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化旅游研究系列评论:2021重庆青年戏剧专题之四
新编石柱土戏《秦良玉和马千乘》以流传于石柱地区的秦良玉比武招亲的民间故事改编创作而成。

重庆文化旅游研究系列评论:2021重庆青年戏剧专题之四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2-01-11

编者按:

2022年已经开启,重庆青年戏剧正在艰难而努力地走向新的一年。在过去的2021年里,疫情成为了“聚集性演出”艺术的最大发展障碍。然而,青年朋友们并没有停止写作、排演、制作,并随时准备着,以最大的热情捧着作品站上舞台,与观众见面。我们的五篇评论,分别讨论了话剧《梦乡村》、音乐剧《破晓之前》、话剧《吉可,回家吧!》、新编石柱土戏《秦良玉和马千乘》和音乐剧《爷爷的山歌》的创作和呈现情况,有总结,有鼓励,也有批评和建议。祝福朋友们,2022继续前行。向所有奋斗中的青年朋友致敬,向梦想致敬!

古老剧种的“青春”:谈新编土戏《秦良玉和马千乘》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蒋长朋

石柱土戏是2008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市级非遗保护项目。据《中国戏曲志·四川卷》记载,土戏大约源于清康熙年间。解放前,土戏一直在石柱县沙子、湖镇、盐中、官田、中益一带山乡演出。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土戏夹有封建迷信色彩,故少有演出。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化主管部门对土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进行了调查发掘工作,恢复了演出活动。时至今日,流传于石柱土家山寨、与外界少有交流的石柱土戏,伴随着时代变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濒临灭绝,亟待以创新的方式进行挖掘和复苏。

2019年,石柱县在全县各项脱贫攻坚事业中,对文化的脱贫攻坚工作提出了要求。藉此,石柱县文化馆通过查找资料库中20世纪70、80年代拍摄的演出视频,花大力气整理了剧本《四值功曹》,依托两位老艺人的记忆恢复了演出,演员都是石柱县中益乡当地的土家族村民。这次演出是对濒临灭绝的石柱土戏的挖掘和复苏,是对旧的演出习俗的恢复。这次演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亢的啰儿调、喧腾的土家耍锣鼓、演员与观众无间隔的插科打诨,带来了浓浓的土家风情。然而过于质朴的表现方式、较为松散的戏剧结构与当代观众的审美方式还有着较大差距。如果要在当前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将石柱土戏作为能与观众见面的舞台演出,则需要对原生形态的石柱土戏进行艺术资源的分析和研究,再寻找创新的方法和思路。

新编石柱土戏《秦良玉和马千乘》便是在此背景下产生。该剧以流传于石柱地区的秦良玉比武招亲的民间故事改编创作而成。说到石柱的历史人物,一定有秦良玉。而提起巾帼英雄秦良玉,给人的印象多是金戈铁马、豪情壮志,其艺术作品亦如此。因此,选择秦良玉这个文化符号来创作石柱土戏无可厚非。然而,石柱土戏是一个民间特征十分鲜明的小剧种,关注的是民间生活。如贺寿的《八仙庆寿》,修房的《灵官镇宅》,娶媳、生子的《金童玉女》,垮岩、崩坎的《二郎降孽龙》等都是她的代表性剧目。作为民间小剧种的石柱土戏要如何表现巾帼英雄秦良玉呢?

一、女性独立:人文精神的融入

《秦良玉和马千乘》放弃了宏大历史叙事,独辟蹊径,将细腻、柔情的笔致专注于少女秦良玉丰富的内心世界,讲的是:少女秦良玉比武招亲的第五个年头,马千乘带阳钗下山找她,希望能按“娃娃亲的约定”,日月合钗,“三媒六聘”完婚。秦良玉却非要与马千乘擂台一决雌雄。二人情感错位,意见不和,秦良玉愤而把月钗抛进东溪,放弃不懂她内心的马千乘。擂台开战,愁女嫁的父亲秦葵闹出不少笑话。秦良玉打败所有应征者,心灰意冷。马千乘到来,原来是他昨日冒死从东溪河中寻回月钗并理解了秦良玉内心。在欢乐的斗舞,土家的锣鼓声中,马千乘战胜秦良玉,日月合钗,喜结良缘,成就了之后马秦夫妇在中国历史上驰骋疆场的爱国主义传奇。

