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系列评论|“评重庆歌舞团舞剧《绝对考验》”之四:红色IP的现代表达
编者按:
2022年3月16日到30日,重庆歌舞团舞剧《绝对考验》将于重庆大剧院上演。该剧在2021年8月2日就已经完成创排。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组织青年评论者观摩了当时的彩排演出,并写作系列评论文章。而今,《绝对考验》经过修改打磨,终于要和观众们正式见面。在此刻,我们发出这些评论文章,向重庆观众们隆重推出这个优秀的本土作品,也希望评论家们的讨论,能为这个作品的进一步提升奉献智慧。
红色IP的现代表达——浅析舞剧《绝对考验》
王睿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每当这首婉转动听的旋律飘出,人们就会想起江姐、华子良、小萝卜头、陈然等若干经典革命人物形象。这首被无数人传唱至今的《红梅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已成为重庆红岩革命史的一个符号,即我们常说的“IP”。红岩精神作为重庆的一张名片,与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都属于共产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晶,它不仅是中国党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重庆亟需传承与保护的宝贵文化资源。文化滋养着艺术萌芽,艺术又作为载体反哺文化。如今,重庆文艺工作者不断构思、探索与打磨红岩文艺精品,着力打造与时代相结合的“文化IP”。如川剧《江姐》、音乐剧《红岩魂》、京剧《双枪惠娘》等,其社会价值和传播影响力无不体现出现代文艺工作者反映时代与记录历史的使命担当。

舞剧《绝对考验》虽不是第一个被搬上舞台的“红岩IP”系列文艺作品,但却是歌舞团在舞剧《杜甫》后的又一倾情力作。该剧以红岩英烈张露萍为原型,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生动展现了一位默默无闻的年轻共产党员,在特殊环境和政治形势下隐姓埋名勇敢接受组织任务,并在其短暂且传奇的一生中闪现的人性光辉和信仰力量。早在几年前,笔者曾有幸观看过现代京剧版的《张露萍》,当时就被这位年仅24岁就深入虎穴、高唱《国际歌》慷慨赴死的女共产党员心生敬意,但此次“再”见张露萍,还是眼前一亮,华丽的视觉盛宴加之演员的精湛演技,那种直击心灵的感官震撼,似乎把观众再次带回了那个年代,跟着舞台上的萍亲身经历了这位“无名”英雄的故事。这也让笔者不禁思考红色IP究竟通过怎样的现代艺术形式表达,才能与受众产生共鸣,撞出火花?
当今社会信息的多元化传播,无疑加速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而日新月异的文化环境也不断催生出审美品味愈发挑剔的观众,笔者认为对于舞台艺术,尤其是舞剧来说,创作者应懂得如何紧跟时代脉搏、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众所周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作为近年当代舞剧的精品之作,不仅因有血有肉的动人剧情好评无数,更有其精致的舞美服化、富有感染力的音乐、充满创意的编舞等艺术载体锦上添花。而此次重庆歌舞团打造的舞剧《绝对考验》在艺术形式表达上也有很大创新与突破。首先,该剧从头至尾多处贯穿了影视蒙太奇的展现手法,如开场字幕、张露萍入狱人像、片尾字幕等均运用影视投影方式作为无声的辅助语言,将故事背景、人物内心变化等重要信息精准传递给观众,这不仅填补了肢体语言单一展现形式的空白,还大胆创新整合多种艺术形式,使舞美与影美相辅相成,给观众带来了极具冲击的感官体验。暂且抛开技术层面不说,该剧门类诸多的舞蹈形式也可圈可点,从八路军战士和陕北老乡水乳交融跳起的大秧歌到夫妻难舍难分的现代舞,从正恶力量对峙与周旋到萍的双人探戈到孤独赴死的独舞,重庆歌舞团的演员们通过现代、民族、街舞、国标等多种舞蹈艺术形式,将剧中人物活灵活现地搬上了舞台。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舞剧已经开始对多舞种、多风格的杂糅进行了探索,如《白毛女》就是芭蕾舞和民族舞成功结合的典范。而新剧《绝对考验》也再次通过这种艺术表达形式进行突破。
在对艺术表达形式大胆探索创新的同时,要想立起叫得响的本土IP,固然也不能忘了自己的“根”,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中最重要的始终是它的可直接了解性,事实上一切民族都要求艺术中使他们喜悦的东西能够表现出他们自己,因为他们愿在艺术里感觉到一切都是亲近的、生动的、属于目前的生活。”满足受众需求,无疑要从贴近他们的生活开始,扎根本土文化沃土,了解地方风情,寻找创作素材后再进一步反复挖掘、深入推敲、不断打磨。比如新疆经典音乐舞剧《吐鲁番盛典》,编导通过自身生活体验,成功地把切身的生活感受转化为肢体语言,向受众展示了维吾尔族特有的舞蹈精华和民族文化。作为重庆红色IP力作,舞剧《绝对考验》自然不乏对重庆符号的呈现。比如朝天门风土人情的码头、独具山城特色的曲折阶梯、操着重庆口音走街串巷的报童、提着长嘴茶壶奔跑沏茶的伙计、还有那句“凌变成了萍,她在身份上消灭了自己”的川剧帮腔……该剧中随处可见的重庆元素不仅增强了舞剧感染力,还将本土文化符号导入其中,实现了“形”与“意”的结合,这无不体现出了编导及艺术专家在细节设计上的巧思。
其实,舞剧作为舞台艺术的一个门类,无论艺术形式如何推陈出新,其主要关注的焦点都应是舞蹈,演员通过肢体语言在舞台上将人物、事件、矛盾冲突等展现给观众,至于观众从哪个角度、何种层面去感受、去解读、去欣赏都应该给予更大的空间和自由。主题清晰明确的红色IP固然可贵,但如果剧情给的太过直白,可能反而会影响整个剧目的艺术性。业界多位专家认为,舞蹈语言与演员内心台词应是旋律跟舞蹈的对应,而并非像话剧那样是与词句的对应,把舞剧当作一种行为语言去欣赏,正是舞剧艺术的独特之处,在这里并不是说舞剧不可以出现任何辅助语言,只是在剧情的处理上切忌本末倒置。就舞剧《绝对考验》而言,各位演员在舞蹈方面的精彩呈现毋庸置疑,但也似有遗憾。比如该剧在张露萍暂获自由,回到曾家岩五十号穿过300步的小巷时,对危机四伏境遇的展现上处理得似乎略显粗糙,虽然是以两股力量的他人视角形式进行艺术表达,但却给观众一种跳脱舞剧、观看话剧的错觉,大量台词铺陈,加之并不是那么惊艳的动作设计,使张露萍走在刀尖上向组织汇报情况的危急情形也只能止于观者想象,这个本应牵动人心被深度挖掘的紧张情节没能带来太多惊喜,而是被演员从第三人角度“告诉”了情况,确实处理得稍显平实,不够出彩,让人实在直呼不过瘾。

归根结底,艺术的表达无所谓好坏对错,只要找到合适的艺术表达形式,在大众认可的同时输出立意,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就是成功的作品。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发生了太多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涌现出了太多值得铭记的英模人物。作为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本土红色题材文艺作品,舞剧《绝对考验》无疑是成功的,历史从来没有走远,红色文化是上一代人的记忆,更应成为年轻人的记忆,打造“红色IP”方法不同、路径各异,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有一点我们需谨记:商业化也好,市场化也罢,都只是营销传播的手段,不是目的,而我们的最终目的应是在适应不同媒介语境中,不忘初心讲好红色故事,以最能彰显本土文化特色的现代艺术表达形式满足受众审美需求,为我们的社会、为我们的下一代送去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