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区河包镇

荣昌区河包镇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2-07-07

河包镇辖区面积71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余人,2021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7.46亿元,增长12.71%,河包粉条产值突破10亿元。河包镇素有“千年河包,百年粉条”的美誉,被誉为“中国粉条之乡”,河包粉条生产工艺获批市级非遗、河包粉条地理证明商标已成功获批,河包粉条工业园先后被重庆市中小企业局命名为市特色产业基地、市中小企业基地、市农产品加工基地。

图片38
辣椒生产基地
图片37
粉条生产基地
图片36
经堂村瓦米沟乡村复兴论坛夜景
图片35
河包粉条博物馆

河包镇2021年河包镇获评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镇党委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近年来,河包镇紧紧围绕河包粉条这一特色产业,以二产带动一产,一产促进三产,融合助力振兴。

立足成渝重要的“中央厨房”加工基地、西部绿色高端食品产业基地的“两基地定位”,锚定百年粉条、百亿产业;千年河包、千年良田;万亩红薯、万亩粮油的“双百千万发展目标”,践行“三镇”建设、“三带”产业、“三个”引领的“333工作路径”,全力推进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2021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7.46亿元,增长12.71%;规上工业产值达47.26亿元,增长31.83%;河包粉条产值突破10亿元。2021年河包镇获评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镇党委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一、以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为基础,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围绕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重庆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三镇”建设,努力建设高新区河包粉条百亿产业园,以二产带动一产,一产促进三产。一是壮大“百年粉条”优势产业。紧紧扭住河包粉条特色产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提升粉条企业生产能力,支持龙头企业黄海食品投资200万元新引进自动化、智能化漏粉生产线1条。与西南大学深度合作,优化粉条生产工艺1套,研发高淀粉红薯新品种5个,成立科技专家大院1个。进一步强化品牌管理,“河包粉条”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获批。制定“河包粉条”公共品牌管理细则,强化公共品牌管理和运营,支持大茂、黄海等企业积极参加成都糖酒会、川渝美食博览会等活动。成功承办2届河包第二届粉条文化节,河包粉条公用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二是建设“百亿产业”农业园区。按照“先有项目,后建园区”的原则,将河包粉条产业园纳入荣昌高新区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当前率先启动产业园A区建设,规划占地总面积约322亩,现已建成园区面积约118亩,扩展区征地204亩的土地指标已批复,完成了前期地形勘测、控制性规划及土地规划调整等工作,已进入征地拆迁阶段。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同步推进招商和建设的要求,己与国科华荣公司签订框架协议,拟引进农开集团等有实力的国企参与,整体打造建设河包粉条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园。已有顺溜、畅达、济沧海、柏菲等4家湿态粉条生产企业及配料加工企业对园区场地及标准厂房提出了急切需求,需求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三是发展“万亩红薯”“万亩粮油”产业。采取规模与分散种植相结合、大户带散户的方式,完成全镇推广高淀粉红薯种植10000亩、优质稻1000亩、辣椒种植2000亩,定单种植高粱、黄豆各1000亩,农业特色产业成效明显。高标准推进千年良田建设,培育打造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农业规模化的粮油轮作示范基地。四是带动群众稳定增收。严格按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求,持续加强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继续组织对辖区849户脱贫户,2664名脱贫人口开展每月走访,对照“两不愁三保障”立行立改,不断拓宽脱贫群众增收渠道,严防“返贫”、“致贫”风险。落实帮扶资金166万元,继续开展小额扶贫贷款,发放贷款157万元,组织实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项目8个,投入资金499.8万元;组织推荐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968人,脱贫人口就业率达到85%。2021年,镇脱贫户人均年增收2000元,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得住,再往前走。

