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 | 一枝一叶总关情——看新版川剧《江姐》点滴感受
古话说,垒土成山,积水成渊。一枝一叶总关情,好戏便从就中来。

巴渝文苑 | 一枝一叶总关情——看新版川剧《江姐》点滴感受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2-09-15

文/曾祥明

临阵换将

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

临阵磨枪是仓猝之举。

重庆市川剧院的2022年新版川剧《江姐》,在临参加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演出的关键时刻,由于种种原因,导演组不得不临阵换将。原来饰演华蓥山游击二支队队长蓝洪顺的赵勇,改演剧中第一大反派、特区区长沈养斋。原来饰演游击队员的封四海“升任”了支队长,扮演蓝洪顺。生角、丑角“两门抱”的演员聂炜炜,接替了第二号反派角色唐贵山。大石桥边“幺店子”的“老板娘”改由熊伟担任。已经退休的76岁的小生演员刘树德,临阵出任国民党县政府的警察局长。这些,都是剧中的主要角色,都被迫来了个“大换血”。

这些临阵换上来的“将”们,虽然是临阵磨枪,但以其严谨作风与刻苦精神,胜利地完成了任务,使新版川剧《江姐》如期参加了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七届文华奖的评比演出。

这一次的“临阵换将”,显示了重庆市川剧院的雄厚演员阵容和实力。 

这一次的“临阵磨枪”,显示了这些“替补”演员的敬业精神和深厚功底。

“外插花”和“肉里噱”

这里借用曲艺的行话。在一个曲艺作品里,随机穿插在故事情节中的俏皮话、笑话、嘲讽等叫做“外插花”。“肉里噱”是故事中人物本身产生的笑料,是与书中情节同步展开的幽默,是与当时人物所处的环境相吻合的幽默。 

在新版川剧《江姐》的第一场里,我们意外的发现周星雨和唐纬表演了《水漫金山寺》的一个片段——

朝天门码头。水流沙坝。在一个举着“卖艺”布招的游方艺人的提示下,扮演白蛇的周星雨,站在扮演青蛇的唐纬肩上出场了。两人都平举双手,显出不凡的平衡。然后,白蛇在青蛇身上的盘旋,缠绕,最后垂直地从青蛇背上滑落在地——这是他们最受欢迎的高招。

现代红色题材的《江姐》,出现了《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和小青的情况下,渲染一下当年朝天门码头的喧嚣、热闹,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让很少或从来没过川剧的观众,似乎有点匪夷所思。细一想,这不过是借“卖艺”幌子下的“外插花”。在剧情还没展开的时刻,让没看过川剧的人们,欣赏、领略一点川剧的特技,也可以激发他们对川剧的兴趣。至于朝天门码头上是否有过“卖艺”演《白蛇传》的,倒不必认真计较,但在码头、沙坝上说评书的确都是有的。“外插花”毕竟与戏没有关联,只如味精,决不能多,也不能拖。《江姐》中的青白二蛇的表演,前后不过一分钟,算得恰到好处。

在传统戏中,演员身上的所有服饰、道具,都是可以用于表演的,有助于人物塑造,有助于观赏性的增添。比如甫志高穿的长衫(大褂),就如同传统戏的褶子,是可以用来做戏的。第五场,甫志高暴露了他的叛徒身份后,演员孙勇波脚下一踢,长衫前襟飞起,再用手一搅,让长衫在手上缠绕两转。表现了这个叛徒对江姐下手的死心塌地了。这个动作,不是额外添加的,而是利用身上穿着的长衫进行表演,应该是“肉里噱”(借用,一笑)吧。

戏曲是程式的艺术。戏曲演员在戏校里除了学唱腔,主要就是学程式。程式是组装戏的“零部件”,没有程式的表演就不是戏曲的表演。看华为(徐超饰)上华蓥山后手中草帽的舞动、蓝队长与乡丁的对峙、对伪警察的腾跃擒拿,都是川剧的程式。大石桥劫军火一场中,“刮民党员”蒋对章,上场走的就是细碎的传统程式的“占占步”。他被警察局长提上提下、拖来拖去的表演,就是运用传统戏《放裴》中的“提汃pa人”的程式。甫志高的“踢大褂”“搅大褂”,也使人想起了《逼侄赴科》中潘必正的表演。

