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区大周镇
近年来,大周镇在万州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扣“科教亲子小镇”的发展目标,全面推进“工业强镇、产业兴镇、生态立镇、文化活镇、治理安镇”行动计划。通过制定规划,抓牢基层党建,完善基础设施,壮大产业支撑,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乡风文明等不断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一、基本情况
大周镇位于万州区东偏北,滨临长江北岸,与小周镇、熊家镇、钟鼓楼街道相邻。幅员面积22.5平方公里,下辖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39个村(居)民小组。户籍人口6338户,13483人,常住人口2917户,7966人,现有脱贫户318户840人,监测户17户39人。近来年,通过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本级政府的奋发作为,大周镇先后被评为“重庆市卫生乡镇”、“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万州区文明村镇”,五土村被评为“重庆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重庆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振兴示范村”,铺垭村被评为“万州区创业就业示范山村”、“万州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集体”。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一)配强村组队伍,抓好人才培训。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以村组干部队伍建设为着力点,加强干部队伍的配备和管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基层治理。大周镇党委于2021年5月圆满完成“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作为新一届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人选,“一肩挑”比例100%,6位“一肩挑”人选严格按照讲政治、善治理、口碑好、作风优的标准进行选拔任用。村委会选聘人员平均年龄35岁,大专文凭占比百分之五十以上,队伍呈现年轻化、高素质趋势,各项工作有声有色,群众高度认可。
依托大周镇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开展各类实用技术、技能培训3期351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00余人次、“雨露计划”技术培训10人次,下发农技信息资料1200余份,新增外出务工人员100余人,返乡创业人员30余人,2021年全镇农民人均存收入达18572元。
(二)抓好规划引领,明确建设方向。
一是高标准编制《大周科教亲子特色小镇规划》,启动场镇总规编制工作,完成村级规划5个,挖掘山水人文内涵,为高标准集镇、乡村建设搭建了基本框架,为大周镇未来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二是为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编制《大周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整体规划》,2021年项目入库申报10个,2022年项目申报17个。
(三)抓好基础建设,提升旅游内涵。
一是实施常家坪场镇风貌整治,建成螃蟹寺等休闲广场9500平方米,完成常家坪社区、五土村、铺垭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成明清风情中心街,整治小区环境116户,铺设青石地面1万平方米,安装照明路灯305盏,场镇面貌得到极大提升,宜居宜游环境初步成型。二是建成彩色滨江长廊9公里、休闲亭台楼阁6座、公厕11座、小型停车场6个、停车泊位317个,打造日月广场、八角井广场、“饮水思源”、“四季农耕”等旅游人文景观,新建童趣园、吟诗台等多处节点景观,进一步丰富乡村生态旅游内涵。
(四)抓好环境整治,打造美丽乡村。
建立农村人居环境住户定责、标准定性、保洁定时、奖惩定级、党员干部分区包户“四定一包”保洁机制,实行综合督查、日常督查、季度考核、年终考核“两督两考”责任落实机制。宋家村大田湾院子、莫家村堰塘湾院子、凤凰村周家坝院子、铺垭村杜家院子、五土村王家院子作为各村环境整治先进代表,在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双亮”活动评比中获得3次第一名,在全区容貌环境整治季度考核评比中始终名列前茅。深化农村“厕所革命”和垃圾分类工作,大力实施“厕所革命”,全镇改造农村卫生厕所433户,卫生4厕所普及率90%,收集垃圾并转运5400车近8100吨,乡村环境卫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五)抓好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一是苏渝塑胶、渝硕塑料等重点企业稳步发展,市级“凤凰中小企业园区”提档升级,大周产业孵化园基本建成,新培育规模以上企业1家,2021年工业总产值达到6500万元,全年税收256万元。二是全镇红桔种植面积万亩以上,建成探戈基地3000亩、大雅基地400亩,完成扶贫产品认证3个,绿色产品认证一个;新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14家、家庭农场5家,带动当地农户致富增收。三是全镇个体工商户271家,其中特色农家乐34家,2021年接待游客达10.5万人次,总营业额近千万元。
2022年,大周镇被评为“重庆市卫生乡镇”和“先进基层人民武装部”;2021年,大周镇委员会获得“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铺垭村被评为“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0年,大周镇被评为“万州区文明村镇”,五土村被评为“重庆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和“全国文明村”,铺垭村被评为“万州区创业就业示范山村”和“万州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集体”。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两委”班子建设,保证党的各项乡村发展政策取得实效,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通过人才引进、专项培训等措施,更好地引导、带领群众投身乡村振兴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