11

该剧借助于历史的物质外壳,将之“陌生化”处理,消解宏大叙事,转向刻画秦良玉的生活,以审美的眼光观照历史,发挥创作者的主体性,从中发现新意,表现人类共同的精神困惑,传达历史所蕴含的现代哲思,并融入深沉的现代女性独立意识。更重要的是,该剧的关注点在于刻画“人”,刻画真实、多样化的“圆形人物”(拒绝单一、扁平的人物形象),借古代人物秦良玉呼唤人性的自由——认为女人应当和男人一样担负保卫国家的重任——因此她将“具有报国大志且同时理解她沙场驰骋心愿”作为择偶的标准,灌注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人文精神。我认为,这样的作品所呈现的,是合于时代、合于生命的现代人文精神。

新编土戏《秦良玉和马千乘》主题创意的最大特征就是小:放弃宏大,而追求微末;放弃金戈铁马,而追求儿女情长。这都是为土戏在“量身定做”,土戏擅长演出“民间生活”“家长里短”,演到土著生活,便有风情可谈,有存量可用,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可彰显。为剧种做戏,为基层做戏——因地制宜,是我们基本的工作方式。

二、剧种特质:保持土戏的艺术风貌

剧种与剧种之间的区别在于声腔,而声腔的差异性从根本上说来自于方言。诚如剧作家罗怀臻所言:“一个剧种,一种方言,一套声腔规律,都有着某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是使此一剧种区别于彼一剧种的‘天书密码’,可以感觉,可以认定,却较难破译。因为它是整体性地潜伏在某一区域或者剧种的生存心理上的,它是一个历史的生命现象。”

12

石柱有石柱的方言,石柱有石柱的音乐,石柱土戏的最大特色在于独特的戏剧声腔“啰儿调”。当下“啰儿调”音乐和声腔的兴旺,恰是石柱土戏能传承、能存活的“密码”。一曲《太阳出来喜洋洋》早已红遍大江南北,而石柱土戏正是以啰儿调“歌唱演故事”的少数民族戏曲艺术。石柱土戏在形成之初,就以石柱啰儿调入戏,同时展现出开放的格局,它曾在发展过程中化用川剧、花灯戏等元素丰富自身。《秦良玉和马千乘》在音乐方面,结合了啰儿调的音乐形态,融合加工成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音乐语汇,以此保留土戏的音乐意蕴。本剧坚持按照传统,以“土家耍锣鼓”入戏。为了打造全青春版阵容,也同时为了传承土戏“耍锣鼓”传统,艺术总监秦泽斌专门为本剧训练了一支全由青年人组建的锣鼓班。锣鼓班坚持训练一年,小演员们从口念锣鼓经开始熟悉传统曲牌,再上手练习,配合。而他们还要过最难的一关,那就是配合导演熊平安的创作意图而“打戏”,即为戏剧情景的营造、演员动作和唱词台词的表达、戏剧节奏控制的需要而演奏。石柱的方言和土家语言习惯,也是编剧在写作剧本时着重考虑的因素。在下笔之前,编剧周津菁查阅了大量石柱本地的民歌、民间故事、民谚等资料,并做了扎实的实地采风:天生而丰富的语言资源,让这部戏的生动与活泼,有了基本的保障。有俗语、俚语,通俗易懂;也有“溪水如带柳如烟,莺闹燕舞色更妍。何年才得春意满,一枝红杏出墙园。”这样典雅、优美的唱词。在整体艺术形式上,剧中编排了土家少男少女的摆手舞、玩牛、西兰卡普旗舞、板凳龙等,这些传统民间艺术都恰到好处地融入了故事情节。值得一提的是,青年演员罗楠担任了本剧的副导演,以鼓励青年艺术家对传统戏剧艺术创作的主导作用。