二、以鼓励人才返乡下乡为抓手,增添乡村振兴新动能。

河包镇坚持以产引才,以才促产,让人才在干事创业中展现新作为。一是发布“两张”机会清单聚才。制定并发布了《河包镇乡村振兴创业发展机会清单》和《就业清单》,公布河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千年良田、万亩红薯基地等项目情况、政策优惠等,吸引各类人才向河包集聚。二是实施重点产业奖补政策引才。出台红薯、红高粱、红辣椒“三红”产业种植奖补政策,对连片种植规模达100亩以上的,给予200元/亩以上补贴。其他特色产业根据市场前景、联农带农情况“一事一议”给予补贴。三是开展校地合作柔性引才。与西南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柔性引进知名专家团队对粉条生产技术和新产品进行研发,新建河包粉条研发中心 1个。四是打好“感情牌”回引本土优秀人才。建立河包镇外出优秀人才台账,通过召开座谈会、电话联系加强沟通交流,争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近2年,已陆续回引11名在外优秀本土人才返乡创业。五是建立劳务公司盘活存量人才。由黄檀村集体经济成立劳务公司,统筹全镇农村劳动力资源服务于产业发展,2021年组织劳务用工230余人,群众增收200余万元。六是用心用情留住用好各类人才。制定“镇党政领导+村(社区)书记”结对联系优秀人才制度,及时帮助解决人才困难。用活用好区级人才政策,今年已为新引进的7名大户申报区级创业人才补贴35万元。

三、以“小院+”为基础,推动党建引领乡村善治新路径。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的重要指示精神,探索“小院+”的乡村治理新模式,探索建立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善治新体系。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按照“小组+小院”,每个小组至少建立一个基础院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把关、统筹作用,逐步健全小院的组织架构、工作机制等,将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小院,目前已建立基础院落85个,示范院落47个,品牌院落3个。二是做到“五+”服务。把“小院+”作为乡村善治的落脚点,做好“+服务”工作。“+”思想,将“小院讲堂”的理论宣讲作用贯穿“小院+”建设全过程,推进“七讲”活动,开展“三级书记进小院”等工作。“+”送法,依托“小威送法”“平安卫士”等载体,开展法治教育、法律服务信息公示到小院。“+”文化,开展送文艺演出、红色电影到小院等服务,推动“文化小院”“绿色家庭”创建等活动。“+”连心,结合“十指连心”走访,完善区、镇、村、院四级收集解决反馈问题机制,帮助小院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志愿,开展“美家美户·姐妹相助”“红领巾·小海棠”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小院群众享受优质服务资源。三是达到“五有”标准。每个小院实现有健全的带动机制,有适用的自治办法,有良好的文明新风,有整洁的人居环境,有规范的对外展示,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小院成为群众热爱的“幸福家园”。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荣昌区河包镇

2022-07-07 00:43:02 来源:

河包镇辖区面积71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余人,2021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7.46亿元,增长12.71%,河包粉条产值突破10亿元。河包镇素有“千年河包,百年粉条”的美誉,被誉为“中国粉条之乡”,河包粉条生产工艺获批市级非遗、河包粉条地理证明商标已成功获批,河包粉条工业园先后被重庆市中小企业局命名为市特色产业基地、市中小企业基地、市农产品加工基地。

图片38
辣椒生产基地
图片37
粉条生产基地
图片36
经堂村瓦米沟乡村复兴论坛夜景
图片35
河包粉条博物馆

河包镇2021年河包镇获评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镇党委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近年来,河包镇紧紧围绕河包粉条这一特色产业,以二产带动一产,一产促进三产,融合助力振兴。

