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重庆夜间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夜间经济随着人们夜生活的丰富而发展起来,与同样有着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功能的文旅产业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重庆具有深厚的“夜文化”传统、承载夜间经济发展的空间环境、潜力巨大的夜间消费市场,为夜间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目前重庆夜间经济消费群体以本地居民群体、年轻群体为主,区域发展呈现差异化,夜间客源充足。重庆夜间文旅供给主要包括夜间文旅产业空间载体、夜游项目、夜间演艺、特色民宿、夜间阅读等。针对重庆目前夜间经济发展的不足,提出推动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打造重庆夜间文化品牌、丰富夜间文旅供给、加大科技创新应用力度、引导夜间文旅消费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重庆;夜间经济;文旅融合;文旅产业
一、夜间经济与文旅产业的联系
夜间经济(night-time economy) 一词源自20世纪70年代英国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提出的经济学概念。一般来说,夜间经济是指发生在当日18 : 00到次日6 : 00,以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为消费主体,以第三产业如休闲、旅游观光、购物、健身、文化、餐饮等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城市消费经济。夜间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我国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重庆有2/3以上的餐饮营业额实现于夜晚。当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促使人们在白天的工作生活压力之余,转向夜间进行购物、观影等休闲娱乐活动,因而促进了夜间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反映出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文旅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早在2011年,中共中央就将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奋斗目标。2018年,国家旅游局和文化部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从国家层面肯定了文旅融合发展方向。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有着重要意义。
文旅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夜间经济的发展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夜间经济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与同样有着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功能的文旅产业有着良好的兼容性。因此,文旅产业不但是夜间经济发展的必要支撑,而且是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接下来必然在夜间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将夜间经济和文旅产业的发展相结合,以文旅产业丰富夜间经济消费业态,以夜间经济发展扩大文旅消费市场,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重庆夜间经济发展基础
(一)具有深厚的“夜文化”传统
重庆具有悠久的“夜文化”历史。山城夜景自古闻名,如《巴县志》中巴渝十二景之一“字水宵灯”,“字水”源自重庆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形似古书“巴”字,“宵灯”则因重庆的山城环境,入夜后灯火通明,层见叠出,“字水”“宵灯”交相辉映,形成独具魅力的山城夜景。
重庆两江交汇,码头众多,带来了水运的发达和商业的繁荣,磁器口作为清初时期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便是因盛产和转运瓷器而得名,当时的一首民谣“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描绘的就是磁器口古时白日往来船只川流不息,夜里商贾云集、灯火通明的繁盛景象[[1]]。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戏剧、话剧等演艺活动发展兴盛,出现了众多文化场所,也为当时夜间文化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如1937年建成的国泰大戏院,就是当时进行话剧等夜间演出活动的重要场所。
重庆的气候和自然环境也催生了重庆人的夜生活传统。夏季的高温天气促使人们更倾向于夜间活动。重庆依山临江,生活劳作方式也使得人们养成了夜晚吃火锅、打麻将等生活方式,造就了当地人的夜生活传统。
(二)具有承载夜间经济发展的空间环境
重庆的山城地形与山水环境,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山城夜景。经过多年来的灯饰工程建设,重庆基本形成了“以居家照明为背景,主干道照明为主线,高层建筑的投射灯、轮廓灯、霓虹灯为主体,江上船舶灯饰为基点,多层次多侧面的城市夜景格局”[[2]],夜景整体效果得到极大提升,为夜间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重庆在自身独特的地形结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多中心商圈模式,主要商圈有观音桥、解放碑、大坪等,分散的商圈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区域内居民的夜间出行、游客的夜间消费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此外,重庆夜间经济的发展与洪崖洞、朝天门、九街等网红地标的繁荣密不可分,丰富的文旅资源为重庆夜间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载体,是重庆夜间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杨家坪步行街商圈。重庆市九龙坡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供图