13

当下,舞台艺术同质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很多时候,外地观众不能通过一个剧种,看到或者感受到地方性的日常生活、情感个性、历史经验、文化心理的积淀等,这样的演出也难以唤起本土观众对“家”的亲切感和记忆。而看过新编土戏《秦良玉和马千乘》的观众却都一致认为,这个戏充满了浓浓的石柱风情。这个戏并非没有借用和化用其他姊妹舞台艺术的形式,却能较好地避免舞台艺术同质化的问题,原因就在于:从戏剧主题和内容的策划开始,就充分考虑和最大程度地尊重地方方言和语言习惯,倚仗和尊重剧种声腔和锣鼓,在“台上台下互动”开放的舞台空间中回归土戏欢乐达观的精神风貌。一句话,尊重土戏传统——尊重文化传统,是一切突破和创新的基础。笔者认为,从了解、深入传统文化,到创新,弘扬传统文化,这就是根植于“文化自觉”的真正“文化自信”。

而同时,这部戏也是一个认真追求革新的作品。传统戏《四值功曹》是对濒危的石柱土戏的挖掘和复苏,是传统的土戏。事实上,“传统”一词指的是过去某一时段的创作、演出经验,是“流”而不是“源”,因此,“传统”本身也是一种创造、发展和变化。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的年轻观众在生活节奏加快、娱乐方式多项选择的同时,审美需求也产生了变化。他们在精神层面上要求舞台剧演出不只是在形式上求新求变,更重要的是要有直击内心的思想意义。《秦良玉和马千乘》具有“女性独立价值追求”的主题设计,就是这一审美转化背景中的艺术探索。

14

创作者鲜明的现代意识,着力于对石柱土戏的探索和实验,萃取多种艺术手法为其所用。既秉承高度写意的戏曲艺术神韵,景随人走;又从中国人的文化、审美、欣赏习惯出发,营造出“擂台”欢乐、诙谐的浪漫场面,创造出人们喜闻乐见的“青春”“时尚”版土戏;同时生动地表达了现代女性的独立意识,激发观众思考社会与人生,从而使作品传达出含蓄隽永的韵外之致,如盐入水,有味无痕。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重庆文化旅游研究系列评论:2021重庆青年戏剧专题之四

2022-01-11 20:25:11 来源: 0 条评论

编者按:

2022年已经开启,重庆青年戏剧正在艰难而努力地走向新的一年。在过去的2021年里,疫情成为了“聚集性演出”艺术的最大发展障碍。然而,青年朋友们并没有停止写作、排演、制作,并随时准备着,以最大的热情捧着作品站上舞台,与观众见面。我们的五篇评论,分别讨论了话剧《梦乡村》、音乐剧《破晓之前》、话剧《吉可,回家吧!》、新编石柱土戏《秦良玉和马千乘》和音乐剧《爷爷的山歌》的创作和呈现情况,有总结,有鼓励,也有批评和建议。祝福朋友们,2022继续前行。向所有奋斗中的青年朋友致敬,向梦想致敬!

古老剧种的“青春”:谈新编土戏《秦良玉和马千乘》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蒋长朋

石柱土戏是2008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市级非遗保护项目。据《中国戏曲志·四川卷》记载,土戏大约源于清康熙年间。解放前,土戏一直在石柱县沙子、湖镇、盐中、官田、中益一带山乡演出。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土戏夹有封建迷信色彩,故少有演出。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化主管部门对土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进行了调查发掘工作,恢复了演出活动。时至今日,流传于石柱土家山寨、与外界少有交流的石柱土戏,伴随着时代变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濒临灭绝,亟待以创新的方式进行挖掘和复苏。

2019年,石柱县在全县各项脱贫攻坚事业中,对文化的脱贫攻坚工作提出了要求。藉此,石柱县文化馆通过查找资料库中20世纪70、80年代拍摄的演出视频,花大力气整理了剧本《四值功曹》,依托两位老艺人的记忆恢复了演出,演员都是石柱县中益乡当地的土家族村民。这次演出是对濒临灭绝的石柱土戏的挖掘和复苏,是对旧的演出习俗的恢复。这次演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亢的啰儿调、喧腾的土家耍锣鼓、演员与观众无间隔的插科打诨,带来了浓浓的土家风情。然而过于质朴的表现方式、较为松散的戏剧结构与当代观众的审美方式还有着较大差距。如果要在当前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将石柱土戏作为能与观众见面的舞台演出,则需要对原生形态的石柱土戏进行艺术资源的分析和研究,再寻找创新的方法和思路。