立足成渝重要的“中央厨房”加工基地、西部绿色高端食品产业基地的“两基地定位”,锚定百年粉条、百亿产业;千年河包、千年良田;万亩红薯、万亩粮油的“双百千万发展目标”,践行“三镇”建设、“三带”产业、“三个”引领的“333工作路径”,全力推进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2021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7.46亿元,增长12.71%;规上工业产值达47.26亿元,增长31.83%;河包粉条产值突破10亿元。2021年河包镇获评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镇党委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一、以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为基础,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围绕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重庆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三镇”建设,努力建设高新区河包粉条百亿产业园,以二产带动一产,一产促进三产。一是壮大“百年粉条”优势产业。紧紧扭住河包粉条特色产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提升粉条企业生产能力,支持龙头企业黄海食品投资200万元新引进自动化、智能化漏粉生产线1条。与西南大学深度合作,优化粉条生产工艺1套,研发高淀粉红薯新品种5个,成立科技专家大院1个。进一步强化品牌管理,“河包粉条”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获批。制定“河包粉条”公共品牌管理细则,强化公共品牌管理和运营,支持大茂、黄海等企业积极参加成都糖酒会、川渝美食博览会等活动。成功承办2届河包第二届粉条文化节,河包粉条公用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二是建设“百亿产业”农业园区。按照“先有项目,后建园区”的原则,将河包粉条产业园纳入荣昌高新区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当前率先启动产业园A区建设,规划占地总面积约322亩,现已建成园区面积约118亩,扩展区征地204亩的土地指标已批复,完成了前期地形勘测、控制性规划及土地规划调整等工作,已进入征地拆迁阶段。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同步推进招商和建设的要求,己与国科华荣公司签订框架协议,拟引进农开集团等有实力的国企参与,整体打造建设河包粉条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园。已有顺溜、畅达、济沧海、柏菲等4家湿态粉条生产企业及配料加工企业对园区场地及标准厂房提出了急切需求,需求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三是发展“万亩红薯”“万亩粮油”产业。采取规模与分散种植相结合、大户带散户的方式,完成全镇推广高淀粉红薯种植10000亩、优质稻1000亩、辣椒种植2000亩,定单种植高粱、黄豆各1000亩,农业特色产业成效明显。高标准推进千年良田建设,培育打造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农业规模化的粮油轮作示范基地。四是带动群众稳定增收。严格按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求,持续加强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继续组织对辖区849户脱贫户,2664名脱贫人口开展每月走访,对照“两不愁三保障”立行立改,不断拓宽脱贫群众增收渠道,严防“返贫”、“致贫”风险。落实帮扶资金166万元,继续开展小额扶贫贷款,发放贷款157万元,组织实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项目8个,投入资金499.8万元;组织推荐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968人,脱贫人口就业率达到85%。2021年,镇脱贫户人均年增收2000元,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得住,再往前走。

二、以鼓励人才返乡下乡为抓手,增添乡村振兴新动能。

河包镇坚持以产引才,以才促产,让人才在干事创业中展现新作为。一是发布“两张”机会清单聚才。制定并发布了《河包镇乡村振兴创业发展机会清单》和《就业清单》,公布河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千年良田、万亩红薯基地等项目情况、政策优惠等,吸引各类人才向河包集聚。二是实施重点产业奖补政策引才。出台红薯、红高粱、红辣椒“三红”产业种植奖补政策,对连片种植规模达100亩以上的,给予200元/亩以上补贴。其他特色产业根据市场前景、联农带农情况“一事一议”给予补贴。三是开展校地合作柔性引才。与西南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柔性引进知名专家团队对粉条生产技术和新产品进行研发,新建河包粉条研发中心 1个。四是打好“感情牌”回引本土优秀人才。建立河包镇外出优秀人才台账,通过召开座谈会、电话联系加强沟通交流,争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近2年,已陆续回引11名在外优秀本土人才返乡创业。五是建立劳务公司盘活存量人才。由黄檀村集体经济成立劳务公司,统筹全镇农村劳动力资源服务于产业发展,2021年组织劳务用工230余人,群众增收200余万元。六是用心用情留住用好各类人才。制定“镇党政领导+村(社区)书记”结对联系优秀人才制度,及时帮助解决人才困难。用活用好区级人才政策,今年已为新引进的7名大户申报区级创业人才补贴35万元。

三、以“小院+”为基础,推动党建引领乡村善治新路径。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的重要指示精神,探索“小院+”的乡村治理新模式,探索建立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善治新体系。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按照“小组+小院”,每个小组至少建立一个基础院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把关、统筹作用,逐步健全小院的组织架构、工作机制等,将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小院,目前已建立基础院落85个,示范院落47个,品牌院落3个。二是做到“五+”服务。把“小院+”作为乡村善治的落脚点,做好“+服务”工作。“+”思想,将“小院讲堂”的理论宣讲作用贯穿“小院+”建设全过程,推进“七讲”活动,开展“三级书记进小院”等工作。“+”送法,依托“小威送法”“平安卫士”等载体,开展法治教育、法律服务信息公示到小院。“+”文化,开展送文艺演出、红色电影到小院等服务,推动“文化小院”“绿色家庭”创建等活动。“+”连心,结合“十指连心”走访,完善区、镇、村、院四级收集解决反馈问题机制,帮助小院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志愿,开展“美家美户·姐妹相助”“红领巾·小海棠”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小院群众享受优质服务资源。三是达到“五有”标准。每个小院实现有健全的带动机制,有适用的自治办法,有良好的文明新风,有整洁的人居环境,有规范的对外展示,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小院成为群众热爱的“幸福家园”。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典韵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