(三)具有潜力巨大的夜间消费市场
在2019年底腾讯联合瞭望智库发布的《中国城市夜经济影响力报告》(2019)中,重庆获得“中国十大夜经济影响力城市”榜首。报告显示,重庆单个商圈日均人流量49万人次,位居全国之首,观音桥和解放碑商圈则分别位居全国商圈日均人流量第一和第二名,充分说明重庆夜间客源充足,夜间市场潜力巨大。
对比各大城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发现重庆市民的恩格尔系数(32.1%)与深圳(29.4%)等一线城市仍有较大差距,可见以文旅产业为代表的休闲消费项目在本地居民消费中仍有巨大的市场缺口。此外,重庆旅游业一直以来面临着外地游客消费水平低、停留时间少等问题,正因如此,有着增加游客停留时间、丰富消费内容等功能的夜间经济仍有重要的发展价值。
(四)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
重庆市政府高度重视夜间经济的发展,早在2014年便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夜市经济的意见》。2020年,重庆市商务委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夜间经济发展促进消费增长的意见》。同年,重庆市文旅委制定了《重庆市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评审办法》,并开展了申报评审工作,将大九街等7个区域评定为首批市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为重庆夜间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重庆夜间经济发展现状
(一)消费特征分析
1.本地居民为主,外地游客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夜间游客流大数据报告》可知,重庆的夜游游客占比为12.9%,低于北京(16.2%)、上海(13.1%)等城市;而重庆的夜间休闲本地居民人次占比达到了58.1%,远高于上海(46.4%)、深圳(38.5%)、北京(33.1%)等城市。根据以上数据不难发现,现阶段重庆夜间消费人群以本地居民为主,外地游客群体则占比略低,若要进一步拓展夜间消费外地游客市场,则需以文旅产业为媒介,通过文旅产业去丰富夜间消费业态,增加对外地游客群体的吸引力。
2.80、90后为消费主体,夜间文旅市场需求大。从年龄层上来看,西部大数据前沿应用研究院于2020年9月发布的《重庆市夜间经济发展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80、90后为重庆夜间经济消费主体,仅90后就占到一半左右。可见重庆夜间经济消费人群以年轻消费群体为主,而在吸引年轻消费群体方面,有着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提供娱乐休闲体验功能的文旅产业显然更具优势。
重庆融创文旅城。重庆融创嘉晟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供图
3.区域发展呈现差异化,更多文旅元素待注入。与多中心商圈的分布格局类似,重庆夜间经济的发展也呈现多中心分散式布局。根据《重庆市夜间经济发展大数据分析报告》,江北区夜间娱乐人气商家数量最多,渝北区的KTV和理疗养生数量最多,大渡口区、北碚区则是轰趴馆最多。然而总体而言,缺乏品牌特色、业态同质化等问题依旧存在。要形成夜间经济特色品牌,离不开文化、地域、民族等元素的注入,因此,文旅资源的开发与创新仍是接下来的重要工作。
4.夜间客源充足,夜间消费业态待丰富。重庆众多的商圈给夜间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客流量,《中国城市夜经济影响力报告》(2019)显示,重庆的夜间商圈客流量位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大量的夜间客流为文旅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客源基础,然而目前,重庆夜间消费仍以餐饮和购物消费为主,文旅消费还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缺口,夜间文旅消费业态仍需进一步丰富。
(二)夜间文旅供给
1.夜间文旅产业空间载体。重庆夜间文旅产业以步行街商圈、文化产业集聚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等空间为载体。重庆几大步行街商圈是夜间消费的重点区域,如解放碑步行街、观音桥步行街、南坪步行街、沙坪坝三峡广场等,步行街商圈普遍综合性较强,消费业态丰富,但文旅产业占比相对不大,文旅业态尚有进一步开发空间。重庆的部分文化产业集聚区经过打造,也已成为优秀的夜间经济发展载体,如洪崖洞、南滨路、北仓文创街区等。此外,2021年1月重庆市文旅委公布了首批市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大九街、重庆融创文旅城等七个区域入选,也是下一步重庆市夜间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大九街都市文化旅游特色街区-鲤鱼池42号。大九街管理办供图
2.夜游项目。重庆夜游项目目前以夜游游览项目和夜游体验项目为主。夜游游览项目以赏山城夜景为代表,如南山一棵树、南滨路长嘉汇、洪崖洞等,均立足于当地文旅资源而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夜间游览项目。夜游体验项目的典型代表是两江夜游和长江索道,均是根植于重庆的山水环境、极具山城文化特色的旅游体验品牌。
3.夜间演艺。夜间演艺是重庆夜间文旅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市夜间经济发展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重庆的演唱会、话剧歌剧、戏曲艺术、音乐会、舞蹈杂技等文艺演出场次平均每月40场。重庆夜间演出场所丰富,有着国泰艺术中心、重庆大剧院、重演时代艺术中心、国际马戏城等大型演出场所,有着知名的大型驻场演出,如国际马戏城的《魔幻之都·极限快乐Show》;还有着众多中小型演出场所,如位于贰厂文创园区内的Dandy Art House,上演的原创小剧场话剧《嘿!“富”近的人》广受好评。