新编石柱土戏《秦良玉和马千乘》便是在此背景下产生。该剧以流传于石柱地区的秦良玉比武招亲的民间故事改编创作而成。说到石柱的历史人物,一定有秦良玉。而提起巾帼英雄秦良玉,给人的印象多是金戈铁马、豪情壮志,其艺术作品亦如此。因此,选择秦良玉这个文化符号来创作石柱土戏无可厚非。然而,石柱土戏是一个民间特征十分鲜明的小剧种,关注的是民间生活。如贺寿的《八仙庆寿》,修房的《灵官镇宅》,娶媳、生子的《金童玉女》,垮岩、崩坎的《二郎降孽龙》等都是她的代表性剧目。作为民间小剧种的石柱土戏要如何表现巾帼英雄秦良玉呢?

一、女性独立:人文精神的融入

《秦良玉和马千乘》放弃了宏大历史叙事,独辟蹊径,将细腻、柔情的笔致专注于少女秦良玉丰富的内心世界,讲的是:少女秦良玉比武招亲的第五个年头,马千乘带阳钗下山找她,希望能按“娃娃亲的约定”,日月合钗,“三媒六聘”完婚。秦良玉却非要与马千乘擂台一决雌雄。二人情感错位,意见不和,秦良玉愤而把月钗抛进东溪,放弃不懂她内心的马千乘。擂台开战,愁女嫁的父亲秦葵闹出不少笑话。秦良玉打败所有应征者,心灰意冷。马千乘到来,原来是他昨日冒死从东溪河中寻回月钗并理解了秦良玉内心。在欢乐的斗舞,土家的锣鼓声中,马千乘战胜秦良玉,日月合钗,喜结良缘,成就了之后马秦夫妇在中国历史上驰骋疆场的爱国主义传奇。

11

该剧借助于历史的物质外壳,将之“陌生化”处理,消解宏大叙事,转向刻画秦良玉的生活,以审美的眼光观照历史,发挥创作者的主体性,从中发现新意,表现人类共同的精神困惑,传达历史所蕴含的现代哲思,并融入深沉的现代女性独立意识。更重要的是,该剧的关注点在于刻画“人”,刻画真实、多样化的“圆形人物”(拒绝单一、扁平的人物形象),借古代人物秦良玉呼唤人性的自由——认为女人应当和男人一样担负保卫国家的重任——因此她将“具有报国大志且同时理解她沙场驰骋心愿”作为择偶的标准,灌注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人文精神。我认为,这样的作品所呈现的,是合于时代、合于生命的现代人文精神。

新编土戏《秦良玉和马千乘》主题创意的最大特征就是小:放弃宏大,而追求微末;放弃金戈铁马,而追求儿女情长。这都是为土戏在“量身定做”,土戏擅长演出“民间生活”“家长里短”,演到土著生活,便有风情可谈,有存量可用,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可彰显。为剧种做戏,为基层做戏——因地制宜,是我们基本的工作方式。

二、剧种特质:保持土戏的艺术风貌

剧种与剧种之间的区别在于声腔,而声腔的差异性从根本上说来自于方言。诚如剧作家罗怀臻所言:“一个剧种,一种方言,一套声腔规律,都有着某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是使此一剧种区别于彼一剧种的‘天书密码’,可以感觉,可以认定,却较难破译。因为它是整体性地潜伏在某一区域或者剧种的生存心理上的,它是一个历史的生命现象。”

