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 | 走进渝川黔交界处的四屏镇之二 山如笔架笔如山——四屏镇笔架山来历趣谈
文/庞国翔
全国叫笔架山的地方很多,绝大多数是因山形如笔架而得其名。江津区四屏镇有一座山也叫笔架山,此山是江津县名山,是四屏镇著名的“四山”之一,方志上有所记载。此山也是四屏镇有名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景点。
四屏镇笔架山 郑椿凡 摄
四屏镇笔架山位于镇政府之西。事实上四面场集镇就在笔架山东麓。笔架山海拔近1300米,从尖岔溪延伸后分支,但又独立成山。笔架山地势险要,主峰巍峨挺立,两侧各有一山峰相连,中间稍低,状如笔架之凹处。笔架山前坡陡峭,悬崖绝壁之下是村庄集镇。后坡稍有倾斜,行人可从后山即后坡攀登上山。登上山顶,站在笔架山山垭处远眺,有心旷神怡和一览众山小之感,贵州的大茅坡、渝黔分水溪灵仙河等远山近水全收眼底。其实,如果在山下的东南方向远看此山,其山巅似一巨笔之笔尖。笔尖朝上,天幕为纸,仿佛在书写一篇无字天书。
此山虽然形如笔架,但在早前并不叫笔架山。当时也没有一个具体的名字。因它与很近的狮子山挨在一起,一脉相连,所以人们初叫其狮子山。狮子山之名一是其形状从某一方位看貌若狮状,二是传说古代此山曾有狮虎出没,时有伤人恶事发生。也还有人曾经叫它双峰山的,一山双峰,形象逼真。
现在的四屏镇虽小,也边远,但可谓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这里的百姓除了具有勤劳朴素、善良正直、包容勇敢的特点外,还非常重视家庭子女的教育。解放前,百姓中最好的家庭模式就是“耕读传家”“诗书传家”。在百姓家族谱牒中,所载的家风家训是“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等。当时四面乡就有私塾学馆八家。当地文家、丁家、芦家和孙家,在祠堂均办有塾馆,还办起了远近闻名的翰墨园。后来又在街上关爷庙处办义学,接收百姓子弟上学读书。
从明清时起,四面场(当时曾叫太平场等)这地方就出秀才、举人和进士等。当地一些家族谱牒多有记载。清代文应海是这里第一个中举的生员。他中举后被分发到重庆府为官,后分拨京师。清嘉庆时考中进士的芦永良也是这里的人,他中进士不久,被朝廷分发至贵州省遵义府。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他60寿诞,衣锦还乡,在四面场办寿筵,江津、合江、綦江以及贵州省习水县的知县老爷前来祝寿。高朋满座,金碧辉煌,吹吹打打,热闹非凡,影响一时,轰动一方。最有趣的是四面场人孙布云,中举后他在江津县衙作县丞,后来告老还乡,回四面场的云板田老家,当起“大保”,主政乡事。乡人断讼裁理、借据契约等事宜全找他作主,人称孙大老爷。后来他干脆搬到双凤场执掌书院,留泽乡梓。以后又相继有吴阶崇(吴卫山)、岳来武、丁文达等考取进士、举人和秀才。传说吴阶崇中进士后,从江津县城到柏林场130多华里,迎来送接,鞭炮不断,红彩飘扬,直到其老家四面场的黄桷田。又传说举人岳来武,文武双全,不仅“之乎者也”的文章做得好,而且拳术超群,力大无比,能单手提举300斤石碓,世人干脆称他为“岳文武”。
有一天,举人孙布云与丁氏、文氏、芦氏等四大家族中的“当家老爷”来场上的关爷庙茶馆议事。孙举人说:“我们这地方虽小,但文运昌盛,考取这多秀才举人和进士,全得利于场后山如笔架之形之势,此是文宿星下凡,是一处风水宝地……”经举人老爷这么一说,大家才认真去想这个问题。这山还真妙如笔架,惟妙惟肖。于是,笔架山之名一传十、十传百,最后是家户喻晓,人人皆知。
其实,“文宿星下凡”等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在历史上小小的四面场确实是出了这么多的文人墨客。这些秀才、举人、进士的名单,都记载在他们各自的家谱里。凡上了家族牒谱的,于家族而言都是极为慎重的,有书为证,绝无虚传。
(庞国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协全委会委员,江津区文联主席、江津区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