4.特色民宿。重庆民宿数量众多,热门景点与商圈周边更是民宿密集的区域。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火热,重庆的民宿业也获得了迅猛发展,根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19中国大陆民宿业发展数据报告》,重庆民宿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民宿业为重庆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配套服务保障,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住宿体验。
5.夜间阅读。重庆市夜间阅读场所主要有24小时图书馆、自助图书馆等。经过多年的建设,重庆多个区县都已设立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为市民的夜间阅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除此以外,部分文化产业集聚区也提供夜间阅读服务,如江北区的北仓文创街区,园区内的北仓图书馆便是一家有着“重庆最美图书馆”美誉的24小时图书馆。
北仓文创街区-北仓图书馆。大九街管理办供图
四、重庆未来夜间文旅经济的思考
重庆文旅资源丰富,然而夜间文旅消费相对不足,文旅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尚有开发空间。当前夜间消费以餐饮、购物等传统消费为主,夜间文旅消费市场有待进一步丰富。多数地区夜间客流分散,地区发展不均衡。而近年来重庆旅游业的火热,在带来庞大客流量的同时,也对夜间服务配套、夜间综合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1.推动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
建设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是将夜间经济和文旅产业的发展相结合的重要手段,对于城市夜间文旅消费有着强大的引导和集聚作用。目前重庆已评选了七处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尚有进一步开发与建设空间。接下来应继续推进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通过集聚区建设加快文旅产业集聚,以集聚区建设为重点带动城市整体夜间经济发展水平。丰富传统夜市、步行街、商圈等的文旅供给,增加文旅元素,提升文化品质。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等进行消费提升,丰富完善夜间服务配套,开拓夜间文旅市场。
2.打造重庆夜间文化品牌
夜间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品牌的打造,具有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夜间经济方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重庆的山城环境、自然风光、历史人文资源等都是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名片,也是打造夜间文化品牌的重要驱动力。下一步应着重发挥重庆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将地方文化元素植入到夜间经济发展中,形成夜间文化品牌,打造夜间经济文化IP。依托重庆“山城”风貌,依托老街区、历史风貌区等,打造具有山城生活体验感的夜间消费场景;依托巴渝文化特色,将民间饮食、传统工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夜间经济发展中,开发具有文化体验性的文旅项目和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展示文化特色。
涪陵两江游项目。重庆市涪陵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供图
3.丰富夜间文旅供给
夜间文旅供给是实现夜间经济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扩大文旅消费市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接下来应紧跟时代发展和年轻群体喜好,创新夜间消费场景,开发和引进夜间文化体验类项目,如潮流夜市、文创集市、微演艺、行浸式夜游等。发挥重庆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产品,如依托重庆的山城、江城环境,建设临江式、靠山式等类型的特色民宿;依托洪崖洞、磁器口、朝天门等热门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创新开发夜游游览路线和游览项目。
4.加大科技创新应用力度
科技创新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夜间文旅消费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创新。下一步应加大科技创新的应用力度,将科技创新贯彻到夜间经济的产品创新、场景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推广创新等方方面面。打造夜间消费的科技创新场景,如行浸式夜游、沉浸式互动体验夜市等。建立完善的线上配套,为游客提供更精准、方便的夜间智能服务。依托大数据平台建立夜间经济统计评估体系,实现夜间经济指标的统计、监测专门化,为夜间经济的综合管理提供保障。布局夜间文旅新媒体矩阵,将文旅元素植入与直播等传播手段相结合,吸引夜间消费。
5.引导夜间文旅消费
消费行为与人们的消费意愿和消费习惯密切相关,发展夜间经济需要激起人们的消费意愿、培养人们的消费习惯,以引导夜间文旅消费。接下来应推动打造夜间文化旅游节会品牌,以节会氛围带动人们的夜间消费意愿。制订文旅产业扶持政策,引导一批优秀夜间文旅产品为人们提供价格优惠,使文旅产品更贴近普通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培育人们的夜间文旅消费习惯。
五、小结
重庆目前在夜间经济发展上做出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仍未改变目前夜间经济“重餐饮、轻文旅”的整体现状,也因此文旅产业在重庆夜间经济发展中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夜间经济发展中需要注重文化特色的打造,需要充分开发和利用重庆的文旅资源优势去形成重庆夜间文旅特色,打造夜间经济文化品牌,如此方能为夜间经济带来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文/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王成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