科学有效地修复文物。

“修复纸质文物前,我们要运用科技手段分析文物的纤维种类、制造工艺及酸碱度,制定科学的保护修复方案。”张秀娟

表示,她还要不断学习,精进书画装裱和纺织品修复技艺,增进对皮革、木器文物保护保养知识的了解,让更多红岩革命文物焕发生机与活力。

“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在培养文物修复师、改善文物保存环境的同时,还在筹划建立重庆革命文物保护中心,希望让更多革命文物得到科学规范地保护与利用,让革命文物活在当下服务当代。”任渝说。

重庆日报全媒体 赵迎昭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重庆文物修复项目跻身全国十佳的背后,是他们让革命文物重焕光彩

2021-10-22 09:07:05 来源: 0 条评论

10月21日,重庆日报记者获悉,“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藏纸质和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入选中国文物学会等组织评选的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这是该馆首次获得这一文博界备受瞩目的殊荣。“更为难得的是,这个项目是由我馆文物修复专家自主修复的,体现出我们在纸质和纺织品文物修复方面的特色。”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文物征管部部长任渝说,该馆馆藏文物8302件(套),纸质和纺织品文物占到90%以上,文物修复专家们接力守护,让文物“活”起来。

当日,重庆日报记者走进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文物修复室,探秘文物修复专家有何“妙手回春”的技艺。

精益求精

给文物做“手术”急不得

“廉姐,当时您是坐在这扇窗户前修复帽子的吧?”

“就是这扇窗户、这张桌子。大夏天的时候,有半个月阳光好晃眼,我戴上眼镜,再戴上墨镜才能干活儿。”

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文物修复室内,修复专家程廉在90后徒弟张秀娟的提醒下回顾起2018年修复文物的经历。

“那次修复项目,我们花了将近5个月,修复了13件纸质文物、2件纺织品文物。”程廉说,此次跻身全国十佳,得益于这批文物的修复成果得到了业界专家认可。

张秀娟提到的帽子是“杨虎城将军之子杨拯中狱中戴过的帽子”,国家三级文物。程廉回忆,当时这顶棉帽子处于糟朽状态,中间夹层的棉花已经板结,内衬材料缺失严重,急需抢救性修复。 该馆向国家文物局申请了专项资金,对这批文物进行了保护修复,并通过了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结项评审验收。

每一件文物,都见证过历史风云变幻,都有生命。把它们从生死线上抢救回来,要慎之又慎。

用吸尘器吸走帽子表面和缝隙里的灰尘、拆掉帽子上的所有缝线、取出已经板结的棉花、用去离子水冲洗布料、将白色麻布纤维染成帽子的颜色以修补破损处……经过一系列步骤后,程廉坐在自然光线充足的窗前,用绣花针和生丝线把帽子缝合起来。修复好后,帽子没有了残损,但保留着岁月的痕迹。馆方又根据文物形状量身定制了囊匣,把它存放在恒温恒湿的库房中。

那次修复项目,程廉还负责两本书的修复,每本书有近150张纸张。这些纸张,遭受虫蛀、微生物等病害,变得千疮百孔。给破损处做“手术”,需要用到相近材质的纸张、手术刀、镊子、浆糊等工具,一点点地填补。有时,把一张纸上的破损处补全,需要2至3天时间。“给文物做‘手术’急不得。”她说。

活化利用

文物“活”在观众视野中

放眼全国,文博单位中文物修复人员大都十分紧缺,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也不例外。

“2016年之前,我馆只有廉姐一位文物修复师。2016年以来,又通过公招陆续引进了3位文物保护和修复相关专业的90后大学生。”任渝介绍,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现有4位文物修复人员。

程廉是如何走上文物修复之路的呢?她说,她是1988年到歌乐山烈士陵园工作的,1997年起在陵园文物部管理文物。那时,陵园中收藏着千余件书信等类别的藏品,看着一件件红岩英烈的手迹或遗物逐渐“生病”,她痛心不已。

“我要学习修复技艺!”1997年的一天,程廉萌生了这样的想法。回到家,身为重庆市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前身)文物修复专家的母亲得知这个想法后说:“想干就干,我来教你。”就这样,程廉走上文物修复之路。

“别急躁,文物修复开不得玩笑,要对文物有一颗敬畏之心,守护好历史记忆。”母亲总是这样嘱咐程廉。程廉说,母亲很严格,让她用旧报纸练手,把报纸撕碎后再拼接起来,手艺足够熟练后她才开始修复文物。

面对岌岌可危的文物,这对母女还曾一起上阵修复。2002年,她曾在母亲帮助下在红岩村修复了一批文物,其中就有《棉花街壁报》。

“当时,《棉花街壁报》碎成了一堆灰扑扑的残破碎纸片。我整个人趴在一张大桌子上,母亲在桌子旁帮助我,我们才把它修复好。”程廉说,这些碎片十分凌乱,有时拼接一整天后,发现壁报上的文字也不连贯,只得重新再来。

克服重重困难,大约历时半年后,程廉终于将这批饱受病害侵蚀的文物修复成功。2012年,重庆市文物专家评审小组将修复后的《棉花街壁报》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如今,在红岩革命纪念馆中,修复后的《棉花街壁报》向观众诉说着抗战时期仁人志士为宣传抗日救国所作的努力。

“经过专家修复,在展厅中展示的文物不在少数。”任渝说,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以文物立馆,2014年以来实施了7个国家级的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累计修复了86件文物,其中修复的书籍的页数超过了1万页。

在她看来,修复好的文物进行展示,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还让观众从文物中感受到真切而生动的红岩革命历史。

接力守护

文物修复更显科技范儿

如今,程廉还有7年退休,她把工作重心放在了传帮带上。

张秀娟毕业于四川大学,是文物修复专业硕士,2017年来到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工作后,在程廉的带领下学习修复技艺。

起初,张秀娟上手时紧张得不行。“做每一个步骤,我都显得手足无措。”她说,程廉手把手地传授修复技艺,“她知无不言,是一位技艺精湛、有匠心的好老师。”

2016年从西北大学毕业的文物修复师李慧也有相同感受。起初,她有些急性子,总想着尽快修复好文物。经过程廉言传身教后,她逐渐静下来心,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文物修复项目。

让程廉颇感欣慰的是,年轻一代文物修复师成长得很快。他们不仅能沉心静气用传统技艺修复文物,还能使用一系列科技设备,让文物修复充满科技范儿。

纤维分析仪、立式拉力仪、纸浆补书机……这些设备帮助修复师们更加科学有效地修复文物。

“修复纸质文物前,我们要运用科技手段分析文物的纤维种类、制造工艺及酸碱度,制定科学的保护修复方案。”张秀娟

表示,她还要不断学习,精进书画装裱和纺织品修复技艺,增进对皮革、木器文物保护保养知识的了解,让更多红岩革命文物焕发生机与活力。

“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在培养文物修复师、改善文物保存环境的同时,还在筹划建立重庆革命文物保护中心,希望让更多革命文物得到科学规范地保护与利用,让革命文物活在当下服务当代。”任渝说。

重庆日报全媒体 赵迎昭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典韵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