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 | 钟云舫对联故事二:写给老丈母的祝寿对联
在巴渝地区,许多人将岳父称为“老丈”或“老丈人”,将岳母称叫“老丈母”或“丈母娘”。

巴渝文苑 | 钟云舫对联故事二:写给老丈母的祝寿对联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2-10-25

文/庞国翔

在巴渝地区,许多人将岳父称为“老丈”或“老丈人”,将岳母称叫“老丈母”或“丈母娘”。

关于“丈母”二字,江津籍著名国学大师王利器集解引钱大昕《恒言录·三》曰:“是凡丈人行之妇,并称丈母也。”“丈母”即指“丈人”的妻子。

丈,本来是古代对长辈男子的尊称,男人年满七十岁可以得到官府赏赐的拐杖。“拐杖”的“杖”最早写作“丈”,因此“丈人”本来是指手持拐杖的老人,受赐拐杖是一种荣誉,故以此尊称老年男子,后来慢慢演化为对妻子父亲的专用称呼,妻子的母亲也就顺理成章地被称为“丈母”或者“老丈母”或“丈母娘”了。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尔雅》:妻之父为外舅,母为外姑。今无此称,皆曰丈人、丈母。”

古代巴蜀地区还有两句民谣,第一句是:丈母娘爱婿郎,小孩子爱糖糖。第二句是:老丈母,看女婿,越看心头越欢喜。

这两句民谣,说的是老丈母与女婿的关系。其实,老丈母与女婿的关系真还难处,这种关系很是微妙,它处于一种多边形中,如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异常的事情。

钟云舫有一个朋友,叫张崇光,是钟云舫老家长江边青草碚对岸巴县彭家场(西彭场)人。张崇光40多岁,小时因家里太穷,他只在张氏祠的塾馆里读过四个月的“人之初”,后就被赶回家割草喂牛。按他的话说:自己是个大老粗,斗大的字只识一筐。

张崇光与钟云舫相识是在彭家场的茶馆里。茶馆对面正是彭家场团保处,团保处相当于后来的乡公所这样的政权机构。这里有一个小礼堂,里面设了一个官平处,凡是场上百姓之间扯皮拉筋之事,都要到这官平处来“说皮判”——评理。钟云舫曾为这官平处写过两副对联,第一副是:

公论一杯茶省多少风云雷雨;

天良几道码总昭然日月星辰。

第二副:

公道犹存且听乡人月旦;

冰衡共鉴免生平地风波。

张崇光在茶馆里喝茶,见钟云舫是个有学问的人,就主动与钟先生摆谈。两人一来二往,后来成了朋友。

张崇光的老丈人和老丈母住在离彭家场不远的陶家场。后来张崇光的老丈人过世,只留下老丈母,不久老丈母就迁到了泸州大女儿家住。张崇光妻子是老丈母小女儿。

清光绪四年,张崇光妻子张氏生病,张到处寻医问药,但效果不好,在三年后病逝。妻子死了,张崇光本就很伤心难过,但是这时妻子娘家人找上门来兴师问罪,说张家不给妻子治病,张氏是被害死的。这些人还准备将张崇光告上衙门。他们要张崇光安葬妻子,要张家请五“拔”锣鼓、要八抬大棺、要做七七四十九天道场……

巴蜀地区讲究的是死者为大,入土为安,张崇光跪着哭着求丈母娘、求舅子等。他受不完的责骂和委屈,终将丧事办完。

从此,张崇光与丈母娘家关系就算断了。一者张氏已逝,没有了联络,二者在办丧事时两家有了“龃龉”,两家十年没有往来。

自从张崇光妻子过世后,张家的日子很不顺当,过得越来越难。真是祸不单行,他三儿两女死得只剩下两儿一女,张崇光也是垂垂老也。

光绪十四年,张崇光老丈母杨孺人九十大寿,杨孺人所住泸州大女儿家,算是当地富裕家庭,有百多石稻田放租,因而准备大操大办寿宴。

张崇光早想挽回与丈母娘家的关系,他想去泸州给老丈母祝寿,但又担心妻子娘家人不欢迎他。因为自家穷,加上妻子过世时与娘家人的“龃龉”,他怕丈母娘家人给他脸色看。拿不定主意的张崇光这天赶彭家场,在公平处对面的茶馆里找到钟秀才,请钟秀才“拿”个主意。