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没有“舞”(戏曲意义的舞),就成了“话剧加唱”。

在第二场中,江姐惊闻丈夫彭松涛牺牲的噩耗,沈铁梅饰演的江姐,就有一段“伞舞”。雨伞,这是当年走长路者的必备之物(不是外插的),也是辅助演员表演的道具。在江姐的演唱声中,她撑开雨伞东倾、西斜、前俯、后仰、打转,盘旋,有如寒风迎面袭来。形象地展示了“寒风扑面卷冰霜”腥风血雨的恶劣,外化了江姐“心如刀绞痛断肠”的内心。她展开雨伞,如同盾牌,抵御着巨大的内心悲痛。顷刻之间,她就像挥舞刀枪把子一样,挥动着雨伞,由轻到重,由慢到快、旋转、挺立,象征着江姐由悲到愤,由哀到怒的情绪,最后,她将雨伞收拢,两手抱在胸前,如同抱着一把杀敌的钢枪,表达出“怒火烧干眼中泪,革命到底志如钢”的决心。在“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的歌声中,江姐感觉到“老彭的声音响耳旁,我浑身添力量”,这时的铁梅,高举着撑开的雨伞,犹如高擎着盛开的红梅花(川渝方言把“雨伞”叫作“撑花”,这多形象啊!) 她仰着头,凝视着“红梅花”——高举的雨伞——这就是高举着和老彭一样的先烈们的理想和遗愿,她缓缓地、坚定地向前走着……

这一段“伞舞”,可以跟《骆驼祥子》的洋车舞、《华子良》的背篓舞一样,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大褂、草帽、雨伞,都是戏里存在的“肉”,踢大褂、提汃人、伞舞等等,都是连筋连骨的“肉里噱”。

说好方言 说准方言

地方戏是方言的艺术,必须使用方言。 

但是,由于全国推广普通话几十年,人们一进校门学的也就是普通话,南来北往、会议广播,都讲的普通话,唯独唱地方戏要用地方话,唱川剧要用西南官话、成渝方言,这使而今的许多川剧演员都难达标。甚至一些老艺术家,也把“六”(lu,炉)说成“流”(liu),把“陛bei(音‘背’)下”说成“币下”;把《桂英打雁》的“雁”(音“岸”)说成“打yan(厌)”,把“营(yun,云)门”唱成“迎门”等等等等。地方戏是地方语言的“活化石”,如果地方戏都用普通话来唱、讲,它还是地方戏吗?

仔细听新版《江姐》唱、讲的发音。特别听了沈铁梅的发音,就会发现她的重庆方言说得很标准。“严lian寒”不是“严yan寒”,“永yun远”不是“永yong远”,“光荣yun(云)”不是“光荣rong(绒)”,“秦桧kuai,快”不读“秦桧gui(跪)“刽kuuì(快)子手”不读“刽guì(贵)子手”,“建造cao”不读“建造zao ”等等等等。川剧说川话,沈铁梅在剧中作出了榜样。

要之,川剧必须说川渝方言,这不是小事。不说川渝方言,川剧就要异化,就失去了川剧的特征,就会失去川剧!

化静为动 换红为黄

《江姐》的最后一场,“绣红旗”是一个重点。原空政文工团首演歌剧《江姐》时,就是几位革命志士,围着一块红绸,唱着《绣红旗》的歌在绣红旗。自此以后,无论京剧《江姐》、越剧《江姐》、沪剧《江姐》、黄梅戏《江姐》等种种地方戏,甚至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川剧《江姐》,都是这样表演的。

但是,重庆市川剧院自2018年起演的《江姐》,从当年的首演,到2022年的新版《江姐》,“绣红旗”都独具一格,与众不同。第七场里,江姐说到“我这里有一件烈士留下的遗物,我们就用它,绣一面五星红旗”时,同牢房的志士就牵出了一条黄色的绸子,戏就进入了“绣红旗”的段落。

第一次看到这里,就使人感到惊诧,不是绣红旗吗?怎么不见红旗只见黄绸呢?细细一想,豁然开朗。绣红旗,不就是在红绸上面绣黄五星吗?拉出象征黄线的黄绸,不是正该吗? 于是,独唱变成了齐唱,手拈针线的虚拟动作,几个人位置固定的静态画面,变成了“飞针走线”的舞蹈场面,最后,黄绸组成了一个镂空的五角金星。这化静为动,换红为黄,既在预想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绣红旗”,别开生面,成为独一无二。戏演完后,我问当时还健在的总导演任庭芳先生,这个绣红旗的形式是你想出来的吗?庭芳先生低调地说,我们大家一起想出来的。他问我,你感觉这样绣红旗如何?我说好。庭芳先生说只要你们喜欢就对了。

也许有人说,不就是一个小朋友跳橡筋绳拉的五角星吗?对!艺术源于生活,把生活艺术地搬上舞台,这就是创造。成功就在于他人没想到,人家想到了,用得好就是高招。化静为动,换红为黄,成了全国戏曲《江姐》绣红旗的独一份!