12

石柱有石柱的方言,石柱有石柱的音乐,石柱土戏的最大特色在于独特的戏剧声腔“啰儿调”。当下“啰儿调”音乐和声腔的兴旺,恰是石柱土戏能传承、能存活的“密码”。一曲《太阳出来喜洋洋》早已红遍大江南北,而石柱土戏正是以啰儿调“歌唱演故事”的少数民族戏曲艺术。石柱土戏在形成之初,就以石柱啰儿调入戏,同时展现出开放的格局,它曾在发展过程中化用川剧、花灯戏等元素丰富自身。《秦良玉和马千乘》在音乐方面,结合了啰儿调的音乐形态,融合加工成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音乐语汇,以此保留土戏的音乐意蕴。本剧坚持按照传统,以“土家耍锣鼓”入戏。为了打造全青春版阵容,也同时为了传承土戏“耍锣鼓”传统,艺术总监秦泽斌专门为本剧训练了一支全由青年人组建的锣鼓班。锣鼓班坚持训练一年,小演员们从口念锣鼓经开始熟悉传统曲牌,再上手练习,配合。而他们还要过最难的一关,那就是配合导演熊平安的创作意图而“打戏”,即为戏剧情景的营造、演员动作和唱词台词的表达、戏剧节奏控制的需要而演奏。石柱的方言和土家语言习惯,也是编剧在写作剧本时着重考虑的因素。在下笔之前,编剧周津菁查阅了大量石柱本地的民歌、民间故事、民谚等资料,并做了扎实的实地采风:天生而丰富的语言资源,让这部戏的生动与活泼,有了基本的保障。有俗语、俚语,通俗易懂;也有“溪水如带柳如烟,莺闹燕舞色更妍。何年才得春意满,一枝红杏出墙园。”这样典雅、优美的唱词。在整体艺术形式上,剧中编排了土家少男少女的摆手舞、玩牛、西兰卡普旗舞、板凳龙等,这些传统民间艺术都恰到好处地融入了故事情节。值得一提的是,青年演员罗楠担任了本剧的副导演,以鼓励青年艺术家对传统戏剧艺术创作的主导作用。

13

当下,舞台艺术同质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很多时候,外地观众不能通过一个剧种,看到或者感受到地方性的日常生活、情感个性、历史经验、文化心理的积淀等,这样的演出也难以唤起本土观众对“家”的亲切感和记忆。而看过新编土戏《秦良玉和马千乘》的观众却都一致认为,这个戏充满了浓浓的石柱风情。这个戏并非没有借用和化用其他姊妹舞台艺术的形式,却能较好地避免舞台艺术同质化的问题,原因就在于:从戏剧主题和内容的策划开始,就充分考虑和最大程度地尊重地方方言和语言习惯,倚仗和尊重剧种声腔和锣鼓,在“台上台下互动”开放的舞台空间中回归土戏欢乐达观的精神风貌。一句话,尊重土戏传统——尊重文化传统,是一切突破和创新的基础。笔者认为,从了解、深入传统文化,到创新,弘扬传统文化,这就是根植于“文化自觉”的真正“文化自信”。

而同时,这部戏也是一个认真追求革新的作品。传统戏《四值功曹》是对濒危的石柱土戏的挖掘和复苏,是传统的土戏。事实上,“传统”一词指的是过去某一时段的创作、演出经验,是“流”而不是“源”,因此,“传统”本身也是一种创造、发展和变化。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的年轻观众在生活节奏加快、娱乐方式多项选择的同时,审美需求也产生了变化。他们在精神层面上要求舞台剧演出不只是在形式上求新求变,更重要的是要有直击内心的思想意义。《秦良玉和马千乘》具有“女性独立价值追求”的主题设计,就是这一审美转化背景中的艺术探索。

14

创作者鲜明的现代意识,着力于对石柱土戏的探索和实验,萃取多种艺术手法为其所用。既秉承高度写意的戏曲艺术神韵,景随人走;又从中国人的文化、审美、欣赏习惯出发,营造出“擂台”欢乐、诙谐的浪漫场面,创造出人们喜闻乐见的“青春”“时尚”版土戏;同时生动地表达了现代女性的独立意识,激发观众思考社会与人生,从而使作品传达出含蓄隽永的韵外之致,如盐入水,有味无痕。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发源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