其实,张崇光的情况钟云舫有所耳闻。他对张崇光说:“张先生,我觉得你还得去给老丈母拜寿,九十是大寿呀。心要诚,礼要重。家里虽送不出千金万银,但一定要送出意义来……”

钟云舫接着说:“我代你写两副寿联,你先叫人在老丈母生日前10天送去。以联探路,看她家的表现。如果表现不错,你就按期去祝寿……”钟云舫代为张崇光写了两副为老丈母祝寿的寿联。

其一曰:

九五福寿寓宏开,看纸醉金迷,烂矣华堂暄爱日;

十余年婿乡远隔,藉泸流江合,依然嘉荫托慈云。

此联除了对老丈母杨孺人九十大寿表祝贺外,还巧妙地叙述了虽“十余年婿乡远隔”,但“泸流江合”,母婿本是一家,他渴求慈母“依然嘉荫托”我。此联将极难叙之情,曲曲传出,亦正不易。

其二曰:

母愈精神,九五福都备一人身,记客岁馆甥,犹承爱日三冬暖;

我真薄幸,十万钱不为半子贺,只宾筵身耦,携取慈云一片归。

此联先对老丈母大寿表示祝贺。然后说自己作为馆甥(女婿)很是惭愧,“十万钱不为半子贺”,你家女儿虽逝,但亲情相连,无法割裂,仍希望能“承爱日三冬暖”和“携取慈云一片归”。

张崇光差人将此两寿联送到泸州老丈母家,全家人读后全默不作声,但似乎都感觉到当年有些愧对张家。一会儿老母亲流出了泪。最后家人包了盘缠,叫小差快快回去。

老丈母生日前一年,张崇光赶到泸州老丈母家。他行三叩九拜大礼向老丈母祝寿,一家人和好如初。老丈母家后来对张崇光给予厚赠,提携了张家。张家的生活得到了不断地改善,后来张崇光还在彭家场开了一家小店铺。

张崇光“联赠岳母冰释前嫌”的故事,在当地被传为美谈。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巴渝文苑 | 钟云舫对联故事二:写给老丈母的祝寿对联

2022-10-25 21:42:37 来源:

文/庞国翔

在巴渝地区,许多人将岳父称为“老丈”或“老丈人”,将岳母称叫“老丈母”或“丈母娘”。

关于“丈母”二字,江津籍著名国学大师王利器集解引钱大昕《恒言录·三》曰:“是凡丈人行之妇,并称丈母也。”“丈母”即指“丈人”的妻子。

丈,本来是古代对长辈男子的尊称,男人年满七十岁可以得到官府赏赐的拐杖。“拐杖”的“杖”最早写作“丈”,因此“丈人”本来是指手持拐杖的老人,受赐拐杖是一种荣誉,故以此尊称老年男子,后来慢慢演化为对妻子父亲的专用称呼,妻子的母亲也就顺理成章地被称为“丈母”或者“老丈母”或“丈母娘”了。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尔雅》:妻之父为外舅,母为外姑。今无此称,皆曰丈人、丈母。”

古代巴蜀地区还有两句民谣,第一句是:丈母娘爱婿郎,小孩子爱糖糖。第二句是:老丈母,看女婿,越看心头越欢喜。

这两句民谣,说的是老丈母与女婿的关系。其实,老丈母与女婿的关系真还难处,这种关系很是微妙,它处于一种多边形中,如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异常的事情。

钟云舫有一个朋友,叫张崇光,是钟云舫老家长江边青草碚对岸巴县彭家场(西彭场)人。张崇光40多岁,小时因家里太穷,他只在张氏祠的塾馆里读过四个月的“人之初”,后就被赶回家割草喂牛。按他的话说:自己是个大老粗,斗大的字只识一筐。

张崇光与钟云舫相识是在彭家场的茶馆里。茶馆对面正是彭家场团保处,团保处相当于后来的乡公所这样的政权机构。这里有一个小礼堂,里面设了一个官平处,凡是场上百姓之间扯皮拉筋之事,都要到这官平处来“说皮判”——评理。钟云舫曾为这官平处写过两副对联,第一副是:

公论一杯茶省多少风云雷雨;

天良几道码总昭然日月星辰。

第二副:

公道犹存且听乡人月旦;

冰衡共鉴免生平地风波。

张崇光在茶馆里喝茶,见钟云舫是个有学问的人,就主动与钟先生摆谈。两人一来二往,后来成了朋友。

张崇光的老丈人和老丈母住在离彭家场不远的陶家场。后来张崇光的老丈人过世,只留下老丈母,不久老丈母就迁到了泸州大女儿家住。张崇光妻子是老丈母小女儿。

清光绪四年,张崇光妻子张氏生病,张到处寻医问药,但效果不好,在三年后病逝。妻子死了,张崇光本就很伤心难过,但是这时妻子娘家人找上门来兴师问罪,说张家不给妻子治病,张氏是被害死的。这些人还准备将张崇光告上衙门。他们要张崇光安葬妻子,要张家请五“拔”锣鼓、要八抬大棺、要做七七四十九天道场……

巴蜀地区讲究的是死者为大,入土为安,张崇光跪着哭着求丈母娘、求舅子等。他受不完的责骂和委屈,终将丧事办完。

从此,张崇光与丈母娘家关系就算断了。一者张氏已逝,没有了联络,二者在办丧事时两家有了“龃龉”,两家十年没有往来。

自从张崇光妻子过世后,张家的日子很不顺当,过得越来越难。真是祸不单行,他三儿两女死得只剩下两儿一女,张崇光也是垂垂老也。

光绪十四年,张崇光老丈母杨孺人九十大寿,杨孺人所住泸州大女儿家,算是当地富裕家庭,有百多石稻田放租,因而准备大操大办寿宴。

张崇光早想挽回与丈母娘家的关系,他想去泸州给老丈母祝寿,但又担心妻子娘家人不欢迎他。因为自家穷,加上妻子过世时与娘家人的“龃龉”,他怕丈母娘家人给他脸色看。拿不定主意的张崇光这天赶彭家场,在公平处对面的茶馆里找到钟秀才,请钟秀才“拿”个主意。

其实,张崇光的情况钟云舫有所耳闻。他对张崇光说:“张先生,我觉得你还得去给老丈母拜寿,九十是大寿呀。心要诚,礼要重。家里虽送不出千金万银,但一定要送出意义来……”

钟云舫接着说:“我代你写两副寿联,你先叫人在老丈母生日前10天送去。以联探路,看她家的表现。如果表现不错,你就按期去祝寿……”钟云舫代为张崇光写了两副为老丈母祝寿的寿联。

其一曰:

九五福寿寓宏开,看纸醉金迷,烂矣华堂暄爱日;

十余年婿乡远隔,藉泸流江合,依然嘉荫托慈云。

此联除了对老丈母杨孺人九十大寿表祝贺外,还巧妙地叙述了虽“十余年婿乡远隔”,但“泸流江合”,母婿本是一家,他渴求慈母“依然嘉荫托”我。此联将极难叙之情,曲曲传出,亦正不易。

其二曰:

母愈精神,九五福都备一人身,记客岁馆甥,犹承爱日三冬暖;

我真薄幸,十万钱不为半子贺,只宾筵身耦,携取慈云一片归。

此联先对老丈母大寿表示祝贺。然后说自己作为馆甥(女婿)很是惭愧,“十万钱不为半子贺”,你家女儿虽逝,但亲情相连,无法割裂,仍希望能“承爱日三冬暖”和“携取慈云一片归”。

张崇光差人将此两寿联送到泸州老丈母家,全家人读后全默不作声,但似乎都感觉到当年有些愧对张家。一会儿老母亲流出了泪。最后家人包了盘缠,叫小差快快回去。

老丈母生日前一年,张崇光赶到泸州老丈母家。他行三叩九拜大礼向老丈母祝寿,一家人和好如初。老丈母家后来对张崇光给予厚赠,提携了张家。张家的生活得到了不断地改善,后来张崇光还在彭家场开了一家小店铺。

张崇光“联赠岳母冰释前嫌”的故事,在当地被传为美谈。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典韵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