 

以上这些,都是观看了重庆市川剧院新版《江姐》的点滴感受,不过是《江姐》这棵大树的一枝一叶,难以概括所有。古话说,垒土成山,积水成渊。一枝一叶总关情,好戏便从就中来。

2022年9月14日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巴渝文苑 | 一枝一叶总关情——看新版川剧《江姐》点滴感受

2022-09-15 15:59:54 来源:

文/曾祥明

临阵换将

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

临阵磨枪是仓猝之举。

重庆市川剧院的2022年新版川剧《江姐》,在临参加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演出的关键时刻,由于种种原因,导演组不得不临阵换将。原来饰演华蓥山游击二支队队长蓝洪顺的赵勇,改演剧中第一大反派、特区区长沈养斋。原来饰演游击队员的封四海“升任”了支队长,扮演蓝洪顺。生角、丑角“两门抱”的演员聂炜炜,接替了第二号反派角色唐贵山。大石桥边“幺店子”的“老板娘”改由熊伟担任。已经退休的76岁的小生演员刘树德,临阵出任国民党县政府的警察局长。这些,都是剧中的主要角色,都被迫来了个“大换血”。

这些临阵换上来的“将”们,虽然是临阵磨枪,但以其严谨作风与刻苦精神,胜利地完成了任务,使新版川剧《江姐》如期参加了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七届文华奖的评比演出。

这一次的“临阵换将”,显示了重庆市川剧院的雄厚演员阵容和实力。 

这一次的“临阵磨枪”,显示了这些“替补”演员的敬业精神和深厚功底。

“外插花”和“肉里噱”

这里借用曲艺的行话。在一个曲艺作品里,随机穿插在故事情节中的俏皮话、笑话、嘲讽等叫做“外插花”。“肉里噱”是故事中人物本身产生的笑料,是与书中情节同步展开的幽默,是与当时人物所处的环境相吻合的幽默。 

在新版川剧《江姐》的第一场里,我们意外的发现周星雨和唐纬表演了《水漫金山寺》的一个片段——

朝天门码头。水流沙坝。在一个举着“卖艺”布招的游方艺人的提示下,扮演白蛇的周星雨,站在扮演青蛇的唐纬肩上出场了。两人都平举双手,显出不凡的平衡。然后,白蛇在青蛇身上的盘旋,缠绕,最后垂直地从青蛇背上滑落在地——这是他们最受欢迎的高招。

现代红色题材的《江姐》,出现了《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和小青的情况下,渲染一下当年朝天门码头的喧嚣、热闹,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让很少或从来没过川剧的观众,似乎有点匪夷所思。细一想,这不过是借“卖艺”幌子下的“外插花”。在剧情还没展开的时刻,让没看过川剧的人们,欣赏、领略一点川剧的特技,也可以激发他们对川剧的兴趣。至于朝天门码头上是否有过“卖艺”演《白蛇传》的,倒不必认真计较,但在码头、沙坝上说评书的确都是有的。“外插花”毕竟与戏没有关联,只如味精,决不能多,也不能拖。《江姐》中的青白二蛇的表演,前后不过一分钟,算得恰到好处。

在传统戏中,演员身上的所有服饰、道具,都是可以用于表演的,有助于人物塑造,有助于观赏性的增添。比如甫志高穿的长衫(大褂),就如同传统戏的褶子,是可以用来做戏的。第五场,甫志高暴露了他的叛徒身份后,演员孙勇波脚下一踢,长衫前襟飞起,再用手一搅,让长衫在手上缠绕两转。表现了这个叛徒对江姐下手的死心塌地了。这个动作,不是额外添加的,而是利用身上穿着的长衫进行表演,应该是“肉里噱”(借用,一笑)吧。

戏曲是程式的艺术。戏曲演员在戏校里除了学唱腔,主要就是学程式。程式是组装戏的“零部件”,没有程式的表演就不是戏曲的表演。看华为(徐超饰)上华蓥山后手中草帽的舞动、蓝队长与乡丁的对峙、对伪警察的腾跃擒拿,都是川剧的程式。大石桥劫军火一场中,“刮民党员”蒋对章,上场走的就是细碎的传统程式的“占占步”。他被警察局长提上提下、拖来拖去的表演,就是运用传统戏《放裴》中的“提汃pa人”的程式。甫志高的“踢大褂”“搅大褂”,也使人想起了《逼侄赴科》中潘必正的表演。

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没有“舞”(戏曲意义的舞),就成了“话剧加唱”。

在第二场中,江姐惊闻丈夫彭松涛牺牲的噩耗,沈铁梅饰演的江姐,就有一段“伞舞”。雨伞,这是当年走长路者的必备之物(不是外插的),也是辅助演员表演的道具。在江姐的演唱声中,她撑开雨伞东倾、西斜、前俯、后仰、打转,盘旋,有如寒风迎面袭来。形象地展示了“寒风扑面卷冰霜”腥风血雨的恶劣,外化了江姐“心如刀绞痛断肠”的内心。她展开雨伞,如同盾牌,抵御着巨大的内心悲痛。顷刻之间,她就像挥舞刀枪把子一样,挥动着雨伞,由轻到重,由慢到快、旋转、挺立,象征着江姐由悲到愤,由哀到怒的情绪,最后,她将雨伞收拢,两手抱在胸前,如同抱着一把杀敌的钢枪,表达出“怒火烧干眼中泪,革命到底志如钢”的决心。在“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的歌声中,江姐感觉到“老彭的声音响耳旁,我浑身添力量”,这时的铁梅,高举着撑开的雨伞,犹如高擎着盛开的红梅花(川渝方言把“雨伞”叫作“撑花”,这多形象啊!) 她仰着头,凝视着“红梅花”——高举的雨伞——这就是高举着和老彭一样的先烈们的理想和遗愿,她缓缓地、坚定地向前走着……

这一段“伞舞”,可以跟《骆驼祥子》的洋车舞、《华子良》的背篓舞一样,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大褂、草帽、雨伞,都是戏里存在的“肉”,踢大褂、提汃人、伞舞等等,都是连筋连骨的“肉里噱”。

说好方言 说准方言

地方戏是方言的艺术,必须使用方言。 

但是,由于全国推广普通话几十年,人们一进校门学的也就是普通话,南来北往、会议广播,都讲的普通话,唯独唱地方戏要用地方话,唱川剧要用西南官话、成渝方言,这使而今的许多川剧演员都难达标。甚至一些老艺术家,也把“六”(lu,炉)说成“流”(liu),把“陛bei(音‘背’)下”说成“币下”;把《桂英打雁》的“雁”(音“岸”)说成“打yan(厌)”,把“营(yun,云)门”唱成“迎门”等等等等。地方戏是地方语言的“活化石”,如果地方戏都用普通话来唱、讲,它还是地方戏吗?

仔细听新版《江姐》唱、讲的发音。特别听了沈铁梅的发音,就会发现她的重庆方言说得很标准。“严lian寒”不是“严yan寒”,“永yun远”不是“永yong远”,“光荣yun(云)”不是“光荣rong(绒)”,“秦桧kuai,快”不读“秦桧gui(跪)“刽kuuì(快)子手”不读“刽guì(贵)子手”,“建造cao”不读“建造zao ”等等等等。川剧说川话,沈铁梅在剧中作出了榜样。

要之,川剧必须说川渝方言,这不是小事。不说川渝方言,川剧就要异化,就失去了川剧的特征,就会失去川剧!

化静为动 换红为黄

《江姐》的最后一场,“绣红旗”是一个重点。原空政文工团首演歌剧《江姐》时,就是几位革命志士,围着一块红绸,唱着《绣红旗》的歌在绣红旗。自此以后,无论京剧《江姐》、越剧《江姐》、沪剧《江姐》、黄梅戏《江姐》等种种地方戏,甚至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川剧《江姐》,都是这样表演的。

但是,重庆市川剧院自2018年起演的《江姐》,从当年的首演,到2022年的新版《江姐》,“绣红旗”都独具一格,与众不同。第七场里,江姐说到“我这里有一件烈士留下的遗物,我们就用它,绣一面五星红旗”时,同牢房的志士就牵出了一条黄色的绸子,戏就进入了“绣红旗”的段落。

第一次看到这里,就使人感到惊诧,不是绣红旗吗?怎么不见红旗只见黄绸呢?细细一想,豁然开朗。绣红旗,不就是在红绸上面绣黄五星吗?拉出象征黄线的黄绸,不是正该吗? 于是,独唱变成了齐唱,手拈针线的虚拟动作,几个人位置固定的静态画面,变成了“飞针走线”的舞蹈场面,最后,黄绸组成了一个镂空的五角金星。这化静为动,换红为黄,既在预想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绣红旗”,别开生面,成为独一无二。戏演完后,我问当时还健在的总导演任庭芳先生,这个绣红旗的形式是你想出来的吗?庭芳先生低调地说,我们大家一起想出来的。他问我,你感觉这样绣红旗如何?我说好。庭芳先生说只要你们喜欢就对了。

也许有人说,不就是一个小朋友跳橡筋绳拉的五角星吗?对!艺术源于生活,把生活艺术地搬上舞台,这就是创造。成功就在于他人没想到,人家想到了,用得好就是高招。化静为动,换红为黄,成了全国戏曲《江姐》绣红旗的独一份!

 

以上这些,都是观看了重庆市川剧院新版《江姐》的点滴感受,不过是《江姐》这棵大树的一枝一叶,难以概括所有。古话说,垒土成山,积水成渊。一枝一叶总关情,好戏便从就中来。

2022年9月14日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徐云卿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